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诗情+画意+书法=极品之作。好的作品源自平日的积累还是迸发的灵感呢?

俏渔妹海鲜


诗情,画意,书法,如果在一幅作品中同时呈现出来,则说明作者是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即使作品不是极品,也会很养眼,作品质量不会差到那里去的。

至于平时积累,灵感迸发的问题, 有一个词,厚积薄发,能最好的诠释这个问题。

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最需要是灵感,而当灵感到来时,则需要你用平时积累的经验,技法,以及文化修养的沉淀,来把你灵感乍现所感觉的作品表现出来。但是,如果你平时经验,技法,文化修养的积累有欠缺的话,即使有再好的灵感,也只是在你心里,你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空有想法,无法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一个好的作品诞生,积累是根本,是源泉,灵感是触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青云轩


好的书法作品主要源于技能技法+文人学识+性情涵养。好作品既因于平时书法学养的厚积,也来源于对忽然迸发的灵感的捕捉,事理上有点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味道。但这里面有个前提,“机会总是留给预有准备的人”,书法学养是基础,灵感起到的是“画龙点晴”的作用。艺术家们所谓的“代表作”,就是灵感突现妙手偶得的佳品。

好的书法当然不只是技法,而且最终对实现作品“质的飞越”起升华作用的往往是文化内涵层面的东西,当然,技法作为基础的支撑之一,其地位不容抺煞。因此,从这个方面上讲,没有独立书法意识、不具独创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的。换个角度而言,即便具有创新思维,技能技法的基础不过硬,再好再多的灵感,你也抓不住。

技法与涵养是书法艺术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它以技法为基础,又以文化为元神。在纯技法论者的眼里,技法就是王道,而在文化论者养里,学识更为可贵。抱庸认为,二者都有些偏颇,合起来就全面了。技法是可学的东西,属于字内之功;学识在于积累,属于字外的功夫。一个有志于长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的人,两个方面要齐抓共进。而灵感的东西,可遇不可求。

抱庸浅谈。


抱庸詩書


我认为,极品之作当然是诗情+画意+书法。好的作品只有以平日的知识积累作铺垫,才能在灵感迸发时能瞬间捕捉、驾驭、丰富、提炼、升华。故好的作品是平时积累与迸发灵感的有机统一。

一个好的作品。到底是偶然的触动还是精心刻意想象构思的。我个人觉得,灵感和积累两者都必然存在着。灵感来自大自然。也许每个瞬间。某个场景就能蹦射出作者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如果光有创作灵感和激情,没有驾驭创作的“杀手锏”——知识与艺术积累,更没有精心构思作品的严实作风和严谨态度,那么就像有骨没有肉一样。反之,光有平日的积累而没有大自然灵气,刻意创作出来的东西也不能称之为“作品”,只能算产品和次品。

所以我觉得平日的积累和迸发的灵感,是构成作品创作的两个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以下用我的作品进行论点佐证。








校傲临风(书画)


其实这个不矛盾,应该说是相相 成。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

之寒。好比叫高楼大厦,需要将

地基打的牢固。

文学作品也是一

样,首先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很

多基础的东西是通过历代前辈总

结的结晶,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捷

径。通过不断的积累,才会对于

所从事的领域更深层次的了解,

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发生质变,

才会有灵感的迸发。假如你连

基础都没有,灵感就无从说起!

不可高估一、两年时间变化,

也不可低估了五年、十年的时间变化。当沉淀下来,就会有爆发期的!



臻的好书


其实这并不矛盾,并且还有鱼水之欢。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深入生活这个必经之路。至于说是灵感迸发其实是生活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有量变开始了质变的结果。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和画家,像李白,齐白石,以及书法家林散之等。那个不是有着深厚的生活经历,那个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先是人生的游历经历给日后的创作积累了足够的原料,具有最初情感的原料。这样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后的才思泉涌是最初人生经历的总结和升华的结果。

最有说服力的是怀素的书法高度绝对是先有平时的积累才有后面迸发的灵感。他主要是生活在寺庙,经济上困窘让他植下大片的芭蕉叶用作练字的载体。最后还是要西有上国,接见当代明公。让自己原有的基础有了更好的发挥。

所以说这两点上木有矛盾,是鱼水之欢的关系。




三曲栖川


95%基础累积+1%灵感+4%好运气=极品之作

一个人在文学造诣上,到底能走多远。怎样才能成就极品之作,和平时的努力坚持,辛勤劳作,点滴积累是分不开的。

所谓的琴棋书画和平日的烟酒糖茶一样,都是容易让人成瘾的东西。

没事儿愿意写两笔的人,和没事喜欢喝两口的人没有本质区别。但真正的好作品,少不了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坚持。在我看来,灵感只占到百分之一。

其实如若都是同样的基础累积,能够成为极品之作的,不在乎在于细节把握上要更进一步。当然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还需要一丝丝的好运气。



硬笔不怕丑


诗情十画意十书法,能够有这几点,即使称不上极品,也是一件相当优秀的作品。达到这几点要求,能够跟它对得上号的,我认为是中国画。

一件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情感,高深的学养和生活经历,精湛的笔墨和书法技能,离开这几点,即使再有灵感,也只能束手无策,无从下笔,所以先决条件是多读文史哲诗词歌赋,勤习书法,深入生活,写生采风,收集素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眼界,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有物自能下笔传神。清代画家郑板桥写过一首题画诗:四十年岁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亢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从他这首诗里就能大概知道他的创作过程,首先是眼中之竹,然后是胸中之竹,再就是笔底之竹。历史上象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先贤,他不但是国画大师,还是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大家。要达到他们这样境界,能做到又有几人,当然,这些人是人中龙凤,艺林精英,也是他们的书画作品被视为国宝,弥足珍贵的原因。


黄石书画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或是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者是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

灵感来源于生活,当你深入到生活中,脑海里自然而然的就会把感受到的生活去分析、研究并将信息储存起来,使脑海形成艺术“仓库”,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

灵感离不开细心观察。生活中每个人的社会观念因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大自然的物态千姿百态。要把人与自然融入到你的作品中,就必须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习惯,从真正意义上说,灵感不是刻意求得的。

灵感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这与创作者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密切相关的,文化修养源于知识积累。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它的文化层面就会触动创作意念,灵感也就随时都会迸发出来。




梦想不是说说而已


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平日的积累,而且也需要灵感的迸发!没有平日的积累,就无法准确的表现作者的想法,无法让受众感受创作的情感,也无法让作品产生美感。灵感是思维的跳跃,是情感的迸发,是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时刻保持思想的转动,拥有丰富的经验,开阔的眼界,才能经常有灵感的闪现。灵感的出现是难能可贵、珍贵无比的,这就需要我们用精湛的技法,恰当的文笔,准确而细腻的表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灵感的内涵,传达情感和寓意。因此平时的积累是展现灵感的基础,灵感是优秀作品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华老师美美与共


好的作品肯定需要积累的,积累是对技法的研究和联系,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法才能去完成天才的构思。

但是我们别忘了那句名言,成功=99%的勤奋+1%的灵感,那1%大于99%。

我们熟悉的诗人有很多,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诗歌,相对于每个诗人所创作的数量,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清朝乾隆,一个人一生就创作了40000多首诗歌,比整部《全唐诗》加起来都多,但是没有一首是精品,不能说他的积累不够,而是国家政务不允许他有诗歌的灵感。

所以,在创作中灵感与技法同样重要,灵感是天才,技法则是实现天才的手段。

另外一点,则是需要一点运气。要能够遇到能够识货的人,否则再极品的东西,在外行看来都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