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胡琴的诉说

我本姓并非“二胡”,原名曰“胡琴”。生于唐、长于宋、成于中华、繁于当下。我历经时代洗礼,集岁月之精华,毅不忘初心,处之泰然 ,音色至纯,音韵至广,成其然也。


立于当下,回首依稀,我曾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唐朝,那时,我名曰“奚琴”。从此尔始,我便融入了这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人们喜爱我,并乐于装扮我,遂呈现各式:秦腔中的主要伴奏乐器——板胡;闽粤地区流传甚广的高胡;京腔京韵的京胡......然而,更多的人仍喜欢我“胡琴”的纯真本色。


我以最本真的“胡琴”面目,于此扎根、生长,在中华辽阔的土地上不断逐梦。依稀记得,那时的人们极为内敛、含蓄,因此,人们赋予了我传递情感的重要使命。无论在欢庆的时候、忧伤的时候、或是思念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我,寄以情思。

时光不会停留,而我,却拥有着愈来愈多的思绪,逝去的、到来的。就这样一直地走下去···20世纪初,迎来伟大的时刻,有一位先生,其名刘天华,引我入大堂;贵人阿炳,于我一首心曲,走遍了大江南北......从此,更多的人聆听到我独特的忧伤和美妙的歌喉,我渐渐意识到,胡琴的时代即将到来。

时光飞逝,一千年过去了,两千年过去了,我与这里已经有了深深的羁绊,因此我希望竭尽所能,全身心的与这个社会的人们世代相伴。


然而,事与愿违,在我两千多年的生命里很难看到的变化,让曾在五十、六十年代一路辉煌的我难以适应。西方流行音乐思潮开始不断向我身边的人们涌了过来,人们开始着迷于钢琴、提琴家族等,渐渐疏远、忽视了我。我也加入了“空巢老人”大军,被边缘化,不再是这个社会里必不可少的成员。我的心里充满孤寂、落寞。


但我知道,其实在这个世上,依然有执着并挚爱着我的人,希望我能重新适应这个新时代、与现代时尚再次融合。

尽管,近代流行音乐浪潮曾几乎一度吞噬了我,但我仍然坚持至今,我相信有伏亦有起,因为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的帮助我再创辉煌!

他们用多年时间一直在推广自己最初的理想。这群人、甚至是几代人义无反顾、始终坚守着的唯一理想,就是希望我能够不断跟随时代的变迁,用最传统的乐器奏响时代的声音,唤起最初的梦想!


如今,“2015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展演”于京城王府再次拉开序幕。又会有更多的目光汇集于我身,不禁担忧,我是否能够重新拥有曾经的辉煌?闻悉,各行各界文人志士,无论专业与否,都开始深入了解我。我相信,人们会变得更加懂我,随我一同逐梦。


于我而言,我只有二弦,却勿轻视与我。于音色而言,我的歌喉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婉转。于舞台之中,我既可独挑大梁,亦可与其它伙伴共同演绎。与思绪感化而言,我既能演奏传统之韵律,亦能描绘出异域之风情、五湖之篇章。此次大典,不仅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们亲临指点,还涌现出了许多90后青年作曲者驻足瞭望,他们用高胡、板胡、中胡、京胡、锡胡等各种胡琴展现出全新的创作曲风,让我甚是欣慰,从而意气风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尽管我已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了,但是当我看到仍有人们,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不逐名利,将我胡琴当作一生的公益事业来做,我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丝丝涌动的温暖。在此,我也相信,随着这样一群人、加上更多人的守候与坚持,我依然会再度回归到国人的生活中,并磨砺成为一把光芒闪耀的“金胡琴”,在喜怒哀乐之间,让人们再次聆听到我美妙、独特、跨越千年的回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