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嗝嗝老師》?

Three-C


1.

《嗝嗝老師》講的是一位老師怎麼感化後進生的故事,相比於這類電影的標誌性建築如《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師》野心更大。

影片中的“嗝嗝”兩個字,指的是奈娜老師得的一種穢語抽動症合症,在不受控制地抽搐時發出的聲音。

第一次到學校面試時,她就用科學的語言普及了這種疾病的原理,一種神經性疾病,通俗地說,不由自主地抽動時,就是腦子剎那間短路的時刻。

影片開始時,奈娜四處應聘老師而不可得。影片結束時,她教書25年退休,歡送的人群裡,站立著已經長大了的F班學生。

這種加料不加價的勵志,在影片的很多時刻都收到了效果。尤其是F班學生不能在學校上課,嗝嗝老師在各種可能的環境下授課的蒙太奇。

某些臺詞也用適當的手法撒了胡椒粉,如“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為什麼和為什麼不之間,只是打一個嗝而已”。

但《嗝嗝老師》很難躋身於優秀。

2.

這類勵志的故事裡,除了對奮鬥者本身的刻畫,還需要雕刻一個反抗對象。

《死亡詩社》裡,這個對象是陳腐的保守勢力,當學生們站上書桌,其實是向一直以來大家默而不宣的勢力宣戰。

《放牛班的春天》裡,是對粗暴分類的詰問,對獨特個體的重新發現。所以克萊門特老師離開時,從窗口飛出的紙飛機,每一個都是自由的。

《嗝嗝老師》裡,奈娜教授的F班有點類似於

《放牛班的春天》裡的池塘底教養院,圈養著一批被宣判為不可救藥的學生。

也只有這樣,電影才和競技類體育呈現出某種意義上的相似,嗜好大比分落後再實現反超的大逆轉。

《嗝嗝老師》的問題是,為了讓那個大逆轉更富有戲劇性,無限拉伸對立雙方的差距,拉伸到了斷裂的地步。

嗝嗝老師第一天上課,出現在鏡頭裡的F班學生抽菸、喝酒、賭博。

這是對壞的塑造邏輯,而不是頑劣的呈現標準。

頑劣是一種野生的力量,是在特定時間內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式撒嬌,是對生命邊界一次不知深淺的探索。

而壞是一種主動選擇,是破罐子破摔,是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後的陰暗對抗。

尤其是,影片將F班學生設置為來自於貧民窟,是學校改造過程中的遺留問題後,其內在對貧窮以及貧窮衍生物的態度,和學校的大環境已經沒什麼本質上的差別了。

《嗝嗝老師》對F班學生的塑造是平面的。影片沒有耐心去挖掘,貧民窟獨特生活狀態,所賦予他們的獨特性。這是他們需要挖掘才可以看見的優秀,也是他們最終裂變的主要原因。

但影片更著力於他們的壞,對他們隱藏性質的好潦草帶過。

這也是除了性別這種天然的分界,F班學生千篇一律的原因。

至於影片最後的改造,也不是《死亡詩社》或《放牛班春天》式的,對一件青銅器物的重新拋光打磨,而是想當然的硫酸沖洗,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劣等階層“以德服人”式的救贖。

3.

因為運行著奈娜老師穢語抽動症合症和對F班改造兩條線索,《嗝嗝老師》到底還是出現了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在人物設置層面,影片首先服從於衝突,而不是致力於塑造人物,而衝突是人物塑造完成後自然的結果,是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性事件。

好學生、壞老師、或者是好老師、壞學生,都成為貼了標籤的行動人像,他們按照這類電影應該出現的行為去行動,而不是按照人物應該做的事去做事。

用力不均勻,導致了影片坑窪不平,《嗝嗝老師》的解決方式是,靠煽情去填埋。

影片看似勵志,其實是在剝削。

因為在他們的邏輯體系裡,貧窮的衍生品,就是愚昧、野蠻和投機。嗝嗝老師的出現,不是一條公共性的解決辦法,就像她患有穢語抽動症合症,但仍堅持做老師一樣,只是個案。

失去了對社會背景、歷史因素和對不平等真正的的注視,《嗝嗝老師》的勵志更像是一場沒有源發地的口號。

本質上,是雞血與雞湯的混合物。







小平2020


《嗝嗝老師》這部電影能讓你笑,也能讓你哭,題材對準教育,電影中對於印度社會現實中的“社會歧視”、“階級隱痛”,依然很到位,電影裡面,奈娜老師得的是一種穢語抽動症合症,經常會不受控制地發出“嗝嗝”聲音。故事中奈娜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儘管她學歷很高,但是因為會發出聲音,5年裡,奈娜被18所學校拒絕,奈娜去母校當老師,竟然被選中,只因太缺老師,有點扎心了,不過奈娜當老師的夢想可以實現了,裡面的孩子叛逆,奈娜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孩子。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推薦給大家看。


四味毒叔


患有抽動穢語綜合徵的女主人公奈娜經過無數次面試失敗後,終於找到理想的工作成為了一名中學老師。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級學生卻是全校最頑皮最差的學生。

走心淚點滿滿的電影。

這個影片從教育層次面和心理層次面告訴大家,這個世界壞學生不是天生的,只有沒關懷引導好的環境和耐心的教育者。多關懷多用心,孩子才會成長為更好的未來。

推薦指數:⭐⭐⭐⭐⭐



咔咔娛樂影視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印度電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他們往往有些輕鬆搞笑的外表氛圍,卻同時還有著抨擊社會現實的深遠意義,最近,和社群成員線下面基,一起看了很火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

主人公奈娜從小患有妥瑞氏症,這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性疾病,她不能控制的會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脖子也會不停向一邊抽搐,這也是片名“嗝嗝老師”的由來。

小時候她受到百般歧視,但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鼓勵她的好校長,她勵志成為一名老師。在被拒絕很多次以後,她終於成為了一名中學老師,然而卻被指派到一個無可救藥的班級。

這所貴族學校,為了顯示公平教育,吸收了一部分貧民窟的學生,但是把他們都編到了一個班級裡,不給他們好的老師和教學條件,把他們當作透明人。

這些孩子本來是很好學的,但是因為總是遭受老師的歧視和有錢學生的鄙夷,他們開始破罐破摔、打架鬥毆,讓校方更加確信:他們是天生的失敗者。

這些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是非常典型的“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許多厭學的孩子和安於現狀的成年人,都有這個問題。

01習得性無助

“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這是王菲的一首經典歌曲《暗湧》裡的一句歌詞。

它本來是形容在愛情裡受的傷太多了,“再也不相信愛情”的狀態。用來解釋“習得性無助”,就是受挫太多,“再也不相信下一次會有什麼不同。”

在《嗝嗝老師》中,貧民窟的孩子們在長期的打壓和歧視下,“習得”了“無論怎樣我們都無法改變這一切、好好學習是沒有用的”這一信念。

“那些有錢的學生,恐怕連擦屁股都有人伺候;而我們上一次廁所卻要排50個人的隊伍。”

“拿到了級長的獎章有什麼用呢?這一切不過是一場政治作秀罷了。”

那個最叛逆的學生,選擇自暴自棄,去挑釁那些有錢的學生,把他們的足球扎破,偷偷給他們的科學項目做手腳,偷試卷,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學校規則的底線,好幾次都差點把全班同學拉下水。

這些孩子,就像實驗中被電擊的那隻狗一樣,已經確信“沒有什麼能改變我們被歧視的狀態”,唯一能做的就是自甘墮落。

02無欲則剛

與這些壞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相對應的,是奈娜老師,我形容她是“無欲則剛”——放掉自己的期待。

奈娜的無欲則剛,表現在她一方面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另一方面又不期待公平的對待。

她一次又一次的申請老師的職位,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但是她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她說“打嗝會影響我的演講,但是不會影響我的智力”。

終於得到了老師的職位,但是教的是一個最差的班,第一天上課,就被學生編了一段RAP嘲笑她的打嗝,但是她反而跟著學生一起RAP,說:“你們說得太好了!這就是我日常的生活狀態呀!只是,你們可以隨時停下來,但是我卻不能。”

被其他老師嘲笑,她說:“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

開家長會,沒有一個家長來,被其他老師嘲笑她:“你不是喜歡在操場上課嗎?你的家長會也應該在外面開。”她笑著說:“我們終於在這一點上達成一致了!”然後開始去挨家挨戶的做家訪。

她爸爸對不能治好她的病而感到抱歉,她說:“我的打嗝不需要治療,我永遠都會是這個樣子,但這並不是一個問題。”

在餐廳裡,她因為情緒激動而不停的打嗝,周圍的人都投來異樣的目光,但是她並不在意,跟弟弟一起打鬧,往他的臉上塗蛋糕。

奈娜對自己很有信心,所以,她看到的是其他人、包括這些孩子自己都沒有看到的東西。

在賭博的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數學天賦;在做飯的女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對化學天賦;在修車的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物理天賦。

奈娜的眼睛裡,看到的永遠是機會,她總是能從困難中發現機會。

她並不要求公平的對待,身邊擁有什麼,她就利用什麼。拿起一個雞蛋,她就能教拋物線;拿著一個籃球,她就能教重力和勢能。

“看到”,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

奈娜總是可以釋放掉自己的恐懼,一個可以釋放恐懼的人,是非常有力量的,所謂“無欲則剛”。

雖然她小時候也一樣遭受過歧視,但是她很幸運地遇到了一個好校長,校長讓她在同學們面前解釋自己的症狀,給了她保護和自信,所以奈娜立志將來要做一名老師,去幫助像她一樣遭受不公對待的學生。

03釋放恐懼

奈娜很清楚的看到這些孩子身上的習得性無助,她說:“你們全都很擅長一件事,那就是怨天尤人。你的生活停留在寫滿你的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能忍受它們,這些現實,會為你的飛翔助力。”

那麼,她是如何喚起這些孩子心中的鬥志呢?

她沒有隻是一味的鼓勵、灌雞湯,而是用了一個獨特的方法:釋放恐懼。

她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恐懼寫在紙上,折成紙飛機,帶著他們到樓頂,把紙飛機放飛。

當載滿了內心恐懼的紙飛機飛在天空的時候,孩子們的“習得性無助”也開始鬆動。

但是,其中一個最叛逆的孩子,沒有寫他的恐懼。

他後來跟奈娜坦誠:“我真的很害怕,我怕自己努力了,也無法像那些有錢的孩子一樣優秀。”

為了逃避這種恐懼,他處處和奈娜作對,不敢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自甘墮落,因為這樣就可以安慰自己“我不夠好,是因為我選擇墮落。”

其實,惡魔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內心的恐懼:“我害怕我做不到。”

電影是一定要有一個高潮結局的,最後那個充滿偏見的老師幡然醒悟,為背後搗鬼的學生背了鍋,這些貧民窟的孩子才沒有被開除,並且獲得了他們渴望的勳章和榮譽。

但是,現實生活中,未必努力了就能有獎賞:有偏見的人還是會繼續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個世界,這些孩子不會得到勳章;那個最差的學生還是不及格;最調皮的哪個學生永遠無法得到喜歡的女孩子的芳心;他們依然帶著“作弊”的汙名被開除;奈娜老師也失去了工作...

如果最糟糕的情況真的發生了,就能說明努力只是徒勞嗎?

目標永遠在,永遠要去爭取;但是放下期待,放掉對目標的執著。

看完這個電影,可能會有很多的文章,來寫一個好老師是多麼重要。

“我曾經以為,做一個老師,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但是,在做了二十年的老師以後,我發現,做學生才是最難的。學生學習好不好,會有人來給他們打分;但是老師教得好不好,卻沒有人來給他們打分。”這句臺詞直擊人心。

也可能會有很多文章,來寫學校裡的各種歧視:家庭背景、成績優劣、身體殘疾、性格孤僻,等等。

“看完電影,我想起小時候因為家裡窮被同學嘲笑,那種感覺真是很想把自己埋到地裡去。”這是這我看到的一個評論。

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不懂學生的老師依舊很多,人類依舊會排斥與群體相異的個體,不會因為電影有什麼改變的。

那麼,這些殘酷的事實就可以成為不行動的理由麼?看完我寫的這麼多,大家應該明白了:這些都是外部困難,真正的惡魔,是我們內心的恐懼。

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要破“我執”,把注意力放在內心的蛻變上,而不執著於別人的態度、事情的結果這些外部目標。

瞭解自己很艱難,看清楚了內心的樣子,看清楚真實的渴望,意味著要去改變,要跳出舒適區。

大部分人甚至都不敢開始,或者開始了很容易中途放棄,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了。

別人不能幫你走完這條路,但是大家在一起,至少會增添很多勇氣,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群,成長陪伴、彼此見證!


李心9527


《嗝嗝老師》講的是一位老師怎麼感化後進生的故事,相比於這類電影的標誌性建築如《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師》野心更大。影片中的“嗝嗝”兩個字,指的是奈娜老師得的一種穢語抽動症合症,在不受控制地抽搐時發出的聲音。第一次到學校面試時,她就用科學的語言普及了這種疾病的原理,一種神經性疾病,通俗地說,不由自主地抽動時,就是腦子剎那間短路的時刻。影片開始時,奈娜四處應聘老師而不可得。影片結束時,她教書25年退休,歡送的人群裡,站立著已經長大了的F班學生。這種加料不加價的勵志,在影片的很多時刻都收到了效果。尤其是F班學生不能在學校上課,嗝嗝老師在各種可能的環境下授課的蒙太奇。某些臺詞也用適當的手法撒了胡椒粉,如“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為什麼和為什麼不之間,只是打一個嗝而已”。但《嗝嗝老師》很難躋身於優秀。


有才哥的苦難生活


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特殊的場景中。一個是鬧到無底線抽菸賭博,被歧視,被冷漠的學生群體;一個是無法控制發出“嗝嗝”之聲,還伴著誇張手勢的妥瑞氏症患的老師。

這個背景註定了這不是一起普通的校園故事。

“只有差老師,沒有差學生”這句話曾無數次被人如枷鎖般禁錮著老師。而在這部電影裡,這句話不是校長說的,不是家長說的,不是學生說的,是奈娜老師說的。

這句話,是奈娜老師的名言。

如果你不努力的話,上帝關了門,可能還會關上窗。

童年被嘲笑的她

奈娜是幸運的。

在她的孩童時代,相對於無可奈何地不能接受現實的爸爸,她有一個堅持要她去普通學校學習的母親;相對於印度貧民窟的孩子,她有一個支撐她健康快樂學習成長的家庭;相對於被嘲笑走向絕望的疾病患者,她有遇到一位偉大的教育者,校長。

正如電影中的一句話:一般的老師只會教你讀書,而好的老師會教你做人,偉大的老師會讓你明白人生真諦!

奈娜更是執著的。

在媽媽的堅持下,在校長的鼓勵下,她一路前行到擁有了理科碩士和教育碩士雙學位的研究生;在爸爸的軟硬兼施下,她依舊拒絕所謂的好工作,堅持對“教師”職業的追求;在5年來十八次碰壁之下,她依舊在堅持,“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

故事裡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教育溫暖的傳遞。校長給了她學習的支撐,學成後,她亦想要用自己的成長力量去影響更多的孩子,傳道受業,教書育人。

後來她得以被成功錄用,是因為F班實在是找不到一位老師願意來教。

一個所有老師和學生口中的貧民窟班、學渣班,她卻把它們當成了寶貝。這是她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困難開始的地方。

她的病是身體的。而學生們的問題是內心的。歧視、出身歧視、環境壓迫,怨天尤人是他們的外在表現形式。他們一邊渴望著改變、渴望著幸福,一邊又百般的抗拒、百般的懷疑和恐懼。

而她堅信“只有差老師,沒有差學生”。教學大綱是不變的,但是教學方式可以千變萬化,在籃球場上學物理,邊扔雞蛋邊講拋物線……家長會沒有一位家長出現,而她選擇了家訪……

“不要問為什麼,要問,為什麼不?”面對學生一次一次的質問和抱怨,她說,“為什麼不讓自己做一點點變化呢?只要一點點變化,結果就會不一樣。”

奈娜老師的口吃是身體上的,而有些人的病是在心裡,教育大概是幫助你的心走向一個正確的地方。

在學生以“汙穢之言”回饋給傷害他的同學老師時,奈娜發怒地告訴他,這樣的你和他們有什麼區別?一個心裡有病的人丟給你一個石頭,而你把這個石頭撿起丟了回去。你和他的區別又在哪裡?

如果你不努力,如果你破罐子破摔,上帝關了門,還會關上窗。

沒有人支持的夢想

不要讓自己成為曾經最討厭的那個人。

“只有差老師,沒有差學生”這句話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用來抨擊教師的武器,但它可以是老師的自我勉勵之辭。

這“差學生”的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或是卑微的出身,或是天生的殘缺;或是惡劣的環境造就的創傷的內心,或是繁華的物質塑造的空虛的靈魂。

在電影的最後,一直看不起F班的A班老師把“優秀勳章”頒給了第一名,F班奈娜的學生,他說:“二十年前,以為老師的教學難,如今發現原來做學生更難。因為老師教的不好,不會被人批評、不用承擔後果;而當學生,則要面對老師的批評、考試升學的壓力。”這是他說給自己聽的,也是說過他的學生聽的。後來那個想用陰謀趕走F班的學生主動把“優秀勳章”還給了老師。

奈娜的父親見證著女兒帶給學生的力量,在電影的最後,他鄭重的對女兒說,我以你為榮,我不會再要求你去做我幫你安排的工作了。

“只有差老師,沒有差學生”我想這句話也可以成為父母的自我勉勵之辭:“只有差父母,沒有差孩子。”而這似乎又成了一個悖論“每一個父母在爸媽面前也都是一個孩子”。

不公平、怨天尤人、貧窮、虛偽、自我放棄……

這不是一起普通的校園故事,這卻是一個普遍的教育困境。

今天,教育困境存在著。無論是在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的印度,還是在高速發展的中國。

相對於與生俱來的先天困境,那些擁有更多,卻揮霍著人生頹廢著青春的後天困境更讓人心痛。

我能試著接受你本來的一無所有,卻很難平靜的看你用一生浪費所擁有。

堅持夢想的道路總是不被理解的。

電影結束的時候,奈娜老師已經是作為學校的校長退休的時候了,那一刻我的心情有點像,一直不理解奈娜的父親,後來終於明白了女兒的夢想時的熱淚盈眶。

《嗝嗝老師》講述的是迷路的學生和智慧老師的故事,亦是純真的孩子和自以為是的家長的故事。

而我在裡面看到的更是一個女孩堅持、執著追求夢想的故事。嗝嗝老師童年的時候,校長請影響會場秩序的她上臺,得知她的這個病後,校長問,你希望大家可以幫你做些什麼?奈娜說,我不用什麼幫助,我只希望能夠和大家一樣在這個學校裡學習。

校長的鼓勵開啟了奈娜的求學大門,而她從未辜負過。

當被拒絕了5次的學校問她為什麼這麼堅持當老師,憑你的學歷明明可以去更好的地方?她說,因為這個學校曾經的那位校長。

教育大概就是這樣,在人的心裡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並教會他吸收陽光雨露,慢慢生根發芽,即便後來離開了那個地方,他還是會把花兒綻放。因為心裡有種子的力量。

父親的不理解,應聘學校的一次一次拒絕,或許你真的就不合適當老師啊。可每次她走向一個新的辦公室面試,她依舊抬頭挺胸,微笑自信。

如果,如果嗝嗝老師最後放棄了,她做了一個看上去更好的工作銀行,她可能會做得很好,但可能永遠得不到那份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動。

離開的時候,心底裡響起的一個詞語是,教育理想和情懷。

不熱愛教育、不熱愛孩子的人,如果從事了教育,那該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耽誤了學生,更辜負了自己。相較而言,我更不希望你辜負自己。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對你自己負責,只有你自己可以讓自己真正的開心。

而滿懷理想投入教育的人,你應該明白,熱愛不等於一帆風順,理想更不會水到渠成,該面對的風霜,該戰勝的艱難,一樣不會少。而真正的熱愛是不畏懼,不退縮,一往無前,即便前方荊棘遍地。





地上的彩虹


首先,印度的教育還是很棒的,培養了十三個諾貝兒獎得主。

影片女主瑪圖爾,自身患有疾病,一路走來遭受了太多異樣眼光,直到母校給了她一次嘗試的機會,讓她可以把過硬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發揮到孩子們身上。

她帶的班級,都是所謂的“壞小孩”,她用特別的教學方式喚醒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情。

這就展示了教育的大環境。認同教師專業技能的前提下,是不會過多涉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可以讓老師因材施教,不用循規蹈矩,不用擔心校方的壓力。

女主最終通過自己的堅持努力,影響了一屆屆孩子,也影響了家人對她的看法,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是一部很勵志的好電影。


兩瓣核桃


那些你恐懼的,終會成為支撐你飛翔的力量

從《摔跤吧爸爸》開始關注並喜歡印度電影,喜歡裡面律動的音樂,以及那些觸摸靈魂的感動,緩慢、溫暖而綿長。《嗝嗝老師》一樣沒有讓我失望,強烈推薦,值得每一個人包括孩子觀看。

剛開始時,我也會被患有圖雷特綜合症奈娜的嗝聲逗笑,可是越看到後邊越笑不出來,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幾乎已經注意不到她的嗝聲,我想這是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成長。

一、嗝聲代表什麼,是一種標籤與歧視,其實我們都是“嗝嗝老師”又都不是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讓自己恐懼、怯懦的“嗝”,在社會生活中,顯得猶如粉筆劃在黑板上刺耳的聲音,那麼的引人注目、格格不入。我們會因為自己的“嗝”儘量讓自己少發聲,“所謂愛我們的人”會以他的方式將我們保護起來,可有時候我們內心知道,把我們自己封閉起來的方式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覺不是愛。這個“嗝”可能是胖、醜、矮、窮、笨、耳聾、同性戀……我們被人設置被自己貼上標籤,向生活叛逆的宣洩挑戰,自我沉淪。那些你偽裝起來保護自己的刺,終將讓自己離舞臺中心越來越遠,刺傷愛你的人和自己,而你的抱怨只會讓對那些討厭你的人更討厭你,讓你更邊緣化。





奈娜教會我們什麼?敢於接受自己的不同,敢於和世界和解握手言和,同時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拯救了一群打著“貧民窟”嗝的孩子,接受自我,融入世界,我想電影裡的結局是經過美化的,但是,他告訴了我們一個方向,朝著正確的方向跑總比站在原地要好。同時,我也要說,我們要學會接受社會的多元化,接受每個人的不同,忽略每個人的“嗝”,對打嗝人最好的關懷,不是對他特殊照顧,而是把他當成普通人,忽略他的“嗝”。用生命尊重生命,影響生命。

二、是不是真的“寒門再難出貴子”?

作為同樣出身寒門的我,認為是的。電影裡,學校家長會奈娜班家長一個都沒有來。我想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家長格局:認為讀書無用。而大多數是他們被生活裹挾脫不開身。他們的目標是活著,沒時間想怎麼活的更好。家長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從小開始孩子就無形中以家長為榜樣進行模仿,養成習慣,從而形成具有家風特點的傳承。而這些,無疑成為影響孩子人生走向的路標。





現在同樣的九年義務教育可能對每個孩子相對公平,可當減負之後,貧富真的會成為一條涇渭分明的線,將孩子推向不同階級的兩端。80%的資源為20%的富者所用,起跑線和終點線也許一樣,但交通工具決定著哪個孩子跑的會更輕鬆。但我們總要跑下去,那樣才能和別人越來越近。

當然這個時代“寒門貴子”比比皆是,“貴族敗家子”也隨處可見。生活永遠會犒賞那些默默努力的人,也不會永遠讓人不勞而獲。那些你流的淚、那些你所恐懼的,要麼在你的抱怨中成為淹死你的暴雨、壓死你的稻草;要麼在你的拼搏下成為渡你的河以及御風飛翔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