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你認為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支持多久呢?

騎蝸牛走高速


最多多挺一個月而已,李自成能夠那麼順利進入京師不是因為他能打,滿清能入主中原也不單純是戰力彪悍的問題。

這個問題中包含幾個子項:

一、沒有吳三桂求援,多爾袞是否能侵入關內?

二、以綜合實力來說,大明真的打不過大清?

三、就絕對戰力而言,大明真的打不過李自成?

就現在已有資料來說,當時的戰事發展確實帶有不確定性。

沒有吳三桂求援,多爾袞是否能侵入關內?

吳三桂的名聲臭到現如今這種地步,主要是乾隆的原因,袁崇煥能拔高到現如今的層次,也拜乾隆所賜,怎麼拔高的呢?袁崇煥問案記錄的一應文檔全部銷燬,查無可查,總之,以袁崇煥案反證崇禎是個昏君,乾隆做到了。

為何要這麼做呢?自滿清入主中原大大小小的抵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最經典的就是“反清復明”。

乾隆帝想表達的是:

反清復明人士,你們看看,袁崇煥忠不忠君愛不愛國?救了皇帝就被弄死了,還是被活剮的。

當然,崇禎也確實昏的可以,但不是他的鍋,不要讓他背。

吳三桂的名聲問題,實際上這種態勢自康熙朝就愈演愈烈,原因無外三藩之亂。為什麼當時的名聲相對沒差到這種地步呢?因為當時的人都很清楚吳三桂究竟幹了什麼。

在明末清初時期,上到皇帝,下到黎庶,沒有人不知道-----無論吳三桂投降與否,清兵都能入關。

早在吳三桂獻關之前,清兵已經入關五次,一直搶劫到山東境內,山海關易守難攻不假,但是滿清可以繞路蒙古翻入邊牆,五次入關從無失手,劫掠人口數量直追滿清自身人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己巳之變,袁崇煥就是在這場勤王之戰後被殺的。

如果山海關作用這麼大,北京城是怎麼被圍的呢?所以,當時的人都知道這些,吳三桂的作用遠沒有那麼大,可以說有他沒他都一樣,即便能通過山海關,多爾袞也只是省些腳力而已。

吳三桂投降可恥,這點任誰也無法洗白,但是投降的絕不止他一個,京官除去被李自成打死的以外,一千多京官絕大多數都是主動投降。

皇帝已死。本來就不怎麼忠君的朝臣們更有藉口了,皇帝死了我們還忠於誰呢?

多爾袞(范文程)的計策好,在安撫方面下了大工夫,投入了大本錢,一切照舊,連前明王爺們也暫時都養著,全部原職上任,穿明朝官服?無所謂,能來就行。

所有京官們雖然嘴裡不方便說,但是都非常感激吳三桂,兩千多京官被劉宗敏追贓助餉,用刑折磨死將近一千人,如果多爾袞再晚來倆月,基本就死絕了。

吳三桂振臂一呼:投降滿清。士兵們就跟著走了?這種想法不現實。

吳三桂在求援的時候請示過頂頭上司王永吉,王永吉批准,吳三桂在投降前開過全軍大會,徵求過全體官兵意見,全體同意。

和電視劇裡不一樣,不是說將軍發令,士兵就肯定會聽,比如大營斷糧,老兵痞們第一個就闖帥帳翻箱倒櫃,看看你主帥有沒有吃的,如果有,你可能會被幹掉,孫殿英也一樣,盜墓前請示過上級領導,蔣介石不給雜牌軍錢糧,他們怎麼活?所以蔣介石也知道,肯定就是搶,只不過沒想到他把皇陵給盜了,如果糧食斷了,孫殿英第一個死,不盜墓還能怎麼樣呢,靠搶老百姓可養不了大軍。

以綜合實力來說,大明真的打不過大清?

古代的軍隊,可以想象現在的僱傭軍,不給錢打仗行麼,肯定不行。不但要給錢,還得是高薪。蒙古人頭20兩一個的時候,蒙古鐵騎的戰力呢?女真人頭5兩銀子一個的時候,他們的戰力去哪兒了呢?戚家軍打倭寇的時候能拿到國防部長的工資,令行禁止也好,奮勇殺敵也罷都是必須的。

所謂戰力都是笑話,只能看是否有利可圖,解圍京師的時候薊鎮官兵分別1-2年沒拿過工資,一個個破衣爛衫,餓得跟傻缺一樣,能回來救皇帝就仁至義盡了。

滿清士兵你兩年啥都不給試試,你讓他吃不飽飯還去打仗試試。

彪悍戰力的培養依賴於很多條件,而最起碼的就是生存條件,不當兵還好,當兵就餓死了,誰還打仗,所以大明滅亡的根本不在於滿清戰力彪悍,而是自己把自己的鮮血都放淨了,歸根結底是大明自己內部原因造成軍力羸弱。

就絕對戰力而言,大明真的弄不死李自成?

曹文昭、盧象升、洪承疇幾次差點弄死李自成,這個不提,祖大壽的家臣祖寬,個人品質雖然低劣了些,但他一支部隊3000人能同時打敗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他們仨!李自成多少次死裡逃生就不用提了,論戰力,他是墊底的存在。

這樣算起來,大清、大明、李闖,三股勢力,最弱的就是李闖,單算戰力的話最強肯定是滿清,所以李自成碰到多爾袞後,肯定會以慘淡收場。

山海關大戰中多爾袞一方,僅出陣4萬人衝殺,李自成就迅速敗逃了,那時候的李自成可能才剛剛夢醒,原來自己的戰鬥力是如此之渣。

多爾袞在范文程的建議下出徵就是為入主中原,他不會劫掠一番再次撤退,所以在行軍前三令五申不允許搶劫,因為此次入關任務不同,可以想到的是一旦多爾袞從蒙古進入關內幷包圍京師的話,絕沒有任何一支力量可以突破滿清騎兵的包圍圈輸送補給,這也是李自成回京後放棄防守,直接逃命的原因,到那時,北京城還是多爾袞的,其他的就象歷史上發生的一樣,不過是李自成晚死幾天罷了。


亙古通今


李自成並非是天下無敵

李自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他帶領起義軍佔領了北京

在長達18年的時間中,他持續最久,因此被載入了史冊,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最終在一片石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的皇位還沒有焐熱就撤退了,假如吳三桂並沒有引清軍入關,那麼李自成是否能夠撐得久一點的。?

在我看來,即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也不可能統一天下,最多多撐一會兒,但最終還是失敗。我認為當時他能夠成功的進入北京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崇禎皇帝自己好大喜功又怕擔責任,最終導致大量的名將和精銳的士兵死在了戰場上,

再加上明朝是兩線作戰,讓李自成有了可乘之機。否則憑藉李自成的實力,是不可能有能力打進北京城的,李自成並非是天下無敵。

曹文昭、孫傳庭,洪承疇都可以打敗李自成的部隊。只是李自成被打敗之後,又可以迅速東山再起,而這些名將卻被消耗乾淨了。

所以說李自成根本就沒有這個實力,做天下之主,只是他的運氣比較好,最終進入了北京城,而且他的手下也並沒有治國之才。

入駐北京,忘記初衷

與李自成相似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也是窮苦百姓出身,但是她能夠建立持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主要是他手下有一幫文臣武將。而朱元璋也能夠為百姓著想,用自己的手鐵腕手段懲治腐敗,展現了開國皇帝的雄才大略。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雖然對他的部下有一定的約束,但是很快事情就起了變化,雖然一開始百姓還可以做生意,北京城井然有序。但是他們流寇主義的思想又逐漸佔了上風,

他們到處尋找金銀財寶。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對於他們來說顯得太遠了。大順軍立刻就腐化墮落了。他們的劣根性比那些舊貴族還要惡劣,一開始遭殃的不過是官員和富商。一些富商高官並不願意交出金銀財寶,他就弄夾棍讓他們交。

如果大順軍僅僅是針對這些貪官汙吏進行追討活動的話,那麼老百姓未必會站在大順軍的對立面,但是李自成很快就對窮苦老百姓下手了。還規定了連坐之法。就是希望老百姓將自己的錢送到大順軍的口袋裡。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剛剛進入北京城的大順軍就忘了自己窮苦百姓的本質,開始剝削起那些同為窮苦百姓的老百姓們,而老百姓以為自己可以過上好日子,沒想到他們遇到了一群變本加厲的流寇,肆無忌憚的剝削老百姓,這讓老百姓紛紛放棄了李自成,那麼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李自成能夠幾次失敗都能東山再起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老百姓對他的支持,如果百姓不支持他,他恐怕早就被明朝的將軍們消滅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自成能夠在一次全軍覆滅的情況下重新站起來,就是老百姓支持他,可以說李自成能夠攻破北京城,也不是靠自己的軍事力量,還是靠老百姓的支持,但是任何一個統一的王朝的開國之君如果不對百姓好,那麼這個王朝就會很快滅亡,自從老百姓不支持李自成之後,他就被清王朝迅速打垮了,再也沒有崛起的機會,最終稀裡糊塗的丟了自己的小命。

總結

歷史上的一些農民起義者就是比較短視,佔據半壁江山之後就開始貪圖享樂。而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沒有吳三桂,李自成也不會持續太久,畢竟當他腐化墮落之後,老百姓就認清他的他的本質了,而且它的軍事實力無法同清王朝的軍隊相抗衡,也不一定能夠和南明的軍隊相抗衡,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它自然不會走得太遠,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說法。


武經總要


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實際算得上是鑽了明朝中央政府的空子。當時的明廷既要面對關中地區的李自成義軍,又要面對荊楚地區張獻忠的義軍。另外,自萬曆末年開始,東北的建州女真興起,明廷北方大量的精銳騎兵和火器部隊被牽制在了遼東。歷經了薩爾滸之戰及松山戰役等大敗後,遼東僅剩的吳三桂關寧兵團被牢牢鎖在了山海關防線,無力回援北京。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依然勒緊褲腰帶於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拜孫傳庭為陝西總督加兵部尚書並統領七省軍事征討李自成義軍。可以說,此時的孫傳庭兵團已經是明朝中央政府在關內北方戰場能夠拼湊出的最後一支精銳部隊了。但天不遂人願,可能確實是大明氣數已盡,當時全國都爆發了極其嚴重的瘟疫。明軍中的兵士紛紛倒下,孫傳庭兵團的戰鬥力被極大的削弱,自然不是風頭正勁的李自成義軍的對手。這個情況在近兩年拍攝的電影《大明劫》中有比較生動的呈現。在孫傳庭敗亡以後,從陝西到山西,再到居庸關防線,再沒有明軍敢於抵抗李自成,紛紛開城投降。闖王拿下北京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拿下北京後,李自成集團依舊只能算是全國多股實力派諸侯中的一個,並不具備一統江山的壓倒實力。從關內來說,先不談荊楚地區實力強勁的張獻忠集團,單單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明廷剩餘勢力就極為龐大。甚至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北等大片地區依然還有為數不少的明廷官吏和軍隊。從關外戰場來看,即使吳三桂不迎清軍入關而是投降李自成,要抵禦清軍的攻勢依然比較困難。吳三桂的關寧軍團只有約四萬人的兵力,李自成從北京帶領北上山海關的部隊約六萬人且缺乏戰馬,以訓練不足的農名軍或忠誠度不高的明朝投降部隊為主。要以這樣約十萬成分複雜的部隊對抗清廷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麾下約十二萬能征善戰的八旗軍(滿八旗約六萬,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加起來約六萬),沒有非凡傑出的軍事統帥和策略是難以做到的。所以,拿下北京的李自成實際是處在了全國多股勢力夾擊,“眾矢之的”的位置,戰略處境事實上是非常堪憂的。此時吳三桂開城降清反戈一擊只是背後給了李自成最為致命的一刀而已。沒有這一刀,李自成想要在北京站穩腳跟也是極其不容易的。坦白講,李自成本人心中一開始未必不清楚這一點。兵臨北京城下之時,他給崇禎皇帝提出的條件只是“裂土封疆”,想讓明廷承認其在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割據的合法地位。怎奈崇禎皇帝性格剛烈想不開,寧願玉石俱焚也不願意妥協退讓才造成了後來的悲劇。

如果世界上有後悔藥,李自成恐怕也更願意學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前採用劉伯溫“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只有硬實力夠了,機會來了才能穩穩接住。否則,撿漏得來的江山再美好,也不過是沙灘上壘起的城堡,潮水一過便再無痕跡罷了。


AbrahamXiaoSu


就具體的時間而言,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結論。但以李自成入北京城後的所為,他或許能夠維持的時間長一些,但也長久不了。

李自成在臨入北京城前做的一件事。在臨入北京城前他曾給崇禎皇帝寫信,希望自己能封一個王爺,然後率軍去與滿清作戰。只可惜崇禎皇帝並沒有看到這封信,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就上吊了。僅僅這一件事,其實我們就能看出來,李自成的革命性並不強烈。他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有一定的地位,能過好日子。他的眼光沒有放在天下人上面,如此一個人,即便暫時坐了江山又能坐多久呢?

然後我們來看看李自成用人方面,李自成所用的人基本上都是失意的文人。這些人在明朝沒有得到良好的待遇,對明朝有仇恨,於是加入了李自成的起義隊伍。這一點其實也是李自成最終走向失敗的一個原因。因為李自成所用之人有他們的政治侷限性,這些人目光短淺,缺乏基本的帶兵打仗,治理國家的經驗。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又因為他們全部出自於底層,所以他們無法準確的把控一個國家的發展走勢。從歷史上的經驗來看,只有朱元璋一個人是純粹的農民起義,而後獲得了成功。而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任用了前朝大量的優秀人才,這一點李自成沒有做到。

學者谷應泰對他有這樣一段評價評價: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絕力,不過狡黠善騎射耳。而謀主牛金星、顧君恩輩,則井窺之智也。孽黨劉宗敏、白旺等,則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潰於蟻穴;天府之險,踣於困獸哉。從這一點上,也可以側面的證明李自成在用人方面的不足。

而他在進入北京城後,並沒有對明朝的朝臣進行分辨,來妥善的任用。而是全部都“一視同仁”,不進行區分就加以處置,這一點也沒有坐穩天下的樣子。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城之後的所作所為。初期的時候還能做到嚴控軍紀,並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可是時間不久,連10天都沒過,李自成義軍的劣性就體現出來了。他們不僅對明朝遺留下來的臣子殘酷剝削,敲詐勒索。而且,逐漸的把這一做法延伸到了百姓的身上,跟他之前所表現的愛民形象截然相反。而當吳三桂引滿清入關之後,他又聽信了牛金星的讒言,殺害了他起義的最大功臣之一李巖。國家危難之中,尚且如此,那如果國家沒有危難,恐怕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也會很快的陷入到黨爭之中。

看當時的天下格局,雖然李自成算是奪取了中央政權。可是明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和他同樣作為起義軍將領的張獻忠也能夠對他構成威脅,吳三桂如果不引清兵入關那他也會成為李自成的隱患,再加之滿清對中原覬覦已久,這幾方勢力無論哪一方,李自成都無法做出妥善的解決。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明末的小冰川期。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後,他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於是開始進行部隊的擴充。可是受到氣候影響,當時鼠疫橫行,李自成的部隊也很快感染了鼠疫,作戰能力大幅度下滑。

李自成的失敗,絕不僅僅是因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他的政治格局就沒有放在天下,而其本身的能力也不足以統一天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只不過是加速了他的敗亡。


再言春秋


就算吳三桂不投降滿清,李自成的起義軍也不可能維持長久。我分以下幾點進行論述:

1、先請看李自成提出的口號“均田免賦”,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一個國家政權維持存在的基礎是什麼,是靠各種稅收支撐,而你靠不納糧不納稅,只靠搶奪擄掠只能維持一時,而絕不可能長久。如果改變口號,失去的又是好不容易俱來的人心,所以這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2、腐化的問題。李自成剛佔領北京,內還有大批的地方在明軍手裡,外還有滿清的虎視眈眈。李自成和他的將領們都沉浸在財富、美女、權勢的掠奪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質,只餘下殘暴和貪婪。

3、在處理明朝官僚士紳等方面,也做得很不盡如人意。先是提出的口號已經把實控明朝的官紳集團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加上後來的劫掠和屠殺,更是徹底斷絕了他們的後路。形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

4、軍事方面的部署也很欠妥。當時李自成最大的敵人已不再國內,而是外部狼子野心的滿清,但他居然完全沒有意識到。李自成的大部隊完全部署在西北,湖廣,準備收復南方。距離北方最近的北京卻只部署了十多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明朝降軍,戰力堪憂。

5、這時已建國滿清正是最鼎盛的時期,軍力分為滿、蒙、漢各八旗共十餘萬人,兵力雖少,但戰力強悍,戰鬥基本上都是一擊即潰。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即使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憑他們也很難抵擋住強悍的滿清,如果不從根本上改正,也只能是苟延殘喘罷了!





刀筆傳神


導讀:這話本身就不客觀,如果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不是沒有可能坐天下。李自成能堅持多久這個取決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如果沒有強力外力介入的話中原大地能夠統一的人只能是矬子裡面拔大個。這個週期不會太長,一般延續十幾年的時間都會完成。如果和傳聞中一樣的話,大清王朝真有可能和大遼、突厥一樣不進入中原而建立一個和遼國一樣橫跨草原的國家。如果是這種情況中原三股勢力大順、大西和南明比較,個人的意見是最先掉隊的應該是大西。至於李自成的大順和南明基本五五開,如果大順能休養生息、開科舉的話未必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


其實崇禎十七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李自成攻破京城導致崇禎自縊身亡;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被崇禎叫回來勤王的吳三桂在山海關左右為難,如果他不引清兵入關的話很有可能投降李自成。至於說衝冠一怒為紅顏,在自私自利的吳三桂面前根本不是問題。佔據關外和漠南蒙古的大清不入關還可以去征服喀爾喀和準噶爾。最理想的就是中原趁清朝征服喀爾喀或者準噶爾之機完成中原統一的過程。


中原三股勢力大西會先掉隊

手下在中原三股勢力當中,張獻忠的大西是最弱小的。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於四川成都稱帝,國號仍大西。大西政權也設置百官、實行六部治國,但是畢竟是割據政權。大西政權開科取士,通過劫富濟貧來免除部分貧困農民的賦稅。這讓富裕的地主階層不但發生叛亂,社會始終不能安定下來。巔峰時期的大西政權佔據四川大部,四川沃野千里可為帝王之資但是畢竟隱憂很大。

1644年9月張獻忠親率大西軍主力出兵與大順軍爭奪川北地區,但是漢中始終控制在大順政權手裡。次年正月張獻忠親率軍親征漢中,雖然漢中幾度易手但是最後還是被大順軍名將賀珍奪回漢中。我們都知道漢中歷來就是四川的門戶,沒有漢中在手大順隨時可以得隴望蜀。三國時期的劉備為了在西川立足,與曹操的漢中之戰歷時數年機會耗光了益州的財富才獲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四川北大門在手,劉備才敢登基稱帝。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北大門門戶在人家大順手裡,相當於大西門戶洞開李自成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佔據了主動地位。

其次就是西大門三峽雖然在大西手中,但是荊州等地還在南明手中。也就是說大西向突破三峽向外發展的道路已經被堵死。四川南部在南明手中;漢中門戶在大順手裡,大西政權怎麼看安全性還不如三國時期的蜀漢。況且如果清軍不入關,那麼大順和南明慢慢耗也能把大西耗死。大西內有地主叛亂、外有強敵,即便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再能打也沒有用。清朝不入關的話,大西註定是最先掉隊的地方政權。



南明、大順五五開,大順不是沒有統一的機會

剔除大西以外我們再來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大順版圖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包含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顯然大順要比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要龐大很多。

大順朝同樣設置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並在大明律基礎上修訂了簡易版的大順律。處於國家草創,所以開科取士補充各級官吏。雖然大順通過不斷擄掠明朝藩王和貪官財富補充軍餉地主階級層面有影響和反抗,但是對於基層農民實行免除賦稅三年同樣會贏得底層人民的支持。

大順朝無論是從官制建設還是律法、賦稅來看,都是奔著長治久安去的。在佔領京城後確實有過火劫掠百官的行為,但是對於農民起義軍不能要去太高。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的話,大順只要撐過開頭幾年未必不能穩定政權。千萬不要高看明朝遺留官員的操守,和後來的清朝一樣不是有好多前朝官員嗎?只要朝政穩定運行起來,那麼大順就除了防禦北方的清朝以外就可以制定和南明的戰役規劃了。


大明北方藩王如慶王、韓王、晉王、肅王、代王等基本都被大順朝所殺,所以大順和南明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南明雖然佔據富庶江南基本沒有收到起義軍的荼毒,但是內部幫派林立、軍閥橫行。從左良玉、江北四鎮都是軍閥誰都是為了自己撈好處,沒有人想著以國家為重;各地藩王、監國林立,甚至彼此大打出手。弘光、魯王、隆武、永曆等大明藩王都在各野心家的擁立下彼此仇視,也就是說在南明內部還為了誰是正統糾纏不清。歷史上的南明如果不是孫可望、李定國等起義軍與南明聯合抗清,估計南明早就亡國了。

所以說南明如果僅憑自己力量與大順對抗未必是對手,無論是大順的李巖、李過、李來享等還是大西的李定國、孫可望等原本歷史上攜手抗清的戰友都會成為彼此廝殺的仇人。南明在地盤、富庶程度上比大順強,但是大順在軍隊戰鬥力上要比南明強。所以

兩個政權基本五五開,沒準大順還要強一些。


小結:

綜上所述,如果清軍沒有入關勢力較弱的大西政權會是第一個掉隊的。剩餘大順和南明政權勢力基本對等,所以勝負五五開。如果非要矬子裡拔將軍的話,個人傾向於李自成的大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即使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李自成的起義軍也不會堅持多久,或者說,即使清軍沒有入關,這所謂的闖王,也撐不了多久。

軍隊的心就散了

李自成的軍隊大都是流民,因為沒有吃的,甚至是被逼迫,才會加入到李自成的軍隊中,老百姓總是聰明的,歷朝歷代,除了那些造反成功的人,其他的下場都非常悽慘。他們這些人不事生產,只知破壞和搶掠,雖然看起來是為民請命,但說白了,不過就是一群做大了的土匪而已。


在攻下北京城後,明朝算是滅亡了,之前支撐這些人的腦子卻沒有變,搶掠的惡習也沒有改,這些傳說中是為了百姓而來的軍隊,進城第一件事就是拿百姓開刀。可是北京已經打下來了,接下來又能打哪呢,要知道,闖軍是沒有什麼明確的糧餉制度的,不過是到一地,搶一地罷了。沒有地方搶,他們又該如何生活,又該去幹點什麼,難道讓這群喝多了血的劊子手回去繼續種地嗎?

失掉了民心

李自成之所以到哪都能收到民眾的簇擁,無外乎是因為那句“闖王來了不納糧”,李自成能成氣候,而且每次被擊敗後都能再次站起來,就是因為這句話。李自成也確實不需要收稅,收稅哪有把當地富商士紳的財產直接搶走來的實在,但是明朝沒了,地盤打下來了,自己的政權也正是建立了,所以不能再去搶了,該槍的人也都已經搶光了。

那麼又該怎麼辦呢,只能收稅,可憐李自成依靠了一輩子的“不納糧”,在勝利之後,變成了空談,百姓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而被搶掠過的百姓,回想起明朝,雖然生活依舊不好,但是好歹沒有人會搶他們。對比之下,民心已失。

得罪了所有的士紳階級

闖王不僅有句“不納糧”,還有一個政策就是均分土地,這個地是誰的,是士紳階級的,是危害了中國幾百上千年的士紳階級的私有財產,即使這些人也是來路不正。

雖然我們都知道士紳階級是毒瘤,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是最有能力的一群人,普通的老百姓們終日勞作,沒有時間精力去學習,更沒有那個錢,只有這群人才有這個能力去學習,去明事理,而且當時中國識字的人沒有多少,其中絕大部分就是這批人。

分了他們的地,搶了他們的錢,殺了他們的人,那麼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就會視李自成為死敵,沒了這些人,李自成就只能靠農民,但是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終究不會成事。


說到底,李自成和他的軍隊、政權,不過是建立在謊言和暴力上的一個繡花枕頭罷了,明朝這塊遮羞布,他們內裡的弱小很明顯,即使清軍不入關,逃亡的明朝皇室和對李子晨恨得咬牙切齒的南方士紳,也會大塊李自成。


王先森聊歷史


假λ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也堅持不了一年,因為他勝利後只顧享樂,不知道鞏固勝利成果的不易,以劉宗敏為首的將士認為勝利了就好好享受,不思進取,不幹正事,他也放縱不管。以牛金星為首的部分人爭權奪利,陷害了忠臣李巖,不聽紅娘子的忠言,宋獻策看到李自成政權人心渙散,失敗己經是必然的,因而不辭而別,李自成陣營己無鬥志,也無凝聚力,所以很快就要完蛋。


寒星張青山


李自成的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他還開倉放糧。我就想問問,幾十萬闖軍補給哪來?大戶有錢,也沒多少糧啊。所以闖軍還是得從農民手裡搶糧。所以他們都是流竄洗劫。在災區招兵,比如陝西,山西,河北。然後到河南,山東打劫。總有沒災有糧的地方。所以清軍不入關的結果就是。北方李自成沒糧要南下洗劫。而湖廣,四川有張獻忠。兩江,福建有南明。他們玩三國演義咯。這樣死的人更多。然後死的差不多了,清軍依然撿便宜。從清軍統一全國的過程就可以看到。投降的多。真正抵抗的不是很多。而且抵抗的地區都是沒災,產糧區。


青瓷雅居


從國家大一統的角度上,我不希望李自成贏,因為清軍志在四方,想一統中原,入主中原,努爾哈赤本來就是大明王朝的子民,當時是收到欺壓和打壓,爺爺和父親都沒好好過上好日子,被戰亂禍害致死,一怒之下乾脆拉桿子自己幹算了,努爾哈赤肯定是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敗和懶散,覺得有機可乘,加上心裡怨恨太大。想著必須入關取代明王朝呢!而李自成不會想把關外和內蒙古、外蒙古等等都納入到統治的地盤裡,比較李自成只是一階草民起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