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閏土確有此人,現實中的閏土最後結局怎樣?

薛文康


首先說明魯迅筆下的閏土確實是真人,他名叫:章閏水。

他確實是魯迅先生的好朋友。

章閏水的家就在紹興城的郊外,村子靠著曹娥江,而當地人都稱這條江是海。

所以才有了魯迅筆下的“海邊”的說法。

在江邊的一片沙地上,章閏水一家就世世代代在這裡務農。
後來,由於章閏水的父親章福慶成了魯迅家的“忙月”,也就是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的幫工。
而且章福慶的老婆,也曾是魯迅的奶孃,所以章閏水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魯迅先生最好的朋友了。

章閏水與魯迅先生兒時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一直到了魯迅先生的青年時代,魯迅先生回到老家,還會找章閏水一起遊玩。

但是命苦的章閏水自從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就挑起了養家的重擔。

而這個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由於連年的天災人禍,剝削和壓迫讓章閏水的生活已經極其脆弱。

直到有一年的大旱,導致章閏水全家顆粒無收,他被逼只能賣了土地,只能靠租地為生。

由於章閏水積勞成疾,在50多歲後,他的背上就長了惡瘡。

終年57歲。


宇哥帶你讀原著


魯迅的《故鄉》雖然是本小說,但裡面所寫的很多事情都是魯迅先生親身經歷過的。閏土也確有此人,他本名叫親閏水,魯迅在和他相識的過程和書中所寫的相差不大。成年之後的閏土結了婚,並且育有五個孩孑,五個孩子的贍養把閏土壓得喘不過氣來,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艱難,間土便漸漸地由那個健談的少年變成一個少言寡語沉默的中年人。這種改變是不可避免的,當時的社會讓每個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活著都快成問題了,哪裡來的快樂?

魯迅的家族後來破敗了,魯迅回到老家把祖宅都給賣了,那些曾在他家中幫忙幹活的人自然無需再來,閏土便失去了這份工作,變得更加鬱鬱寡歡,家中僅有的幾畝薄田實在是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沒辦法,只能苦苦撐著。閏土終於病倒了,沒錢醫治,最後撒手人世。閏土的遭遇是在當時很多底層人的生活寫照,被活壓得一步步變得麻木了。


沂蒙山人191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閏土,但是並不是每個時代都有魯迅。不知道別人怎麼樣,也許我就是這個時代的閏土之一吧。


《故鄉》——我們之間已經隔著一層可悲的壁障了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是魯迅先生在故鄉當中對於閏土的第一次描述,小時候讀起來這句話的時候,畫面感非常之強,就好像我就是那一個刺猹的少年。

故鄉當中的故事發生在魯迅闊別老家紹興近20年之後,他當時已經在北京買了房子,由於錢不夠,是把老家的祖宅賣了之後,才湊齊的3000多塊錢。

別人也要住進來,所以他們要趕在正月初一之前搬走。在魯迅回家之前,魯迅的弟弟已經給閏土寫信,讓他一起過來幫忙。閏土的到來,也勾起了魯迅20多年前的回憶,閏土則是他兒時的玩伴。

魯迅家相對來說比較有錢,僱了閏土的父親章福慶幫忙。有一年魯迅祖母去世,家裡面比較忙,章福慶主動要求把兒子也帶過來幫忙。當時魯迅的父親點頭答應,這也是兩人的第一次地見面。


閏土是一個農村來的孩子,帶給魯迅的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當時正是冬天,是閏土教魯迅如何在雪地裡捕鳥,給魯迅講述夏夜當中看瓜田刺猹的故事。魯迅則是帶他到街上轉轉,滿足了閏土對於“大城市”的嚮往。

但是後來魯迅外出讀書,輾轉日本求學,之後就一直待在外面工作,也就很少見到閏土了。所以他很期待這次見面,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但是見面之後只吐出來了一句:阿!閏土哥,——你來了?……”

閏土的臉上滿是歡喜,但是歡喜似乎很快被尷尬淹沒。他微微動了嘴唇,似乎要叫上一聲迅哥,可惜到了嘴邊變了聲:“老爺!……”一句話讓魯迅明白了,兩人之間是一層可悲的厚壁障了。

老爺的話聲還沒有落,閏土就把身後的一個孩子拉了出來。這是閏土的大兒子,名字叫水生。並且回頭對他說:“水生,來給老爺磕頭。”

魯迅的母親聞聲趕來,身邊還帶著魯迅的侄子宏兒。她也感覺到了尷尬的氣氛,打著圓場對兩人說道:“怎麼這樣客氣了,先前不是還以兄弟相稱嗎?”閏土尷尬的回應:“之前是小不懂事,現在不行了。”

隨後魯迅的母親讓水生和宏兒先去後院玩耍,留下魯迅和閏土聊天。從聊天當中魯迅得知,閏土現在已經有了5個孩子,但是家境過得非常不好。不過儘管如此,閏土看水生的目光仍然是那麼的柔軟。

由於魯迅搬家,很多東西都帶不走。所以就收拾了一些用不著的東西,讓閏土一起帶到鄉下。除了一些條凳之外,閏土還指明要了爐底的鍋灰,因為可以上地施肥。

在魯迅臨走的前一天,閏土又過來送魯迅。這一次沒有帶水生,只有一個5歲大左右的女孩。由於當天比較忙,魯迅也沒有和閏土搭上話。最後是魯迅的船越走越遠,閏土站在岸邊久久未曾移動。

直到看船的女孩叫了一聲:爹,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閏土——大時代下的典型代表!

上面大致是《故鄉》當中對於閏土的描寫,中間我稍微的加了一點東西。以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堅信閏土一定存在,否則魯迅不可能寫得這麼傳神。然而事實上,閏土確實存在,名字叫做章運水。

之前也提到了閏土的父親,名字是章福慶,是魯迅家的長工。家住在杜浦村,距離紹興有30多公里。平時主要是給別人做工為主,忙的時候回家種田。經人介紹,才來到了魯迅一家。

為人比較老實,而且也非常喜歡魯迅。由於他比較擅長編竹製器物,曾經給魯迅做了很多的小玩意。《故鄉》當中描述的雪地捉鳥的故事,並不是閏土教給他的,而是閏土的父親,只是寫作的時候寫成了一個人。


《故鄉》當中也提到了,是由於當年的祖母去世的祭祀儀式繁瑣,才帶來閏土看守器皿。而且但凡是章福慶來幫忙的時候,都會給魯迅一家帶一些鄉下的特產。雖然不貴重,但是充滿了情意。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閏土這裡,《故鄉》當中閏土來給魯迅送行的時候,還給他帶來了一大袋子的幹青豆。不僅閏土的父子在魯迅家工作,而且閏土的母親阮太君也在。

是因為1881年魯迅出生的時候,正好閏土的妹妹也出生了,由於魯迅母親的身體並不好,所以章福慶就把老婆帶來給魯迅當奶孃。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書當中,主人公阿長就是魯迅的奶媽,也是閏土的母親。

章福慶一家人對魯迅一家可謂是掏心掏肺,魯迅一家自然也沒有虧待過他們。從來沒有過主僕之分,魯迅家的孩子都是叫阿長為慶大娘,魯迅則是章媽,魯迅的母親經常打趣她,稱呼是老太太、老姐妹。

似乎歷史總是輪迴,當年章福慶第一次帶閏土來魯迅家的時候,也讓閏土叫魯迅是少爺。閏土帶著孩子水生來的時候,催促水生叫魯迅為老爺。可見不管魯迅家對他們再好,他們心中總是認為自己是下人。



祭祀典禮那一次之後,閏土經常一起過來幫著做事。一直到魯迅18歲的時候,魯迅外出求學,很少有時間回家。不過閏土倒是接手了父親的工作,獨自一人來魯迅家幫工。

等到魯迅在1919年回來搬家的時候,才是和閏土多年來的又一次見面。故鄉當中的水生也是確有其人,他是魯迅的大兒子章啟生。而且魯迅回來的時候,閏土也已經有了5個孩子。

1919年的12月24日,魯迅一家乘船離開紹興,從此之後和閏土一家斷了聯繫。在離開紹興的第2年,魯迅創作了《故鄉》這篇文章。把自己對故鄉的回憶,基本上都寄託在了閏土一人身上。

後來閏土一家過得越發艱難,每個孩子都張著口等著吃。再加上全國各地都在動亂,基本上很難活下去。有人也發出了疑問,為什麼魯迅不去接濟閏土?

其實魯迅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搬到北京之後,和自己的弟弟後來大吵一架,最後氣得魯迅自己搬了出來。而且還有兩個老婆,很多地方都要花錢。

所以他也沒有時間顧得上閏土,不過倘若他要是知道閏土是因為沒錢看病而死,他無論如何借錢都得幫著閏土。可惜閏土在成年之後被封建社會荼毒,兩人已經不是同一個世界,閏土寧願死也不可能張口問魯迅要錢。

閏土的幾個兒女後來怎麼樣了?

雖然閏土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在封建社會,這樣的家庭已經很讓人羨慕了。故鄉當中的水生作為大兒子,在1933年生下了章貴。不過在他三歲的時候,水生因為勞累過度生病而死。

除此之外,章貴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哥哥被送到了上海當童工,妹妹因為家中太窮餓死了,自己被送到了鄰村當長工。母親則是前往上海給別人當保姆,基本上家裡面只剩下章貴自己。

後來全國陷入混亂,章貴過著有一口沒一口的日子。雖然解放戰爭勝利,但是章貴已經錯過了讀書的時候。但是他不甘心如此,賣掉了當時哥哥去上海當童工時換來的棉腰帶,湊夠了上學的學費。

章貴白天在地裡幹活,晚上就去上夜間速成班。經過幾年的苦讀,稍微的認識了一點字,比當時的大多數人都還好。後來在1954年的時候,政府把章貴掉到了魯迅紀念館工作。


由於自己的爺爺和魯迅的這種關係,所以章貴開始研究起了魯迅。在短短的5年時間裡面,就寫出了幾十萬字的有關於魯迅的文章,被髮表在各大報紙當中。一直到1956年的時候,兩家人又重新相遇。

當時周海嬰帶著母親許廣平,前往上海參加魯迅的遷墳儀式,回來之後回到老家紹興暫住。在魯迅紀念館,許廣平母子倆見到了紀念館的員工章貴,也正是閏土的孫子。

兩家人一見如故,訴說著多年不見的情誼。從此之後兩家的關係又被聯繫起來,經常逢年過節都會有書信往來。後來章貴留下了一兒一女,兒子叫做章洲。相較於祖父和父親的生活,他對於現狀非常滿足。

目前為止章貴還健在,但是據說大兒子已經去世,生了四個女兒。兩家人四世的交情,也是可喜可賀。


史之策


答:閏土中國舊社會普通農民的一個縮影,少年英氣逼人,卻被人吃人的封建社會吞噬得連骨頭都不剩,讓人倍感悲涼。

現實生活中,閏土是有原型的,他是紹興鄉下一個名叫章慶福的農民的兒子,名叫章運水。

章慶福家境不好,生活艱難,農忙時節在家累得像狗,農閒時節仍不得喘氣,要進城攬工補家用。

一次偶然的機會,章福慶到周家做短工,他以他的老實本分和勤懇精神,得到了周家的認可和喜愛。

從此,章慶福成了周家內定的短工,年年農閒都去周家打工。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家裡一貧如洗,章慶福每次上城到周家打短工,都會將家裡種的瓜果捎帶一些給周家人。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時間久了,周家人就把章慶福當成了自家親戚一樣。與其說章慶福替周家打工,還不如說是自家親戚間的互相幫忙。

魯迅出生後,周家還僱了章慶福的妻子當魯迅的乳孃。

對,章慶福的妻子,就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那個目不識丁,卻想方設法替迅哥兒弄到“三哼經”的阿長。

有了乳兒和乳孃的關係,周、魯兩家之間的親情更加濃厚了。

魯迅長大戒奶了,長媽媽就不再在周家呆了,但還是會經常去周家串門,與魯迅母親拉家常,給魯迅帶一些瓜啦、棗啦,還有一些好玩的知了、蟈蟈之類。

1893年,魯迅的祖母逝世,周家忙得焦頭爛額。

在周家幫忙的章慶福提出帶自己的兒子章運水來幫忙的建議,得到了周家的同意。於是就有了魯迅和章運水的交往。

沒正式見到章運水之前,魯迅在長媽媽的口中早就聽說過了章運水的許多事兒——長媽媽帶給他的知了、蟈蟈都是章運水捕捉來的,章運水還能捉鳥雀、捕魚蝦,拿鋼叉刺獾。

這些發生在鄉下的事兒,都是生活在城中的魯迅所未經歷過的,新鮮而刺激。

也就是說,魯迅早把章運水當成了心中的英雄偶像了。

那會兒,當魯迅聽說章運水要來,內心無比激動。而等他見到這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英雄”,更有了說不盡的話題。

魯迅和章運水的交往時間並不長,魯迅後來上私塾、離鄉求學、東渡日本……而章運水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長年累月在一畝三分半土地上勞作。

1919年,魯迅回家鄉搬家,早早讓人把搬家的日期告訴了章運水,讓他過來幫忙。

這時魯迅和章運水的最後一次見面。

這次見面,魯迅童年夢中的“少年英雄”形象碎了一地,章運水被生活壓迫得不成樣子,渾身瑟索,雙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

倒是章運水帶來的兒子啟生,依稀還有幾分夢中“少年英雄”的形象。

這次搬家,魯迅把家裡帶不走的全部送給了章運水。

魯迅離家那天,章運水還帶了五歲的女兒來管撐船,送了一程又一程。

章運水的最後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章運水有一個孫子,名叫章貴,在1954年被安排到魯迅紀念館工作,後來被提升為紹興紀念館副館長。

他說,自己的祖父(指章運水)是在57歲時,背上長了一個惡瘡,因沒錢醫治,後惡瘡化膿感染,與世長辭了。

章貴還說,自己的父親也是因積勞成疾逝世的,當時,自己才出世三年。


覃仕勇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真正優秀的小說,基本都是有真實原型的。

普通作家只有經歷過這件事,才能寫的很好,還能投入真的感情。

閏土真名叫做章閏水。

在當年,魯迅是周家的少爺,章閏水的父親是周家的長工,紹興鄉下的農民。雙方嚴格意義上是主僕的關係。

章閏水的父親章福慶來打工的時候,因為忙不過來,就帶著妻子和孩子一起進城。

他的妻子其實也大名鼎鼎。

魯迅在散文《阿長與山海經》裡曾寫道:“先前的先前,我家有個女工,身材生的高大,這就是真阿長……”  

這位“真阿長”就是章福慶的妻子,她叫阮太君。

孩子之間沒有什麼等級的思想,魯迅和章閏水關係很好,成為了好朋友。

他們常在一塊兒玩耍,並以“兄弟”相稱。

魯迅是少爺,但基本沒出過紹興城,平時最大的樂趣不過是在百草園,也就是他家的院子裡玩玩。

相反,章閏水則在鄉下生活,懂得事情比魯迅多。

其實,當年章閏水家的生活就很艱難,不然怎麼可能又種地又做長工呢?章閏水其實從小就跟著父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看瓜地,網魚,曬稻穀,並向父親學會了竹編手藝,變得心靈手巧。

只是章閏水畢竟是小孩子,還不知道這些。

相比呆板、性格有些懦弱的魯迅,章閏水則樸實、健康、活潑、機靈、勇敢,是魯迅兒時的偶像。

以至於新年過後做完忙月,父親要帶著章閏水回鄉下時,魯迅每次都急得大哭,章閏水也躲在廚房裡不肯出門。

只是,孩子的童真時代畢竟是短暫的。章閏水之所以兒童時代還不錯,一是他的父親不辭辛勞的為了孩子勞作,二是章閏水太小,有些事情不能理解。

隨著長大以後,魯迅和章閏水都瞭解了社會。

魯迅因為爺爺的舞弊案和爸爸抽大煙導致的慢性病,最終家破人亡,被迫去西洋學堂上學,又去了日本留學。在當年,科舉才是正道,去西洋學堂上學等同於今天入邪教,是社會不齒的行為。

魯迅就是在冷嘲熱諷中長大的,學生時代就開始自食其力,很不容易。

即便如此,魯迅畢竟有周家這個底子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生活比章閏水那是好上百倍了。

在青年時代,魯迅和章閏水的關係就有些變化了,但還算不錯。

魯迅去南京讀書後,寒假回故鄉紹興時,還邀了章閏水一塊兒去南門黽山遊玩。他們還去參觀軒亭口、大善寺,兩人邊走邊談,極其親熱。

因為當時他們都還沒有家,尚且沒有到需要養家的地步,不算非常艱難。

成家以後,魯迅被迫去他曾經要推翻的清政府去做公務員,但畢竟收入還可以。

章閏水則成為普通農民,在清末民初 國破家亡、兵匪橫行的時代,也就一塌糊塗了。

歷史這麼記載:不久,章閏水的父親因積勞成疾死去。年輕的章閏水就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擔。這時的章閏水,臉上刻滿了艱苦生活的印記。中等個子,黑黑的臉,剃了光頭,穿著草鞋或乾脆赤腳,戴著一頂氈帽或笠帽,身上是土布做成的藍黑色的大襟衣裳。平時不愛多說話,整日挑土、搖船、做農活兒,手腳從不停歇,是一個勤快老實的莊稼漢。

但滿清那個時代,再勤勞的農民也是刀板上的肉,溫飽都很困難。章家只有六畝薄沙地,收穫的糧食繳完租稅後所剩不多。儘管章閏水起早摸黑地幹,還是養不活一家人。遇到大旱,地裡顆粒無收,逼債的、收捐的又找上門來,沒辦法,他只好把地賣了,成了一貧如洗的窮苦農民,只能靠租種土地和出外打工為生。

他早沒有小時候的靈動威風,章閏水見到魯迅後恭敬地喊了一聲“老爺”。

由於貧困和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後,章閏水背上生了一個惡瘡,家裡又沒錢醫治,致使傷口化膿,一直不能癒合,而且越來越嚴重,終於在五十七歲時,也就是1936年亡故(同魯迅同一年)。死後他家破人亡,章閏水兒子回憶:母親去上海給人家當保姆,哥哥當了童工,妹妹連病帶餓死去了,我被送到鄰村當小長工,從沒上過學。

這裡薩沙忍不住說一句, 1919年12月,魯迅回到紹興搬家,最後一次見到章閏水,1921年創作了著名小說《故鄉》。

而20年代,魯迅已經開始大紅大紫。

根據學者考證,從30歲以後的24年間,魯迅平均每年相當於今50萬元人民幣、每月20 000—50 000元人民幣的殷實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庫門樓房的寫作環境。

而章閏水死於1936年,而不是1916年。

如果真正是好朋友,魯迅為什麼不多少接濟一點。

雖說救急不救窮,好歹給點錢看看病也好吧。

而周、章兩家重新建立起聯繫,已是1956年了。


薩沙


若干年後魯迅回到家鄉,見到長工的兒子潤土,自己小時的好朋友,潤土父親已逝去,潤土己結婚生了三個孩子,置了幾畝地,和農民沒有差別,潤土的房子前有幾畝的西瓜,魯迅到時,潤土不在,只有潤土老婆在奶孩子,魯迅和潤土老婆在拉家常,傍晚時份,潤土回來,獵叉上掛著2個野兔,見了魯迅,臉紅而怯生生的叫了聲少爺,你回來了,魯迅看了一直牽掛潤土,3O多歲,體格有點粗獷,臉色黝黑,與兒時熟悉的那個活潑,聰明,見識多廣的潤土相差十萬八千里,當晚在潤土家吃了野兔子,見識與身份相差太遠,沒有共同語言,飯後魯迅返回百草園,感慨萬千,又有點失落,當晚就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店》。2011,2016到過韶興2次,一次是單位華東行,後一次是全家3人行。


萬紫千紅不是春


魯迅筆下的閏土確有此人,他名叫章運水是魯迅筆下閏土的原型,是魯迅家裡長工章福慶的兒子,和魯迅小時候一起玩耍。

閏土是魯迅小說《少年閏土》的主人公,少年時候閏土見多識廣、樸實勇敢、聰明機智。給魯迅很大的影響。但時過境遷,到了中年,由於受環境的影響,受生活所迫。中年閏土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少年與中年形成極大反差。

小說中並沒有直接寫閏土的結局,但是現實中的“閏土”——章運水,在魯迅一家搬走後,章運水就失去了工作,離開周家以後,他父親就因病去世,家裡的吃喝生計問題都靠他一個人,最終被生活累垮,導致重病,但是沒有錢治病,最後不幸去世。


章運水的這個病,如果有錢治的話是可以康復的,可以說他是死於“貧窮”。記得《我不是藥神》裡有句臺詞: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章運水就是死於“窮病”吧。


妙摘


人總是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座標去觀察評判別人的,魯迅覺得閨土變了,自己又何嘗沒有改變呢?孩童時期每個人都是天真的人性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社會性就會越來越濃。生活,不是你想要怎樣就能怎樣的,而大多數時候都是你只能怎樣,是社會生活改變了閨土的形象和心態,成年後的閨土依然善良,依然念著那份情誼……只是生活不易。


魯迅有深刻的思想,能預知並洞察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但依他的實力,估計也只能是保證自己正常生活,無暇無實力去從根本上幫助到閏土;又因為成年後的閨土在性情上的侷促不安,誠惶誠恐,讓魯迅感受到這人的可悲可憎,隔膜明顯變大,三觀不合,情感上也不願伸出援助之手了……


就是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也很不少。小時候小夥伴在一起很鐵,長大後越走越遠,甚至不願相見,因為選擇的路不一樣,再也找不到相同的感覺……最好的狀態就是對兒時的那片美好回憶


有點很可心🍀🌟


魯迅寫《故鄉》其實就是寫閏土。有人說魯迅塑造了閏土的型象。我認為這一句話根本不對,魯迅根本就不是塑造,閏土也根本不是形象。魯迅確確實實在照著現實作寫生,閏土就是那個時代活生生的農民。

通篇文章魯迅對閏土投入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愛。文章還用極簡約的筆墨活畫出一個豆腐西施揚二嫂,更襯寫了閏土的誠和實。從對這兩個人物的態度看,我確實為魯迅偉大的愛憎觀感動。魯迅太善良了。太偉大了。

言歸正傳吧,還是說說閏土這個正題。其實我的所謂說閏土,也是魯迅筆下的閏土,也是魯迅感覺中的閏土。因為閏土並沒留下什麼傳之類,史書更無記載。說白了就是我用自己的筆說魯迅的感受。而魯迅何其偉大,而我凡夫渺小,胸無滴墨,要說閏土還真沒資格。

怎耐遇到這個題問,心生衝動顧不了太多,隨便說說。

少年閏土真是一個小精靈。十分活潑勇敢,可愛極了。我們忘不了,朗朗明月下一段精彩的故事:“深籃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色的圓月,一位項帶銀圈的小英雄,手握一柄鋼釵,猛地向那猹刺去。猹閃電般反從胯下溜逃”。

少年閨土捉鴿子,你看他多聰明。到海邊撿貝殼,真象童話裡的娃娃頭,肚子裡有說不完的故事,知道的童玩趣事太多太多。這都說明他對生活極及熱愛,對未來充滿嚮往。

而在封建社會,一個等級制度,一個崇法觀念,弱肉強食的現實中折磨了四十年後的閏土再次出現在魯迅面前時,真令人傷懷唏噓。

臉上佈滿皺紋,有些脫背,眼圈因海風常年吹洗而紅腫,手象松樹皮一樣有多處開裂,少年時那紅合圓實的手看不到了。

嘴唇動了好一會,只是說不出一句。一聲“老爺”把童年的玩伴魯迅都驚呆了。“多子,饑荒,總是難”。隱藏著許多說不出口的苦處。還給魯迅帶來他最看重的禮物“青豆”,在選擇魯迅的佈施時,他選了桌凳,木灰還有香爐,木灰是為種地作肥料。香爐是為燒香敬神所用,可見他盼望神靈賜福。

魯迅先生對少年的閏土和四十年後的閏土的變化,作了兩幅活生生的畫象,心情是很沉痛的,他曾做了多方面的思考……。不再細敘。

我再說一下自己的感受,讀了先生的文章,我真為閏土的童年高興,敬服。而為他的晚年痛心,很擔心他後來的命運,我覺得閏土把希望寄託在香爐上,神象上:,心裡總不踏實,總覺得不可靠,好象是空的。於是心生出一個可怕的念頭,說不清這位少年時曾經英雄輝煌過的閏土不是死在飢餓可能就是被生活重擔壓死。心裡很恐怖,也很同情。

後來我在網上得知,他是背上生瘡化濃感染而死。

我的心情非常沉痛,不知道老天是怎麼按排的,人為什麼連自己都由不了自己?人什麼時候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啊!




老趙23403


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具體問的是什麼記不太清了,只記得大概的意思是:《故鄉》中少年閏土叫魯迅為“迅哥兒”,但是那時候魯迅還沒有這個筆名(1918年首次用“魯迅”這個筆名創作),那麼閏土為啥能直接喊“迅哥兒”?

這個問題乍然一想,確實有些蹊蹺,但《故鄉》其實是魯迅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裡面的“我”不一定就是魯迅其人,又或是採用了一種虛擬的寫法。但是魯迅所寫的事情卻是實實在在的,在現實中,魯迅筆下的“閏土”還真有人物原型。


經後人研究,“閏土”的人物原型應該是出生於浙江紹興的章閏水(或叫章運水,以下統一由“章閏水”代稱),從《故鄉》中得知,章閏水與魯迅差不多年歲,小時候聰明活潑、機智勇敢,長大後卻木訥沉默。

《故鄉》落筆於1921年9月,文中提到作者認識閏土時,閏土不過十一二歲,已經認識近三十年了,也就是說,作者在認識閏土的時候,大概是在1891年左右。

從1891年到1921年,這三十年內,我國陸續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列強瓜分清朝、變法改革、辛亥革命,以及護國、護法運動,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碰撞,各地軍閥互相鉗制等重大變革。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員,以及在教育界擁有獨特地位的魯迅先生,在那個年代或許還能遊刃有餘,救國圖存,不忘初心。但是章閏水不行,身為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只能在不斷的變革中,在夾縫中努力生存。

章閏水就是浙江地帶普普通通的農民,根據《紹興縣誌》的記載,浙江大部分人都是從事著農民的職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全縣有職業人口522529人,其中:黨92人,政1205人,軍1846人,警543人,農209579人,工123426人,商88340人,學6245人,自由職業3259人,其他87994人。失業4957人,無業25329人。

不用懷疑,儘管出現在了魯迅先生的筆下,但現實中的章閏水,過得非常艱難,在《故鄉》中,魯迅這樣寫道:“(閏土)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1921年,浙江正處於北洋皖系軍閥盧永祥的統治下。在當時,各地地方軍閥對於徵稅有不同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肆意剝削。比如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在掌管熱河期間,設立了很多奇葩稅收種類,養雞鴨的需要交養殖稅,殺豬宰羊的需要交屠宰稅,娶妻嫁女的需要交婚稅,至於在田裡的稅更是數不勝數,甚至出門倒個垃圾,都要交垃圾稅。

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又是遵循著“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守則的章閏水,其生活質量真的是一言難盡,跟魯迅的家庭差了十萬八千里。別說是跟魯迅稱兄道弟了,就是去魯迅家喊一聲老爺,也能讓他的身價在同伴中倍增。

大部分人讀《故鄉》,總是停留在表面,為中年閏土的形象而感到惋惜,甚至有的人很不解,明明小時候那麼活靈活現的閏土,怎麼長大後就變得如此世俗了呢?可卻很少有人能夠深入去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閏土的變化如此之大。

關於章閏水的結局,這裡要感謝現代作家周芾棠先生(不知道為什麼,網上找不到他的個人資料,周芾棠先生出生於1927年,現在應該還健在)。周芾棠先生曾對魯迅的親友做了很多采訪,並且做了大量的筆記,著成了《鄉土憶錄——魯迅親友憶魯迅》一書。

此書比較詳細的記載了關於魯迅的一些事情,其中包括對章閏水的部分記載,現在摘錄如下:

1934年大旱,地裡顆粒無收,逼債的、收捐的又找上門來。沒辦法,他只好把地賣了,成了一貧如洗的窮苦農民,只能靠租種土地為生。由於貧困和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後,章閏水背上生了一個惡瘡,家裡又沒錢醫治,致使傷口化膿,一直不能癒合,而且越來越嚴重,一直爛到有碗口那麼大。他女兒陳阿花說:“我替父親揩膿血時,雖然痛,但他不流一點淚,死前一個月,還在沙地裡管西瓜。”

章閏水於1934年離世,終年57歲,之所以說“終年”而不是“享年”,是覺得在那個時代,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面對著一貧如洗的家境、官府的霸道欺壓、土匪的不斷侵擾以及難以生活下去的絕望,活著真的談不上是一種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