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的相聲大家都很喜歡,可是怎麼感覺相聲展現技術功底的東西少了呢?

國勝


要說相聲我還是比較喜歡,老前輩舞臺上的相聲段子。去世多年的馬三立老先生,他舞臺表演基本都是單口相聲,有意思逗觀眾們開心。

相聲包含著,說、學、逗、唱、要有紮實的功底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或許才能有出頭之日。郭德綱的德雲社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相聲演員。老一輩的藝術家,舞臺上很少再能看到他們的表演。




anhui皖秦


這人不懂相聲,沒資格評論德雲社。

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在說上,郭德綱及其徒弟,說之功可謂高矣,不光乾淨利索,並且各有各的風格,郭德綱沉穩大氣有文人氣息,小月月帥脆有童趣,何雲偉滑稽可笑有小丑之風,李菁瀟灑隨意如清風徐來等等反正我仔細品味,如陳年的酒,醇厚濃香,回味無窮。

第二唱,郭德綱的唱,那感覺渺渺之音如天籟,小月月絲毫不弱一般歌唱家,看他和李健在歌手上的表現可見一斑,至於其他的人和德雲社成員在相聲其他方面的表現,大家都可以細細品味,我說這兩點只是拋磚引玉,其實德雲社改變了相聲的頹勢,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的成就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懂行的看門道,不懂的看熱鬧,他們功底是相當深厚的,不信你說說唱唱試試,並且他們對相聲大膽創新,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郭德綱挽救了相聲這個民間藝術也是民族藝術,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悟心長樂


1,說:嘴皮子得利索,各種貫口得張嘴就來。但是!!!這並不是很適合總是在場上表演,畢竟相聲以逗樂為主,而不是可以去展示貫口基本功。雲,鶴兩字的都是認認真真練,這種基本功手到擒來,都不用想。但是九字,宵字就不一定每個人能說來就來了。

2,學:學的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飛禽走獸各種都能學,這個還是展示的比較多的,“您給學學”這句話,捧哏的不知道說過多少遍了吧。學唱是最多的,但是並不是學,重點在唱。學人,“這人怎麼樣怎麼樣,那個場景怎麼樣怎麼樣”“您給我們學學,我們倆來演一回怎麼樣”這些臺詞都是說的很多的這些都是各個傳統相聲的名段。並不少

3,逗:逗樂嘛,在臺上全都是逗,這個跳過

4,唱:相聲本門的唱是唱太平歌詞,現在德雲社的張雲雷把唱帶火了,其實老郭更能唱,嗓子好,高(音高與身高不成正比)。雲字唱的最好的屬陶雲聖,許多人不知道這個人,這個人就是以前那個京劇神童,但是倒倉給孩子傷心到了,沒怎麼曝光了有段時間。但是也還好,嗓子現在也挺好,就是沒有以前音高,那麼洪亮。鶴字唱的一般,後面的九,宵就不提了,唱不行,不管是京劇,或者其他各種戲曲名段,甚至是太平歌詞,都不行。所以表演的也少。希望周九良的粉絲別噴我,我這麼說吧,除了陶雲聖,老郭,張雲雷勉勉強強。其他人唱的都是什麼東西,要唱就好好學學唱,要麼就別張嘴,四郎探母·坐宮:一見公主盜令箭,不由得本宮喜心間,站立宮門叫小番。這一句我都見他們唱爛了,唱的什麼啊,我不是冰箱也不會製冷。


愛打球的程序猿


以前相聲大師很多作品都是生活體驗中得來,為完善一個作品,往往要下基層體驗生活,作品有頑強的生命力,感染力,過目不忘,百看不厭。而德雲社的相聲很多純屬插科打渾,象岳雲鵬的五環之歌這樣淺薄的東西,還以為自創神曲,自我陶醉,裝萌賣傻,一成不變,雖博一笑,亦是勉強的笑,尷尬的笑。


用戶7423811618353


缺少的是文化底蘊,沒有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一出點小名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整體的文化水平低下,不信你去考察一下,看看德雲社裡有幾個人會讀書,有幾個人愛讀書,每個人除了上學讀過的課本和文章,還能說出多少個書名。


遲文志


德雲社的相聲在業界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壟斷的局面,當然,很多的觀眾都十分喜歡德雲社的相聲,但是,郭德綱也明確的表示,自己不願意再培養大量的新人了。因為現在他手下的人,包括他自己已經完全可以獨佔中國的相聲市場。

德雲社就是這樣,因為它不但擁有了大票鶯肥燕瘦的專業非著名相聲演員,還擁有著有史以來無人能及的超強“辦學”和“力捧”實力,所以,不論你是科班兒出身的小四兒,還是飯館裡走出的烤串兒大廚小白,只要進了德雲社踏實學藝認認真真的賣力演出,基本都能夠出來。那麼,這說明什麼呢?德雲社的相聲,好!

當然我覺得適當的創新是必要的。當一門傳統藝術不再合當代人的口味,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若不加以創新,德雲社或者說整個相聲界怎麼走的下去?

但是這一切都基於一個前提——傳統的說學逗唱的功底。功底不夠深厚,有再好的資源也是毫無用途的。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主流相聲界要資源有資源,要資金有資金,為什麼真正帶著相聲走向第二個高峰的是德雲社和郭老師呢?很簡單,實力擺在那兒,功底擺在那兒。











愛看電視的傑傑


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四門功課,行內圈外早已瞭然。四門功課哪一門都吃功夫,所謂不下功夫不出活兒。學好四門功課僅僅開始,沒有廣博的知識就會流於淺薄,沒有觀察生活的本領就只能靠荒誕填充笑料,沒有文化生活的積累就只能以插科打諢替代幽默。德雲社的這幫年輕子弟包括所有圈內的相聲藝人,都有一個通病:基本功不紮實,更談不上學養,更不懂俯下身子向生活學習,以為會抖個小機靈,會甩幾句俏皮話就可以登堂入室了,實在透著淺薄浮躁。


宅心厚


德雲社相聲適合在劇場演出,而直接搬上熒屏則效果要差一些,主要原因就是它展現相聲的技術功底少了,在劇場演出時,有現場氛圍和觀眾互動來烘托和補償,能夠彌補其本身功底少的缺陷,直接搬上熒屏,沒有了現場感的補償,則暴露了它的不足。

相聲作為一門曲藝,主要是吹拉彈唱為展現形式,能夠生動的刻畫和語言展現生活中的奇聞趣事,而德雲社相聲則主要是吹,南方人感覺很鬧騰,兩個人在臺上貧嘴,一個人絮絮叨叨,囉嗦刻薄的拿另一個人的醜事、身體缺陷、雞毛蒜皮在那貧嘴,咋一看能滿足觀眾審醜心態,細看則讓人感覺無聊低級,脫離現實生活。

相聲作為傳統藝術形式,對生活的刻畫也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徵,和人們精神享受和認知不斷提高的需求,德雲社相聲在這一點上,缺乏積極的東西,還需要提高


鮋魚科技


事實不是這樣的,德雲社的相聲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我就從未認可過德雲社的相聲。很是討厭他們的譁眾取寵、嬌柔慥作、低級粗俗。與侯寶林和馬季先生的相聲比起來,嚴格的說他們所表演的根本算不上是相聲,充其量只是無厘頭的亂侃而已,毫無藝術價值,令人生厭。因此,我很是佩服中國相當一部分觀眾的品味,就像馮小剛導演所說的那樣,簡直就是拉圾觀眾,什麼樣的形式內容和水平的節目他們都可以欣賞。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現在對文化藝術的要求已經退化到何種地步了,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文藝的悲哀。


煙雨江南141818606


現在說到相聲,大家都會想到德雲社,經過郭德綱等一干人的努力,德雲社的名聲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受大眾的歡迎。

首先,德雲社懂得順應時代的變化,做“新時代”的節目。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藝術形式產生,也有許多傳統藝術開始沒落。而德雲社通過努力,將相聲帶到了大眾面前,讓更多人瞭解相聲,在相聲中獲得樂趣。

德雲社做的相聲,既帶有傳統相聲中的基本,又在不斷與新的時代特點融合,比如利用相聲做綜藝節目,比如培養了張雲雷這樣的“偶像派”,讓粉絲拿熒光棒來看相聲。我們沒有辦法對此進行絕對的評判,有的人不屑於此,認為這是不尊重傳統文化的表現,但德雲社也確實在通過這種形式,讓相聲更大眾化了。

其次,德雲社始終不忘初心,在堅持“做真正的相聲”。德雲社現在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將社團打造成了中國最著名的相聲社團,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弟子,做出了很多優秀的節目。但同時,也鬧過不好的事情。德雲社是一個大社團,可能每個人對傳統藝術的看法不同,很多相聲演員因為受不了相聲藝術走向沒落,故而自己開始將希望放在了別的地方,德雲社故此開始大力挖掘失傳的曲藝節目,淨化相聲舞臺。

他們對相聲演員的要求極高,對相聲的內容也做出很高的標準,不能低俗、抵制色情,德雲社帶著眾弟子,致力於淨化相聲、傳承相聲。他們一心為傳統藝術的發展,而觀眾自然也不會辜負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