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写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

伊藤英明


司马迁把春秋战国划分为两个阶段:

前770-前476年,周平王元年-周敬王44年,这段时间称为春秋。前475-前221年,这段称为战国。

鲁国史官依据年、季、月、日 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所以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作。一年四季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意指春去秋来。

春秋记载的内容多以春秋两季为主。农耕国家,纯种秋收。当时农业不发达,产量低,国家都非常重视,大量劳动力保证开垦和播种。君主需要协调国内资源,有影响的政令都会在这个时间发布。秋收粮食之后,很多国家粮食产量不足以过冬,所以对外掠夺,间接消耗本国过剩人口。富裕国家只能被动卷入。这时作战就成为常规安排。

春秋以后,七大诸侯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把这七大诸侯国叫“战国”。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自己就自己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战争频繁,但大师辈出的时代。关于春秋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后人就把这个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这本书以鲁国十二个国君为次序,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结束,简明扼要地记载了春秋时代242年间,鲁国、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发生的历史事件。

“春秋”本来是我国古代各国史书的统称,据说那个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书籍,如晋国的史书叫《乘》,楚国的史书叫《梼杌(táo wù)》,而鲁国的史书叫《春秋》。后来各国的历史书籍,全都灰飞烟灭了,只剩下鲁国的《春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我们可以进行一番合理的推测。古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对季节的变幻特别敏感。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看着满眼的春光,古人感到心旷神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遍地金黄,古人看着觉得心满意足。而“夏雨冬雪”,气候恶劣,古人们早已躲到山洞里去避暑、取暖了,对夏天和冬天不在意,而对春天和秋天很重视。所以,把时光流逝的历史,叫做春秋,听着就充满诗意。


好玩的国学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鲁国国史,经由孔子修订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四年的历史。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有记载国家大事的传统,至迟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专门记载史事的太史。鲁国太史记事,采用编年体,一年一年写下来,每一年又从春写到冬四季。

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尤为注重农业生产,而四季之中,春种秋收,最受古人重视。夏季酷热、冬季严寒,环境大为不适,在古人心中没有那么重要,因此古人将国史命名为《春秋》。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的国史都叫《春秋》,只有晋国和楚国追求个性,晋国叫《乘》,楚国叫《梼杌》(音“涛雾”),不过只有鲁国的《春秋》在孔子名人效应的加持下保存下来了而已。


平沙趣说历史


针对《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其他名字,我认为有两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整理修订的《春秋》,是鲁国史官根据年纪、季、月、日的时间顺序记录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



第一种说法:古人靠天吃饭,特别在乎时令。春季多祭祀、耕种,秋季多战争、收获,这两个季节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特别繁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不适合活动。所以那时候各国的大事主要都集中在春秋两季,干脆就以春秋为名。



第二种说法:当时的古人,即以“春秋”这个词来代表时间,各诸侯国均有史书,而且都叫做《春秋》,用当时代表时间的名词来命名史书,最合适不过了。不过虽然各国的史书都叫《春秋》,还是有些区别,比如楚国就给自己的史书加了个另外的名称《梼杌》(ps: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很难理解)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以其“春秋笔法”被人所称道。或许,《春秋》即是时间,即是公正,即是当时的真实!


汉史风情


这个主要下面几个原因,且听头条号以史为鉴慢慢道来。

一,春种秋收

一年四季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秋两个季节非常重要,可以说影响百姓第二年的生存。

夏天太热,冬天太冷,都不适合干农活。

二,春秋指代岁月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过: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可以看出,当时已经用“春秋”来形容岁月变迁。

除了孔子做的《春秋》,还有后来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都以春秋命名。

三,鲁国史官集体创作


孔子之前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故称为《春秋》。

孔子之后还有孔子弟子、史官等继续编纂史书。(《春秋》一书中有孔子生卒年,所以肯定不是孔子一人创作的)

最终得以创造出《春秋》这一部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 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四,五行说

按五行相克相生,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

木和金是实物可以长久持有。水火无情,不能持有。所以史书名称命名为《春秋》,而不是《冬夏》。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①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与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春秋》乃儒家经典之一,其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为五经。《春秋》属于编年体历史书藉,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所记载年代起于鲁隐公(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记录。③古代史书通称:比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④春秋之后的历史书籍:比如《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记录个人的历史书籍《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故春秋即朝代;《春秋》即历史(历史的一部分);《春秋》即历史著作。冬、夏者,春、夏、秋、冬季节之一、二。





四维正邦


春秋时期就是因为夫子微言大义的春秋一书,故此称呼。春至木荣,属木,方位为东;秋来萧杀,属金,方位为西。金木均为有形物。而冬夏则为水火,为无形物。文贵言之有物,当然以春秋喻之较为恰当。这正是孔圣人的高明之处。


拒绝下流


个人认为,大体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农耕社会,春种秋收,衣食之大事;

二是北方四季中,夏多雨水,冬多风雪,不宜于做大事,其时令性远弱于春季秋季,军事行动多在春秋;

三是编年史记,所记录均为大事,如春秋之大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