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漏算一个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会三分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一个全才。论智计,他曾于荆州助公子刘琦脱身;论善辩,他曾孤身出使江东,力劝孙权联刘抗曹;论用兵,他名成八阵图,且曾大败司马懿;论理政,他主政时,蜀汉吏不容奸;论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然而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对时局的分析能力,即未出山时,他便作隆中对,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势,并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这一构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功盖三国分,实属侥幸,因为他在出山之前,漏算了一个人,如果这个人不早逝,天下三分基本不可能实现,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漏算一个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会三分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孙吴四英杰之首,大都督周瑜。周瑜,字公瑾,与江东开拓者孙策是总角之好。此人颇有器量,且文兼武备,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他的两任主公,孙策和孙权,对他称赞有加;共事者吕蒙、诸葛瑾对他评价极高,甚至一向有知人之明的对手刘备,也曾道:“公瑾文武筹备,万人之英”。除了时人的称赞,可以证明他的能力之外,他的战绩也非常耀眼:年轻之时,他随孙策先克横江、当处,再攻秣陵,占领湖孰、江乘、曲阿;随孙权后,他不但参与了灭黄祖之战,还独立指挥了赤壁之战,并从曹魏名将曹仁手中夺下了江陵。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漏算一个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会三分

  那么他又对诸葛亮三分天下之计,有什么影响呢?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对能够实现的基础,便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可是他出山之后,荆州很快便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刘备不但没能地跨荆襄,还失去了立足之地。此时诸葛亮孤身出身江东,力劝孙权联刘抗曹。要知道,地盘已失,辎重已失,兵马也不多,名义上是孙刘联盟,其实刘备只不过算是锦上添花罢了。此时作为江东的大都督,周瑜便站出来了,他曾先后两次,试图阻遏刘备的发展。

  第一次:劝孙权软禁刘备,消磨其斗志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漏算一个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会三分

  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州四郡,屯兵公安,但是此地并不利于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刘备亲自见孙权,想要借南郡屯兵。对于此事,周瑜是反对的,《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漏算一个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会三分

  周瑜之言,大体意思是说,刘备是一个枭雄,而且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大将相助,绝对不会屈居人下。现在应该趁他与关张分离的机会,将他软禁在东吴,为他建造宫室,多送美女珍玩,消磨他的斗志,这样就可以铲除这股势力了。如果借给他们土地,则相当于放虎归山,为自己树敌。也就是说,周瑜从未想过,让刘备势力发展壮大,更不可能接受天下三分。只可惜孙权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第二次:先取西川,断刘备发展之路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漏算一个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会三分

  在孙权以刘备可以助自己抵御曹操为由,拒绝了周瑜的提议之后,周瑜再一次上疏,试图避免天下三分之势的形成,那就是率兵攻打益州和汉中。益州和汉中也是诸葛亮隆中对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而在周瑜准备发兵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入川的能力。这一次孙权没有再犹豫,他同意了周瑜的建议。以周瑜的能力,拿下益州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他成功了,刘备集团的发展,就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但没有了成大业的可能,或许还会被东吴吞并。然而上天是眷顾刘备的,周瑜的建议得到孙权的批准后,领兵出征的他,还未到达战场,便不幸病逝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周瑜先两分天下,后挥师中原的计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都是占据荆益两州及汉中,兵分两路,同时伐曹,只不过他的计划中,少了刘备这一股势力罢了。若非天妒英才,他得以挥师入川,那么三国历史也许真的会改写吧?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