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导语:

近段时期,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抗击病毒的工作中。这场疫情牵动了大家的心弦。

瘟疫不是洪荒猛兽,只要按照国家与权威医学专家的指示去做,做好自我防预措施。对抗击病毒是最好的支持。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们对防治瘟疫有一定的经验,史学长空跟大家聊聊,清朝前期发生瘟疫时,是如何防治瘟疫的呢?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医生在瘟疫灾区救助灾民

一、瘟疫是如何产生、传播和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瘟疫曾经发生过很多次。最早在《素问·本病论》里有记载:“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在古代就有记载,人与动物接触,容易感染瘟疫。《辞源》记载:“疫病,人或动物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

在古代传染性疾病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一般发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进行传播,同时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感染,死亡,这种传染性极快,古代人们称为“瘟疫”。

《清史稿》对瘟疫的后果多用“死者无计”进行记载:康熙朝:“二十年,晋宁疫,人牛多毙”;“(四十二年)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四十三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秋)福山瘟疫,人死无算”。雍正朝:“雍正元年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五年)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十一年,镇洋大疫,死者无算”。乾隆朝:“(五十一年)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

1、瘟疫的产生

自瘟疫出现以来,直到清朝时,中国历朝历代的医学专家,吸收前人防治瘟疫的经验。瘟疫发生地区,基本处于人口密集的地方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

江南地区的气候湿润,年均气温较高,河流密集,这些自然条件,有利于瘟疫的传染病原体的生长,再加上江南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水路、陆路交通发达,人流量较大,容易传播,导致扩散迅速加快。

从清代医学专家的记载资料来看,自然灾害也是产生瘟疫和蔓延的因素。旱灾一般多发生在夏季,因为天气炎热,最适合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水灾过后,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积水,再加上高温,食物、尸体容易腐烂,细菌繁殖速度快。当时百姓生活条件简陋,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身体免疫力差,极易感染瘟疫。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瘟疫肆虐民众,死亡的民众

2、瘟疫的传播

瘟疫的传播是通过呼吸、接触、食物、虫蝇等传播方式。

A、呼吸传播就是空气传播。主要是人与染有疾病的人接触,通过空气把病原体,传入人的身体。空气成为了瘟疫传播的载体。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

《诸病源候论》文章指出:“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饮食入五脏。”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瘟疫传播方式

B、 食物传播是吃了染有病菌的食物

在清朝时期,人们的卫生意识淡薄,直接饮用河流和湖泊的水。受污染的水,容易滋生病菌,而人们通过饮用水,就会染上瘟疫。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记载“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以地气既热秽气亦盛也。必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冽,可藉以消弭几分,否则必成燎原之势,故为民上及有心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须积污,或广凿井泉,毋须饮浊,直可登民寿域,不仅默消疫疠也。”

C、接触传播就是直接接触染有病菌的动物或人

接触传播是与感染疾病的的人或动物接触,通过皮肤,没有及时处理,病菌入侵,使接触的人也感染病菌。

《医学正传》说:“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

D、虫蝇传播

就是通过苍蝇和虱子,对人的皮肤接触或接触到食物上,就会把病菌传染到人身上。

《松峰说疫》记载:“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青蝇及喜秽之物,且鼻最灵,人所不闻,而蝇先闻之,故人粪一抛,而青蝇顿集…..皆商邪秽气所钟也,更兼人之秽气,又有与之相济而行者……倘瘟疫之乡,果能焚烧佩带,则不觉,秽气之潜消,而沉疴之顿起矣。”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松峰说疫》记载瘟疫传播途径,让民众知晓

3、瘟疫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

在清朝时期,医疗水平落后,医疗设备差。人们根本没有卫生概念,自我预防能力差。面对疫情,民众产生恐慌,而他们的防治措施就是逃跑瘟疫灾区,避免染上瘟疫。

而在逃离瘟疫区的人们里,有些染上疾病的逃疫者,有可能把疫情传播到没有发生瘟疫的地区,很容易扩大瘟疫的范围。

逃离瘟疫区的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许会强抢当地人们的食物。此地区的食物短缺,会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

瘟疫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人口大规模的死亡。造成人们的恐慌和不安。在古代,瘟疫的发生,死亡人数聚增,甚至全村的人全部死亡。死后都没有人掩埋。

乾隆七年,安徽有 4 个州县“自今年二月尽以来疫气盛行,每多传染,不无死亡

。”瘟疫对社会经济影响非常的大,特别对农业的生产。大量的人员逃逸或者死亡,人口急速下降,导致劳动力减少,受灾区的大量田地被荒废,粮食产量减少。

在中国封建社会,提倡以农为本。农民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没有收入的来源,粮食稀缺,造成物价上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清代宝应的汪愚麟在他的《舟过被水乡邮纪事》诗中就吟道:“今年苦大水,黄河四奔冲。百川失故道,漂屋兼妨农。淮扬十余县,米价如珠玉”。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感染瘟疫的人

二、清朝的民众面对疫情,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避免再扩大

1、清廷要求地官组织民众,清除水源污物和净化环境垃圾

清廷面对疫情时,对城市人口集中的地区,加强卫生管理,禁止向河流、湖泊等地倒放垃圾;

城市有专人负责处理垃圾粪便,清理街道,疏通河道等措施,以防扩大传播。

受瘟疫肆虐过的灾区,朝廷针对那些无钱埋葬或无主尸体,进行掩埋。防止尸体的病毒再次传播给民众。

疫情发生后,清政府要求官员统筹当地的医疗人员协助政府处理瘟疫,对民众诊断,施药,治疗。

平时清政府中的医学科负责医学知识的传授管理和主持医学考试审核,其考试的内容包括《内经注释》、《本草纲目》和《伤寒论》等。这些医官不仅负责政府官员的疾病医治,也对普通的医家进行管理。

3、组织疏散密集人群

在瘟疫期间,朝廷都会停止朝会,以免扩大传播。

康熙帝还下过圣旨,要求“今年朝贺元旦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已出痘者许其来朝,其未出痘者可俱令停止。各属护卫随从人等亦如之。”

人口集聚会加速疾病的产生和传播。对水灾、旱灾等灾情之后,对受灾的灾民适当发放食物、药品等。

监狱是人品聚集之地,阴暗潮湿,容易滋生病菌。清廷会加速处理关押人员,一般都是从轻处理。

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感觉天气又热又湿,就联想到“京城相必更甚,……恐民间不免有蕴蒸致疾之处。朕心望泽孔殷。因思清理庶狱。可期感召甘霖。……刑部堂官查明徒罪以下个案,情罪较轻者分别减等发落。”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乾隆帝采纳朝臣建议,对监狱囚犯从轻发落

三、 面对疫情,清廷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1、向上级汇报灾情

瘟疫发生之时,及时向朝廷汇报灾区情况,以便清廷做出回应,采取救济措施。在清代时,对于报灾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让清朝及时了解灾区的情况,指导地方进行抗灾和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扼制灾情蔓延。

灾情的会影响到地方官员的政绩,为了避免官员知情不报,(雍正六年)又增定勘报之官宽限十日,奏报之官宽限五日,统以四十五日为限。”

2、祈神求鬼

瘟疫发生之时,上到皇帝,下到黎民,都认为是疫鬼作怪,引起瘟疫的罪魁祸首是疫鬼,当时的民众以为是某人或某些人的行为触怒了天或神,借瘟疫对人进行警示,来惩罚。

地方官员第一件事,就会邀请得道法师来做法,摆坛敬神,祈天神宽恕,尽快撤销对当地的惩罚。清廷的皇帝利用灾情,向天神祈求,来获得民心,使百姓认为皇帝是爱民的明君。

3、清廷对受灾地区发放救济物资

瘟疫发生的时候,各地方官员,实地视察,安抚百姓情绪,进而采取救治措施,开仓放粮,对灾区的轻重情度,来减免赋税。

清廷会开放储备粮仓,对灾区,以平价销售给百姓。减少人员在外流动,以免扩大传染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景仁谨按:备豫不虞,善之大者。岁逢灾侵,鸠形鹄面,待哺嗷嗷,欲有以济之于临时,必先有以储之于平日。”

拨款的接收方主要是地方的政府,地方政府运用朝廷拨发的款项置办粮食、药物、衣物、棺材等物资,以及作为采取其他应对瘟疫措施的费用。

杨仁景认为:“灾分轻重,必察其实。勘之不审,目前赈数之多寡既淆,日后蠲缓之等差亦紊。滥则奸民得以幸其泽,而帑项虚糜;隘则穷黎无以赡其生,而变端易酿。不可不慎之又慎也”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感染瘟疫的人,亲人对其照顾

4、对感染疾病的人员,进行隔离

感染了瘟疫的人员,进行隔离,但允许其家人可以留下照顾。清朝政府当时颁布告示,要求民众自觉隔离。

清廷设有特定机构,提供药物治疗,设立隔离机构,安置感染瘟疫的病人。地方官员对感染的病人要求隔离,不只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传播,而是为了他所谓的仁政爱民,博取政治资本。

官员对隔离的人员,提供食物和衣服等日常用品,并派医疗人员进行医治。

5、清廷对疫区派医疗人员对灾区人员进行治疗

当瘟疫发生之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地的医官往往无法应对大量突然感染瘟疫的人群,同时,各地的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从中央派出医官或者从别地调任医官对疫区民众进行治疗也成为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针对瘟疫的情况向当地的百姓发放药品是最直接的救治手段。

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地方发生的瘟疫,特别委派了主要负责皇室和京中大臣健康事宜的太医院医官到疫区进行治疗和发放药物。

太医院的医官相对于地方的医官,受过更为专业的训练,所掌握的医学技术也比地方的医官更全面和精湛,派太医院的医官到当地不仅能够体现皇帝体察民情的心意,也能在客观上指导当地的医师对瘟疫进行更好的治疗。

地方官员有时还会捐出自己的俸禄制作药物发放给当地的民众,这虽然不是一项常规的制度,却成为某个地区官员面对瘟疫的一种惯例。

6、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清廷官员对当地的富豪进行劝说,希望捐出钱粮来救赈灾民,来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同时也希望当地的医生积极参入救治。

朝廷鼓励有能力的人,收养灾区的孤儿。使流民稳定下来,稳定社会正常秩序,避免瘟疫传播扩大,造成人员恐慌。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对灾区进行施粥救济

四、瘟疫过后,清廷是如何善后

1、赈济和减免赋税

朝廷对灾区的受灾的程度轻重,给予粮食和银两补助。地方官员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使疫区经济复苏,帮助灾区百姓度过难关。

朝廷给灾民发放钱粮,同时给遇难者发放安葬费。清廷的蠲赈方法,相当成熟。受灾地区的物资缺乏,朝廷在受灾区设置赈济点,按照规定给灾民发放赈济粮。

帮助灾民恢复生产,让灾民把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尽快恢复经济,使百姓度过难关。朝廷对灾区受灾轻重的程度,登记造册,来减免赋税,给民众休养生息。

《清史稿》记载:“康熙三十一年)冬十月己卯,诏曰:‘秦省比岁凶荒,加以疾疫,多方赈济,未甦积困。所有明年地丁税粮,悉予蠲免。从前逋欠,一概豁除。用称朕子惠元元至意。”

朝廷制定了一系了恢复生产的措施,缓解灾民的困难,赈济制度和减免赋税、劳役等对疫区的灾民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鼓励恢复农业生产,并给予奖励

瘟疫过后,朝廷为了安抚百姓,鼓励百姓恢复生产,奖励耕种的政策,让瘟疫过后的灾民重新耕种,朝廷会给予名誉和物质的奖励。

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四川、云南地区,一夫一妇一户,给水田30亩,或旱地50亩,若有亲兄弟子侄之成丁者,每丁增给水田15亩或旱田25亩,另给牛、口粮或银12两。”

清廷统治者,强行剥夺部份占田地多的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来激发灾民开垦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安抚民心,恢复农业生产。

三、鼓励民间捐款,赈济灾民

在清朝时期,已流行慈善捐款,朝廷号召官员与民众一起为灾区百姓捐款,不少富户能慷慨解囊,为灾区捐钱赠物。

张仪《张学士文集》记载:“倾箧付典质,钱积门中,雇人掘被压者,所活数十百人。”

民间百姓平时筹建的社仓,储存粮食,为了防止赈济灾荒而储备的粮食。

《节约备荒》记载:“库里有粮,心里不慌。年年有储存,荒年不慌人。”社仓对过去的中国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措施。

朝廷号召和要求灾区百姓互相帮助,“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尽快恢复家园。

类似新型病毒的瘟疫,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防治瘟疫

灾区百姓互相帮助

史学长空说:

中国历史发生过多次瘟疫,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我们的先辈们积累了抗击瘟疫的经验,著有很多抗击疫情的资料,给后世的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清朝时期,发生瘟疫次数较多,制定了一系的防止疫情的制度。当时清廷在医学条件差,民众卫生意淡薄的情况下,带领民众一起抗击瘟疫,在抗击疫情里,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社会治安,安扶灾民。扼制瘟疫的扩大,蔓延。

疫情过后,鼓励灾民恢复生产,同时清廷给予相应的帮助。乡绅们捐钱赠物,伸出关心之手,帮助灾民度过困难,重建家园。

瘟疫并不可怕,大家要相信政府的医疗团队的医学技术。自我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基本的手部与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文献参考:《素问·本病论》 《辞源》 《清史稿》 《清朝文献通考》 《医林改错》

《筹济篇》 《诸病源侯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医学正传》

《松峰说疫》 《节约备荒》 《张学士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