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魯濱遜漂流記》,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魯濱遜漂流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部世界名著。它是18世紀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作為一本冒險遊歷小說,描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一次次的歷險經歷,一經發行便風靡全球。

一部《魯濱遜漂流記》,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作為中小學生必讀書目的《魯濱遜漂流記》

18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和評論家科爾律治曾認為:“《魯濱遜漂流記》體現了人類的普遍性。”的確,小說主人公的魯濱遜作為人類的一個個體,在面對災難時的反應以及對生存的頑強抗爭都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小說的主體部分敘述了魯濱遜在荒島上二十八年的經歷,講述了他如何利用一點點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生活資料在荒島上孤獨求生並且獲得巨大財富的過程。他的每一步發展,都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影子,他充分開發荒島的行為,正是人類一步步在自然中生存發展的縮影。

可以說,一部《魯濱遜漂流記》,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物質財富的從無到有

“我渾身溼淋淋的,沒有衣服可換,沒有東西可吃,除餓死或被野獸吃掉,我看不到任何前景。最叫我六神無主的是我沒有武器,無法靠打獵為生,無法保護自己免遭想吃掉我的動物的襲擊,我一無所有,只有一把刀、一個菸斗和一點裝在盒裡的菸草,這就是我所有的財產。”

這是魯濱遜剛漂流到荒島時的狀況,一無所有,要麼死亡,要重新奮鬥開始新的生活,這同樣也是人類起始的狀態,毫無根基,只能一步步成長髮展。

一部《魯濱遜漂流記》,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在清楚了自己所處的現狀之後,魯濱遜開始了他的荒島求生之路。他到擱淺的大船上拿回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凡是於我有用的東西都扛來了,哪怕還能撈到機會走一趟,也沒啥可拿的”,這些物品為他今後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接著他開始尋找合適住址,建造房屋;種植糧食;探索荒島地形,著手建造“鄉間別墅”;製造器具;造獨木舟;馴養家畜;縫製衣物……這些都是出於生存而必須要乾的事情,他都一步步做到了。

當然,這過程是漫長而艱苦的。從製造工具一處就可窺得其艱辛之處。

“能夠用來勞作的時間太短,這增加了我工作的艱苦性。許多時光浪費在缺乏工具,缺乏幫手,缺乏技術上,比如我花了四十二天做一塊長貨架的木板,架在我的山洞裡。兩個鋸木工,帶著工具在鋸坑裡工作,半天工夫就可在一棵樹上鋸出六塊木板。”

同樣,人類在衍生出精神文明之前,總是首先要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魯濱遜在荒島上的一步步開拓,實際上也是人類先祖在惡劣的自然中孤獨求索的過程,最後才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精神境界的突破昇華

笛福將魯濱遜塑造成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儘管離開人群二十八年,但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面,魯濱遜都是資產階級的一份子。這是他的階級性質,我們暫不討論。但從個人品行的塑造來看,魯濱遜在這二十八年間已經經歷了一次精神境界與道德境界的洗禮與重塑。

“九月三十日——我死裡逃生上岸後,沒有因為自己得救而感謝上帝。我吐出大量的水,稍微恢復了一點力氣,便在海岸上狂奔,絞著雙手,垂頭頓足,哭訴自己的悲慘命運。”

他沒有一點精神信仰,在突然墜入困境的時候,只能抱頭痛哭。他“沒有什麼敬神意識”,當他在海上被葡萄牙船長救起並受到公正、體貼和仁慈的待遇時,腦海裡竟沒有絲毫對上帝的感恩之情,“在危難中不知敬畏上帝,得救後不知感恩戴德”。在此筆者並不是要強調宗教的重要性,而需要強調的是此時的他內心沒有一點信仰,精神空虛,因而行事並沒有受到道德的約束。

但當他一病不起,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沉睡的良知開始覺醒,我開始痛恨自己過去的生活,就是這種異常邪惡的生活觸犯了天條,從而使我遭到上天異常的打擊和報應。”魯濱遜開始

自我反省、自我懺悔,並從《聖經》中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雖然我的生活條件還很差,但我的心情卻比以往輕鬆多了。我不停地讀《聖經》上的文句,不停的祈禱,從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內心因此而感到從未有過的慰藉。”

可以說,閱讀《聖經》的過程就是他精神上自我突破的過程,他開始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感恩,併為他積極開發荒島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撐。相比來說,人類在發展中也衍生了許多精神文明,這些不僅是指導人類進行生產創造的精神源泉,也是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地步所必然產生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魯濱遜精神境界的昇華在於他收服星期五,“用真神的道理教導他”,使之“成為善良、理智、溫順的人,讓他了解上帝,向上帝祈禱,過新生活”,他為了用基督教來開化星期五,自己也能夠更深入地進行與上帝的對話,“明白了要把自己託付給救世主以求得生命和靈魂的拯救;要洗心革面,服從上帝的旨意”。

一部《魯濱遜漂流記》,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魯濱遜和他的僕人星期五

這是一個文明傳播的過程,在人類發展史中,無論是暴力的殖民侵略還是柔和的文化交流,都是一個思想對另一個思想的影響碰撞,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地步所帶來的開放性思維,是人類文明發展壯大的一個必經階段。

在生存環境中地位的變化

魯濱遜是因什麼漂流到荒島上來的?熱帶風暴。到了荒島上後,他又相繼遭遇到了暴雨、地震、山洞坍塌等自然災害的襲擊,以及野獸、野人等來自自然環境中的事物的威脅。

他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作為一個渺小的人類,他從一開始就受到自然的擺佈與威脅。這個過程也可以類推到人類發展的初期,人的命運就掌握在自然的手中,人類無法掙脫,只能臣服。

然而,這只是初期階段。隨著人類逐漸的發展成熟,便會發現自然似乎也不是那麼可怕。人類開始適應自然,設法規避自然災害,開始用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魯濱遜在考察了荒島的情況之後,也開始開發這片島嶼,最後自然在他的改造下都成了他的“臣民”。

“首先這裡有我,這個島嶼的國王、王子和地主。我對我的臣民有絕對的權威,它們的生殺大權掌握在我手裡”。

一部《魯濱遜漂流記》,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其次,魯濱遜從孤身奮鬥,到收服奴僕星期五,再到在荒島上建立“統治”,這個在人際關係上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人類從孤立走向整體的一個縮影。“在這趟旅行中,我視察了我的新殖民地——那個海島。在那兒,我見到接替我的人,也就是那些西班牙人。”這是

一個完整的殖民過程,同時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而出於時代限制,笛福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在18世紀正在積極向外殖民擴張,18世紀以後的生活笛福預料不到,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著作裡的魯濱遜自然也就無法接著前行。這是歷史的侷限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魯濱遜漂流記》這部18世紀的長篇鉅作的時代價值是多方面的。它對於人類文明演進的啟示意義是巨大的,人類在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上的追求以及在生存環境中地位的變化都能夠在魯濱遜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魯濱遜這個人物,也因為其代表性的價值而被全世界人民所喜愛。

這是一場放逐自我、喚醒自我的漂流,魯濱遜在荒島上二十八年的傳奇經歷將為世人所傳頌。因為,二十八年的荒島歷險,也正是人類文明一步步發展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