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詩情+畫意+書法=極品之作。好的作品源自平日的積累還是迸發的靈感呢?

俏漁妹海鮮


詩情,畫意,書法,如果在一幅作品中同時呈現出來,則說明作者是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人,即使作品不是極品,也會很養眼,作品質量不會差到那裡去的。

至於平時積累,靈感迸發的問題, 有一個詞,厚積薄發,能最好的詮釋這個問題。

一個好的作品的誕生,最需要是靈感,而當靈感到來時,則需要你用平時積累的經驗,技法,以及文化修養的沉澱,來把你靈感乍現所感覺的作品表現出來。但是,如果你平時經驗,技法,文化修養的積累有欠缺的話,即使有再好的靈感,也只是在你心裡,你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空有想法,無法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所以,一個好的作品誕生,積累是根本,是源泉,靈感是觸點。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青雲軒


好的書法作品主要源於技能技法+文人學識+性情涵養。好作品既因於平時書法學養的厚積,也來源於對忽然迸發的靈感的捕捉,事理上有點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味道。但這裡面有個前提,“機會總是留給預有準備的人”,書法學養是基礎,靈感起到的是“畫龍點晴”的作用。藝術家們所謂的“代表作”,就是靈感突現妙手偶得的佳品。

好的書法當然不只是技法,而且最終對實現作品“質的飛越”起昇華作用的往往是文化內涵層面的東西,當然,技法作為基礎的支撐之一,其地位不容抺煞。因此,從這個方面上講,沒有獨立書法意識、不具獨創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書法大家的。換個角度而言,即便具有創新思維,技能技法的基礎不過硬,再好再多的靈感,你也抓不住。

技法與涵養是書法藝術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它以技法為基礎,又以文化為元神。在純技法論者的眼裡,技法就是王道,而在文化論者養裡,學識更為可貴。抱庸認為,二者都有些偏頗,合起來就全面了。技法是可學的東西,屬於字內之功;學識在於積累,屬於字外的功夫。一個有志於長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的人,兩個方面要齊抓共進。而靈感的東西,可遇不可求。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我認為,極品之作當然是詩情+畫意+書法。好的作品只有以平日的知識積累作鋪墊,才能在靈感迸發時能瞬間捕捉、駕馭、豐富、提煉、昇華。故好的作品是平時積累與迸發靈感的有機統一。

一個好的作品。到底是偶然的觸動還是精心刻意想象構思的。我個人覺得,靈感和積累兩者都必然存在著。靈感來自大自然。也許每個瞬間。某個場景就能蹦射出作者的靈感和創作慾望。如果光有創作靈感和激情,沒有駕馭創作的“殺手鐧”——知識與藝術積累,更沒有精心構思作品的嚴實作風和嚴謹態度,那麼就像有骨沒有肉一樣。反之,光有平日的積累而沒有大自然靈氣,刻意創作出來的東西也不能稱之為“作品”,只能算產品和次品。

所以我覺得平日的積累和迸發的靈感,是構成作品創作的兩個必要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以下用我的作品進行論點佐證。








校傲臨風(書畫)


其實這個不矛盾,應該說是相相 成。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

之寒。好比叫高樓大廈,需要將

地基打的牢固。

文學作品也是一

樣,首先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很

多基礎的東西是通過歷代前輩總

結的結晶,為我們學習提供了捷

徑。通過不斷的積累,才會對於

所從事的領域更深層次的瞭解,

當積累到一定的量後發生質變,

才會有靈感的迸發。假如你連

基礎都沒有,靈感就無從說起!

不可高估一、兩年時間變化,

也不可低估了五年、十年的時間變化。當沉澱下來,就會有爆發期的!



臻的好書


其實這並不矛盾,並且還有魚水之歡。

任何優秀的作品都離不開深入生活這個必經之路。至於說是靈感迸發其實是生活積累到了一定數量,有量變開始了質變的結果。

歷史上有名的詩人和畫家,像李白,齊白石,以及書法家林散之等。那個不是有著深厚的生活經歷,那個是在書齋裡閉門造車的。先是人生的遊歷經歷給日後的創作積累了足夠的原料,具有最初情感的原料。這樣為日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後的才思泉湧是最初人生經歷的總結和昇華的結果。

最有說服力的是懷素的書法高度絕對是先有平時的積累才有後面迸發的靈感。他主要是生活在寺廟,經濟上困窘讓他植下大片的芭蕉葉用作練字的載體。最後還是要西有上國,接見當代明公。讓自己原有的基礎有了更好的發揮。

所以說這兩點上木有矛盾,是魚水之歡的關係。




三曲棲川


95%基礎累積+1%靈感+4%好運氣=極品之作

一個人在文學造詣上,到底能走多遠。怎樣才能成就極品之作,和平時的努力堅持,辛勤勞作,點滴積累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琴棋書畫和平日的菸酒糖茶一樣,都是容易讓人成癮的東西。

沒事兒願意寫兩筆的人,和沒事喜歡喝兩口的人沒有本質區別。但真正的好作品,少不了水滴石穿,日積月累的堅持。在我看來,靈感只佔到百分之一。

其實如若都是同樣的基礎累積,能夠成為極品之作的,不在乎在於細節把握上要更進一步。當然要得到大家的認可,還需要一絲絲的好運氣。



硬筆不怕醜


詩情十畫意十書法,能夠有這幾點,即使稱不上極品,也是一件相當優秀的作品。達到這幾點要求,能夠跟它對得上號的,我認為是中國畫。

一件優秀的中國畫作品,需要作者有豐富的情感,高深的學養和生活經歷,精湛的筆墨和書法技能,離開這幾點,即使再有靈感,也只能束手無策,無從下筆,所以先決條件是多讀文史哲詩詞歌賦,勤習書法,深入生活,寫生採風,收集素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眼界,腹有詩書氣自華,胸中有物自能下筆傳神。清代畫家鄭板橋寫過一首題畫詩:四十年歲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亢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從他這首詩裡就能大概知道他的創作過程,首先是眼中之竹,然後是胸中之竹,再就是筆底之竹。歷史上象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先賢,他不但是國畫大師,還是優秀的詩人和書法大家。要達到他們這樣境界,能做到又有幾人,當然,這些人是人中龍鳳,藝林精英,也是他們的書畫作品被視為國寶,彌足珍貴的原因。


黃石書畫


靈感:也叫靈感思維,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或是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者是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情狀。

靈感來源於生活,當你深入到生活中,腦海裡自然而然的就會把感受到的生活去分析、研究並將信息儲存起來,使腦海形成藝術“倉庫”,成為日後創作的積澱。

靈感離不開細心觀察。生活中每個人的社會觀念因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大自然的物態千姿百態。要把人與自然融入到你的作品中,就必須養成細心觀察自然界的習慣,從真正意義上說,靈感不是刻意求得的。

靈感不是憑空就能產生的,這與創作者文化知識的積累是密切相關的,文化修養源於知識積累。當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它的文化層面就會觸動創作意念,靈感也就隨時都會迸發出來。




夢想不是說說而已


好的作品不僅需要平日的積累,而且也需要靈感的迸發!沒有平日的積累,就無法準確的表現作者的想法,無法讓受眾感受創作的情感,也無法讓作品產生美感。靈感是思維的跳躍,是情感的迸發,是對生活的感悟,只有時刻保持思想的轉動,擁有豐富的經驗,開闊的眼界,才能經常有靈感的閃現。靈感的出現是難能可貴、珍貴無比的,這就需要我們用精湛的技法,恰當的文筆,準確而細膩的表現出來,讓更多人瞭解靈感的內涵,傳達情感和寓意。因此平時的積累是展現靈感的基礎,靈感是優秀作品的靈魂!二者缺一不可!


華老師美美與共


好的作品肯定需要積累的,積累是對技法的研究和聯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法才能去完成天才的構思。

但是我們別忘了那句名言,成功=99%的勤奮+1%的靈感,那1%大於99%。

我們熟悉的詩人有很多,但是能夠流傳千古的詩歌,相對於每個詩人所創作的數量,只佔了很小的比例。

清朝乾隆,一個人一生就創作了40000多首詩歌,比整部《全唐詩》加起來都多,但是沒有一首是精品,不能說他的積累不夠,而是國家政務不允許他有詩歌的靈感。

所以,在創作中靈感與技法同樣重要,靈感是天才,技法則是實現天才的手段。

另外一點,則是需要一點運氣。要能夠遇到能夠識貨的人,否則再極品的東西,在外行看來都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