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會發生什麼變化?人類會滅亡嗎?

風流曳步舞


絕對不行,如果失去平衡,讓大氣年平均溫度單向變動萬分之一度,那麼,只要一百萬年,就可能累積到一百度,這樣,無論向上或者向下,都不會有生命存在。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aging74755260


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上會有什麼變化,溫度會變高嗎?人類會滅亡嗎?可以說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上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也影響不大。

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其實這個公轉軌道並非是一個規則的圓形,而是一個橢圓軌道,所以說地球跟太陽的距離也會逐漸發生變化。每年的一月份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點也叫近日點,此時地球距離太陽1.4958億公里。而在每年的7月份地球和太陽相距更遠,在這個遠日點的時候,此時它們相距1.521億公里。而就是這300多萬公里的,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和太陽靠的比較近而變得更熱,反而是因為直射點移動的原因導致地球上北半球1月份的時候氣溫更低。而如果地球向太陽靠近1000公里,這個距離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在地球上,赤道比兩極熱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太陽直射造成的,並不是由於赤道凸起來而離太陽近造成的。


科學日記


是時候上一波模擬,用數據說話,來觀察1000公里的距離,地球上會發生的變化。

首先我們來看地球繞日的軌道。如圖所示,這是一個近似圓的橢圓軌道,半長軸為149,600,000千米,半短軸為149,580,000千米,兩焦距A、B相距5,000,000公里。而太陽則坐落在焦點A或者B上。

在模擬之前,我們先看下實驗之前,地球各核心參數。

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地球運動的詳細參數如下

由於橢圓軌道的存在,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一直在發生變化,其波動範圍在480萬千米以上。所以這縮短的1000公里,我們直接作用在運行軌道的半長軸上,然後觀察地球的變化。

經過觀察,半長軸上縮短的1000公里,對地球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我特意觀察了,最有可能引起變化的地表平均氣溫,在縮短半長軸1000公里的兩百多年內,氣溫的曲線波動幾乎沒有發現變化,年平均氣溫依舊在14.7℃到15.3℃之前變化。

既然地球軌道變化的數量級是百萬公里,那我們再把地日距離拉近,半長軸縮短1,000,000千米(一百萬公里),看看會發生什麼。

這次,地球明顯有了變化,公轉的週期縮短為361天,比正常情況少了4天,地表平均氣溫也上升了0.5℃。此時我們現有的歷法肯定會受到影響,更不要說,上升的溫度對氣候的影響。

但人類還不至於滅亡,現有的溫室效應,對平均氣溫的影響是,每10年上升1攝氏度。



對天文地理等方面感興趣的夥伴,可以關注我的頭條"球球大百科",我會持續發佈相關方面的原創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球球大百科


本人文化水平有限,上述存在臆想,有不足之處希望朋友指出。歡迎留言。謝謝啊。


用戶聽書人


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威脅不到人類,畢竟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平均1.5億公里,近日點和遠日點差了500萬公里,1000公里連零頭都不夠。

地球特殊是所處的軌道範圍特殊,加上擁有大氣、磁場等因素,距離太陽距離確實會影響地球的環境,但是1000公里真的太小了,地球半徑都有6600公里,太陽照射地球時,極地和赤道距離太陽的距離就差了1000公里以上了,地球運行的遠日點和近日點之間差了500萬公里,可地球大部分區域的溫度還是在人類承受範圍之內。在此基礎上距離縮短1000公里,實在是太小了,科學家計算出來的太陽系宜居軌道範圍是從金星軌道一直到火星軌道,地球偏移一點距離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

地球也不是一直距離太陽這麼遠的,現在測得的是地球在逐漸遠離太陽,一年幾釐米或者更短一點,但是在這麼長的歲月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定是比現在更近或者更遠,而地球生命歷史已經有30多億年了,這種遠點近點也並沒有影響到地球的生命。地球大氣和水體是地球保溫的重要因素,都能將部分太陽光反射出地球,還因為不斷流動,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向全球分佈,所以地球全球能保持較為均衡的溫度,廣大的溫帶區域都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再說太陽的體積本身也在變化中,有時候增大一些,有時候縮小一些,受木星土星等巨行星影響,太陽也並不是很穩定地出於地球軌道中心。

題主可能考慮的是距離太陽近一些,地球會更熱一點,從太陽獲得的能量可能是這樣,但獲得熱量更多一些的話又可能引起地球冰川融化,使得目前地球陸地和海洋的比例發生變化,那又會造成對太陽光的反射更強,地球溫度反而又降低,地球到底會成怎樣還未知呢。


來看世界呀


先說答案地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人類也不會滅亡。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在問題描述中說地球赤道位置要比兩極位置熱,如果以北京為中心距離北京1000公里的城市有長春、大連、南京、西安等地,它們與北京之間的氣候是有一定差別的。

那麼如果把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會有什麼變化哪?

其實1000公里對於日地距離來說是小數點後可以忽略的存在,日地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公里。

地球每年一月初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距離大約是1.47億公里;每年的七月初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距離大約是1.52億公里。對於北半球來說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往往冬季最冷,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往往是夏季最熱。

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最遠到最近之間波動相差500萬公里哪,1000公里和這個距離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會有什麼變化。

日地距離在變化不是很大的時候(最大變化500萬公里),影響地球上溫度的已經不是距離了。而是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區域往往會接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能,溫度就會很高。太陽直射點一直都在南北迴歸線之間這段區域運動,所以南北極一直就是最冷的。

但是如果要把地球上的溫度和冥王星上的溫度做比較影響的主要因素就是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了,太陽直射點最多影響幾十攝氏度的溫差,而地球和冥王星溫度得差二百攝氏度。


文/科學黑洞,同來源網絡侵刪,歡迎點評


科學黑洞



近日點時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

雖然這1000公里比起1.49億公里的日地平均距離不算啥,甚至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差也比1000公里大得多,並且地球一年四季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對地球入射角度的變化,與距離關係不大(當然是在一定範圍內),但是這1000公里是個整體效應,影響不容忽視。這可以從南半球的夏季普遍比北半球的夏季氣溫高得到證明,因為南半球夏季時地球在近日點附近,而北半球夏季時地球在遠日點。兩者相差約500萬公里(遠日點1.521億公里,近日點1.471億公里)。下面說一說都有什麼影響。

1,地球公轉速度加快,一年的時間變短了。地球和月球受到太陽引力變大了,月地距離拉長,月球繞地公轉速度變小,一月的時間變長了。

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T2^²/T1^²=r2^³/r1^³,按日地平均距離r1=149597870公里,則r2=149596870公里,按現1迴歸年T1=365.24219879天計算,可得日地縮短1000公里後的1迴歸年T2=365.2383802天,相差5.4987696分鐘。同理,月球本來受太陽引力就比受地球引力大,現在和太陽縮短1000公里,受太陽影響就更大了,地月軌道因偏心率變大而被拉長,繞地公轉週期因而變長,一個月的時間會變長(由於是個三體問題,具體多長難解,大概幾分鐘到幾小時)。這樣一來,天文曆法必須重新計算編制,公曆和農曆都變了,在這方面對我們還是有影響的,我們的壽命“變長”了。

2,太陽常數發生變化。地球獲得的太陽能量增加,地球兩極冰川會融化一些,海平面略有上升,日本等國家的國土面積變小。


何謂太陽常數?是指在日地距離上,大氣層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平面上,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的太陽輻射能的數值。現在的數值是1367瓦/米²,如果地球和太陽此時縮短1000公里,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接受的太陽能肯定會多一些,因為越靠近太陽輻射密度越大。地球接受熱量大大多於自身散發的熱量,導致地球變暖,兩極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兒,日本的部分國土被淹。

3,地面上看到日環食的機會增加。


地球上之所以能看到日全食,是因為太陽的直徑等於月亮的400倍,而月球距太陽的距離剛好是月球距地球距離的400倍,當月球恰好居於太陽和地球之間,三點一線時,月球剛好擋住太陽光造成的,只不過三者的距離是變化的,月球距地距太陽的距離是變化的,所以有時是日全食,有時是日環食。現在近了1000公里了,月球不能完全遮擋太陽的機會增加了,因此日環食機會增加了。

至於人類會怎樣?滅亡不了,但由於第一個原因引起的日地月三者複雜的關係,其效應會慢慢積累體現,無非就是地球自轉和地軸極其輕微變動引發的洪澇災害,會使一些人失去家園,跑上高山,等待諾亞方舟的救援。


物原愛牛毛1


按我的理解,題主的意思是指地球類行星的生物宜居區,離太陽再遠或者再近些的影響。這可不是小問題,實際上是討論外星生物的重要理論依據,已經爭論了好多年了。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地球赤道比兩級熱,不是因為與太陽的距離遠近,而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造成的陽光直射角度的關係。

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邁克爾.哈特計算得出結論,地球離太陽再遠1%,或者再近5%,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存在。近年來,更精確的測算數據放寬了些,再近5%,或者再遠15%為宜居帶,範圍不算很寬。

如果以這個數據為可信,那麼我們離太陽再近1000公里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1000公里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有影響的距離是再近800萬公里,或者再遠2000萬公里可能會出宜居帶,很可能不會有現在的生命體系,尤其不會有智能生物。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有的朋友覺得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地球的赤道地區要比兩極地區更靠近太陽,所以赤道地區炎熱,兩極地區寒冷。於是就認為把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的話,地球會有什麼樣變化?會變得更熱嗎?

地球赤道地區炎熱兩極地區寒冷的原因可不是因為赤道比兩極更靠近太陽造成的。而是由於陽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的。赤道地區終年陽光直射,地面可以接收到更多的熱量,而兩極地區終年陽光斜射,地面接收的到的熱量要少得多。

圖示:陽光的直射和斜射是地球上冷暖變化的關鍵因素

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會怎麼樣呢?地球的平均溫度是沒有任何變化的。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公里。1000公里的變化只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一百萬分之七。這麼微小的距離變化對於地球的溫度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圖示: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1.5億公里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這就是意味著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直在變化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有一個近日點,距離大約是1.471億公里;同時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有一個遠日點,距離大約是1.521億公里。我們可以看出地球的近日點要比地球的遠日點靠近太陽大約500萬公里。這個距離可比1000公里大的多多了。我們在地球上感覺到強烈的溫度變化了嗎?沒有。

圖示: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距離相差500萬公里

有意思的是,我們北半球冬天的時候正好位於地球的近日點上。這時候我們感到的是寒冷而不是炎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冬季的時候太陽光線斜射北半球,北半球就變得寒冷了。這就足以說明引起地球上冷暖氣溫變化的關鍵因素是太陽光線的直射與斜射,而不是距離太陽的遠近。

區區1000公里的距離對地球上的氣溫變化是沒有多大影響的,人類更不會滅亡。但是如果地球移動到金星的位置上,像太陽靠近了4000萬公里的話,地球就會變得太熱,人類可能就要滅亡了。


兔斯基聊科學


首先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正如你所說,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平衡但不完美的東西,而我們的太陽系同樣如此,太陽系似乎存在著一種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了,整個太陽系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行星的變動,那麼如果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調整1000萬公里,地球是否會發生變化,生物是否會滅絕呢?

答案是不對,這得感謝我們的地球了,我們的地球擁有著巨大的磁場和大氣層來保護生命的存在,因此即使地球被移動了的1000萬公里,地球上的人類也不會發覺,而地球本身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因為地球距離太陽約為1.5億公里,而在這區域內,則是一個巨大的可宜居帶,因此地球移動了1000萬公里,仍然位於可宜居帶。並且地球本來就在移動!

我們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轉一週約為1年的時間,但是我們的地球軌道並非是圓形的軌道,它是一個橢圓的軌道,而地球本身在受到潮汐和引力的同時,它的形狀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地球會距離太陽一段時間遠一段時間近,這早就了冬天和夏天,巨大的氣候溫差。同時地球在圍繞著太陽運轉的同時,它的軌道時而向內時而向外,它的軌道偏差一般為500萬公里左右。

實際上只要地球偏差不太大,只要地球位於可宜居帶中,那麼地球依然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頂多離得太近了,地球表面溫度會上升,而離得太遠了表面溫度會下降,但是這些溫度在宜居帶是可承受的,生命體是可以承受的溫度,所以地球生物並不會發生滅絕。但是這也僅僅限於地球,如果是金星或者火星的話,它們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因為它們沒有大氣層和磁場!

我是宇宙V空間,一個科普天文愛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間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疑問,請在下方評論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