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城东斌哥


“知天命”这个“命”一指天地规律,二指生命轨迹:

孙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这句话有两种意义:

一是对“强”人说,十五岁那年我对天地运行、国家治理、人生意义等一切大事有了兴趣,于是我就发下大志,一定要研究明白,从而去做大事,“平天下”,创造我的世界。到了三十岁,我有了理论基础,于是就去实践它。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理论,到四十岁时,我建立了我的门派(事业),学子们都跟随我学习,我只解惑,我当然很坚信我的信仰,绝对没有迟疑或疑惑,一路向前进。到了五十岁时,我融会贯通,知道运用天地人际之间的规律,借用天时、地运和人脉之力,发扬光大我的理论(事业)。六十岁我顺顺当当,无需操心,然后一直随心所欲,一生圆满。

一是普通大众,我们十五六岁时就要开始想我这辈子干些什么,然后开始这技能的学习,这期间因为年轻也走了些叉路。到了三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就不能乱改变了。此时我们思维、人际、体力都是不错的,通过努力工作并不断提升,终于生活好了不少,于是四十岁时对我们生活状态基本满意。不过此时不能松懈,要经的住诱惑和打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各种天时地利关系要好好了解把握,争取更上一层楼。慢慢人生百半,生存的意义已经基本完成,身体也不允许奋斗,运气也延伸不来了,一生也看到头了,于是我们就放下积极的心态,悠哉悠哉吧。六十岁我就退休了,远离俗世,耳朵也清净了,思维也缓慢了,就这样一直平平安安活到七十岁,不错不错也。

由此可知天命的“命”,可指天地间一切自然和社会规律,也可指某人的人生轨迹。戏言之。



木子晚斋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知天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知天命?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即使在古代,对这六个字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不妨兼听。关于天命,至少有如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天命:(客观的)天道

之所以把(客观的)三个字 打了括号,是因为古代肯定没有“客观”“主观”这样的词,但是,这么写有助于今天的读者更好的理解。

把天命看作是像物理、客观规律,这主要是朱熹的意见。

朱熹曾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他还引用程子的话说:知天命,穷理尽性也。

大意就是:天命,就是万事万物中蕴含的天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这种看法特别像柏拉图所说的ideal,比如,桌子的本质,就是“桌子之所以是桌子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桌子不是椅子,肯定是因为两者本质不同,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天道,就是天命。

按照这一种观点,知天命,就有点像物理学家,或是自然科学家,或是自然哲学家。

二、天命:叵测的命运

持这种观点的古代人很少,但这却是当代人常见的看法,一般人在说起知天命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这是孔子知道命运的不可测。但其实,这种观点很不靠谱,命运的转折、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孔子作为一个圣哲,岂能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至于说他晚年始读《易》,所以知天命就是算命的,这种观点也不太值得关注。

三、天命:德命

要准确理解天命,就要通观儒家经典里,一些与知天命有关的话。比如:

《韩诗外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 述而》:天天生德予余。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综合这些记录,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命,其意思是,到了五十岁,在学习了《易》以后,才知道上天对自己是有所寄托的,自己修习道德,成为了一个哲人,从此意识到了自己具有一种德性上的使命。知天命,就是领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对于知天命的引申,有的观点就会认为,这是孔<strong>子知道自己是“立法者”,为华夏文明立法,我们直到现在,我们的日用伦常,对待父母孩子朋友的准则,基本上都是从孔子 的时代逐渐形成的,一些本质性的原则,甚至几千年 都没有改变。比如“孝”,这个词在拉丁文和希腊文里是没有的。

孟子曾说:天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这其实也是一种 知天命。

所以,知天命也并不是孔子的专利,甚至我们可以说,经过了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等一系列的过程后,我们作为普通人,在 晚年能能领悟到生之为生的意义。


danyboy


此句出自孔子的《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岁之前明确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给自己的人生确立努力的方向,从三十岁开始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努力十年之后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到了四十之后,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犹豫。再继续努力,奋斗十年,就达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岁。

人生到了五十岁,他就会知道他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过,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将来的人生结局了。这是因为古代的医学、营养都比较差,平均年龄都比现代小很多。所以古代人认为人到50岁,基本就成定局了,不会再有什么志向了,可以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了。

知天命就是开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岁开悟的。但是开悟之后还要继续修啊,所以到六十岁就“耳顺”了,无论你说他好还是坏,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内在无比愉悦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孔圣人也是修了几十年,道业才稳定的。





金魁星


知天命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活到五十岁时,对于自己的一生经历总结、能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有些的事看似简单、但是当自己去做时,却很难做到;曰: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易者亦难矣。

有些事看上去很难、但是当自己去做时、却成功了;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时候人在走投无路时、命运却出现了转机、这并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时就体会到、人做事只能尽心尽力、"尽人事、听天命",有时人是"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有的人"苦尽甘来、先苦后甜",有的人是"先甜后苦",这又叫着"无名、或无常",佛言:"不可说",道家言:"天道无常、玄之又玄"。

人的命运,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掌握着、由不得自己控制。

每个人的命不同,人可修好运、但命已注定的。

有的人看上去很笨、在人生道路上却顺风顺水;有的人很聪明、却一事无成。

当一个人活到五十岁时、对于这些大道理通过自己的经历与别人的人生经历、都能总结出来了。所以在国学文化中、讲的都是道理与人生感悟,人很多的事、必须自己经历过才能够懂,这些有些也就我们现在所说的"迷信",虽然人们不认可、不相信,到了最后却由不得自己,也不得不信、这也就是命运。


武夷山独行侠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此处的天命是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生命规律等。五十岁的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掌握自然规律,懂得按规律趋利避害,按规律安排生产、工作、生活(如春种、夏耪、秋收、冬藏)等。五十岁的人,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懂得世间人情冷暖,知道如何协调好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成员关系,尽可能使己、使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担其职,各负其责。五十岁的人,经过几十年风霜雨雪磨砺,如长辈辞世、儿女完婚、孙辈出生等大悲大喜之事,更加懂得珍重生命、珍爱亲人。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马井山172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说一下什么是“命”?我们经常问别人,你信命吗?人有命吗?回答是肯定的。命就是生命。是人生中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那一部分。你来到世上,是经过自己的同意而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来到世上?这就是命。因命得生,就是生命。故,命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都不是命。我们平时所说的命,其实是“运”,生命的运转,就是命运。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所以,运是可以改变的。易经所说的“利见大人”,就是运,运气好了,就会有贵人相助。

我们曾过说过,不要相信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其实不是否认命的存在,还是说,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说,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改变运程。但改变的运,而不是命。所以,运又和时间空间相关联,而称为时运。一个人暂时的不走运,可能是时机没到。时机来了,就会兴旺发达,称为走时运。所以,命运是人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为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麻痹人们思想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于现状,不为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去斗争去反抗。

对待命运,中国传统儒家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乐天知命。也就是说,人不要因为先天的条件比别人差而报怨。要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达则兼济天下,也就是运气好了,为世所用,为时所用,则造福天下百姓。运气不好,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也要乐观向上。修养自身,达到人格的完善。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表达的是他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大体的生命规律。他的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的“十五志于学”,不是现在所说的启蒙教育。而是“在明明德”的大学之道。它指的是人格培养的开始。孔子这段话说明,人格修养是终生的事业。从十五开始,直到七十,才能达到至善之境。孔子的现实是,很少人能活到七十以上的,人到七十古来稀。也正因此,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人格完善之境。

而立,是人能自立于社会。在修身上,表现在正确人生观的建立。不惑是在正确的人生观之上,不断巩固的阶段。知天命,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知天命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人生达此境界就可霍然开朗,洞达明悉了。通俗的说,就是活明白了。这个阶段就是陶渊明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卑不亢,不埋怨父母,不羡慕别人。

在知天命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人到六十之时,就达到耳顺之境。耳顺之意是说,听到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会觉得不舒服。这是在生命的洞达之后产生的一种包容心态。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个境界是对不同于自身的生命体验的理解与尊重,霍达与包容。

在耳顺之后,到七十的时候,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至善之境。所谓的“矩”,就是规矩,规矩的建立,是经验的总结,是有益于人生,趋利避害的。人生到此境界,无论怎样随心所欲,都在规矩之内,都是有益的。这是人生至善之境。

孔子总结的这个人生修养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在于天命,它说明人生要达到至善之境,要把各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全部看透,之后才能洞达明悉,才能止于至善。

孔子的这个修养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现实中五十依然糊涂,七十还活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可见,圣人之言,看似简单,要做到,没那么容易。


七月流火140400643


“五十知天命”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修学之路的回顾与总结,也代表了一个人由生到死内在灵性成长的历程。

但是这句话,有很多关键信息点在《论语》中都语焉不详,这导致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比如“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为何物。现在悦哥试着从个人理解出发,来为题主提供一个求解思路。

01.

知命为君子

《论语》在最后一篇《尧曰》的最后一句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在孔子的时代,君子的含义比今天要更深更广,它不只是现在“正人君子”中暗藏的简单的好人的意思,而是德行超卓,学识渊博的人。

德行好学识好的人很多,为什么孔子要在《论语》的收尾特地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藏着《论语》未曾说明的儒家核心:人道意义上的学有所成德有所修,还不足以称为完美的个人成就,由德入道,才是最重要的。

02.

率性之谓道

《论语》没有回答的问题,在儒家另一本经典中给出了答案:《中庸》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不仅给出了什么是天命,也给出了触及天命的方法和路径,那就是:率性,也就是道。修道才是儒家能够入世修齐治平的基础。那么,道又是什么?《中庸》在最后一句给出了回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03.

可道非常道

那什么是上天之载,什么又是无声无臭?答案在《道德经》里。《道德经》开知识性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真道。

所以,上天之载,是恒久不变的天地运行之道,是清静无为,是从容自然。是利而不害,是为而不争。

话说到这里,再继续追问下去,就得进入《金刚经》和《心经》的领地,所以我们就此打住吧。总之一句话: 天命就是,上天赋予了我们每个人一缕真气,我们的任务就是凭这一缕真气,实现与天地的合一。

与天地合一,那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圆满。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圆满,不在外面的世界,就在我们心里。这就是佛门所说的“万法为心”,也是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更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


我是悦哥,我的梦想是“3+1”:读懂《论语》+《金刚经》+《道德经》这3本书,成为1个像张庆祥讲师那样的开悟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被催更的牧羊悦


人过五十知天命,这话应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身处世确定自己人生的处世原则与志向,到了四十岁心中下再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五十岁已基本知道认识自然法则这个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并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再不会逾规越矩了。

很明显,这天命,是作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解。这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当然也包括了社会法则,社会规律等等,人的成长,人的际遇等等也尽在其中。天命难违,是自然规律法则不逆,不可违背,逆之背之无好结果,做人应认识了解天命,也即自然法则规律,好好顺从利用之,而不是去逆背之。

这一句话,是说人成长成熟有个过程及人应该如何去做更好。人在年轻时就要立志于好好学习,有人生志向目标,不要虚度光阴,要成就一番事业。人是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能做到老时不后悔就最好。年轻不懂事,做错是难免,渐渐就会少犯错了,人到四十已不再有什么怀疑的了,到五十已基本了解自然规律法则了,不会再做错事了。这是说的天命是自然法则规律,人是可以认识了解的,开可利用能动的,并非有些人说的天命那样不可认识,神力无穷,不可改变。




树德汉硕


⊙2019.01.09

什么是天命?天命的释义就是天道的意志;延伸含义就是"天道主宰众生命运”。

本编则认为,天命其实就是“势”,“五十知天命”贵在一个“知”,这个“知”就是明白的意义,通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跌打拼摔,理解了人生的不易,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成了教训和经验,不是再摸索的年龄了,应该顺势而为之。

“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话,原文见于《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这里“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其义也就是要顺势而为。

顺势者则昌,逆势者则亡。五十明白顺势而为则是大智慧也。

谢谢,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每日养气吧


“知天命”之说,是从孔子《论语》中摘录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面重点是“五十而知天命”之语中的“知天命”。

这个“五十”年龄段定位“知天命”,是孔子对人生的感悟。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活到五十岁应该是较高的年龄段了,是很成熟,能“知天命”年龄段了。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知,是知道,知晓;天,是自然,规律;命,人生,命运。

“五十而知天命”解释:人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段,应该知道自然规律,人生与社会的定律。换言之:人到了五十岁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易,生活在大自然,社会规律之中,自己的命运也是有定律的,这都是五十岁所感所悟的经验之谈。

这是孔子对人到五十岁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要“知天命”, 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这些经验之谈,孔子扩展到六十岁,七十岁。六十岁要“耳顺”,不听谗言和闲言碎语,一切顺其自然;七十岁要“从心所欲”,要知足常乐;坚决“不逾矩”,就是人生是要有“规矩”的,而这个“规矩”是不可逾越的。

“知天命”,虽然是孔子那个年代提出的,人生环境不一样,寿命也不如我们现在的人寿命长,但是,“知天命”这个道理含义深,有现实意义,与我们当今的人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理解,掌控好这一经典教诲。人,到了五十岁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凭借自己“知天命”的经验,来决定取舍,不能轻举妄动。宁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也不能有盲目主义的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