尧帝为什么不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丹朱是什么样的人?

履和斋


这个问题应该首先明确一点,尧帝所处的时代还是部落联盟时期,还没进入到帝位世袭制的时代。当大禹将王位传给下夏启之后才开启中国的帝国时代。

尧帝所处的时代帝王或者说是部落联盟首领是由各部落共同推举德才兼备的候选人,由选举产生的,这种和平过渡的形式我们叫做禅让制。

因此当时帝位,不是尧能够决定的。

历史上有和平禅让和武力禅让两种记载:

和平禅让:

尧年老之时,决定选择继承人,让大臣和诸侯共同推举候选人。这之中包括尧的儿子丹朱和诸侯举荐的舜。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劣,而决定对舜进行考察。

后来大禹不负众望,不管是家和国都治理的很好。到尧帝去世时,尧放心的将地位禅让给舜。

而舜则谦让让丹朱继位,自己则隐居起来为尧帝守丧三年。三年之后,因丹朱不仁,大禹才在百姓和诸侯支持下出山登临帝位。

武力禅让:

与上不同,舜作为尧的女婿,先是在尧和丹朱父子之间挑拨离间,后有在尧将丹朱派到外地后将尧囚禁起来,并同时不让丹朱回来。

阴夺了大权之后的舜,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各个反对者杀死,降服了各地诸侯。并最终在尧帝死之前逼迫他将帝位禅让给自己。

丹朱是个什么样的人,由因为上古史料缺乏,且他都是作为尧或舜历史事件中被提及,而各种史籍记载内容差异巨大。因此不能下定论。


历史小知


先来说说丹朱\r

根据传说,上古尧帝有十个儿子。丹朱是其中最年长的。作为长子,丹朱自然成为了储君的人选,将来继承帝位统治部族。然而,丹朱并不太好根本不成器,他认为未来的部落将是他自己的,他不去整天学习却整日的闲着游玩闹事。丹朱总是带着一群随从去山里旅游和玩水。当他有点不开心的时候,他发脾气,对别人生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害怕他。\r

那时到处都是洪水。丹朱总是坐船出去玩,渐渐习惯了水上生活。后来,大禹很好地管理了洪水,在一些地方,水太浅,无法航行,丹朱就命人推着船走,还美其名曰:“陆地行舟”!推船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丹朱和他的朋友们仍然毫无同情地在船上吃喝玩乐。作为领导人,丹朱整天都表现愚蠢,引起了弟弟们的不满,并逐渐让公众难以信服。\r \r

尧帝见丹朱没有美德,也无法管理国家,于是改变了有了想要换储君的想法。他想把君主的地位让给舜,但他担心丹朱不会接受这一点并从中制造麻烦,于是他发布了一项圣旨,把丹朱放逐到南方的丹水做一方诸侯,由后稷监督,即日动身启程。中原有一个叫三苗的部落,和丹朱的关系很好,对废掉丹朱储君的事情非常不满。首先,它开始反叛。\r\r

尧帝是一位诚实开明的君主。他不会因为三苗的叛乱而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并将立即派兵进攻。三苗的军队无法抵抗正义军的进攻,最终被抓获并杀害。其余的三名苗族士兵,连同流亡的丹朱,搬到淡水附近的南部定居下来。康复后,它们逐渐变得强壮,并开始想要蠢蠢欲动。以朱丹为首的这些人开始策划进攻中原,酝酿推翻尧帝的统治。\r\r

尧帝还没等他们发起进攻,这个消息就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尧帝看到这个儿子真的没有希望了。当初还念在父子之情,放他一条生路,并希望他悔悟。我没想到他会如此雄心勃勃!所以尧帝亲自指挥并率领军队南下平定乱军。南部有许多水路,丹朱已经习惯了水上生活。他负责水军。他率领水军,一个个能在水上行走,速度极快。原来淡水有一种鱼,名叫丹鱼。每年夏天到头十天,鱼都会从水里游到岸边产卵。\r\r

丹鱼鳞片的红光像夜晚的火焰一样闪耀。抓住他们,把他们的血涂抹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可以像踩在地上一样涉水。因此,尧帝的水军不是他儿子的对手,并且连续几次失败。还好三苗统帅的陆军,有勇无谋,被尧的军队大败。尧帝采取迂回策略阻止丹朱水军与三苗军合作。最后,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反军被击败,大规模的叛乱被平息。战败的丹朱带着少量军队逃到了南海。\r\r

他面临着面对大海和追逐士兵的两难境地。丹朱觉得他没有脸再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咬牙跳进海里自杀了。丹朱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鸟,这种鸟名叫朱。形状有点像猫头鹰,一双脚像人手。一旦出现,哪里的“士”就将要被放逐。这就是朱丹华鸟的起源!





斜眼观世界


《史记》载:帝尧说嗣子丹朱凶顽,不肖,不可践天子位。四岳推荐舜,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考察他的德行,尧很满意。尧又让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观察他的行为是否合天意。舜之所做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 尧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即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如果按照《竹书纪年》所载,则舜不是因尧帝禅让而得天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丹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我是相信司马迁《史记》之说,而对《竹书纪年》持怀疑态度。

  • 首先《竹书纪年》在宋时经历了散佚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究竟与原文有多大出入?
  • 再看《竹书纪年》中记载中其他与《史记》不符之处,也与考古所得结论不符。比如:《竹书纪年》载商代伊流放太甲,自己称王,太甲潜回来后杀死伊尹夺回帝位。而商甲骨文破译,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而且整个商代伊尹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利。如果伊尹造反,后代怎么可能有这待遇?

而《史记》中所记载之事,从未与考古中所得的结论有相背之处。

比如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的大墓,距今六千多年,墓中用蚌壳摆放的苍龙,白虎,以及殉人所处位置,是按照星象摆放,与《史记 天官历书》中所载就完全相符。

不要用私心去妄加揣测上古先贤的思想,从古自今,都是需要有这些有公心的圣贤,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


寻桂子


尧帝自然是想把帝位传给丹朱,尧帝去世后丹朱曾登上帝位,但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帝。

上古时期华夏联盟的帝位继承制度,类似于后世蒙古帝国的忽里勒台大会制度。

只要是有黄帝血统的部落首领都有选举权,舜帝虽然只是尧帝的女婿,但也是黄帝的后代有登上帝位的资格,更何况舜帝在尧帝在位时摄政二十八年之久,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之后建立夏朝;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后人建立周朝;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后人建立商朝;党羽亲信遍布整个联盟。

丹朱是尧帝和散宜氏的儿子,是围棋始祖,成年后为了应对和三苗的战争受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常期待在前线,远离帝都。

《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

舜帝继位后,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 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

战后舜帝改封丹朱于房国(今河南遂平),封地上因有一上古女娲神庙"房"而得名"房邑”。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国灭房国,汉置吴房、灈阳二县。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吴元济叛乱,唐宪宗敕改县名为遂平。






来自边境之光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望多包涵。

关于上古时期的记载不是太多,而且传说太多,“禅让制”是尧帝不传位给丹朱的主流说法,但本人不太认同,尧不把帝位传给丹朱,根本原因在于尧统治期间没能改变各部族联盟的政治格局——谁的拳头硬就由谁做主,尧帝所代表的华夏族未能在各部族中继续保持绝对的统治力,丹朱的能力不能使各部落信服,而舜所代表的东夷部族得以成功夺取联盟最高统治权。

帝尧的烦恼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住在中原地区,在部族首领黄帝的东征西讨下,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部族联盟。

轮到尧帝统治时期,联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一是鯀的崛起导致华夏族内部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二是东方的东夷部族快速崛起,实力暴涨;三是南方的三苗一直和中原地区矛盾冲突不断。

这三个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是尧派遣鯀去治水,以免部族内部矛盾激化;二是四方诸侯向尧帝推荐东夷部族首领舜接班,尧帝嫁女儿以笼络舜;三是尧帝派遣儿子丹朱驻守边境,以防止三苗作乱。

继任者人选

尧帝统治的时间非常漫长,在继任者的选择上尧非常纠结,结合手下众臣和部落首领的意见,候选人一共有四个:

  • 丹朱

丹朱,华夏族,尧的长子,但是尧考虑以后认为丹朱不是最佳人选,因为丹朱能力不足、性格急躁且不政见主张与自己不和。

  • 共工

共工,华夏族,部落首领,尧认为共工这个人太过注重表面文章,表里不一,做事目的性太强,因此予以否定。

鯀,华夏族,部落首领,鯀的口碑和能力都很好,尧不能直接拒绝。于是尧就派鯀去治水,将此作为对鯀的考验。结果鯀治水九年而徒劳无功,鯀就失去了继承帝位的机会。

舜,东夷族,部族首领,东夷族在舜的带领下取得飞速发展,部族实力强劲,绝大部分部族首领对舜都非常推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而且舜通过了尧安排的各种考验。

无奈的抉择

尧选择传位给舜而不是儿子丹朱,是经过利益权衡对比后的无奈选择,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丹朱能力不足。

华夏族内部有多个部族,部族成分复杂,丹朱作为尧的长子,尧很清楚丹朱不具备降服各部族的能力,像实力强劲的鯀在尧健在时已自立崇国,不听尧的号令,成为国中之国。如果丹朱强行继位,华夏族很可能面临进一步分裂,因此尧不选择丹朱继承本身是对丹朱的一种保护。

二、舜太过优秀。

尧在将权力过度给舜之前对他做了全方位的考验,甚至交给他一些常人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舜最终都轻松应对。

舜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势力,雷厉风行的惩治了不服他管理的部族首领,用实际行动向帝尧显示了政治手腕。

三、众望所归

相对于华夏族的内部失和,舜所代表的东夷族实力飞涨,并得到了其他各部族的拥护,帝尧没有信心能够对抗众部族的意见,最终只能选择妥协。

结语

“禅让制”是儒家推崇的一种美好政治理念,但并不符合权力交替的实际。黄帝通过铁血与战争构建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统治,权力传递也是秉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统。

尧之所以没有传给儿子,归根结底是崛起的东夷族借华夏族内部不和之机夺取了统治权,但很快华夏族的禹就登上历史舞台,拨乱反正,开启新的属于华夏族的统治。


涤尘索金


尧、舜、禹、汤是历朝帝王们所推崇的榜样。其中的尧因受封于唐,所以也叫唐尧,谥号是帝尧。帝尧是帝喾(kù)的第四个儿子,帝喾也叫高辛氏,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若说起他在神话里的名字,相信不少朋友都耳熟能详。

没错,他就是神话里娶了月神羲和,生下十个太阳的上古天帝--帝俊。帝尧和帝喾同时位列五帝,可见父子俩都是治国有方的贤明之主。

话说在尧的治理之下,国内百姓逐渐安居乐业。《列仙传》记载,曾有个常在槐山上采药的老人叫偓佺,书中说他“嗜食松果。曾献松果于尧,尧无暇服之,世人受服,皆长寿”。

原来这个偓佺知道山上有一种松果可以长寿,特意采来献给尧,尧却因为操劳国事,没时间服用,只活了一百多岁,而吃过这种松果的人都活了两三百岁。

时光飞逝,尧年事已高,便考虑找一个接班人。他听说阳城有一个许由,非常的贤明。便登门拜访,准备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他。要是换了别人,绝对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这许由却是一个清高之人,不但拒绝了尧的来意,还连夜逃走,搬到了颍水边。尧不忍失去许由这个大才,他想既然许由不想执掌天下,那么做一个九州长总该答应了吧。不料这许由也是比较倔,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急忙跑到颍水边洗耳朵。

正巧他的朋友巢父牵了一头小牛来到颍水边,见许由在洗耳朵,忙问究竟。许由说明缘由,巢父鄙视道,你要真是清高之人,就应该隐居山岭之中。为何还要到处游荡,博取名声,现在又来颍水洗耳朵,不要把我小牛的嘴巴弄脏了。于是牵着小牛去了上游饮水。

众所周知,尧最后将帝位传与了舜,舜也是一位贤明的帝王,很好的继承了尧的治国传统。聊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帝尧身为帝王,为何一次次的找外人来继承他的衣钵,而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难道他没有子嗣?

其实尧之前有心传位给自己的长子丹朱,可惜丹朱长大以后,脾气越发的骄横,他出行喜欢坐船。有些地方不能行船,丹朱却不愿下船,命人在陆地上推船,还起了个名儿,叫“陆地行舟”。尧为了改变丹朱的性情,专门制作了一副围棋给他。

这副围棋可不简单,《金楼子》上说“尧教丹朱棋,以文桑为局,犀象为子”。棋盘是文桑所作,棋子则是犀角和象牙雕刻而成。放到今天,绝对是无价之宝。可丹朱呢,玩了几把后就厌烦了,还是和狐朋狗友继续鬼混。

尧只得将丹朱外放到三苗部落附近,做了一个诸侯。此时尧准备禅让与舜的事已经天下皆知。丹朱心中不忿,却与三苗头人勾结起来,准备叛乱。这三苗族在丹水之中捞上一种丹鱼,用鱼血涂抹在脚底,就能行走于水面之上,堪称“水上飞”。

不过这一切都在尧的掌控之中,他御驾亲征,很快平息了叛乱。据说丹朱与三苗的头人也死于此战,他们的后人逃到海外, 建立了一个“三苗国”,国中之人都有一双翅膀,却不能飞行,因为这对翅膀实在太小了。

《山海经》记载,南方柜山有一种鸟,长着人的手,外形像猫头鹰,发出“朱”的鸣叫,据说是丹朱的灵魂所化。历史上丹朱的名声非常差,不过在《山海经》等古籍里,有帝号的首领却是不多,提到上古帝王的文章,只要涉及到丹朱,却都会称他为“帝丹朱”。

郑玄曾说过一句话,“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在上古,有帝号之人,无不是德行、名声受万众认可之人。为何被称为不肖之子的丹朱有如此高的威望?《竹书纪年》曾提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意思是说流放丹朱不是尧的本意。孰是孰非?真相也许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娱乐欠规则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一、为什么不选择丹朱?

这段史记材料讨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谁能做尧的继承人。大臣放齐推荐丹朱,虽然尧没同意,但可以看出存在一股以嫡子丹朱为首的政治派系;大臣欢兜推荐共工,但尧以共工不可信拒绝了,但暗示欢兜和共工两个人是政治同盟。

第二个问题是谁能治理洪水。在尧帝统治后期,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百姓万分愁苦,严重影响了尧的正常统治。面对洪水肆虐,多数大臣推荐鲧(大禹的父亲)治水,虽然尧不是很认可,但还是答应。这里有两个暗示信息:鲧在众大臣中的威信很高;洪水很难治理,通过鲧治理9年而没有效果可以看出。

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揭示两个隐藏的事实:

1.洪水肆虐,难于治理,已经有点民怨沸腾的趋势,影响甚至动摇着尧的正常统治。

2.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派系林立,以鲧为首的政治势力威胁到尧的统治。也就是,尧遇到了在位以来的巨大威胁。

结论:治理洪水是件极难的事情,过错远大于功劳。尧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丹朱推向深渊,承受这无功之事;反而借机抛向政治对手,削弱并打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鲧。这就是尧为何不同意儿子丹朱继位的原因。


二、尧为丹朱继位设置了一个政治布局

由于洪水肆虐的威胁没有解除,尧为了缓和矛盾,找到了在民间有孝名的平民舜,通过嫁女、授权对舜进行了政治布局。

虽然舜代行了天子之政,但只要尧在世,舜摄政只是尧的代言人。舜是尧为自己与大臣、与民众设置的一个隔离缓冲带。一旦统治发生问题,舜就要承担不利后果。

同时,舜有孝名,人设是一个厚道且遵守传统的人,应该会遵循以往父死子继的方式(黄帝、颛顼和帝喾基本是这种方式),尧认为舜应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破坏传统,僭越为天子,最终会传位给丹朱。

实际上舜在守丧三年期满后,名义上确实不敢僭越父死子继的继位方式,将帝位让回丹朱。但由于舜长期摄政,已培植了自己庞大的政治势力,他通过躲避且不效力于丹朱的对抗手段,导致丹朱是有名无实。假设在丹朱登上帝位后,舜效力力挺,那丹朱的统治就名副其实,也实现了尧禅让的政治布局和政治目的。


洞见历史智谋


尧在位70年后,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处理国家大事,应该把皇位让给一个年轻有为的人。照以往的惯例,他应该把皇位让自己的儿子丹朱来继承,可是他心中有数,知道丹朱是一个不肖之徒,根本没有资格当皇帝。于是他下定决心,不把皇位让给儿子,而要让给一个有德有才的青年。

有一天,尧把手下的大臣们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道:“你们谁能够继承朕的皇位?只管坦白奏来。”

大臣们一听,相视愕然,因为他们万万没想到,尧竟然要把皇位让给别人,而不传给儿子。可是谁敢说自己有资格继承皇位呢?于是众人齐声地回答:“臣等愚昧无知,不敢继承皇位。”

“既然如此,”帝尧微微一笑地说道,“你们可以推举个人,让朕参考。不管他是贵族国戚,还是荒野隐居的贤士。”

大臣们彼此商议了一阵,最后想到了一个人,于是异口同声地向尧推荐,说道:“陛下,我们确实知道民间有一个未婚的青年可以继承帝位,他的名字叫虞舜。”

尧听见虞舜这个名字,立刻说道:“很好,朕也听过他的名字,可是不知道他的为人如何。”

掌管四时的官答道:“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很顽固,母亲早亡,继母非常嚣张,有一个弟弟,也很骄横不通情理,可是舜非常孝顺,对弟弟也很友善。”

尧一听,心中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道:“好极了,让我试试他。”于是下命令,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的是要知道他能否理家,如果他能理家,那么他也就能够治理天下了。

皇帝的命令哪敢不遵?舜把二女娶回家中,教以妇道,二女果然勤俭持家,侍奉公婆,和睦乡里。

消息传到了尧的耳边,他知道他挑选的人没有让他失望,于是把舜召到朝中,帮自己处理国家大事。舜精明能干,处理各种事情头头是道,尧非常满意。然后,他又让舜应付朝中的官员们,朝中的百官也对舜有好的印象。尧心中大喜,认为自己没有挑错继承人。

等到舜对朝中的大事都熟悉了,尧又派他到山上林中各处查看。舜走遍了国内的山山水水,有时候还遇到暴风雷雨,可是他并没有迷失道路。尧又惊又喜,惊的是舜在大风大雨之中竟然找到道路而且顺利地回来,喜的是舜确实具有领袖的才干,于是3年之后,尧退位把国中政事交给舜,这样,舜继承了帝位,成了君王。




西瓜籽视频


帝尧在位七十年后,觉得自己年老了,便命令四岳推荐人才,四岳推荐了身在民间而有贤名的舜。帝尧对舜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后,相当满意,便命舜总管百官之事,百官事务都进行得井井有条;帝尧又命舜到山林川泽去,在暴风雷雨时,舜总是能安全地走回来。于是,帝尧命舜代行天子职务,看看他是否符合上天的要求。向左转|向右转帝尧的儿子丹朱表现不好,尧心里想:“让舜当天子,则天下得利而丹朱受害;让丹朱当天子,则天下受害而丹朱得利。”于是,帝尧说:“总不能让天下受害而只有一人得利。”终于决定传帝位给舜。向左转|向右转舜代行天子职务二十八年以后,帝尧死了;百姓哀哭,如丧父母;全国为帝尧服丧三年。三年之后,舜为了让帝尧的儿子丹朱能接替帝尧当天子,自己就躲到南河的南边去。但是,人们普遍不承认丹朱,诸侯们都赶到南河南边去朝拜舜;打官司的臣民也不找丹朱而去找舜;百姓们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没有办法,说:“这是上天的意思啊!”于是即天子位,成为帝舜。向左转|向右转这就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帝尧禅让帝位给舜的故事。一般历史学家认为,传说中的禅让帝位制度,大致是可信的。这反映了,那时还处在原始公社制度下面,生产力低下,部落领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权利,所以最大的领袖(大酋长)由各部落共同推选。到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产生了私有财产制度的阶级社会,帝位也就不再推选,而是传给儿子了





枕千古


尧舜禅让标准的权臣篡位,他哪来机会传给儿子呢?

从王莽开始,又发生了二十多次的谦让,没有一个是像传说中尧舜禅让的那样,未必四千多年前的人,比后人都伟大?

史书《竹书纪年》是这样记载的。

:“昔尧德表,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意思是说,舜发动政变,囚禁了帝尧和太子丹朱,夺取了帝位。

魏文帝曹丕,他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在政出于曹氏的现实面前,当了多年政治傀儡的汉献帝再也无法与没有道德包袱的曹丕并立于世了。曹丕以己之心度舜禹之腹,一下子就击碎了尧舜禅让的美丽政治神话。

按照《史记》的说法,天下人都支持舜,没人搭理丹朱。舜这才正式继位,做了天子。

按照《汉书》的说法,王莽也是天下人支持他,最后接受禅让的呢!不信可以查查。

《荀子•正论》以“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评价禅让,《韩非子•说疑》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舜逼尧,禹逼舜”,《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更是干脆出现了“帝丹朱”的称谓。

还有李白的《远别离》,“尧幽囚,舜野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