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为何单单放过了汤和?你怎么看?

紫衫龙王张耀武


狡兔死,走狗烹。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啊!朱元璋杀功臣,那叫一个狠!

论中国史上屠杀功臣最厉害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哥俩是一个比一个狠!布衣天子,平民天子,其实是一个沾着血腥之色的词汇。

1、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朝代更迭,多数是一个贵族取代另一个贵族。

比如秦代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创造“皇帝”一词并成为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故称始皇帝;

比如晋一统三国,司马氏乃北方门阀大族;

再比如唐代隋,李渊、杨广都出自关陇大世族,杨、李两家是关陇门阀世族的典型代表,而且李渊从小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而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就更不用说儿,含着金钥匙出生,可以说是贵族中贵族。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前,就是北周的殿前都点检,北周勋贵,位高权重,还是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托孤大臣,有资本有野心......

纵观中国王朝更迭,贵族取代贵族,是一般最常见的现象,而从底层草根逆袭成为皇帝的,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跟大比例相比,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比如西汉之刘邦,三国之刘备,明朝之朱元璋等。他们以从社会最底层,到金字塔顶端,完成了人生大跨度逆袭,走上人生巅峰,不可否认,确实有过人之处。(关注“峰子奇观”,看历史头条!)


2、“权力野兽”朱元璋,老来丧子,皇孙年幼,担忧朱明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朱元璋,身世悲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受尽白眼,尝尽了人世间的苦楚,可以说对世道苦大仇深。

对来之不易的皇位,对老来丧子的悲痛,对年幼皇孙的担忧,对大明江山的传承,主少国疑,骄兵悍将,无不刺激着着朱元璋的神经。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野兽”,一代强人。不仅有旺盛的精力,还有铁血的意志,这一点很多读明史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老朱是绝不允许朱明基业,面临任何挑战,哪怕潜在的一丝风险他都想扼杀在摇篮之中。朱元璋最担心的,不是儿子争位,而是开国功臣、骄兵悍将,他那个年幼文弱的皇太孙朱允炆驾驭不住,朱明王朝前途堪忧。

3、炮制“洪武大案”,大面积血洗功臣,众多功臣宿将被株连而死。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


后来,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胡党不轨之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众多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惊心动魄啊!

朱元璋借此,废黜存在数千年的“丞相”。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皇朝的“丞相”职位彻底消亡。(关注“峰子奇观”,看历史头条!)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

公元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 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超1.5万人。

“大清洗”中的幸运者:汤和


“胡蓝之案”以后,众多开国功臣宿将被诛杀。而信国公汤和,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之一。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相识,在朱元璋未定称帝坐稳江山之后,不贪恋权力富贵,提出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朱元璋赐给他大批金银、田地、豪宅,虽然没有高位权势,但却因此保全了性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汤和的智慧,不贪权位,急流勇退。可以说他算是所有功臣里面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之一。

需要澄清的一点,魏国公徐达,是病死,并非朱元璋所杀。除了汤和,长兴候耿炳文、西平候沐英(朱元璋义子)、武定候郭英等,都是幸免者。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则,都卷入政治漩涡中,无一能幸免。76岁的韩国公李善长都退休了,一家70余口也满门抄斩。凉国公蓝玉被剥了皮,诚意伯刘伯温则被胡惟庸陷害,终死故乡。


关注“峰子奇观”,看历史头条!


峰子奇观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朱元璋并没有所谓的几乎杀光所有的开国功臣,更没有所谓的只单单放过汤和。

根据史书上记载,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共分封了150名最主要的功臣,其中公爵25人,侯爵79人,伯爵12人,子爵11人、男爵23人。

我们就单看这最显赫的25位公爵:在这25位公爵中,有13位是在明朝建国之前就已经牺牲,属于事后被追封的,所以我们不看他们,只重点看下活着被敕封的12位公爵:

第一位魏国公徐达,正常病逝于洪武十八年,那个所谓的烧鹅事件纯属野史杜撰。并且,在徐达死后,朱元璋还追封他为中山王,其子孙后代一直世袭其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第二位鄂国公常遇春,正常病逝于洪武二年,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后其子常茂也因军功被封为郑国公,位列二十五公爵之一,正常病逝于洪武二十四年。



第四位韩国公李善长,因牵涉到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第五位曹国公李文忠,正常病逝于洪武十七年,死后被追封岐阳王。

第六位宋国公冯胜,因骄横跋扈,于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赐死。第七位卫国公邓愈,正常病逝于洪武十年,追封宁河王。

第八位信国公汤和,正常病逝于二十八年,追封东瓯王。第九位颍国公傅友德,因牵连到蓝玉案,于洪武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第十位凉国公蓝玉,因涉嫌谋反,于洪武二十六年被诛杀。第十一位蕲国公康茂才,正常病逝于洪武三年。第十二位,也被封为蕲国公,但叫做康铎,正常病逝于洪武十五年。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所封的十二个公爵中,只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和蓝玉这四位是被他所杀,其他的8个人都是善始善终。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爆发后,活着的功臣除汤和之外,常茂也没有受到牵连。至于79个侯爵中,也只有19个人是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朱元璋就并没有所谓的大肆屠杀功臣,所以汤和能够善终,其实真谈不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换句话说,只要能够遵纪守法,不居功自傲,不参与到朝廷的党争之中,处处懂得避嫌,就基本上可以安然无恙。

现在,受各种阴谋论的影响,很多人朱元璋诛杀功臣时,总觉得他是为巩固皇权。总而言之,谁对皇权有危险,就除掉谁。

但其实呢,明朝和之前的王朝已经完全不一样,明朝的官僚制度非常成熟,皇权也非常集中和强大,基本不存在任何皇权外的势力能够威胁到皇权。

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他们面对所谓的权臣、权阉时,基本上就是轻轻一挥手,这些不可一世的权臣和权阉就立马灰飞烟灭。

从这层意义上说,朱元璋根本就不需要为所谓的巩固皇权,来杀掉这些功臣,因为这些功臣,说破天也就是个高级打工仔。

所以,只要你这个打工仔好好干活,不过分贪污腐败、不过分违法乱纪,朱元璋就不会打击你,你也就能够像汤和一样善始善终。当然,让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官不贪污腐败,不违法乱纪,显然也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是赵帅锅


汤和是谁?明太祖朱元璋发小,大明开国功臣,死后被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strong>

众所周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建立明朝后,大杀开国功臣,蓝玉、徐达、李善长,无一幸免。而汤和却是能逃过此劫,寿终正寝,得以善终,在当时来看,颇为难得!

汤和之所以能够在朱元璋杀掉大部分的开国功臣的情况下保全自己,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汤和很了解朱元璋的为人

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它非常清楚朱元璋是什么人。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不久,汤和就想要远离朝廷,回到家乡。

而且他曾多次经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于权力并没有很强的渴望,来表明自己对于朱元璋的绝对服从。

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所以朱元璋一直很信任汤和,与他比较合得来;

其二,汤和对朱元璋有恩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的进入红巾军,并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他遍让朱元璋也加入自己,这才有了朱元璋的后来加入郭子义,借助郭子义的势力建立了明朝,可见,汤和就如同朱元璋的伯乐,对他有恩情,这也是一向狠辣的朱元璋没除掉他的原因。

其三,汤和没有威胁

朱元璋是在晚年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孩子比较懦弱,所以怕一些老臣夺取他辛苦得到的江山,所以才会杀掉大部分的开国老臣。此时的汤和已到暮年,纵有野心,也无力再去这混乱的朝局,再加上当时汤和病重,已不能下床,朱元璋亲自看过他以后,确定汤和已经不会威胁到明朝的稳定,于是也就没有杀掉他。

其四,汤和为人低调

从汤和这个人来看,他做事小心谨慎,从无半点逾矩之处,在明朝建立之后,就想要隐退,从不贪恋权力和财富。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之下,汤和是非常清醒的的,所以便早早的安排自己的后路,退出了权力相争的朝廷,朱元璋也没有杀掉他。


白话历史君


朱元璋并不是传闻那样弑杀功臣,洪武年间的很多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主犯有了严重的不法行为,朱元璋才杀的,只要是遵纪守法,低调稳重的臣子,一般都能得以善终,汤和能够70高寿而终,与他的性格莫无关系。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天下真真的是靠打下来的,他能够从最底层的乞丐跃升为皇帝,不但是运气,更有能力。

就因为朱元璋层级身处社会底层,对于社会的不公,民间的疾苦有相当的体会和理解,当他做了皇帝后,到达社会权利的巅峰,更是对于社会不公,官吏不法有着切实的体会,更有痛恨之心,甚至有时候矫枉过正,比如著名的“空印案”,按照一般情况来看,其实只是官吏办公的流程失误,却让朱元璋痛下狠手,杀了一万多官员。

朱元璋弑杀有着他自己的性格短板,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相当大的关系,他出身底层,内心天然的对官吏、权力有着抵触感,朱元璋的骨子里一直都有悲惨童年带给他的“不安全感”,对于安全的感的缺乏,即使贵为皇帝,依然对政权、对官吏有着极度的不信任感。

朱元璋痛恨不法,无论是功勋权贵,还是官员衙吏,只要犯有不法之事,处罚是非常的严重。朱元璋是底层赤贫起家,他那帮功臣勋贵也好不了哪里去,要么是穷苦人家,要么是绿林大盗,总之也没几个世袭贵族,知识分子跟随他。

朱元璋当了皇帝,自然那帮打天下的功臣也就是开国元勋了,有些功臣能够恪守为臣之道,有些功臣就有些飘飘然,享受胜利带来的成果,自然就有些骄纵跋扈,甚至有不法之举。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蓝玉、冯胜属于骄纵跋扈的,后来被朱元璋杀了;徐达、汤和属于稳重低调的,一直得以善终。

以上解释了半天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朱元璋不是弑杀的人,杀的都是些该杀的人;汤和能够得以善终,并不是因为朱元璋不杀他,而是汤和一直以来遵纪守法,低调稳重,皇帝没有理由杀他。

汤和和徐达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人,他们不但是发小,更是朱元璋起家的本钱和引路人。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还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其来投奔,朱元璋此时还在皇觉寺当和尚呢,饿得个半死不活的;朱元璋逃难般的来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后,汤和已经是军中千户了,但是汤和对朱元璋却尊重有加,以其马首是瞻。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混出头后,一直离不开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鼎力支持,甚至开国建朝后,朱元璋对于他们的倚重也是越来越大,而这些功臣为人行事也很低调,并不像其他功勋那么嚣张跋扈,汤和更是如此。

到了朱元璋晚年,汤和体会到朱元璋并期望这群打天下的老人们继续在军中把持军权,第一个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非常高兴的答应,并亲自给汤和在老家凤阳修建府邸养老。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70高龄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沉墨I方之城


在当时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朱元璋还是留下了好几个战功卓著的大将的。当然这些人能够从朱元璋的大刀下捡回一条性命,都有自己的一套活命之术。

比如耿炳文他就是靠着自己天下第一的防守功力才得以活命,朱元璋深知这位大将攻不足守有余,所以他被朱皇帝留下来辅佐好孙子。

而汤和之所以能够留下来,有一半的功劳应该记在交情之上。从理论上说,汤和才是那个真正引领朱元璋登上帝位的人。

汤和从小就是朱元璋的玩伴,这两个人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好兄弟

元末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汤和也活不下去了,决定投奔起义军。他加盟了红巾军,在郭子兴手下做事,很快便崭露头角。汤和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兄弟朱元璋,写了一封信,热情邀请朱元璋加入红巾军。

接到这封信后,朱元璋还在犹豫,毕竟造反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不得不慎重对待。但是在这个时候这封信却被人发现了,那人要去官府告发朱元璋。这个很《水浒传》的桥段,逼得朱元璋不得不去投靠了红巾军。

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之后,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兵,汤和已经成为了军官,可是阿汤哥什么事情都听朱元璋的。于是在大军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象,一个小兵大摇大摆在前面走,一个千户军官谨慎的亦步亦趋,为他马首是瞻。

正所谓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朱元璋很快就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他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朱元璋逐渐成长成为了一员战将。

俗话说的好,不遭人妒是庸才,朱元璋很快就受到了他的便宜岳父郭子兴的猜忌。

于是朱元璋带了20几个兄弟离开濠州城到定远去发展。在当时这些人和朱元璋的年龄差不多,对于朱元璋的指挥并不很听从,只有汤和虽然年龄比朱元璋大了三岁,但是在执行朱元璋的命令这方面从来不打折扣,这让朱元璋非常的满意和感激。

汤和虽然在朱元璋征服全国的历程中不是最出色的将领,也不是战功最大的将军,但他绝对是对朱元璋最忠诚的将领,所以朱元璋一直很信任他。建立了明朝之后,先是封侯不久之后进封为信国公,登上了大明朝功勋之巅。

其次汤和也靠着善于体察圣意才保住了性命

别看汤和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是个老粗,但是他的政治敏感性却非常的高,远远超过那些满腹经纶的文人。

朱元璋晚年不再希望这些老将在外领兵,汤和察觉到朱元璋的意思之后,毫不犹豫地向朱元璋表达了要解甲归田安享晚年的想法。朱元璋对此很满意,此举也间接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来汤和在给朱元璋请安的时候突发重病,口不能言,回家接受治疗。

可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展现了他的多疑性格,他对自己的老战友还是不放心,曾经亲自到汤和家里去慰问。其实慰问是假,探查虚实才是真,当他看到汤和真的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这才放下心来,和这个童年挚友讲了很多事情。

汤和只是流泪磕头不止,洪武大帝也是龙目滔滔。洪武28年,汤和去世,享年70岁,他也成了在朱元璋手下得以善终的少数几人之一。


历史评说


功成身退,这是中国古代的大臣们老早就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后,就辞去朝廷一切职务,做生意去了。汉初的张良,也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归隐山林,修仙访道。

不过,汤和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他在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没有立刻就功成身退。朱元璋最初并没有封他为公爵,直到洪武十一年的时候,才封他为信国公。被封为“公”后,照理就应该及时功成身退的。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直到洪武二十二年,他才告老还乡。

(汤和)

要知道,汤和告老还乡的时候,实际上朱元璋已经展开了对功臣们的残杀。除了“蓝玉案”外,“洪武四大案”中的另外“三大案”,已经发生,朱元璋对功臣们的残杀,已经进行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汤和显然并不是那种及时功成身退的人。

当然了,在朱元璋的时代,就算是功臣身退,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善终。比如刘伯温就及时功成身退了。在刘伯温功成身退的时候,朱元璋还并没有残杀功臣。但是,刘伯温依然没有得到善终。表面上,刘伯温的死,是胡惟庸派御医去,给刘伯温吃了可疑的药物造成的。但是当时刘伯温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却不置可否,因此,也有学者怀疑,胡惟庸害死刘伯温,是朱元璋授意的。

再比如,李善长虽然并不是及时功成身退,但他也是告老还乡了。可是,就算他告老还乡,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他。在胡惟庸事件过去十年后,还对此事进行追问。最终,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全都死于非命。

由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杀功臣,并不是因为你功成身退了,就会放过你的。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偏偏没有杀汤和,还对汤和一直很好。在汤和退隐以后,还不断给汤和以赏赐,并让他很荣耀地得到善终呢?

(朱元璋)

我认为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汤和在朱元璋刚刚当小头目时就积极拥戴他。

朱元璋刚刚当小头目的时候,汤和就拥戴他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一是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哥们儿,这样的两个人,往往谁都不服气谁。二是朱元璋是汤和推荐给郭子兴的,也就是说,汤和算得上是朱元璋的恩人。三是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很快就反过来领导汤和。四是朱元璋被提拔起来,带领大家进攻大洪山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服朱元璋的领导。

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汤和积极拥戴朱元璋,很听朱元璋的指挥。从这一件小事情上,朱元璋就已经看出,汤和的品行是非常纯正的。

二、汤和不争功不托大。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对功臣们进行封爵的时候,很多人都得到了分封,但是汤和并没有获得爵位。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也只是封汤和为中山侯。

按照汤和所建立的功劳,他理当列入第一批封爵的人。而且就算给他“公爵”,也不为过。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给他。

朱元璋没有给他,他也并不计较,而是继续作为徐达的副将,跟随朱元璋北伐蒙古人。直到回来后,他才获得分封,还是个“侯爵”,他却也并没有计较。不像蓝玉、胡惟庸那样,经常标榜自己的功劳。也不像李善长那样,说话做事两面三刀,对朱元璋不忠诚。

(徐达)

三、汤和告老还乡的时间恰到好处。

汤和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提出告老还乡的。这时候,朱元璋由于身体衰老,对功臣们非常担心。有了希望功臣们能够卸掉权力,告老还乡的想法。但是,那时候并没有人动。

也恰恰在这时候,汤和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想法。这时候,汤和其实才60多岁,并不算老。他这个时候提出,显然是一种姿态,给大臣们做出一个信号。可以说,他这样做,帮了朱元璋很大的忙,因此朱元璋对他的做法非常喜欢,给予了不少赏赐来鼓励他。

四、汤和不留恋手中的兵权。

汤和提出告老还乡后,朱元璋一边在凤阳帮他修府邸,一边又说,海边的倭寇很猖獗,希望他能帮助平乱。

我们无法确定这是朱元璋试探汤和,还是真的希望汤和能继续带兵。不过汤和的做法非常有意思,他并没有因此带兵驻扎下来,守候海防。而是用了一年时间,在海边筑城59座。筑完后,他就把兵权交给朱元璋,让朱元璋派兵守候,他还是要告老还乡。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汤和确实是不留恋权位的。

也正是汤和有纯正的品行,有宽厚的性格,有聪明的头脑,有洒脱的作风。所以,最终,他在朱元璋的手下,走好了自己完美的人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汤和的经历告诉我们,跟对领导可以打下江山;看透领导才能活到最后。

朱元璋准备传位的儿子和孙子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剿杀打江山的老资格文臣武将几乎是必选动作。汤和能够寿终正寝,主要是做了下面几件事。

第一,不贪权力,及时跑路。

眼看着当年并肩作战,浴血疆场的老弟兄们一个个的都给朱元璋灭了,汤和见机不妙赶紧给朱洪武上交了辞职信:岁数那么大,我想回去看看!

“以 间从 容 言: ‘臣犬马齿长 ,不堪复任驱 策,愿得归故 乡 ,为容棺之 墟 , 以待 骸骨。’帝 大悦 ”。

看见没有,朱元璋连装模作样都懒得装了,眉开眼笑的说:滚!

第二,多请示多汇报,甘做如来掌上的孙猴子。

汤和回家之后也不没有和皇帝断了联系,反而是每年都要进京向朱元璋汇报思想工作,自己这一年在老家都干了啥事儿,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大家说汤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就算汤和不说,朱元璋也会在他这样的重臣附近安排间谍密探,掌握所有动向的。现在汤和索性敞开一切,就像丘吉尔在罗斯福面前光屁股一样,反倒让朱元璋对他更放心:老汤是个老实人,汇报的情况跟我已经掌握的情况一模一样,不错,没有造反嫌疑,老命就给你留着吧。汤和每次进京汇报都会说,俺老汤每天都会面向京城,遥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每天望京拜 阙,遥祝 陛 下 身心安康 、国家长治久安 ,而后 才敢放任 自乐。”

你看着马屁拍的,不动声色竞得风流。

第三,坚决不问政事,断绝一切政治来往。

汤和告老还乡之后,不但严守组织秘密,而且告诫子孙夹起尾巴做人。最最重要的一条,汤和退休之后,坚决不和地方官员接触。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权臣勾结下面的地方官乱搞,山高皇帝远,一不小心就整出一彪兵马出来搞事情。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心理,所以在这一条重要原则上从来不犯错误。

正因为汤和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地步,朱元璋才能饶他一条老命不死。甚至于在汤和病重不能说话之后,还用车把他拉到皇宫,拉着汤和的手,和他回忆起当年在村里穿着开裆裤的儿时记忆和一起打江山的旧事。汤和死后,又被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备极哀荣。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不服不行啊。

总结:作为下属,跟领导打天下的时候要有才华,跟着领导坐天下的时候要听话,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最最重要的,是要让领导放心。这是皇朝的特色,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是铁锤,喜欢就关注吧。


铁锤文史


很多史料都说朱元璋为了巩固其自身权利和为了太子能够顺利接班,几乎杀光开国功臣,其实这是比较片面的说法,不可否认,朱元璋是杀掉过一些功臣,但并没有杀光。

朱元璋能从一个快要饿死的难民变成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国皇帝,没有过人的本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真要杀功臣那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举例几个来分析一下。

徐达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野史上说他背上生疮以后被朱元璋赐烧鹅,徐达含泪吃下从此一命呜呼,其实这都是杜撰,徐达是正常病死的,死后还被追封为中山王,而且徐达的女儿还成为了朱棣的皇后,一家富贵直到明朝灭亡。

李善长在朱元璋四川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堪比汉代萧何,被封为韩国公。可得势以后的李善长专横跋扈,结党营私,甚至很多命令不经朱元璋知晓,擅自专权。皇帝昏庸,可能就没事,可朱元璋属于开国的马上皇帝,怎么能允许这些事情的发生,后来李善长牵连到胡惟庸一党谋反之罪,被朱元璋趁机下罪处死,当时他已经77岁高龄。

淮西将领凉国公蓝玉,也因为涉嫌谋反,于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下令处死。宋国公冯胜,于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处死。

所以,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杀掉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开始飘了,不听老朱的话了,老朱给过机会自己不珍惜,同时犯了朱元璋忌讳的人才会处死的。

而对比起来,汤和就聪明很多,他一不贪权势,二是知进退,三是懂政治。所以不仅能全身而退,还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所以说,有时候人要懂得自知,自己得势时要懂得收敛锋芒,与皇帝相处,更应如此。


春秋乱舞


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到建立近三百年基业的明朝,可以说他的一生变化是非常大的。伟大的毛主席曾评价他说:“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可见毛主席对朱元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朱元璋勤政爱民,创立了《大明律》、《大诰三编》、《稽古定制》等典章制度,影响了后世600多年。许多文人在宣扬朱元璋文治武功的同时,也描绘出他大杀功臣,不近人情的一面,那他有没有诛杀功臣?如果有那汤和是如何躲过的呢?

朱元璋有没有杀功臣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是那些开国功勋们所忌惮的,担心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统治者的安全,而被统治者杀掉。要饭乞讨出生朱元璋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而且肯定比别的帝王更有体会。

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后,当然要防范皇权流失,其中最有名的就数“胡惟庸案”、“蓝玉案”,持续时间长达14年,被牵连的人甚多,因此案死亡的人有4万多人,因此也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如开国的宰相李善长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但胡惟庸是李善长举荐的,后胡惟庸在密谋造反中牵扯到了李善长,李善长被削爵去职处死,其长子李湛临安公主被流放,但是李善长的孙子李芳、李茂并没有受到牵连,可见朱元璋并不是那么无情无义之人。

《明史·李善长传》中记载在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朱元璋说:“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任,社,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

凡为此者,必有深仇激变,大不得已,父子之间或至相挟以求脱祸。今善长之子祺备陛下骨肉亲,无纤芥嫌,何苦而忽为此。若谓天象告变,大臣当灾,杀之以应天象,则尤不可。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

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为李善长辩护,说李善长生前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没有理由造反,就算是造反成功能够获得荣耀也不过如此,再者造反的人都是和皇帝有深仇大恨的人,不得已而造反,

李善长与皇上是儿女亲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更不可能造反等等,说了一堆李善长不可能造反的话,朱元璋得到奏书,看完了也没有治王国用的罪,

可见朱元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愿意对外说罢了。可以肯定说李善长是冤死的,那就更不会不存在朱元璋,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刘基等功臣一说。

朱元璋左膀右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刘基都是怎么死的

这些都是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左膀右臂人。首先看常遇春怎么死的,《明史·常遇春传》中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

说四十岁的常遇春班师回朝的时候突然死了,朱元璋知道后非常惊讶,悲痛万分,并且亲自出席常遇春的葬礼,还按照当年宋太宗追悼赵普的规格,来追悼常遇春,而且朱元璋才当上吴王两三年,正是用人的时候,不可能半路赐死常遇春,还搞那么高的规格来举办常遇春的葬礼。

在看徐达、李文忠都是怎么死的,《明史·徐达传》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明史·李文忠传》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可以看出徐达和李文忠死后,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追封,徐达并不是吃烧鹅死的。

再看能掐会算的刘基,《明史·刘基传》中记载: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

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说胡惟庸以左丞相管理中书省,因之前与刘基有过节,就在朱元璋面前谣言陷害刘基,说他私自占有一块有带有帝王之气的土地为墓地,百姓不同意还把百姓驱赶走, 朱元璋虽说没有治刘基的罪,但还是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害怕入朝谢罪,也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去。

后来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更是害怕不敢回去,还得了疾病。洪武八年三月, 朱元璋亲自写文章赐予刘基,并派兵护送刘基回去。刘基回家一月后病情加重,享年六十五岁。

说刘基在京城看病期间,胡惟庸派医生前来给刘基看病,他吃了医生开的药方,肚子里面长了如同拳头大小的石头,后来中承涂节在揭发胡惟庸谋反的时候,就说刘基是胡惟庸害死的。

可见《明史》中并没有说刘基是朱元璋害死的,反而是胡惟庸下药害死了刘基。另外《明史》还记载朱元璋见到刘基不是喊他名字,而称他为先生,并说刘基是他张良,可见朱元璋对刘基从尊重程度。

汤和的最后时刻是怎么样的

在《明史·汤和传》中记载: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疾小间,复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

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说洪武二十三年的元旦,汤和因病不能发出声音,朱元璋亲自探望他,感叹他们的不容易,并让汤和回 故乡濠州修养,等到他病情稍好点的时候又赶紧他儿子把他接到京城,朱元璋非常关心汤和,经常喊他汤和一起吃法,并赐给汤和许多黄金、布帛等。

到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的病实在是很重了,病的都不能站起来了,但是朱元璋又非常想他,就让他坐车直接到宫里,朱元璋抚摸这他的头,拉着他手,回忆他们小时候的事以及参加红巾军一来的各种艰辛,

不能说话的汤和只能不停的点头,朱元璋看到这个情形,泪流满面不知道说啥好,再赐很多的黄金、布帛作为汤和的丧葬费用,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病逝,享年70岁,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为襄武。

可见汤和、徐达、刘基、李文忠等这些功勋的最后时刻,朱元璋都有关心慰问,像那些淮西的功勋们朱元璋关心的还多些,谁让朱元璋有家乡情结呢!

朱元璋杀功臣的这一说法从哪里来的?

《明史》从清朝入关的第二年,也就是1645年清人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由汉人的大学士张廷玉最终定稿,历史94年编纂完成应该是很严谨的,但至少这时候还没有朱元璋杀功臣的说法,不然经历这么久的编纂的《明史》 为什么记录呢?

就拿徐达的吃蒸鹅死来说,明朝正史所有的记载都没有这一说法,沾点边的野史《翦胜野闻》也仅仅是记载,徐达生病是时候朱元璋有赐食物,并没有说赐的是什么,反到是清朝文人赵翼所撰写的《廿二史札礼》中转述了这个故事,提出了“赐以蒸鹅,疽最忌鹅”的说法。

再者从明人和清人绘画的朱元璋的像就可以看出端倪。所以朱元璋杀光所有功臣是说法,大家自行就可以补脑,至于唯独放过汤和,那是他活的时间较长70岁,在就是汤和为人机智聪明,懂得明哲保身。


麇子文史


毕竟汤和是最早和朱元璋混在一起的小弟兄,他最了解朱元璋的秉性,朱元璋也清楚汤和为人底子里的脾气。当年汤和镇守常州,有些事情向朱元璋请示最后讨了个没趣,就嘴皮子上过过瘾,发了一大通牢骚,话里话外有向张士诚靠拢的意思。



也亏得朱元璋太了解他的这位开裆裤朋友,别人来告密他只当一听,朱元璋清楚汤和只是说话没动脑子而已。在定鼎江山大封功臣时,汤和位居侯爵乐得接受,也不去纠结自己最早从龙有功应该位列王公。

洪武年间君权和相权军权争斗,鲜血染红了开国功勋的衣冠和他们从皇帝手里捧回的免死铁券。汤和作为仅存侥幸者,他及时地退出朱元璋充满血腥气的权力圈,向朱皇帝表示自己只愿回故乡,求得一块放棺材的地方就足够了。



朱元璋巴不得像汤和这种元勋功臣解甲归田,在凤阳为他造了豪华的府第,主动放弃兵权才有可能在朱皇帝的阴影下苟活终老。但这也只是第一步,汤和清楚他在豪华别墅里的一切都在朱元璋的眼里,他虽然远远地处在权力中心以外,但并不代表就是绝对安全。

刘基退休在家还要关心什么地方朝廷应该怎么管理,难得还要上个折子关心一下国家政务,被政敌利用陷害,朱元璋正可以借刀杀人。李善长退休也别想就此隐身江湖,他是淮西帮的头领,势力爪牙遍布朝堂,他人不在朱元璋跟前,但他的影子无时不刻地会让朱元璋感到在眼前晃悠。哪怕胡惟墉案已经过了好多年,李善长已经垂垂老矣,朱元璋还是没有放过他,因为朱元璋需要彻底剪灭他的影响。



而汤和的退休表现得最为彻底,从来不结交当地的官员和乡绅,也丝毫不过问政事,游山玩水吃酒下棋。不管汤和是性格使然,还是有意这样,让皇帝认为汤和退休在家是真正的与世隔绝,不再对朝政有丝毫左右的能力,不会对他或他的子孙产生威胁,他才有可能放你一马,让这位小弟兄寿终正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