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前幾天對李醫生的去世,在整個網絡上是影響巨大的。我的朋友圈大多是惋惜的,痛心的,包括我自己,無論如何,李醫生也算是本次疫情的“吹號者”之一,戰鬥在一線,最終被新冠病毒無情奪走了生命。如果在這裡我不想去評判什麼是非功過,也無權去評論,只是覺得惋惜之餘,設想事件如果倒放一次,是不是就能避免這次疫情的發生,可能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吧。

我個人覺得,有些意外事情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系列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都會爆發,基本上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是這種意外發生的時候,該如何處理,以什麼樣的態度去處理,卻是可以掌控的,具有人為主觀的因素。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冠疫情的爆發,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姑且從目前的報道來看,主要和吃了野生動物有關係,而吃野生動物多年以來就有之,國家法律和政策管控的是:不準販賣野生保護動物,那不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呢?是不是很多人都吃過?河裡的魚類算不算?海里的動物算不算?法國蝸牛算不算?感覺要劃定界限是非常難的。扯遠點,就要從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開始說起了,其實很多國家也有吃野生動物的習慣。可能有人說“不能吃那些噁心的動物”,但在噁心的標準上,各個國家都不一樣,中國的兔腦殼,在國外就被評為“十大惡心食品”之一,可能部分人會認為日本的“鯨魚刺身”也很噁心。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因此,如果最後科學確定是吃野生動物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說,這次的疫情爆發具有必然性,如果吃的人少,爆發的時間可能會遲點。如果歷史可以重來,肯定也無法阻止完全不吃野生動物吧。

李醫生事件引起巨大反響的最根本原因是對“疫情消息”這件事的處理態度上和處理方法上,可能是相關部門的定式思維,也可能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機制,去求證、去查詢、去核實,就只按舊模式去“訓誡”了。“訓誡”並不是一個重大的事,應該說“訓誡”也是有中國的特色的維護社會治安的一種方式。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這次“訓誡”與“李醫生髮了微信群提示,戰鬥在前線,卻染上病毒了,造成英年早逝,留下妻(也被感染)兒”這兩件事形成的巨大反差。很多網友都希望是李醫生“吹號”的時候,當地部門引起足夠重視,不應該去“堵”信息,而是去求證和落實,讓疫情早些防範、更早一些預警,可能結果會好一些,僅此而已吧?國家監察委派出調查組作全面調查,相信會還原真相,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待。

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在門診時,就接待了四名特殊肺炎患者,且均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12月27日,張繼先把相關情況向醫院領導彙報,醫院迅速上報江漢區疾控中心。張主任處理事情的態度、速度和方式都值得欽佩的,說明當時政府也已經在非常重視了,在沒確認新型病毒情況前,沒有正式公佈。武漢是“九省通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加上春運的到來,讓防範體系“猝不及防”。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一些舊有的“堵式管理”也在不斷改進,早些年的“城管一下”也帶有這種思維的模式,要和諧,不能只堵不疏。最近幾年的“城管矛盾”已經少很多了,“文明執法”、“微笑執法”、“低租金集中經營”等都贏得不少稱讚,更重要的是效果更加好了,“堵與疏”的結果不言而喻,社會需要在經驗中不斷進步。

5000多年前,面對滔滔洪水,大禹的治水理念就是“堵不如疏”,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耗時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舉世聞名的“都江堰”也是對“疏”的最好例證,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李文亮醫生事件,讓人警醒,讓人深思,願每個人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困難時,都能在“堵和疏”之間找到正確方向。最後,也希望大家都儘量不去吃野生動物,儘量少出門減少傳播風險,讓李文亮醫生善意“提醒”的餘輝能繼續發光發熱,也希望相關部門儘快健全的疫情管理機制,永遠沒有下一次“疫情”。

李醫生,天堂一路走好......


從李文亮醫生事件,感思“疏與堵”

文中圖片來至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