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办法”排查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笨办法”排查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笨办法”排查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小区院落走访排查

疫情防控,加强社区排查,是切断传染源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我市各街道、各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马不停蹄地奔赴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放弃假期告别亲人,扎根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热情细致地逐个社区排查,逐户上门登记,逐户发放防疫手册,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串起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最坚固的防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全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类施策

织密小区院落防护网

"疫情期间,尽量少出门,出门请戴好口罩。""我就出门买个菜,也要测啊?""请配合一下,我们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昨日,在武侯区太平社区一小区大门口,居民志愿者按照规定,对所有的进出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喷洒消毒酒精。

"对于这样的物业小区,我们主要是‘封闭式管控。"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有87个社区,小区密集、院落众多,还有既无物业又没自治小组的散居楼栋,对此,武侯区创新办法分类施策,深入小区、院落,实地走访排查,织密疫情防护网。

对物业小区采取"封闭式"管控,并建立"一测、二问、三记、四问需"工作法,减少小区入口、取消车辆自动识别进场,严格落实分类登记、人车洗消措施。同时还发动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监委会等力量,加强对隐匿、谎报个人涉疫情相关信息的举报反映。

在自治院落内,武侯区采取"值守式"管控, 加大门岗工作人员培训、指导和监管力度,配强区街社下沉力量,第三轮排查共出动区级机关混岗编组0.64万人次,组织小区院落党员、自治小组、楼栋长等人员组成群防组,采取"人盯人""人盯户""人盯片区"措施,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加强夜间管控,严格落实"凡进必登"要求。

针对既无物业又没自治小组的小区、院落这类散居楼栋,武侯结合区域实际,在咽喉路段、重要时段设置车辆检查点和返程人员登记点,组织居民骨干,实施分片包干,建立全域巡查督查网络,发现未"见面"人员及时上报社区。同时还发动274家社会组织、1746名社工、2000余名居民志愿者,全面开展空屋排查,建立安置房租住户、商品房住户等4类档案,全面排查,逐一登记,提前沟通,及时掌握未"见面"人员动态信息。

用脚步丈量社区,上门搞调查,办法虽"笨",但却很管用。在邛崃市,按照构建"三重覆盖"信息网络、抓实"两类人员"走访排查,加强"两类群体"亲情关怀的要求,目前已全覆盖排查24.8万户72.7万人。

九字工作法

高效有序做好人员排查

"守好门、盯住人、晚开门"这是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用来指导社区一线工作人员高效有序地做好人员排查,保护好小区院落安全总结的一套"九字"工作法。

守好门就是辖区内所有小区院落"一道门"进出,专人值守,详细询问行程进行信息登录,特别是从疫区返蓉的个人信息,进行测量体温和消毒等工作。马鞍路东社区的马东大院此前是一个开放式的老院落,居住了近千户居民,过去共有五道门可以进出小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目前已经封锁了三道门留了两道门,每个门口设立了蓝色帐篷24小时值守,做好登记和体温检测。

在驷马桥街道辖区内,经常可以看到成队的工作人员来往在街道和院落内,他们是街道专门组建的"关爱后勤队",由街道社区干部、社区自治组织、辖区志愿者和物管工作人员联合组成,这支"关爱后勤队"就是落实"九字"工作法"盯住人"这一条的主力军。"晚开门"是指积极引导商家、店铺、写字楼等推迟开业开市,错峰返蓉,减少人员聚集。

在龙泉驿区洛带街道,除了线下的积极防控,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方便快捷、人流不聚集等优势,为群众健康安全筑起一道网络"防护墙"。

记者了解到,借助新搭建的"洛带镇疫情防控超级表单",镇干部、两委成员、疫情防控排查队通过"超级表单"PC端和手机终端,按照预先设置的"洛带户籍居民及其住址""非本地户籍居民类别及住址""是否离开过成都及去到哪里""最近有无接触过疫区居住或旅行史人员"等28个大项,进行简单方便、智能快速入户录入、适时统计汇总呈现,便于各方同步掌控数据,快速决策管控。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完成该镇疫情管控数据登记录入全覆盖。

充实力量

千名机关干部下沉抗疫一线

"我报名!""我也要报名!"……为增强基层防控力量,郫都区千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抗疫防疫第一线,"混编"纳入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他们将和基层党员干部一道,共同做好四项工作。

"到一线去!"在郫都区纪委监委机关,50余名纪检干部主动向区纪委监委请缨,申请前往防疫一线。"大家都踊跃报名,最后名单发出来有我,还是有点小激动,也有点小紧张。" 郫都区纪委监委审理室干部周明明在动员会后就和其他参战同志迅速奔赴抗疫一线,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是一名党员,这种时候,更应该挺身而出,扛起我们的责任。"

给驻守路口一线人员发放口罩,为进出人员检测体温,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温馨服务……郫都区规划和资源自然局成立基层一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混编"到村(社区),紧盯疫情防控薄弱环节,按照"一院一档"的要求,以"小区""院落"为单位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

郫都区红光街道仁和村,拥有40多家生产企业,外来人口多、工作人员力量薄弱,针对这一情况,村两委通过线上线下招募志愿者,全村298户700余名村民在关口志愿者名单上按下了"红手印"。在村两委统筹安排下,每天轮派9名村民志愿者在进村主干道3个关卡上"把关守卡",协助工作人员做好进出车辆和外来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和消毒处理等工作,全力守卫村域的安全。

除了机关干部,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南桥社区还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坚持党建引领,辖区志愿者服务队、退役军人服务队、商家联盟等多个社会组织自愿报名,带动了2600余名各方力量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灌县古城"民间街长"带头,发动灌县古城商家联盟,共同制定《募捐倡议书》,古城中1300余户商铺主动关停门店,"众筹"资金10000余元,用于购买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物资并分发给附近居民。

本报记者 赵一 粟新林 陈方耀 李萌 白洋 王丹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