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那麼多弟子願意跟著孔子?

魏龍水


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跟著孔子?

首先,孔子是私學的先行者。

孔子生活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時代,讀書還是貴族階層的事,布衣階層讀書還是一個奢侈的夢,是孔子使得這個夢變成了現實。孔子創立了私學,打破了貴族階層的壟斷,使得教育在一定範圍內開始普及。他雖不是創辦私學第一人,但他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使得人人都有機會親近知識。如果問為什麼是孔子而不是別人。這就是第一個原因。

其次,孔子有大志。

孔子的志向在哪裡呢?《論語·先進》中孔子問弟子志向,曾皙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長嘆一聲,說:“吾與點也。”曾皙想象了一幅暮春時節百姓自在生活的美好畫面,孔子說,“我與點志向一致啊!”點即是曾皙。

孔子一生志為安頓百姓,要實現這個志向,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參與政治。但即使他仕途受挫,被迫離開國家,四處奔波勞頓,“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也依然告訴我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最後,孔子有德。

在《論語·學而》中子禽問子貢:“夫子到了哪個國家,就能聽到那個國家的政務,這是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老人家的呢?”子貢說:“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得到的。他老人家的方法和別人的方法不相同吧?” 溫、良、恭、儉、讓便是孔子給人的感受。非是孔子要去求人,而是與孔子交談能夠感受到平等與被尊重,才會願意主動敞開自己啊!


回到這個問題。在那個時代,孔子為什麼會被那麼多人追隨呢?也不妨先問問我們自己,作為獨立自由的個體,我們自己願意去追隨的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他應當是志趣相投的人,否則不願有更深的交往。其次,他還應當是有魄力的人,否則他無法領導別人。同時,他應該有真知灼見,是一個“意見領袖”,非如此,才會有人願意追隨。

試問,有幾人可做到呢?


圖/網絡


月山手卷


一、跟隨孔子的弟子並不多,到晚年更是門可羅雀

所謂弟子三千是吹出來的,連七十二賢有名有姓的也就十幾個吧,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三十而立之年左右才能帶弟子,而且他帶弟子後曾有五年左右時間做中都宰、大司寇,他辭官後曾周遊列國十四年,他還編纂《春秋左傳》《詩經》鑽研《周易》,為國君擔任顧問等等,六十八歲後再沒教學。算來算去,孔子能靜下心來用於教學的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年,往多了說也就八個三年循環教學。這樣累計起來,完成學業的弟子最多也就能達到二百多人。


孔子晚年喪子、孤苦伶仃,身邊根本沒學生,連自己的孫子子思他也不管不顧。他抱怨道:“跟我一起在陳蔡共患難的,一個都不在身邊”。

直到病重走不動路,子貢才在賺錢閒暇抽了點時間來看他,把他哭的老淚縱橫:“小賜啊,你咋才來啊”。

二、傳銷了解一下,你就明白為什麼他們願意跟著孔子了

孔子流竄各國,跑官要官,才有很多弟子跟隨,也就是想跟著沾光而已。

跑官要官的十四年旅途中,孔子及其賢徒們經歷的磨難可謂不少。但是孔子獨獨鍾情於衛國或者更準確說與衛國有緣。在顛沛流離的歲月,每每真的活不下去了,他就會回到衛國。他和衛靈公個人關係時好時壞,而且有那位神秘莫測的貴夫人南子,孔老二是不是依依不捨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夫子流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衛國度過的。

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立即就帶著徒弟們離開了衛國。

這麼多條賢人,白吃人家幾年飯,人家一有麻煩事,立馬拍屁股跑了。食人之祿,不該忠人之事嗎?就是幾十條狗,你養幾年,也會感激你啊。你一被人打,狗也不會全跑了啊,大多會撲上去咬欺負你的人!孔子及其七十二賢的“義”連條狗都不如?蠕家的“忠”和臉在哪裡?


猛哥厲史


有那麼多弟子願意跟著孔子的原因看這裡



孔夫子,當年教三千弟子,優秀者有七十二賢,流傳至今,在當時,能夠識字的都是貴族子弟。學在官府是非常流行的,自從孔老夫子,私學開始出現,並慢慢發展起來,在文字不發達的古代,孔子怎麼會有那麼多弟子?




首先就是孔子自身的學識魅力。



孔子教學的原則,激憤心中的求知慾,也是好奇心,不知道的事情,非要知道不可。好比激將法,故意說你不行,在啟發他之前,先讓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這樣效果才是最好的,最牢固的。就因為他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喜歡跟著孔子學習。





其次就是孔子善於營銷宣傳。



孔子通過自己的學識,還有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很多的學生認識到自己,還可以能夠更好的增加見識。跟隨孔子以後,就各種周遊列國,弟子們跟隨,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到處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他,更多的人認識他,更多的人才能跟隨他!這樣做的好處大大滴!




第三個就是順勢而為。



春秋時期,各國戰亂紛爭,越來越多的國君尋找有才學之人,孔子講學,將自己的知識教授給他人,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來學習。而且他採取的方式是有教無類。沒有按照等級來教課,而是一視同仁。這順應了時代,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弟子跟隨。




當然,這個是要有前瞻意識和個人能力的。孔子他老人家,一個人就教出那麼多千古留名的學生,真不愧為至聖先師的稱號呀!


水流芳2019


孔丘本身就是要擠身貴族行列,求一個高官厚祿的待遇,想當官發財的人不跟著孔丘,跟誰?

當時秦國實行以軍功獲得報酬,用敵人的頭顱換取報酬。自願當兵者何止三千、三萬。

再說三千個學生出七十二個人才。放到現在哪個大學是這樣的人才率,校長還有臉當下去嗎?


閒雲野鶴87277


為什麼有那麼多弟子願意跟著孔子?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戰國中後期,據說那個時代禮壞樂崩(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安),有個叫周天子的大權旁落,諸候從政,不甘心坐以待斃,然後隨著周天子的權威權勢綁諸侯吞食和瓜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塾開始興起,而孔子正好在當時是一個最偉大,最有學問的老師,他不僅教弟子各種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說都是政治和社會以及為人際關係服務的。在那個亂世時代,只有他的主張符合人們追求,人們追求王道政治思想王國。到後來他就成了精神導師。所有會有那麼多人跟隨他。




月下琴絲語


因為只有在孔子這裡才有學位呀。



孔子是中國開闢私學的第一人。在傳統中國,只有皇親貴胄和士大夫的子弟才可以接受教育。那些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平民子弟,目不識丁是正常的事。孔子所處的年代是春秋時期,此時的周王朝已經開始沒落了。舊的社會形態的沒落,就意味著新的社會形態的興起。孔子有感於“禮崩樂壞”,就冒出了大力發展教育的念頭。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這樣一來,就為平民百姓家的子弟打開了教育之門。無論是出身於官宦世家,還是來自於農耕之門,只要你上進好學,都可以來到孔子的門下接受教育。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既有販夫走卒,也有農民子弟,還有商人的後代,等等等等。所以,孔子桃李滿天下,號稱擁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就是得意弟子啦)七十二人。




孔子不關心什麼學位房,也不收高價的學費。孔子收徒,不計較你是否富有,也不計較你的智商,只要你帶來學費束脩就可以了。那麼,什麼是束脩呢?就是乾肉脯。並且,不侷限於乾肉,如果你家道貧寒的話,只帶一點小米來上學,其實,孔子也是不會拒絕的。


為什麼一定要收束脩呢?因為孔老夫子也要生活呀。另外,收取束脩,代表著師徒關係的締結。可見,學費不在多少,完全不收也是不行的。至於可不可以賒賬呢?孔夫子沒說,俺們就不知道啦。


推廣普惠式的教育,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問題之一。增建學校,降低門檻,使得人人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一直是我們的夢想。從這一點上來看,至聖先師孔子,無疑是我們的好榜樣。


俚言雜談


孔子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他溫良恭儉讓,不恥下問,為了理想九死不悔。他學識淵博,沒有他不懂的,政事,文學,軍事,音樂,數學,駕車,禮儀,射箭等等,他在那個時代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春秋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學派林立,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為自己選擇正確的老師。儒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道家,都是當時的顯學。

儒家和其他學派最不同的一點是,它主張克己復禮。時代在飛速前進,孔夫子卻要用周代的那一套看起來過時的法子,解決當下地問題。所以他一直被人嘲笑挖苦,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那一套東西不適用了。可是孔夫子還是堅定不移地去奔走呼號,這是一種非常容易引起人們感動的精神。

在數次的失敗中,孔子作為整個隊伍的領頭人,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他表現出來的那種樂觀的理想主義精神,讓追隨他的弟子身心振奮。子路曾經抱怨世道不公,可是孔子嚴厲地斥責了他。孔子從來不覺得自己遭受的艱難是不公,相反,他認為自己身上有上天賦予的責任。正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精神,讓孔子具有源源不斷地內驅力。

孔子死後,叔孫武叔說孔子的壞話,自貢很生氣,他說你沒有真正地瞭解我的老師,才會說出這樣大言不慚的話,我的老師可以和日月爭輝,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不但孔子自己的學生這樣說,莊子對孔子的評價也很高。這才是真的厲害。


菊隱樓主人


這件事是有原因的,我們想一想,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孔子所在的魯國,齊國等等這些國家,其實國土都比較小,都是我們現在國土的一部分而已,就說魯國吧,那時候魯國全國人口才有多少,魯國國王的皇宮能容納多少人辦公呢?

文武百官,我們假設有一百個官吧,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加上皇帝才多少人,那麼魯國如此,孔子周遊列國的這些國家還不都是如此。

全國面積有限

全國人口有限

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官武將就更有限

那麼我們看看孔子的門下有多少人,按照歷史的記載,孔子有七十二賢人,從孔子學習的學生有三千人,這是一股龐大的勢力,我們就算孔子是公司董事長吧,孔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個公司受過高等教育的總人數超過三千人,其中還有七十二個教授級博士生導師。這些人有文有武,可以說孔子門下的學生文武雙全,這在當時春秋的歷史背景下,是多麼強大的一股政治勢力。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哪個國君敢收留孔子呢?

孔子門下學生能包攬管理這個國家的所有官職,哪個國君在當時敢這麼做呢?

所以我認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正是因為孔子講學講的太好了,門生故吏遍天下,周遊列國的時候,各個國家的國君才不敢收留容納,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孔子教的都是真東西 弟子們絕不會離開!


軒轅凌霄


因為當時孔子周遊列國,每到一個地方總得辦個講座吧?到後來孔子成名後為蹭孔子熱度凡是去聽孔子講座者都自稱為其弟子。仔細算來在當時才三千弟子,別忘了是周遊列國收的,真不算多。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1.在沒有科舉之前,和平社會的上升通道是什麼?基本都是靠舉薦和世襲.

2.這兩種拼的就是關係和出生.

3.出生,我們無法選擇,拼的是命.

4.剩餘的只有一條上升之路可以努力拼搏:關係.

5.關係如流量,可以成功的兩條路:

(1)傍大V獲取流量.

(2)已成大V自帶流量.

6.孔子就是春秋時代的大V.

7.我的觀點就是:不是願意,而是需求.

一條人生可以晉級的需求之路,希望之路.

8.今天,如同昨日,變得只是攫利的人,不變的永遠都是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