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真的是被袭人向王夫人打小报告破坏的吗?

阿丹151014015


我一直认为红楼梦里有两大冤案,第一是滴翠亭事件,薛宝钗被扣上故意诬陷林黛玉的帽子。第二就是晴雯被逐,冤枉袭人,认为是袭人告的密。理由似乎很充分,就是宝玉挨打后,花袭人向王夫人进言。因此,袭人被贴上了挨打小报告的标签。

袭人向王夫人进肺腑之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大家子的体统”很多人便根据这一段话,认为袭人是拆散“宝黛爱情”的帮凶。不少读者误认为,这一段话袭人是特指林黛玉,而薛宝钗只是赔偿。因为宝玉和黛玉从小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兄妹之间亲密,不知道避嫌。至少王夫人会这么理解。

当然花袭人说这一番话是害怕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吗?我认为不是,花袭人这一番话完完全全是为了宝玉的名声,花袭人是害怕宝玉和黛玉结婚前,有了不才之事。那传出去,不但毁了贾宝玉,也毁了林黛玉。比如后来大观园的绣春囊事件,王夫人为什么震怒,可能我们现在读者是无法理解这件事的严重性,总之,相当严重。这不仅事关贾宝玉的名声,也关乎着贾府的名声,准确的来说关乎着贾政这一房的名声。当王夫人撵晴雯逐芳官退四儿,文本上写“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检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王夫人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这个“旁人口舌”指的又是谁呢?我觉得至少包括邢夫人,但是不限于邢夫人。

所以花袭人希望贾宝玉搬出去,并非要阻止宝黛爱情,只是害怕两个人情到浓时,把持不住,稍微有蛛丝马迹被人发现,宝黛二人全部堕于万劫不复之地。而且花袭人真的是特指林黛玉吗?我看未必,因为花袭人的话“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难道没有薛宝钗什么事吗?要知道林黛玉晚上很少去怡红院,但是薛宝钗晚上喜欢找贾宝玉,比如晴雯曾经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故而花袭人对王夫人的进言,不是单指林黛玉一人,薛宝钗也一样。试问如果没有林黛玉,花袭人就不担心薛宝钗和贾宝玉婚前发生不才之事吗?她一样会担心,因为,袭人的话非常有道理“世上多少没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被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情,倒反说坏了。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得连畜牲不如。”总而言之,袭人防的是“人言可畏”,而不是防林黛玉或者薛宝钗。

当然从钗黛二卿的性格来说,花袭人明显喜欢薛宝钗,这无可厚非,但是林黛玉跟花袭人更显得亲密些。特别是黛玉喊袭人为好嫂子,这也足以表明袭人在黛玉心目中的位置,所以袭人拆散宝黛二人丝毫没有理由。


青埂峰下的鬼话


不是 袭人破坏的?!袭人不能背这个黑锅,一个“下人”实际来讲,她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就凭打了几次小报告,就把宝黛爱情破坏了,这纯属无稽之谈,一个“下人”,她能左右得了宝黛的爱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以为她是现在的保姆呢?干着干着,就把老头给撬过来了?还在主人的婚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俨然一副主人的样子,占据着这个家的地位,那是当今个别的~保姆能做到的?。


而袭人是起不到重要作用的,以愚人之见,林黛玉是寄人篱下,讨不得多人的欢心,一年360日,过的日子并不开心 ,一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无情的摧残着林黛玉的心,在贾府高层,除了贾宝玉把她放在心上,还有谁跟她贴心呢?时不时的贾母出来冒个泡,也解决不了林黛玉那份儿孤寂的心,天天是与诗诉衷肠,与花相垂泪,一首《葬花吟》道尽了黛玉那花榭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我们不仅看出林黛玉这个孤儿,是那么的可怜人,真真的招人疼,但又有几人在乎呢!?这就是《红楼梦》的奥秘之处,


然而是薛宝钗不来还好点儿,这薛宝钗一来,她不但身子骨硬,还八面玲珑,直接就对林黛玉构成了威胁!

所以说,袭人的小报告还达不到能把宝黛的爱情破坏掉,就是没有袭人的小报告,王夫人对黛玉就压根没有喜欢过,因为黛玉是她小姑子的孩子,说不定她们之间还兴许有什么隔阂呢,所以王夫人不待见林黛玉可能是有渊(冤)源的,如果嫂子和小姑子关系紧张,那王夫人就不会让林黛玉嫁给她所谓混世魔王的儿子了!王夫人说宝玉是混世魔王,言外之意就是让你黛玉要离她儿子远点,你就是走的近了,我们也不一定接纳你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在贾府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整天开心不起来,泪悲凄,心荒凉,只有去葬花,才能宣泄她内心的情绪,忧怜、愁肠、哀殇,离别生死的绝唱,啃噬着林黛玉的心!花开花落谁人知,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想想,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吧,这样才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而薛宝钗是王夫人的亲妹妹的女儿,这个答案我们自然就知道了,金玉良缘,总比木石前缘结实的很,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都是往好的方面去想,谁都不愿意给自己的儿子说个有病的媳妇儿!林黛玉更深深的知道,她不是薛宝钗的对手,薛宝钗有坚强的后盾!有皇妃表姐的支持,还有妈妈,王夫人的鼎力加盟,等等?!对林黛玉的不利因素!



所以,尽管她和宝玉相爱,但这现实中的层层阻力,她不是不知道?!这么个善良的女孩子,整天不开心,郁郁寡欢!忧虑成疾,泣血声声泪,暗神伤!………!

她也想了,她无力去竞争了,就让她跟宝玉这份感情还是带进坟墓吧!也就应了那句话,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玉女吗!?就只有用不染尘,离世的方式落幕!这样更让我们追思林黛玉的纯洁无暇!!!美无瑕疵!!………!

(正月十三)!完稿!(浅读红楼,娱乐就好)!



转运中的幸福


宝黛爱情是袭人向王夫人打小报告破坏的吗?答案是也不是。宝黛爱情被王夫人重视,确实是贾宝玉被打后,袭人进言开始。但“破坏”二字非常不恰当。毕竟“做错事”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破坏他们的是王夫人。


(第三十四回)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

贾宝玉被打后,袭人一番披肝沥胆进言感动王夫人,将她从贾母名下要过来给二两银子月钱,成为有实无名的宝二姨娘。袭人进言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第一,贾宝玉应该管。

第二,贾宝玉应该搬出大观园。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王夫人早都害怕贾宝玉与林黛玉感情太好有什么问题,一听袭人的话,怎么可能不明白“言外之意”。袭人确实咬紧牙关没说出“宝黛爱情”。问题是王夫人的成年人视角,不是袭人小姑娘的小聪明能蒙蔽的。


不过,作为读者要清楚的是,从袭人角度向王夫人进言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避嫌没有任何错,反倒令人感佩。

贾宝玉被打之前对林黛玉诉肺腑相当于告白,却被袭人听了去。袭人当时表现极其震惊,吓得哭了起来。

(第三十二回)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宝黛爱情现在看得美,在《红楼梦》时代并不是。袭人用“不才之事”和“丑祸”称之,代表古人对“男女爱情”畏如蛇蝎,就如现代人对待犯罪和乱伦这种法理不容的行为一样严重。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以当时的价值观是错的。袭人听到后不是想着举报邀功,而是吓得哭起来想办法去解决。人唯有关心则乱才会动情,袭人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错”而哭,证明她心之醇善。

袭人借王夫人召见她汇报贾宝玉情况,先用同理心感动王夫人,申明贾宝玉确实有错该打,随后建言王夫人将贾宝玉尽快挪出大观园,避免影响贾宝玉名誉。袭人的想法和办法都是极好的。问题是王夫人出于私心,并没有照办,一拖又是三年多。

宝黛爱情的发生,袭人并无责任,而是贾母王夫人的错。明明男孩女孩住一起不可以,他们还纵容贾宝玉和姐妹们住在大观园,出事是迟早。


王夫人的心理不难理解,她将贾宝玉放到大观园,远离贾母控制,是与贾母抢夺贾宝玉的抚养权。一旦贾宝玉出来,又会落到贾母手里。所以,她明知道袭人说的对,应该叫贾宝玉出来,她却坚持不执行。说什么将贾宝玉交给袭人,“以后定不辜负”。

王夫人私心重,暗中在怡红院派了麝月当眼线,与袭人一明一暗看管贾宝玉,此事袭人并不知道。宝黛爱情被破坏也与袭人无关,完全是王夫人一手造成。当然,也谈不上破坏。宝黛爱情不容于当世,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贾宝玉林黛玉自己做不了主,才是宝黛爱情最终失败的因由。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个人以为,要说清楚袭人向王夫人“打小报告”有没有破坏“宝黛爱情”,其实首先应该来看看在贾宝玉的婚事上的决策者贾母贾政母子二人对“木石姻缘”到底是什么态度。

自从林如海去世,林黛玉二进贾府成为了被收养的孤女。此时父母双亡的林姑娘,她的亲事“无人为我主”,指望的也是贾母贾政母子二人了。此时贾府上下正忙着在盖大观园,准备迎接元妃省亲。

“元妃省亲”在林黛玉二进贾府一年之后的元宵节,贾母在“元妃省亲”后第六天就给自己“素喜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引来黛玉在宝钗生日宴上当众对宝玉含酸。

过年之后宝黛二人就奉旨从贾母身边搬出来,和众姐妹一起入住大观园,从此宝黛二人终于真正开始了“另室别院”分开居住。宝玉才刚在大观园里偷背着众人与黛玉“共读西厢”,接着黛玉又听了《牡丹亭》游园惊梦。

“共读西厢”几天之后黛玉就被凤姐调侃“吃茶”,然而凤姐对黛玉说的是“你别作梦了!”一语成谶。紧接着凤姐宝玉就立马逢五鬼,癞头和尚才救了凤姐宝玉,宝钗马立又嘲笑黛玉拜佛求成就婚姻。然后宝玉才刚痊愈,黛玉就吃了怡红院丫头晴雯的“闭门羹”,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了。



“黛玉葬花”的第二天元妃就赐下了独宝玉宝钗相同、三春黛玉次一档的端午节礼,黛玉对宝玉抱怨“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怨自己没有“什么金什么玉”是个“草木人儿”。跟着清虚观打醮,贾母又为宝玉指出“金麒麟”来,弄得黛玉当场怼了宝钗。接着宝黛二人就闹砸玉剪穗子,贾母抱怨“我这老冤家是那世的孽障,偏生遇上这两个不省的事的小冤家。”

宝黛和好了,又被凤姐当众调侃“扣了环了”,宝钗接着更嘲讽宝黛二人是“负荆请罪”。黛玉还跟踪偷听了宝玉湘云,恐他们二人因为“金麒麟”做出什么“不才之事”,然后又感概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我主张”。



黛玉偷听到宝玉对湘云袭人说“林姑娘从来不说混帐话”,于是自己悄悄离去了。宝玉又正好出门,赶上来对黛玉诉肺腑说“你放心”,黛玉无限感慨的独自走开了。

然而,宝玉对黛玉刚才诉肺腑“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正好被赶着来给宝玉送扇子的袭人听去了。当天下午宝玉就挨了贾政老爷的痛打,宝钗立即捧着棒疮药到怡红院,黛玉却因为心虚怕再被凤姐笑话,自己不敢当众到怡红院去探望了。

袭人听了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的话万分焦虑不安,又见宝玉挨了贾政老爷的打,于是乘着向王夫人回话的机会建议“怎么想个法子把宝二爷挪出园子”。袭人的建议甚合王夫人的心意,于是王夫人私自出资给了袭人“姨娘待遇”。

然后,就是原著中宝黛钗爱情婚姻的关键转折点第三十五回。

黛玉守在怡红院门外狠狠的讥讽了路过的宝钗“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自己却在怡红院门外望了一上午,看众人出出进进探宝玉,黛玉自己却仍然躲着不敢当众长探望宝玉。

接下来就是贾母在怡红院当众赞宝钗,说“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都不如她。后来贾母又详问新来的薛家小妹八字,又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痛斥儿女私情是“贼情”,并且为宝黛关系洗地。紫鹃急了于是“试玉”,宝玉发痴病了,此时贾母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却只顾着为薛蝌邢岫烟(贾薛联姻)保媒,而且贾母对薛姨妈放风愿意为宝黛保媒却毫无反应,并没有乘此促成“木石姻缘”。

“紫鹃试玉”过去了整整一年半时间,贾政老爷外任回来了,中秋节之前贾母大观园查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之后,宝钗立即搬出大观园。

有读者说是凤姐在抄检大观园时提出不能抄宝钗处,是有意想要把宝钗排挤出大观园。然而贾母贾政母子想要为贾宝玉与钗黛中的任何一位表小姐定亲,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一旦要定亲未婚夫妇是不能够见面的。

对黛玉来说,如果贾府要为宝黛定亲的话,就必须要将宝玉先挪出大观园。参照凤姐先带尤二姐住进大观园,然后安排尤二姐见贾母,在贾母首肯了之后,凤姐再将尤二姐接回贾琏处的过程。让尤二姐住进大观园先与贾琏分开,就是让贾琏“偷娶”尤二姐见光的过渡之举。

对于“宝黛爱情”来说从见不得光的“贼情”,到贾母贾政母子二人共同做主成就“木石姻缘”,当然就是要先将宝玉挪出大观园。可是当初袭人向王夫人打小报告建议将宝二爷挪出大观园的时候,王夫人担心的问题正是怕贾母不同意。

对于宝钗来说,搬出大观园回到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身边(长兄为父,薛蟠一旦成亲更是完全顶门立户了。),然后才方便定亲。不论凤姐是否有意将宝钗排挤出大观园,客观上便是为成就“金玉良缘”创造了前提条件。

自从黛玉二进贾府之后,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贾母在力挺“木石姻缘”到底。如果贾母贾政母子俩决定了要成就“木石姻缘”,王夫人要孝顺、要从夫根本就不可能反对。

原著中抄检大观园之后,贾母屋里找出来为凤姐配药的人参表面尚好、内里却“糟朽烂木”失去了药力。唯有87版中贾母却遣鸳鸯给黛玉送来了“西洋参汤”🥣,并转告紫鹃“老太太”是力挺“木石姻缘”的,然后就有了袭人向王夫人献计“元妃赐婚”。

87版结局不符合曹翁原著中贾母屋里的大包人参全部“糟朽烂木”失去药力的原意,硬生生的给贾母黛玉一个“西洋参版”来续命,以呈现贾母力挺“木石姻缘”的结局。原著中没有贾母的“西洋参汤”🥣,自然不会像87版那样引出袭人向王夫人献计“元妃赐婚”。

贾府的一个奴仆丫头袭人,怎么可能在事关贾府前途命运的贾宝玉婚事上起决定性作用呢?所谓“金玉良缘”代表的是四大家族中的贾薛两家的政治经济利益结合,是贾薛两家在败落途中权力与金钱联姻的“抱团取暖”。

“宝黛爱情”为贾府奉行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所不容,岂是一个“连姑娘都没挣上”的花袭人能够破坏的。


阿丹151014015


依我看“宝黛爱情”并不是败在袭人的“小报告”里,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原因:1、小说描写的背景;2、贾宝玉继承家族责任的需要;3、林黛玉的健康状态。下面就来唠叨一下:

1、背景

按照曹雪芹所写《红楼梦》的背景,尽管一直没有定论是明朝还是清朝(更多专家研究的结果是更接近清朝),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大家贵族子弟、传人之间,还是需要守礼守节的。而贾宝玉跟林黛玉两人自小青梅竹马的长大成人,自然比别人更亲密。但这种亲密关系只能“发乎情、止乎礼”,在外人眼内更接近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才正常,否则就是贾老太太“掰谎记”里面所写的“人不人、鬼不鬼”了。所以宝玉黛玉两人可以有姻缘的牵绊,但不允许有“爱情”存在。这个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可冒险。

2、贾族责任

贾宝玉身为荣国府当仁不让的继承人(原本的长子继承,但宝宝长兄早丧),身上背负着家族传承、发扬光大的重大责任。对成为宝二奶奶身份的人,不管是个人还是娘家背景,都需要一个能够跟荣国府当家人匹配的、可以助力家族兴旺的大家小姐。但林黛玉背后的“娘家”林家,已经在林如海去世后就成了绝户,在助力家族、匹配宝二奶奶身份两样,都是失分项。

3、林黛玉的健康状态

这个问题是最要命的因素。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挑起、身为宝二奶奶这个当家人的责任。

而读者从头到尾看到的林妹妹,好象都没有停止过吃药,而且病情越来越沉重…没有轻松愉快的生活就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良好的心态就没有健康的身体。

总结: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木石前盟,面对的最大反对力量,就是贾元春和王夫人。贾妃明里暗里的反对,王夫人是明着反对、还不惜撕破脸皮。看似王夫人是从袭人打小报告后才撕破脸的反对,但实际上从林妹妹进贾府的第一天开始,这个舅母就已经开始高度设防、高度戒备。只不过是在袭人开口“投靠”后,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反对“宝黛爱情”……公开的,还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贾妃的娘家了可丢不起这个人。只能私底下找各种的借口,理由反对“宝林姻缘”而不是反对“宝林爱情”。袭人的小报告纯碎是投其所好、在王夫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时,适时的做了“好事”;袭人也暂时的得到了好处。





圣斗士晓枫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婚姻主要是封建婚姻制度、观念和维护这些制度和观念的权贵们破坏的,袭人打小报告只是一个诱因。

首先说说封建婚姻制度的破坏性。什么儿女婚姻父母做主:男女之间是不能自由恋爱的,儿女私情是不符合封建道德观念的;什么明媒正娶:找对象必须经过媒婆介绍,三媒六证;什么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家庭条件要对等,不能有贫富差距,当什么官什么的也要差不多。这些制度还对男女青少年的言谈举止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这些清规戎矩,数不胜数。在这些制度和规矩的约来下,人是没有婚姻自由的。

其次说说维护封建婚姻制度这些人。贾政、贾母、王夫人、薛宝钗等等,他们都是维护封建婚姻制度的权贵,在他们眼里,贾黛都是叛逆者,怎么能促成他们的美好姻缘呢?只有宝钗与宝玉成姻后才能帮助宝玉改邪归正。

再说说黛玉和宝钗的具体情况:在贾府权贵眼里,林黛玉孤傲、不守妇道、忧愁善感、不合人群、身体又不好,甚至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而薛宝钗身体好、为人大气、做事圆滑、有主张,守规矩,深得老太太和王夫人的喜爱。所以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才被他们看好。

最后,说说客观原因。在《红楼梦》小说中,荣国府大多数人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思想教育,他们自己做的如何不说,别人也管不了,但是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是严格的。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并不看好宝黛姻缘,何况,这里还参杂了不少私心杂念,你说,他(她)们能终成眷属吗?


悠闲典雅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之所以最后没能修成正果,与袭人向王夫人打小报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首先,袭人向王夫人打的“小报告”,是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的。

袭人是宝玉房里的首席大丫鬟,掌管着怡红院里的各项事务,以及宝玉的饮食起居。她早就知道了自己将来是会给宝玉做妾的,而且自从和宝玉“初试云雨情”之后,对宝玉就更加的关心了。

宝玉不喜欢读书也就罢了,还爱在女孩子堆儿里厮混。那次湘云来的时候,住到了黛玉那里,一大早,宝玉也不等她们姐妹俩起床,自己脸也不洗就急急忙忙地跑到黛玉那里去玩儿,虽然说宝玉对她们姐妹并没有什么歪心思,可别人未必能知道宝玉的想法啊,再说,这么做也看着不像话呀!

在袭人见王夫人的前一天,宝玉还错把袭人当成了黛玉,说了一大堆表达爱意的肺腑之言,这让袭人听到了,就更是心惊肉跳了。所以袭人这才下定了决心,借机会向王夫人打“小报告”,说出自己的担忧的。

如果宝玉万一真的和大观园里的无论哪位小姐出了什么问题,对于宝玉,甚至整个贾府,都将是一个抹不掉的污点,更何况还有荣国府里的大房(贾赦)那边,始终对这边虎视眈眈的。本来贾母偏疼贾政,就已经惹得他们不高兴了,后来的那次绣春囊事件就是一个明证,王善保家的在这边兴奋地上蹿下跳的,还不是为了看二房的笑话!要是宝玉和他的表姐妹们做出了有伤风化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了,还指不定会怎么到处传扬呢?

所以说,袭人的告密,完全是为了宝玉和他的那几个表姐妹们好,并不是想要害谁。

其次,袭人并没有特指宝玉和黛玉的感情。

虽然宝黛之间爱情没能修成正果,可宝玉和宝钗可是结合在一起了,而袭人在打“小报告”的时候,可是没有单指出宝黛二人的啊!

“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

你看,袭人可是连黛玉带宝钗一起说的。即使以后,袭人再向王夫人汇报情况的时候,凉她一个丫鬟,也不敢单指出宝玉和黛玉如何如何的,这在古代的大家族里,可是一件大事情,要是传到贾母那里,问起袭人来的话,她可是吃罪不起的。

所以说,不能把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个锅让袭人来背,她还没有这个胆量。

最后,“宝黛爱情”之所以会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王夫人的好恶。

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王夫人对黛玉的厌恶,以及她对宝钗的喜爱造成的。

在王夫人准备撵晴雯出去的时候,就曾经对王熙凤说过:“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晴雯大有林黛玉的风范,由此就可以推断出王夫人对黛玉的厌恶之情了,只是平时碍着贾母,王夫人不好表现出来罢了。

宝钗就不同了,安分守时,罕言寡语,正和王夫人的脾胃,再加上她又是王夫人娘家姐妹的外甥女儿,亲戚关系可比丈夫家的外甥女儿近多了,所以王夫人才会选中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妇,从而也就造成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这个问题很好。

在《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有一部分支持者,也有一部分反对者。袭人是属于反对者。为什么袭人反对宝黛爱情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袭人的三观跟薛宝钗一致,跟林黛玉不合。

宝玉是反对仕途经济的,林黛玉是宝玉的精神知己,她支持宝玉,从未不说让宝玉去读书求取功名的话。

而袭人、宝钗是强烈希望宝玉去读书考取功名的。她们认为男人就应该追求仕途经济,不应该跟女孩子混在一起。为此她俩劝过宝玉很多次。

作为宝玉的准姨娘,袭人肯定是希望将来的宝二奶奶跟自己有着相同的思想和见解,这样相处起来更容易一些。再加上黛玉是比较小心眼的,容易生气。宝钗沉稳大方,温柔和顺,比较容易相处。

所以,袭人是反对宝黛爱情,支持金玉良缘的。

2、袭人是封建礼教的信奉者,不认可男女自由恋爱。

袭人非常清楚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从日常的很多小细节都可以看出来宝玉对黛玉的关心和照顾。最重要的是有一次宝玉跟黛玉深情表白,当时黛玉已经走了,刚好袭人赶着来给宝玉送扇子,宝玉把袭人当成黛玉说了一番深情表白的话。

宝玉正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不敢说,今日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小说描写袭人听到这番话后的表现——

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魂消魄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

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袭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可惊可畏,还哭了。袭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在我们看来这不就是热恋中的情侣说了几句表白的话么?再正常不过了。怎么会吓得魂飞魄散,甚至吓哭了?

我们得回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去看待此事。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是不能自由恋爱的。婚姻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没有权利选择的。作为封建家长,是不允许子女有自由恋爱的权利的。

所以袭人知道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深厚感情,她很担心他们会做出不才之事被人发现,那样的话宝玉和黛玉就会身败名裂,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而蒙羞。而袭人已经是宝玉内定的侍妾,她的命运跟宝玉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她对此事很紧张,暗暗想办法想着如何才能够避免此祸。

所以才有了第三十四回袭人对王夫人说的那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宝玉和女孩子一起住在大观园不太好,容易生是非,为了避免嫌疑,最好搬出来住。袭人的这番话正中王夫人下怀,王夫人自此就把宝玉托付给了袭人。

那么是否因为袭人的这一次“告密”就破坏了宝黛爱情呢?

我认为不是的。

袭人只是一个丫鬟,虽然她对王夫人说的话让王夫人更加厌恶黛玉了,但是袭人的话并不能够决定宝黛爱情的命运。真正决定宝黛爱情命运的,是贾府的家族利益。

也就是说,贾府的封建家长们,在选择未来宝二奶奶的问题上,她们秉承的原则是——家族利益。婚姻一定要能够利益自己的家族。比如当时京城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他们互相联姻,目的就是为了强强联合,整体提升家族的实力。

林如海当初还在的时候,以林家的实力,还是可以跟贾府联姻的。毕竟林家祖上也是世袭爵位的,林如海本人是探花出身,官也做得很大。可谓门当户对。

但是后来林如海去世了,林家彻底败落了。林黛玉成了孤儿,只能寄养在贾家。这个时候,林黛玉已经没有什么竞争能力了。相对于薛宝钗的家庭,林黛玉差的太远。

薛宝钗虽然父亲不在了,但是靠着父亲以前积累的人脉和资源继续做着皇商,还是财大气粗,虽然没有爵位,比贾家差一点,但是人家有钱啊!怎么着也比林黛玉强一万倍。

所以,权衡利弊,贾府的封建家长们最终还是会选择薛宝钗做宝二奶奶,不会选择林黛玉。

这个选择是基于家族利益来决定的。跟袭人的“告密”关系不大。就算袭人不去“告密”,他们也不会选择林黛玉,还是会选择薛宝钗。因为这牵涉到家族的最高利益。


青青果果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是作为展开故事的一条主线。他们的爱情在当时封建社会和贾府富贵权势人家的婚姻要求是不符合的,这个时代背景就注定他们两人是不可能走到最后的。


在奉行婚姻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林黛玉即使是有外祖母这一层依靠关系,终究起来她属于寄人篱下的孤儿,没有父母的支持。至于媒妁之言,在文中说的则是相反,给贾宝玉说媒的人,提到的是薛宝钗,这对于林黛玉来说则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对于讲究门当户对,贾府这一个势力庞大的家族而言,想要在官场上稳定自己,对作为男子的贾宝玉肯定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希望他能够继承祖先的基业,其中还包括他的婚姻能够作为一种辅助,就从一点来看,林黛玉势单力薄,贾府是不会允许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合。


抛开时代和家庭的背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的性格也注定他们属于有缘无分。

先说林黛玉。一方面她才貌双全,理解贾宝玉,可以说,她是在精神上和贾宝玉引起共鸣的人,最佳知己,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另一方面,她性格清高孤傲,有时说话尖酸刻薄,体弱多病,贾宝玉和其他人稍有点亲近就会引来林黛玉的猜忌,这样的性格,哪怕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很难维持一份感情,更别说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时代。

而贾宝玉,性格顽劣,不喜欢读书,除去他父亲贾政对他要求严格之外,几乎所有贾家人对他处于宠爱放纵的态度。贾宝玉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和各个姐妹一起玩耍,围绕在他周围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女子,就这一点,那不知道和林黛玉有多少次的争吵。

即使两人的情缘从前世就开始,怎能抵得住这一世的折腾吵闹?

<strong>

再来看与贾宝玉成婚的薛宝钗,她身后有薛家作为依靠,待人处事都远胜于林黛玉,还会规劝贾宝玉多读书,考取功名,要肩负起光宗耀祖的责任,这一点无疑为她加分不少,也是贾府需要的人选。

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没能走到一起,一方面是时代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两人性格差异悬殊

。袭人的告状是加速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漫漫三思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从黛玉入贾府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只是宝黛二人在爱情的旋窝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拨而己,所谓“木石姻缘”“金玉良缘”无非都是借口。

宝黛爱情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贾府掌门人追求的是荣华富贵,光耀门廷。在子女的婚配上不但要郎才女貌,攀龙附凤,最低也我门当户对。以此求得给家族带来福祉和庇护。宝黛的爱情追求与贾家的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宝玉视仕途如粪土,黛玉的洁身自傲,二人对封建礼敎不屑一顾的反叛精神,促就了二人的爱情基础。

但是贾府不会因为宝黛的真爱而成全他们。如果黛玉父亲林如海依然在势他们或还有机会,但是黛玉如今孤身一人寄居贾府就该当别论了,“金玉良缘”就成了拆散二人美好姻缘的借口,贾府就是这么势利。铜臭与势利的选择彻底暴露了贾府在宝黛婚姻上的真面目。

所以袭人向王夫人打黛玉小报告的事,无非是袭人向主子献的殷勤,是

想获得主子的更多恩惠与看重而已,对宝黛的婚姻不构成重大威胁,是无关紧要的。宝黛爱情的悲剧与袭人没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