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詩情+畫意+書法=極品之作。好的作品源自平日的積累還是迸發的靈感呢?

俏漁妹海鮮


一幅質量上乘的書法作品,不僅要從局部書體的單字去衡量,還要側重於整篇的章法佈局是否符合書法的基本要件。既要從“點”(單字局部)到“面”(整體佈局)都要”五臟具全”,更重的要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即詩情畫意)。既要給人賞心悅目的美感,又要給人夢幻般的回味無窮。這就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從寫字到書法,從書法到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漫長收集、練習、觀察、比較、感悟、……日積月累,才能提高自已的書法修養,達到一定的書法境界。

所謂迸發出創作靈感,那是指作者在書法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書法“素材”,而在某一時段突然產生了強烈而濃厚的創作性趣。這一靈感時段不會太長,但抓住這一靈感創作的作品往往會有所突破,有所昇華。許多藝術家們(不限於書法領域)的經典之作不乏出自突如其來的創作靈感。[呲牙]











以心相見


好的書法作品主要源於技能技法+文人學識+性情涵養。好作品既因於平時書法學養的厚積,也來源於對忽然迸發的靈感的捕捉,事理上有點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味道。但這裡面有個前提,“機會總是留給預有準備的人”,書法學養是基礎,靈感起到的是“畫龍點晴”的作用。藝術家們所謂的“代表作”,就是靈感突現妙手偶得的佳品。

好的書法當然不只是技法,而且最終對實現作品“質的飛越”起昇華作用的往往是文化內涵層面的東西,當然,技法作為基礎的支撐之一,其地位不容抺煞。因此,從這個方面上講,沒有獨立書法意識、不具獨創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書法大家的。換個角度而言,即便具有創新思維,技能技法的基礎不過硬,再好再多的靈感,你也抓不住。

技法與涵養是書法藝術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它以技法為基礎,又以文化為元神。在純技法論者的眼裡,技法就是王道,而在文化論者養裡,學識更為可貴。抱庸認為,二者都有些偏頗,合起來就全面了。技法是可學的東西,屬於字內之功;學識在於積累,屬於字外的功夫。一個有志於長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的人,兩個方面要齊抓共進。而靈感的東西,可遇不可求。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來自積累







玉郎江楓21044727


書法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悟性,既是等於極品之作。






網絡時代256481411


95%基礎累積+1%靈感+4%好運氣=極品之作

一個人在文學造詣上,到底能走多遠。怎樣才能成就極品之作,和平時的努力堅持,辛勤勞作,點滴積累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琴棋書畫和平日的菸酒糖茶一樣,都是容易讓人成癮的東西。

沒事兒願意寫兩筆的人,和沒事喜歡喝兩口的人沒有本質區別。但真正的好作品,少不了水滴石穿,日積月累的堅持。在我看來,靈感只佔到百分之一。

其實如若都是同樣的基礎累積,能夠成為極品之作的,不在乎在於細節把握上要更進一步。當然要得到大家的認可,還需要一絲絲的好運氣。



再慢一點


1.平常積累和迸發靈感不是互相對立的,它們必須互為補充,同時存在,才能創作出“詩情、畫意、書法兼具的極品”來。

2.靈感,是指文藝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是可遇不可求的極品狀態,是文藝作品顯現爆發的生命力的必備條件。

3.平常積累是基礎,是蓋房子的地基,是基礎設施,所以平常積累是文藝創作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

4.迸發靈感相對於基礎,便是上層建築。它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在大量的平常積累的基礎上,突然在某些事物的場景下出現的,靈感是作品迸發出迷人的景緻的必經之路。





百合邊走邊看


靈感來源於生活。當你深入到生活中,腦海裡自然而然的就會把感受到的生活去分析、研究並將信息儲存起來,使腦海形成藝術“倉庫”,成為日後創作的積澱。隨著你的創作靈感來臨時,你就可以迅速地搜索積累在“倉庫”中的有關信息,將其靈活的運用,向創作思維靠攏、逼近、誘出若干思想火花。當突然爆發奇想妙想時,整個思路就會融會貫通,由此形成靈感,這就是靈感產生的過程。



北緯三十一度李公子


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歡齊白石老先生的作品吧?我們看他的畫,詩意盎然、情趣交融,讓人百讀不厭。這與他豐富的生活積累是分不開的。

年輕時,白石老人是個木匠。木匠有粗活與細活之分,細活便是在傢俱上刻出各種生動的圖案,寓意吉祥或祝福。當他偶然得到一本《芥子園畫譜》時,如獲至寶。得空不僅細讀,還將畫譜逐頁臨摹下來,積累了豐富的傳統繪畫技法,為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老人家住在湖南鄉下,兒時便在河邊水塘,抓魚弄蝦,草叢樹下,逮蟈蟈拿螞蚱,盡得自然天趣。這從他大量的畫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可見要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離不開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情趣的培養。

是不是有了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的體驗,就能創作出氣韻生動的藝術作品呢?也不盡然。

還是以白石老人為例。

因時局所迫,老人家來到了北京。雖然歷經磨難,終於以別開生面的作品站穩腳跟。北京人當時的一些生活場景和習慣,給他的創作帶來許多靈感。比如,養蟈蟈,鬥蛐蛐,冬天的大白菜,等等。如果沒有這些靈感的觸動,也不會有老人家那麼多“似於不似之間”的傳世之作。

由此可知,沒有大量的長期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做基礎,再好的“靈感"也無從下筆。反之亦然,就是再多的積累,不融入到現實生活去觀察體驗,所謂“靈感"也不會迸發。

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此理吧。






林邊書屋


我認為,極品之作當然是詩情+畫意+書法。好的作品只有以平日的知識積累作鋪墊,才能在靈感迸發時能瞬間捕捉、駕馭、豐富、提煉、昇華。故好的作品是平時積累與迸發靈感的有機統一。

一個好的作品。到底是偶然的觸動還是精心刻意想象構思的。我個人覺得,靈感和積累兩者都必然存在著。靈感來自大自然。也許每個瞬間。某個場景就能蹦射出作者的靈感和創作慾望。如果光有創作靈感和激情,沒有駕馭創作的“殺手鐧”——知識與藝術積累,更沒有精心構思作品的嚴實作風和嚴謹態度,那麼就像有骨沒有肉一樣。反之,光有平日的積累而沒有大自然靈氣,刻意創作出來的東西也不能稱之為“作品”,只能算產品和次品。

所以我覺得平日的積累和迸發的靈感,是構成作品創作的兩個必要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以下用我的作品進行論點佐證。








校傲臨風(書畫)


一部作品,要達到極品,不是那麼容易的。詩情加畫意加書法就等於是極品之作,也未免太荒唐!

竊認為,一部作品,要達到極品,至少要達到兩個境界:一是達到一定的藝術境界,二是要達到一定的思想境界!

而藝術境界,關鍵就是平素的勤思苦練和個人對藝術的獨立感悟力;而思想境界,關鍵就是平素的日積月累和個人對人生的獨立思辯力!

這就涉及到好的作品究竟源自平素的積累還是靈感的迸發的問題。好的作品肯定離不開平素的積累和靈感的迸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平素的積累,沒有靈感的迸發,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同樣,只有靈感的迸發,沒有平素的積累,也創作不出好作品。

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都是靠著平素的生活積累和迸發的靈感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