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去“憂傷”?

我心裡很清楚,看到這個標題,有人一定覺得很不爽。

所以必須聲明一下:這篇文章談到的,首先是不包括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內的。

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去“憂傷”?

人活著,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面臨的情況不同,對人的壓力和打擊是不一樣的!而即使是同樣的遭遇,由於基因和後天形成的性格的差異,不同的人其承受能力也是差別巨大的。

遇到了事情,轉不出來,就可能產生抑鬱、狂躁、懷疑等等不良的情緒,時間久了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這種情況無疑是讓人同情的。即便是身邊的朋友、同學和家人,也多半是無能為力。生病的人自己非常痛苦,關心他的人又不能替代,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去看醫生,系統的治療加上適當運動,多出門轉轉,多與人打打交道交流交流。

我們要說的,其實是與心理疾病關係不大的、另一種情況。

就在今天早上,我無意中看到了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叫做:我是一個高四復讀生,為什麼我這兩天悶在家裡,一天比一天傷感了,我應該做點什麼來減緩傷感?

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去“憂傷”?

說真的,看到這樣的問題我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我想起了多年之前自己慘綠的少年和青年時代。

因為家庭和自身性格的問題,我在年少直到大學畢業之後好幾年都一直是很內向的。貧窮和寒磣的衣著所帶來的自卑、清高、膽怯和強裝的自傲都集中在我身上。與人交往不多,朋友也非常少。總是一副沉默而憂傷的樣子!

然而,這其實沒什麼大的問題。

人生在世,只要不影響別人,不傷害自己,不違反法律,其實是什麼性格,有什麼愛好,都是自由的,都是無所謂的。多年之後回首往事,其實我主要的問題根本不在於此!

當時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好像迷戀上了這種狀態!

我的成績還算不錯,但是卻完全無法專心學習!是的你沒看錯,是完全的無法專心學習!上課永遠都走神,除了語文,平時老師發的大部分試卷,都是等到下次開始講解時我基本還沒做!於是只好在上課時不聽講自己在那裡做,然後下課再找同學對答案。結果還總是對的多,錯的少!——在當時,這正是我清高自傲的原因之所在。

然而就像茨威格在《斷頭皇后》裡所說的那樣:“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去“憂傷”?

這個當時我引以為豪的東西,正是此後多年我碌碌無為的根源!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我憂傷的原因:暗戀和對所謂文學的喜愛!那種由此帶來的虛無甚至是虛偽的美感,讓自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這正是我始終不能集中精力學習的原因之所在。

很快我就為自己的所謂聰明、所謂的“不努力學習也有好成績”付出了代價!高考時我的成績是比較高的,然而陰差陽錯的,我報好了志願之後又最終改成了普通本科。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為此耿耿於懷!我認為自己混的很差勁都是因為父親,他改了我的志願,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坦率的說,這方面因素是有的。但是又過去了很多年,當我終於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人時,才終於開始反省自己:

如果自己當時能夠向別人一樣專心學習,如果成績足以考上北大清華,我還會因為其他因素把重點改成普通本科嗎?

即便是上了後來的普通學校,如果我在大學裡專心、努力,如果大學畢業後我仍然專心而努力,一直堅持,一直努力,自己的人生又會是什麼樣子?!

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去“憂傷”?

所以,當我看到上面那位高四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忍不住做了下面的回答:

1.在你那個年齡,有時候覺得傷感是很正常的。

2.從某種意義上說,感覺傷感是件好事,那說明你還年輕。

3.我不知道你是男生女生,但無論如何,傷感總歸是一種軟弱的情感狀態!但正如文學或者其他東西,所有軟弱的事物通常都是有迷惑性的,有時候會呈現出一種病態的美感。就像“斷橋殘雪”這種景緻一樣。不要被這種感覺所誘惑,不要沉溺其中!

4.無論你願不願意聽,傷感這東西本質上都是閒的!如果你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你想的只有吃飽穿暖並且會努力的主動去找——除非你不想活了;如果你正身染疾病、痛苦不堪,你想的只有趕緊痊癒並且會積極的去尋求治療——除非你不想活了;如果你身陷困境、難以自拔,你想的只有奮力掙扎並且會窮盡可能的去找到翻身之道——除非你不想活了!

5.本質上來說,傷感跟你是什麼身份並無關係。但是,在高四復讀,難道你首要的重要的全部的重心不是在於應對幾個月後的又一次高考嗎?都已經是復讀一年了,不學習你想幹嘛?你是富二代嗎,我看未必!富二代你還復讀個啥?

So,別扯那麼多了,現在,Now,立馬爬起來看書學習去!

==================================================

在文章的最後,特別想對那些像我當年一樣年輕的人們說:

醒醒吧,年輕人!你所謂的傷感,不過是無病呻吟!你沉溺其中的,非但毫不美麗,而且醜陋不堪!

人在年輕時,有那麼多可以選擇的;有那麼多該做的事,那麼多必須全力付出的努力。你在那裡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不去承擔,毫無擔當!

你有什麼資格去“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