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沒有治療肺炎的特效藥?如果沒有,患者住院後用什麼治療?

大漠釣孤煙


確診目前沒有特效藥物。但是除了呼吸支持、營養支持等對症支持治療以外,肯定也有藥物治療。

此前柳葉刀公佈了99例來自武漢金銀潭醫院患者的臨床資料,最近JAMA也公佈了138例來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患者的臨床資料。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用了什麼藥:

75名(76%)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療,包括奧司他韋(每12小時口服75毫克),更昔洛韋(每12小時口服0·25克,靜脈注射)以及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片(每天兩次,每次500毫克)。抗病毒治療的持續時間為3-14天(中位數為3天[IQR 3-6])。

大多數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 25(25%)位患者接受了單一抗生素治療,而45(45%)位患者接受了聯合治療。所使用的抗生素通常涵蓋了常見的病原體和一些非典型的病原體。當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時,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藥物敏感性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使用的抗生素為頭孢菌素,喹諾酮類,碳青黴烯類,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替加環素,利奈唑胺和抗真菌藥。抗生素治療的持續時間為3-17天(中位數為5天[IQR 3-7])。 19(19%)位患者還接受了甲基潑尼松龍琥珀酸鈉,甲基潑尼松龍和地塞米松治療3-15天(中位數5 [3-7])。也就說19%的病人應用了激素治療。

可見主要使用了抗生素、抗病毒治療。重症患者也使用了激素。

大多數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奧司他韋,124 [89.9%]),許多患者接受抗菌治療(莫西沙星,89 [64.4%];頭孢曲松,34 [24.6%];阿奇黴素,25 [18.1%])和糖皮質激素治療(62) [44.9%]。

可以看到基本差不多也是抗病毒、抗生素及激素使用。

為什麼用這三個藥其實也很明確。

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時肯定的,這個首先考慮病毒性肺炎,雖然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但臨床肯定需要使用現有藥物去不停的嘗試,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使用奧司他韋,更昔洛韋以及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片等多種藥物在不停的嘗試。

而抗生素的使用主要是因為在病毒性肺炎的情況下,免疫力低下,同時在醫院內,合併細菌性肺炎可能性極大,因此可以看到進行了廣泛的藥物使用。

使用激素就是SARS時期一直沿用的方法,特別在炎症高峰期,抑制炎症,幫助患者度過最困難的時期。

上面就是結合目前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的藥物使用,具體更多的數據就要等待更多的論文發佈。

歡迎關注我,專注醫學科普。

一個小醫生的科普


目前沒有特效藥。

根據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裡面提到:

1. 臥床休息,加強支持治療,保證充分熱量;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內環境穩定;密切監測生命體徵、指氧飽和度等。

2. 根據病情監測血常規、尿常規、CRP、生化指標(肝酶、心肌酶、腎功能等)、凝血功能,動脈血氣分析,有條件者,可行細胞因子檢測,複查胸部影像學。

3. 及時給予有效氧療措施,包括鼻導管、面罩給氧和經鼻高流量氧療。

4. 抗病毒治療:目前沒有確認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成人每次 500 萬 U 或相當劑量,加入滅菌注射用水 2 ml,每日 2 次)、洛匹那韋/利托那韋(200 mg/50 mg,每粒)每次 2 粒,每日 2 次,或可加用利巴韋林(成人首劑 4 g,次日每 8 小時一次)

1. 治療原則:在對症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防治併發症,治療基礎疾病,預防繼發感染,及時進行器官功能支持。

2. 呼吸支持:(1) 氧療:重型患者應接受鼻導管或面罩吸氧,並及時評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癥是否緩解。(2) 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機械通氣:當患者接受標準氧療後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癥無法緩解時,可考慮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通氣。若短時間(1-2 小時)內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應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3) 有創機械通氣:採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即小潮氣量(4-8 ml/kg 理想體重)和低吸氣壓力(平臺壓<30 cmH2O)進行機械通氣,以減少呼吸機相關肺損傷。較多患者存在人機不同步,應當及時使用鎮靜以及肌松劑。(4) 挽救治療:對於嚴重 ARDS 患者,建議進行肺復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每天應進行 12 小時以上的俯臥位通氣。俯臥位通氣效果不佳者,如條件允許,應儘快考慮體外膜肺氧合(ECMO)。

3. 循環支持:充分液體復甦的基礎上,改善微循環,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必要時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

4. 其他治療措施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內(3~5 日)使用糖皮質激素,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於甲潑尼龍 1~2 mg/kg/日,應當注意較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由於免疫抑制作用,會延緩對冠狀病毒的清除;可靜脈給予血必淨 100 ml/次,每日 2 次治療;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可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對有高炎症反應的危重患者,有條件考慮使用體外血液淨化技術。患者常存在焦慮恐懼情緒,應加強心理疏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