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2月9日上午,解除隔离后,村民打出“我们解除隔离啦”的标牌庆祝

凝重的氛围逐渐被更多的自信和笑容代替。

2月9日上午,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方山村整村解除隔离,带着口罩依然难掩激动的村民,举起“我们解除隔离啦”的牌子,庆祝此前的胜利。

因有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后确诊),年初三(1月27日)开始,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方山村,被整村隔离14天,全村留守1153人,不能出,外人也不能进。

14天隔离期里,方山村这个封闭的“小社会”,历经“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里既有新生命降生,也有老人不幸辞世,这14天里,发生了太多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发人深省,还有的,值得你我致敬。

在方山村隔离期间,记者来到方山村“亲历”了这里的24小时。

隔离:1153人,14天

去方山村要经过3道卡口,澧浦镇镇口1道,村口卡口2道,经过严格的体温测量和登记,确认做好防护措施后,我被允许下车步行进入村中。

村口的卡口边,有一顶帐篷和一座移动板房,都是隔离后专门运来的。

简单的帐篷,是第一道防护,这里值守的是“外来”的党员干部,如金东区澧浦镇的干部们,路边停着四五辆车子,除了警车,更多是干部们的私家车。

移动板房则归本地村民值守人员使用,这里用竹子和木头做了第二道隔离,板房外,有一堆还冒着青烟的篝火,晚上实在太冷,村民升起篝火既有照明需求,也是为了取暖。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夜里太冷,村卡口,村民升起篝火取暖

两道卡口距离村庄还有近1公里,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样设置一是为了安全,二也是一定程度上扩大隔离范围,这样能把村口的一些菜地也囊括进去,方便村民下地干活或者摘菜,保障生活。

方山村恰好位于金衢盆地的边缘,方山村村后,就是起伏的低坡和丘陵地。地形相对复杂,但村里依旧“四通八达”,仅入村道路就有3条,分别联通岭下朱、澧浦镇和长庚。

隔离期间,3个路口的设卡牵扯了大家很大的精力,以每个卡口每3个小时换3个人计算,一天24小时8班倒,仅此就要72个人看护。

“澧浦镇党委政府近一半的党员干部分配在了方山村。”澧浦镇党委书记戴向阳告诉我。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方山村的老建筑,抗战时期,金华一中初中部曾在此办学

方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抗战时金华一中初中部就曾搬来这里,村里乡贤代表方豪是金华一中校史上最著名的几任校长之一,走在村中,看到的除了百姓漂亮的洋房,一些上了年份的老建筑也随处可见。

方山村村民34岁的方华(化名)在湖北经商,1月20日回村过年,后方华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1月25日,方华到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27日,他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并被隔离。

也是1月27日年初三当天开始,方山村开始整村隔离,澧浦镇对方山村3个出入口进行封闭,由联村干部及镇干部24小时值守。隔离时,村里共留守1153人,其中既有本地常住人口,也有不少是回家过年导致滞留村中的。

没人能说清楚做出整村隔离这个艰难决定时,当时大家的复杂心情。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其中1户居家隔离村民家门前,大大的红色塑料垃圾桶分外显眼

追踪方华的轨迹、排查密切接触者、消毒……很快,6户重点户被筛选出来,他们是密切接触者,此外,还有一户是湖北返乡人员,总计7户14人,被要求执行更严格的限制措施。普通村民不能出村,但这7户14人,不能出户。

但政府快速的决定,并没有得到村民完全的理解,不安与恐慌还是在村里蔓延开来。1月29日年初五早上,也就是方华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消息传回村里没多久,五六十位村民聚集到村文化礼堂前的操场上,质问政府工作人员,要求把“14人隔离到村外去”。“把他们赶出村去”这样的话,也不止一次被提到。甚至有女性情绪奔溃大哭,场面一度混乱。

当地镇政府、派出所、疾控中心等第一时间出动,做好村民的解释工作,让大家科学认知新冠肺炎疫情被摆在了头等位置。

澧浦镇党委书记戴向阳当场向村民承诺:疫情不解除,干部驻村不撤除。包括他自己和镇长,每晚必有两人其中之一夜里睡在村里。戴向阳说到做到,14天隔离隔离期间,他在村里住了7个晚上,澧浦镇镇长卢磊也住了7个晚上。

此外,包括联村干部朱金鹏、陈建锋在内,网格员孙建成、于文伟,还有镇干部方宏芳,5人把“家”安在了村中,24小时驻村守护。

“行动胜过语言。”戴向阳说,干部带头住村、守村后,给村民心理上以巨大安慰,初五早上的聚集事件仅耗时1个半小时,就得到妥善处理。

如今,小村庄里只剩下平静。我在村里,看到村民下地干活,看到村民在自家院子带娃,看到辛勤的保洁员,也看到上下奔波送生活物资的党员干部,但更多看到的,还是大门紧闭的房子。

7户定点居家隔离的村民也把隔离做到了极致:有的反锁大门,有的用铁丝捆住门把手,连养在屋外狗舍里的3岁金毛犬TiTa,都拜托给了党员干部代为喂养。

也有特别的地方,这7户人家,每家每户家门口,都有一只近人高的红色塑料桶,和一块印有党员干部联系方式和巡查记录的红色牌子,这7户人家产生的生活垃圾,被视为医疗垃圾,单独运送严格处置。

如果不是忙碌跑腿的干部们,隔离时的方山村,其实和别的村没啥两样。

守村:为村里付出的那些身影

好脾气的村支书潘洪华也发火了。

他冲着电话大吼,叫运送生活物资的服务人员快点再快一点。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村里的特制“大蜡烛”,有5米多高

2月5日(大年十二),本是方山村“迎大蜡烛”的传统节日,年十二晚上被称作蜡烛夜,这项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方山村区别附近一带的独特习俗。

在这一天,村民会举办活动,抬着数根5米来高的特制“大蜡烛”在村里游行,在蜡烛夜,每家每户还要自己包馄饨煮馄饨吃。

29户村民在这一天特意买了面粉,大白菜、葱、肉、韭菜、豆腐等需求也大增,加上日常的米面和粮油,金华金东区供销社在接到村里驻村干部统计好的村民需求后,专门又配送了一趟。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村里部分生活物资统一由供销社送到村卡口,村里再派三轮车来接

“原本是每两天送一趟,按照报来的需求,我们按照一户一表统计好,集中采购由供销社大面包车运到村口卡口这里,村里再开着三轮车来接。”金东区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陈杰告诉我,5日当天,因村里实际需求迫切,供销社专门加送了一趟。

可能由于部分衔接工作没有做好,5日当天下午的送餐时间在下午4点半左右,这引得村支书潘洪华“大发雷霆”,陈杰有些不好意思,“书记也是考虑到村民擀面团包馄饨要时间准备,担心晚饭太晚村民饿肚子,所以让我们早点来。”

东西运到村里后,统一分发给了每家每户,钱款则由村里统一垫付,干部在送货时上门收款,村民享受VIP的“货到付款”服务。

在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里,过节的氛围也开始有了,两位食堂的烧菜阿姨展示了娴熟的手艺:不到1个半小时,300余只雪菜豆腐肉馅的馄饨就包好了。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食堂,阿姨包了300多只馄饨,蜡烛夜的节日氛围总算有点了

辛苦一天的党员干部,至少得到了味觉和胃觉上的犒劳。

我和现年59岁的村支书潘洪华聊了聊。他是2014年回村竞聘村支书成功的,今年是他的第二届任期,在回村之前,潘洪华是金华粮食系统的一名公务员,家中两老分别过世后,潘洪华举家在金华城区生活。

隔离前的每天早上,潘洪华上午8时左右就到村里,工作一天,下午5时左右再开车返回金华。但今年除夕之后,潘洪华一直住在村里,没有回过金华。

潘洪华在村里还有一幢1975年时建的泥土老房,房子大概75个平方,有3间,里头除了电灯就没啥电器了,用水不方便(已经接通自来水但一直未插卡启用)不说,屋顶还漏水,条件艰苦,不能洗澡。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村支书潘洪华家的老房子,除夕之后,他一直住在这没回过金华

这样的住处,连我都觉得有些寒酸,开玩笑跟他说:“在村里,你住的这地方是不是最差的?”

同样10多天没有洗澡的还有年轻的金东区澧浦镇纪委工作人员、驻村干部朱金鹏。这位92年的小伙子春节假期就没好好休息过:除夕夜晚饭是在镇里食堂吃的,初一在傅村镇,初三隔离以后,朱金鹏就住到了方山村,再没出去过。

现今,村里1000多人大都熟悉了这位穿着蓝大褂、脸色黝黑的“小朱”。方山村里没有农家乐,镇里搬了4张小床到村里,安置在村文化礼堂,5位24小时驻村的镇里干部,每晚就睡在村文化礼堂的大会议室里。5个人4张床自然是不够用的,大家想办法把会议室里的长桌子拼一拼,也组合成了一张“床”,凑合能睡一下。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村文化礼堂的临时住所,还有一张是桌子拼凑的

睡在会议室,虽然条件差点,总归还是温暖的,但在村卡口执勤,就没那么舒服了,甚至想上个厕所都不方便。

“所以我们女同志不敢喝水的。”澧浦镇党委委员、镇纪委书记林映红告诉我,夜晚,村外的气温时常能降到零下1℃,实在冷得受不了。于是乎,澧浦镇党员干部中的男同胞站了出来,大家把白天时间排给女同志,夜里则男同志顶上,发扬了光荣传统。

村里的党员中,有一位女同志因隔离时恰好人不在村中,“幸运”得逃过被隔离的命运,却成了村里跑腿最多的一个人。方山村党支部委员、村民池鉴在这14天里,几乎每天要至少往返两趟在澧浦集镇、金华市区还有村子三点之间。

“谁家娃要买奶粉、尿不湿,老人要买药,还有一些日用品等生活用品,主要是我来代买。”池鉴告诉我,1000多口人的日常所需,实在繁杂和特殊,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她又拉上自己父亲和母亲一起帮忙,加上村妇女主任的一个亲属,4个人一起,总算应付下来。

池鉴印象最深的是买一本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和一次药品,买书时,她跑遍了金华江北的新华书店和江南的购书中心,发现都没开门,想通过电话邮购,也不行,她寻思着只能想办法去高年级学生家里暂借一本来。还有一次买药,虽然金华的药店基本都开门,但连问了好几家也没有找到,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发现竟然是处方药,药店看不到医生处方还不卖,池鉴只能拿着村民的社保卡,找医生开方子,才好不容易买好药办妥。

致敬:艰难时刻村民大爱的抉择

封闭的方山村像极了一个“小社会”,哪怕只是短暂的14天,却也经历了“生老病死”这样的人生大事。

这14天里,村中有新生儿出生,也有老人不幸离世,还有养蜂人为此承受了风险和损失,但疫情当前,几乎每个人都展现了大爱,让人格外敬佩。

1月29日,年初五,隔离第3天,两辆私家车和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向着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开去。

当天,28岁的思雨(化名)开始肚子疼,丈夫小勇(化名)很是紧张,换做谁,老婆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临盆,都会无措的。

第一时间,驻村干部们就为小勇和思雨制定了紧急预案,包括出村的道路怎么走,镇里的救护车谁来对接联系,谁负责开车跟到医院(目的是让隔离对象与外界少接触),谁负责量体温等等。

2月1日上午,思雨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剖宫产,生下了一位8斤重的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14天隔离期间,从村里走出去的村民屈指可数:除了小勇夫妻俩,还有做孕检的小娟(化名),以及做血透的两位病患,无一例外,都由镇里干部全程陪同,全程服务。

村民方林海(化名)在武义山里养了140多箱意大利蜜蜂。因为被隔离在村中,他的蜜蜂面临被饿死的困境。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年中,蜜蜂产蜜期只有5、6、7、8四个月,方林海养了40多年蜜蜂,每年3月20日,他就从浙江出发,经江苏、山东、天津一代,北上寻花,辽宁是他停留最长的地方,平均有3个月在那,最远能到吉林、黑龙江一带,然后到了冬天,他才返回浙江家乡。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村里有好几户养蜂户,这是村中一角的蜂箱

他雇佣了一辆卡车帮他运蜜蜂,在他的朋友圈里,有全国各地的养蜂人,大家在微信上互通有无:哪一年哪里的花期好,哪年哪里的管控严了不让进,这些消息方林海都能第一时间掌握。

因为被隔离村中14天,他的蜜蜂面临被饿死的风险。“蜜蜂冬天没地方采蜜,全靠喂,我一个冬天最少要喂掉7吨白糖。”方林海告诉我,要把白糖熬成糖水,再倒进蜂箱给蜜蜂吃。平常春节,他从不在家待。而这个时期,他只能拜托武义的朋友帮忙照看自己的蜜蜂。

“我想出去,但村里不让啊,没办法的这也是。”方林海说,他每天在手机上看疫情的新闻,看到很多患者出现咳嗽的症状,他着急:“喝蜂蜜能有效缓解咳嗽啊。”但他也不知道患者还能不能喝蜜蜂,治疗是怎么样进行的,他关心着国家的大事,也记挂着自己的养蜂这件小事。

在方山村亲历期间,还有一家人,让我肃然起敬,就是退休老教师方刚(化名)。

1月31日深夜,89岁的方山村村民方采莲(化名)不幸去世,作为大儿子的方刚,在和村里沟通后,为母亲举办了村史上最简单的葬礼:没有哀乐、没有白事、仅5人送行,方采莲老奶奶走得,“安安静静”。

“谁不想给家里人风光厚葬,但这个时候怎么行呢。”69岁的方刚,18岁时就在村里教书,现任村支书潘洪华就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岁月的风霜在方刚脸上凝结,母亲去世的压力,他默默扛了下来。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退休老教师方刚(化名)的背影,刚刚他为去世的母亲操办了最简单的葬礼:没有哀乐,没有办白事,5人送行

母亲去世后,亲戚朋友都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但在和村干部商量后,方刚拒绝了亲属们的探视请求,连母亲送去殡仪馆火化,一家子都没踏出过村里半步。

“我家里兄弟姐妹6个,母亲卧床时,家里几位妹妹付出了很多,这次母亲去世,就主要我和在村里的老三、三弟一家在办。”方刚说,母亲送去火化是2月3日,他和老三把母亲送到村卡口,卡口外,则是早已等候的老五和殡仪馆的车子,全程都是在外的五弟独自一家把母亲送去火化,火化后再送回村口。

“孙媳妇很想送一下,都没让去。”方老师说这话时,声音很轻,他告诉我,送行的队伍,起初是20来人,都是至亲,村里希望能减到十几人,方老师同意了,但方老师和兄弟姐妹几个商量后,最终队伍是5人。

“以前村里人去世,送行队伍都要在村里走一遍以示热闹,但方老师他母亲这次火化回来后连村子都没进,从村外的路口就直接到了坟头。送行队伍,除了村里方姓族人代表一位,就是方老师兄弟俩,还有方老师的儿子等5人。”潘洪华说。

记者亲历“隔离村”|一本账本、140箱蜜蜂、300只馄饨和生命的降临离去

略显空旷的村庄道路上,留守的党员干部为村民配送生活物资

【浙江新闻+】

记者手记:不仅必要 而且重要

从1月27日整村隔离,到2月9日解除,整整14天里,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方山村,经历了浴火重生。

14天后,方山村暂未发现新病例,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方华的病情也稳定,这是最大的好消息。

有人说,整村隔离这样的措施会不会太严了,有必要吗?在现场,记者也看到,隔离确实为村民造成了诸多不便。

但事实上,这样的举措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浙江是全国最早启动一级响应的省份之一,可以说,方山村隔离的举措,正是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7个最”的部署之一。

这14天里,村民或许有所不便,但最大的不便和辛苦,其实还在党员干部身上,举个例子,哪怕仅仅统计每家每户要什么这样一个小细节,就有你想不到的巨大工作量。

这里面,我不得不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负责为村民采购物资的池鉴。方山村整村隔离时,池鉴恰好不在村内,逃过隔离命运的她,在外承担下了村民的跑腿任务。

跑腿简单吗?池鉴说,通常是村两委在本子上一样一样记下村民的需求,再拍照发给她采购。

池鉴收到消息后,得打乱顺序,将所有需求统到一起再分门别类,按照蔬菜、水果、药品、日用品等等分类,方便交由不同的人,比如自己或者父母亲,大家分赴不同的地方,如菜市场、药店医院、超市等等,分头采购,待物资配齐后,再重新一户一袋分别装袋,还要在每个袋子上写上村民的名字……

全国物流系统成百上千上万人的细化分工,在这里,都得大家一手解决。

谁都没有经验,谁也不是天然就会,方山隔离14天,锻炼了一批人,也让群众认识了一批人。我想,这可能就是这14天里最大的收获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村民名字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