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几千年,为什么孔子思想还能影响中国?

建筑风水知识


首先是孔子思想对统治阶级,也符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认知,毕竟已经被孔子文化洗脑了,如果中国信奉法家文化的话,现在恐怕不一定就比信奉儒家差,只是历史选择了儒家文化


cx720502


孔子的思想能影响中国最少有三个因素!

首先是统治者的推动!

孔子的思想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受欢迎的!

孔子曾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推介自己的治国主张,却是四处碰壁,最后差一点饿死在陈国。由此孔子才无奈回到鲁国办学,传承自己的思想。由此才有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之后又有了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子思之后又有了孟子的发扬,才有了孔孟之道。

尽管有了孔孟之道,但是孔孟学说还是没有市场。

秦朝的治者思想是依靠法家,对儒家以及儒生有个焚书坑儒的摧残!

到了西汉,刘邦也是不喜欢儒家以及儒生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出了董仲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正好迎合汉武帝维稳的需要,从此,儒家学说才走上了统治舞台的中心!

到了唐宋以后,有了科举制。科举制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那些为了做官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此,儒家的经典便慢慢渗透民间!

第二个原因是读书人的推波助澜!

一方面,读书人要想做官,必须熟读圣贤书!另一方面,读书人由此进入官场便带动了更多的人死读圣贤书!这就是宋朝皇帝所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么好的事情,只要有梦想的人都会死读圣贤书!

第三个原因是孔子思想的草根性!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推动,孔子思想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历朝历代,不管有没有进书堂,都能开口闭口子曰两句。这就是孔子思想的草根性,以至到了今天,孔子的思想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尽管现在孔子思想还出了统治舞台,但是它还会继续影响我们,这是它的草根性决定的!


山野老人


首先明确,孔子是对中华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几位思想先哲之一。

中国在世界许多国家设立的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也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孔子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人物C位和在全世界的广泛影响力。

孔子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中和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渗透到骨子里,融汇到了血脉中,成为华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生存的核心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之深到了个人都不一定能感知得到的地步。孔子思想对华人影响之所以如此全面、深刻、独到,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1、奠定了人道主义思想的早期基础。人道主义尽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明确提出的,但孔子以仁爱为中心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人道主义的基础。而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亲情关系基础之上的,具备较强的务实性与可行性。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弱肉强食、冷酷无情的丛林规则,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仁爱思想殊为难得,在冷酷黑暗的世界中亮起了温暖的明灯。

2、孔子思想长期占据中华帝国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孔子在治国方面提倡礼治、德治,切合统治阶级有关稳定、秩序、和谐等基本需求。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由孔子思想发端的儒家思想长期居于历朝官方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地位。在官方的持续推进下,孔子等儒家思想对华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又无远弗届,在相当程度上主导影响着华人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规则。孔庙曾经遍布国内城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在日、韩等国也有不少。

3、孔子以自己的思想与实践树立了国人推崇的君子人格典范。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中庸”等系列规范要求,而且还身体力行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尽管处处碰壁,仍坚忍不拔地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树立了“君子”人格的光辉典范。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个人修炼和自我完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模板,又通过仁人志士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对普罗大众的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

4、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身份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思想影响力。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据传有三千弟子、72贤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和“文圣”,这是先秦诸子中独一无二的。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也有助于其思想的传播与推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思想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强度。


农信史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仁”,“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孔子的“仁” 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所以说,“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成为“仁学”。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孔子的“仁”离不开“礼”。

孔子的“仁”,要以礼为规范来进行引导和约束,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是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社会的。所谓“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需要的概括。人是脱胎于自然的社会存在,他有和动物一样的生存需要,也有和动物一样的繁衍后代的生理需要;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和生理需要虽是和动物一样,然而却经过社会的洗礼而升华、打上了人类历史的烙印、成为受人伦道德制约的社会需要。不过,作为个体的“人”来说,生存与生理的需要,虽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但却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个体的“人”必需得到的。

2、仁与礼相辅相成。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了“礼”,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3、孔子仁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实践对象具有阶级局限性。

由于孔子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末年,当时的奴隶制社会风雨飘摇,“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想女娲补天,但又不合时宜。孔子始终不能摆脱这种矛盾,他既是从仁,又是从命,但是他的植根于宗法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孔子所关注较多的是礼,礼的思想有其秩序性的内核,体现了他对社会稳定的关注。他所念念于怀的是如何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孔子到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便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仁学服务于礼,却代表了人道精神、道德精神、群体精神等等,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所以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是从维护奴隶制出发,但这个思想重视对人的作用超过了对天神的崇拜。他处的那个时代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不能不说,时代的进步在他的身上是有反映的,否则他便说不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主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仁学思想以人为本,和他的以维护奴隶制为本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思想体系虽矛盾亦难能可贵。他的“言仁必及人”、“爱仁能人”的仁学思想是既难得又照鉴后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取悦帝王,是不会这么受人欢迎的、并在民间找到他的市场。应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具有矛盾性,但更具有较强的实践理性。


唐僧说古今


1.孔子影响了中国近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几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儒家思想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4.儒学对中国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孔子思想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为了深切感受孔子思想特意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教育,从小感受博爱,礼和仁。



Amor爱米


几千年来,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还能影响中国,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呢?儒家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以下将分别论述儒家核心思想的五方面要义。

(一)仁

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十分强调“仁”, 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国家的治理方面都强调“仁”的思想。对“仁”的解释,《论语·颜渊》 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孔子强调用礼的标准来定义“仁”,指出依照礼的要求而行是“仁”的基本要求,并且指出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非别人。

(二)义

儒家将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称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的定义为:“子日: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将君子与义相提并论,则何为义?“义者,宜也。” (《中庸》) “义”意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义” 实际是一种对家与国的责任,是对能做与不能做,该做与不该做的要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此外,不取不义之财也是义的要求,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礼

“礼者,理也;礼者,事之治也。”(《礼记》)一言以蔽之,礼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就是礼。孔子所讲的礼主要是指周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荀子也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礼者, 敬人也”,十三经中就有专门讲礼的部分,分别为《周礼》《礼记》 《仪礼》。中国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传统的五礼包括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这些传统礼仪对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智

智者,知也。明白是非曲直,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论语·雍也》篇中有智与仁的相关论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大意为,智慧的人像水一样懂得变通,并且快乐。聪慧的人明达通理,对待事情客观公正,懂得变通,不违初心,自然快乐长寿。智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孔子认为,智是一种明确的道德规范,是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孔子还将“智”和“仁”“勇”结合在一起,将其确立为君子之道,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子罕》)。

(五)信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信,即诚实,说活做事要发自内心,并且言行一致,不欺骗别人。诚信,不仅仅是私下的自律,也是关乎社会公德的他律。诚信,首先是内诚于心,不欺已;其次是外诚于行,不欺人。孔子在《论语》中对诚信的重要性做了阐述。首先,对自己要每日“三省吾身”,而其中重要的“一省”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其次,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就是做事要恪守信用。同时,孔子也对无信之人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鯢,小车无軌,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其生存价值值得怀疑。

清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接着分析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修身、通达睿智之方法

儒家强调世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良好的德行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可称之为君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使中华民族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仍要秉持这种精神。首先,修身立德要有“仁”的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友好相处。其次,修身立德要有“义”的因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要达到自已想要的物质条件,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遵循道德的原则,用君子之义去争取,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修身立德要有“义”的意志。“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讲义气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显著区别,是评判道德高低的界限,是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首先能够修养身心,进而使得家庭和睦,有能力者可以治理好国家,最后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则无往而不胜。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愈加复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具备通达睿智的处世之道,要根据时、地、人各自的特点,进行合理发展。

(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举之依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致力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正是从儒学中汲取的营养。首先,儒学强调礼的重要性。古代治理国家主要是依据周礼,周礼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对周礼相关制度的修改或越界,则意味着对周朝礼制的挑战,对社会体制的质疑,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礼与法并行的佐证。当下中国强调在依法治国之下进行以德治国,结合本国国情、集中民意,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其次,当今的中国尤其强调以德治国。对孔子而言,君子能够以“仁”与“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普通民众也应该如此,进而实现自身价值。“仁” 讲求和睦,与人交流要有仁善之心。“信”要求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在关涉利益的问题上,要时刻保持诚信的姿态。如此,则中国德治建设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而儒学的复兴也会成为当前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风清气正社会风气之良方

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国家的各项建设也因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机遇与挑战并行,国内外压力并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和谐社会、强大国家的建设,处在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制定相应的强国强民对策,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证。首先,儒学强调仁。“仁者爱人”, 领导者应该具备仁心,以此来指引民众,关心民众,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实现全国上下和谐团结,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其次,儒学强调礼。“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社会的治理不能单纯依靠法制,以礼化人、以礼服人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统一。最后,儒学还强调“智”与“义”。君子之道有三,即“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人民拥有智慧,则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几千年来,孔子的思想为什么还能影响中国的答案。





东标公子


孔子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孔子思想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柴创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够影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那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虽然在一些眼中是封建,但是儒家思想的的确确在我们华夏大地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经历了五胡乱华、经历了晚晴列强侵略等等,还能够延续下来,就是因为中华大地蕴养出来的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正是因为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之初就是容纳了百家之所长,后面又有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等历代大儒对儒家学说的改进和继承,才使得儒家文化能够延续到今天。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一方面自然是离不开儒家学说符合统治者的需求,这点我们在下面阐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儒家学说容纳了各方的思想,并且与之和谐共存。

历史上,儒家与佛、道、法家等等学说都有激烈的交锋,在这些交锋过程中,有起有落,在衰败的时候他们会学习对方之长,在成功的时候,他们会弘扬自己的长处,就是在这种吐故纳新的过程中,有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儒家思想。

当下,儒家学说已经慢慢的根植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要求,儒家学说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已经不在朝堂之上,而在江湖之中。

儒家思想的在政治方面的作为

儒家思想不仅仅有着独特的包容性,更有着许多其他特性,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这里主要说一下,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的作为。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作为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对施政主体的培养和塑造。古代的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者的需求,而儒家也通过对统治主体的影响而得以发展壮大。

儒家学说通过培养人的第二天性,来达到建立和谐的秩序,合成一个完美的、和谐的、持久的、上下统一的整体。

宋代士大夫面对强敌宁投海而亡,明代君主愿自守国门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局。


小年学习武术


因为孔子的学说完美契合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需求!

孔子思想的时代-春秋末年

孔子出生于鲁国,周朝“宗邦”,诸侯“望国”,是周礼典型的保存者和实施者。

周礼完整地规划了各种国家与民间仪式的执行标准,如:冠、婚、丧、祭、射、朝、聘等事项。简言之,即官方倡导的行为标准。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不断崛起,周王室号召力不断弱化,社会秩序混乱,礼教败坏。

所以孔子鼓吹用周礼来恢复社会秩序,规范大众行为。

孔子思想从不受人待见到成为帝王之学

孔子思想强调秩序人伦,在混乱的春秋战国,以及短暂的暴秦根本没有市场,因为完全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

即使是西汉实现大一统与稳定之后,道家的黄老之学更受推崇。

儒家思想成功的上位离不开汉武帝与窦太后相争这样的偶然事件,更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必然选择。

孔子所推崇的周礼,最关键的思想可以精炼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难道不是统治者最喜欢的么?

今日之儒家思想,早已不是单纯的孔子思想

最初的孔子的儒家思想相对淳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战国、汉唐以及宋明后人的不断丰富。

但满足封建王朝统治需求的内核,以及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导致了儒家思想的不断僵化。

今日谈儒家思想,只关注那些最朴素的描述社会道德的部分即可!


生活娜么美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从诞生开始就风靡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孔子他主张的“仁爱”、“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都契合了普通老百姓和统治者的要求,社会大众都普遍接受,因而传播范围很广。

更关键的是他的思想主张都被记录在了《论语》里,传之后世,以后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能看见。

几千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各朝各代的官方正统哲学,在社会上居主流地位。各代的统治者都希望借助儒家学说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大力的宣扬,不断地对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进行灌输,让儒家思想在每个人心里都打上深深地烙印。

不仅如此,在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当中,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几乎都是必考科目,每个读书人都必须研读《论语》,所以《论语》所承载的儒家思想无法避免的影响了天下的每一个读书人,他们遵循着儒家思想对他们的教诲,读书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大众都普遍接受“忠、孝、信、义”的道德标准。这些影响一代传一代,构成了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本质,直到今天。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曾经,体现在今天,而且会一直体现在将来,影响每一代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