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最狂妄的一首古诗是什么?

yufengguanyun


就题干来看,狂妄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自信,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我读过最狂妄,最有气魄的一首诗当属毛泽东毛主席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直译过来就是,青蛙坐在池塘像是老虎一样盘踞在那里,一直坐在绿荫下养铃声。春天来了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先发声呢?

此诗作于1910年,时年毛主席17岁,当时毛主席受到表哥的启发正准备外出求学。毛主席少年时期便立有远大的志向。通过描写青蛙的状态,表现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自信。


风雨奕生局


说起最狂妄的诗歌,很多人脑海中最先闪现的大抵是毛主席的那首《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具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但是主席的诗显露智慧出对大局的判断,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磅礴,是一种马列主义的思想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并不是狂妄的表现。


要说诗人中,谁最懂酒,那必定是李白了;要说谁的诗最好,也是李白没错了;要论谁最狂,也还是李白了。


李白的狂,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上,更表现在他的诗里,也表现在他的人生结果中。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气,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中的杀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

只可惜,李白的这一生欢喜,终究是空一场。这样的自负,也终没成就一生抱负,令人唏嘘不已。最有才的人,加上最自负的性格,才能写出最狂妄的诗句。


北大王岳川教授讲书法


中华悠悠数千年历史,英豪辈出,文人骚客璀璨如过江之鲫,存世的诗歌当然也不计其数,我想没有人能读遍所有诗歌。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应该没有谁能准确说出那首诗歌是最狂妄的,所以这里我只例举几首比较霸气外露的诗歌,供大家鉴赏。

《示僧》——明 朱元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从草根起步,当过和尚,讨过饭,没什么文化,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完全是自己亲生经历的的真实写照,一句“杀尽江南百万兵”道出了朱元璋的统一之路是多么的血腥和残酷,自古以来帝王之路就是鲜血染成的。

《侠客行》——唐 李白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侠客梦吧,白马银鞍,素衣背剑,来去如风,路见不平,一怒即杀人,这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想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位婉约派的女词人,写过如此豪迈的诗句。一个女人,能有如此气概,如此胸怀,也算古之罕见了吧。

《沁园春 雪》——毛泽东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的这首词,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了,也都能吟诵几句。柳亚子评价他是自古以来最豪迈之诗词。什么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全都不在毛主席眼里,如此的眼光,如此的气魄,堪称千古第一人。

《梅岭三章》——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我们的陈大元帅,其实也留下了许多佳作,但是这句“旌旗十万斩阎罗”只有两个字“霸气”。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自古以来,西北边关就战事频繁,边塞诗歌也大都豪迈悲怆,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直观了的表现了边关将士视死如归的豪气。

《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说过,中国革命从未有过流血,那么,就先从我始。为了名族,为了国家,甘洒热血,这样的家国情怀,不值得我们崇敬吗?、

《咏菊诗》——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后还攻破长安,国号大齐。后虽兵败自尽,但流传于世的这首《咏菊诗》,充分表达了黄巢以诗言志,不畏强权为民请命,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暂时就写到这里,中国历史上气势磅礴的诗歌太多了,还有哪些欢迎大家补充。


将作大匠


如果把狂妄看做是一种气魄,老妖认为能写出最狂妄古诗的两个人个人一位是伟人,一位是苏东坡。

1、沁园春·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伟人的诗向来气势非凡,无论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等,都能感受到他的志向与气魄。

但是如果评选一个最“狂妄”,还是沁园春·雪里面这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评选帝王影响力与成就,这五位绝对名列前十的。

但在这首词里面,借用周星驰《破坏之王》里面一句台词

2、苏轼的狂是超脱旷达

苏轼是个全才,有才华的人难免会狂一些。

据说苏轼年轻的时候写了一副门联给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当真年轻人的张狂,于是一位老者打脸来了,给了苏轼一本书,结果里面的字苏轼大部分都不认识。羞愧之下苏轼给自己的门联各填了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苏轼做官被贬,但是依然不改本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某日醉归遇雨,写下一首《定风波》,颇有狂妄之语。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走过,归于恬然,苏轼用这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风雨。但绝对不是意志消沉,依然会“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狂妄由他的旷达而来,所以即便被贬在外,依然能兴致勃勃的发明美食,能发少年狂而不像一些人,即便晚年写出一些豪放的诗词,只是衬托晚年的凄凉。

说道诗词里面的狂妄,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李白,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了他吹牛逼不用打草稿的勇气,所以看个瀑布都能疑是银河落九天。读李白的诗,才能感觉到谪仙人的称号名不虚传,不列入人间评比范围。


妖鬼杂谈录


 最狂妄的一首诗,这话说得,作为资历不怎么样的咱,不敢乱评价,前人作诗,尤其是千古留名的诗,只能说抱着欣赏崇敬的态度去解读,岂能随意用词。今天说说我认为比较霸气侧漏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让大家闲余之时,感受一下润芝同志的豪气!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结束震撼国内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红15军团胜利会师,定居陕北。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举行了大家都知道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着敌人,干就完了,我国领土岂容他国践踏,我就问问谁给你的勇气,你咋那么猖狂,我都想上战场干他们。

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央决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准确地估计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指出中国人民反日运动开始了,也相当于给士兵弟兄们打一针强心剂,还有世界革命运动高潮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提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次会议后,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对日作战。

1月26日,毛泽东率领部队从瓦窑堡出发,途经延川、延长两县。2月20日,红军开始渡黄河东征。3月10日,出征红军正式改名字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1936年初的陕北,寒风凛冽,百里冰封。毛泽东在袁家沟战斗、生活半月有余,部署、指挥了红军东渡黄河天险,主张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号召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结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

在这期间,陕北飘了好几天鹅毛大雪。当时不像现在一样在屋里看电视玩手机,全是大老爷们没啥干的,天天打仗了,也挺没意思的。外面银装素裹、雄浑壮观的北国风光大大激发了毛泽东的诗兴,写了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这首诗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意境高远,堪称毛泽东现存100余首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就问你服不服?


上品茗人


中国历史上的诗作如大海的浪花、天宇的星辰数不可数。其中能称为狂妄的也很多,下面列举一二。

其一:李白《侠客行》中几句,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一代大侠跃然纸上,豪迈霸气、狂放不羁的形象如同相见。

其二:黄巢《不第后咏菊》中的几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借物言志,终成人雄。狂妄冲天,前无古人。

其三:现代伟人《沁园春.雪》中下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气势磅礴无与伦比,意境高远无人能及。环宇天下,舍我其谁!

历史上有王霸之气的大作,还有许多,这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尽述,略感遗憾。诸君有更好的希望能发表出来大家分享一下,谢谢了!





明清(德刚)


能引起古今中外大多数人认同的产生情感共鸣的诗就很狂妄,我想到的如下

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1.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2.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12.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4.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5.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

1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7.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18.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他强任它强,清风扶山冈,它横任它横,明月照大江!


槑子影视


感谢提问。

最狂妄的一首古诗,应该属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狂妄的背后是不削世俗的狂妄不羁,是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的轻狂,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霸气。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千古绝唱。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要属狂妄,当属这首,你想想,什么人能够左手牵着大黄狗,右手托着苍蝇。还要亲自杀一头老虎,还说自己即使头发花白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诗中都可以感受到苏轼的狂妄,说会把雕弓拉的和满月一样圆,向西北望去,要把象征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狂妄,我估计这首诗如果当时西夏人读了,也会闻风丧胆。这是一种男儿的骨气,硬气,霸气和狂妄之气,但是这种狂妄。不给人以轻浮的感觉,反而读来有一种苍凉沉郁之感,深为英雄气概所折服。


玩美教育


我觉得,“狂妄”这个字眼,至少应该不是好意思。“狂”还可以,但“妄”就没边儿了。要称为“狂妄”,至少要这首古诗表达了“我很牛”,但其实根本就没那回事,就诗人自己把自己当做牛逼格拉斯了。

这样的诗有没有呢?还真有。

《赠东坡》——释可遵君能识我汤泉句,我却爱君三峡诗。道得可咽不可漱,几多诗将竖降旗。

首先,这个诗人释可遵,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和尚,有时也写诗,其他的就彻底不为人所知了。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很伟大的诗人,就连他这首诗,也不是有什么诗集的收录,而是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的一个搞笑故事。

话说,某次苏东坡出门逛街看风景,路过一个温泉,他本来就有着经常题诗的兴趣,此时诗兴大发打算提一首,突然发现上面居然已经有一首了——

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
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

这首诗就是可遵写的,平心而论,写的还是不错的。特别是“直待众生总无垢”这一句,苏东坡特别欣赏。他磨墨挥毫,立马也在下面和了一首: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你看,专业诗人和业余诗人的差距,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可遵的诗虽然第三句很有韵味,但是不能仔细品,一品就出事。为什么要等到“众生总无垢”的时候,温泉才要流清冷的水呢?难道清冷就不能去垢了么?苏东坡就抓住这点,他说,要是所有人都是无垢的,那那需要什么温泉冷泉呢?

所以说,如果这个故事到此为止,那么里面的人物结局还都挺圆满的。苏东坡知道了有个诗人叫可遵,而可遵则得到了大师的肯定外加和诗。最重要的是,可遵那时候还不在。这就叫所谓的“不需出场,逼格直线拉满!”

问题在于,可遵事后听说了这件事,大喜过望:有大佬夸我啦!他二话不说,直接收拾行囊,去追东坡一行人了!要不说可遵后世无名呢,这个举动就很欠考虑:你跑过去了是要干嘛,让东坡再夸你一次么?

谁料,可遵真就是这么想的!

可遵一路狂跑,连呼带喘地赶上了苏东坡的车。苏东坡一见这和尚,看他全身都是汗,一幅跑完马拉松的样子,脚上鞋都破了,心想这和尚不简单啊,这少说也追了一百里地了,难不成是有事要请教我?想到这里,苏东坡不禁又敬佩了几分,赶紧扶着栏杆致意:“大师不辞辛苦来此,请问有何见教?”

可遵一听,脑袋顿时昂了起来。他沿路追苏东坡的时候,看到苏东坡这一路题的诗中,有一首叫做《三峡桥》的,当时只顾着呆呆看,也就记住了最后一句,但是就这一句,他觉得,他也可以当个鉴赏家了!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狁。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可遵直接就拍着胸脯对苏东坡说:“老苏啊!我这一路上,看到你写的《三峡桥》,写的好啊!我也有一首诗,想要作为和你的和诗,就是一路匆忙没来得及在下面写!”

苏东坡这就有点尴尬了。话说你都没来得及写,跑着来跟我说干嘛?该不会……

就是那个该不会!

可遵看到众人围观过来,心里一喜:自己出人头地,为万众敬仰的日子到了!

他当着大庭广众,摇头晃脑的吟诵起来——

“君能识我汤泉句,我却爱君三峡诗。”

苏东坡的脸立马就僵住了。这特么是写诗么?这是大白话啊!我记得可遵写的那首温泉诗,虽然前两句也不怎么地,但是也没这么掉链子吧!

可遵把苏东坡满脸的懵逼理解成了赞叹,他微微一笑,仰天吟诵后两句——

“道得可咽不可漱,几多诗将树降旗。”

过分了,这句诗真的过分了。看起来好像是在捧苏东坡,但其实却是在开地图炮:“瞅瞅俺们苏老铁,多牛掰,你们一个个都不行!”而且,最重要的是,后一句地图炮还不是替苏东坡开的,是替自己开的!你看,开始是苏东坡捧了一下可遵,然后可遵就把自己和苏东坡并列了,并且一杆子直接打倒除了苏东坡以外的其他人!

这个不狂妄,还有啥叫狂妄。

苏东坡这一次真的无语了,给你几分颜色,你还真开起染坊了!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为啥手欠非要夸可遵一次,要是知道可遵是这种货色,他打死也不敢招惹啊!现在人家跑上门了,该怎么办……没法,我惹不起,我走得起吧!

苏东坡一下就坐回了车里,对着车夫大声说:“驾车,我们走!”马车一溜烟就消失在路的尽头,留下满脸尴尬的可遵以及看笑话的围观群众。

完了,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来跟大佬套近乎结果被讨厌了!

但是,可遵此时又表现出了他极强的心理素质,既然苏东坡讲素质不公开骂他,那我就不客气了!他再度哈哈一笑,在众人“这莫不成是个傻子吧”的眼神里,大叫:

“子瞻护短!他看我诗写的那么好,没脸和我说话了,直接跑了!”

这个故事到此结束,至于后续,反正我们人人都听说过苏东坡,但却没几个人知道可遵了。

中国历史很长,但是【狂妄】的古诗,而且还是狂妄后被当众打脸的古诗,而且还是被当众打脸依然打肿脸装胖子死不悔改的古诗,就是这一首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倒是可以看出两点启示:

1. 如果你是大佬,不要轻易夸人。有人不仅不禁夸,而且被夸完之后还会自我膨胀,到时候你就是那个点燃了他小小导火索的人。

2. 如果你被大佬夸了,千万要谦虚。人家或许是礼节性地夸夸你,或许是硬着头皮翻了你三卷诗文才找到一句能夸的,或许只是当天心情好连只狗看起来都眉清目秀,你微笑,接受,深藏功与名,以后回忆的时候或者吹牛的时候,冒出一句:“当年某大佬都那么说……”,可要比硬上价值,最终被大佬自己打脸要好的多得多了。

总之,人啊,还是别狂妄。当年希腊雅典神庙的门口有一个标语,就是告诉我们要至少对自己有点逼数儿——

“人类,认识你自己!”


你与你的故事


题主您好,我是不请自来。

接您的问题,我心中最狂者莫过于辛弃疾。我经常开玩笑是辛弃疾是“狂放派”,而不是“豪放派”,那么他究竟有多狂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词: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释义:我真的是老了啊,曾经那些志同道合,一起出游的朋友,如今天各一方,不知还剩下几个啊!细细想来,这些年只是白发空垂,无功而返。既然逝者已去,又何必独自空叹呢?倒不如一笑了之。却不知还有什么能令我欣喜快乐的?我见那绿水青山妩媚多姿,想必它看我也是如此吧。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我现在的生活是凭窗而立,饮酒赏菊,就像当年陶渊明归隐山野,写就《停云诗》的时候一样。而那些还在为功名利禄忙碌的人,又怎么会明白这浊酒的美妙呢?想到此处,我仰天长啸,但见风起云涌,何等的痛快啊!我不恨未曾见识到现任前辈的狂放,只恨那些前辈看不到我这等的疏狂啊!知我者,也就我那为数不多的知己吧。

李白苏轼何等之狂,却被辛弃疾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抛在身后。李白苏轼的狂只是表现在胸怀上,而辛弃疾则是货真价实的狂,因为他有狂的资本。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犯边,时年21岁的辛弃疾率2000余众投靠耿京的起义军。然而就在第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命与朝廷联络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致使起义军溃散。

辛弃疾闻讯怒发冲冠,率五十余众入万人金军大营,手缚叛徒张安国,交于朝廷处决。经此一战,辛弃疾名声大噪,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一生的仕途生涯。

满怀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本打算大展宏图,他不断上书,建议朝廷北伐。《美琴十论》、《九议》就是在此时写成,深受时人称赞,奈何南宋朝廷的怯懦,让他屡屡受挫。

直到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再次启用辛弃疾,辛弃疾大喜过望,不由作文抒怀,而这也被那些谗臣陷害,辛弃疾悲痛万分,最后索性辞官而去。

到了1207年,朝廷再次召唤辛弃疾,壮志未酬的辛弃疾再次启程,而这一走竟成永别,客死他乡。据传,临终前的辛弃疾仍高呼:“杀贼!”气绝而止。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一生都无用武之地,此等悲哀怎能使他不狂?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至今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就连我们的毛主席都对辛弃疾推崇备至,真可谓是英雄惜英雄,狂人爱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