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文史今安在


其实在晚清时期是出了不少人才的,像那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4个人都很优秀,都曾经受过晚清时期统治者的重用。既然都是名人,那么自然会沦为平民百姓的谈资,大家总会把他们拿来进行比较。他们4个人中谁的官职更大呢?他们4个人对中国所做的贡献哪个最大呀?这都是百姓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可是官职的大小是很难进行比较的,因为不同时期人担任的官职会有所变化,可能会升官,也可能会贬官。要想进行合理的比较,是很难的。所以若想在他们之间真的按照官职大小排个序,那么就看他们生前最高曾经担任过什么职位?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曾经最高的职位来进行比较,这样会相对公平些。曾国藩一手创立的湘军,他本人自然是主帅。他担任过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的职务,最后做到两江总督和,武英殿大学士。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是很积极的,第一艘轮船的打造就是在他的支持下,第1批的留学生也是他安排的,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个第一都是他创造的。要知道新事物通常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可是曾国藩接受的却很快。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北洋水师和淮军是由他亲手打造的,当然他也是这两支军队的统帅。这方面倒是与曾国藩打平了。李鸿章一生担任过无数个职位,升过官,也被朝廷贬过。他最后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和直隶总督。


由此看来曾国藩和李鸿章2人做过的最高官位是不相上下的。李鸿章虽然领导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很差劲,但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表现可是不俗的。左宗棠这个人是块打仗的材料,要知道新疆能够被成功收复是离不开左宗棠此人的。幸亏他当初说服了慈禧太后,才得以领兵出战。


他当过别人的幕僚,也做过三品的巡抚。最后他做了两江总督和东阁大学士等,就连军机大臣他也做过。张之洞这个人办了很多学堂,也创办了汉阳铁厂,在洋务运动中还是大放异彩的一位人物。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论职位高低这方面,曾国藩和李鸿章打平,张之洞和左宗棠稍逊点。


尚武菌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合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晚清时期,平定叛乱(镇压起义),发起洋务运动登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四人官位高低,不能一概而论,综合生前职位、爵位、死后谥号等各方面,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下面依次说明,首先简单介绍下四人:

曾国藩。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其一生完美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所谓“做官当如曾国藩,经商当学胡雪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候,谥号“文正”。政治生涯中主要成绩是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兴办洋务,使清政府短期内国力增强。

李鸿章。大清的裱糊匠。慈溪认为其有“再造玄黄”之功,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是大清帝国里唯一可与列强争锋之人,国际上称为“东方俾斯麦”。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官至,东宫三师(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太傅、一等肃毅候,谥号“文忠”。一生为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殚精竭虑,参与了多次重大历史事件,签署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若早生一百年,李鸿章一定是名垂青史的能臣。

左宗棠。民族英雄,当之无愧。收复新疆之功足以照耀千古。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最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候。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生平主要事迹、参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回民叛乱,收复新疆,兴办洋务运动,一生东定闽浙、西靖陕甘,北收新疆,晚年又不顾年迈之身督师抗法,病故之前仍对国家恋恋不忘。一身所为无愧民族英雄之称。

张之洞。四人中年龄最小者。同治二年探花,一生主要成就为改革教育,创办众多学堂,修建铁路,重视西学,镇压义和团运动,参与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翰林入官场,外放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未实际授予),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宣统元年去世,谥号“文襄”。

四人中,就生前爵位看,曾国藩为一等侯爵,李鸿章为一等伯爵,左宗棠为二等侯爵,张之洞无。因此爵位而言,以次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下面看看谥号,死后获得一个好的谥号,是大多数文人的终极目标,曾国藩谥号“文正”。文正是文臣的最高谥号,李鸿章谥号“文忠”,“忠”字在文臣谥号中位于正、贞、成之后,远远高于襄。左宗棠、张之洞均谥“文襄”。谥号上的品级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打平。

最后看看官职,四人中,曾国藩资格最老,左宗棠次之,左曾是曾的幕僚。李鸿章为曾国藩学生,张之洞资历最浅,年龄最小。四人同时间的官职对比,肯定是曾国藩最高。在地方任职期间,四人都做到了地方最高职务,总督。含金量上来看,直隶总督为总督之首,地位最高,其次是清朝赋税重地两江总督,其他各总督按照当时情况地位有所变化。曾国藩、李鸿章均做过直隶总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均做过两江总督,而张之洞未实际授予。左宗棠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均为战事需要而任,含金量较张之洞两广、湖广总督更高。因此地方职务上,曾国藩、李鸿章最高职务相同,曾国藩多出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有军事大权的两江总督,实际曾略大于李,左宗堂和张之洞职务打平,但左宗棠本身为名将任职期间军权在握,因此左略胜张一筹。地方职务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央任职方面,四人都官至大学士,清朝的学士体系是文官的顶峰,即所谓的三殿三阁大学士体系。按照高低排名依次是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曾国藩最高为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最高为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为东阁大学士、张之洞为体仁阁大学士。同时李鸿章曾经兼任北洋大臣,因此中央职务排名依次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官职比较相对复杂,因此小编浪费了较多口水,总结下来,曾国藩资格最老,同时期官职最高,地方任职经历最高,中央最高职务略低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次之。

综上所述,结合爵位、谥号、地方及中央任职经历。就四人一生而言,四人排名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四人虽大致属于一个时代,但活跃期间既有重叠又有不同,四人侧重领域也有所不同,单纯的比较职务高低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一个人的朝廷的地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掌握实权的情况,死后的地位综合比较。四人都有过平叛或镇压农民运动的经历,又同时主持了洋务运动。曾国藩虽靠军务起家却属于纯粹的武将,左宗棠一生戎马是那个时代清廷最可靠的军事将领,李鸿章更多的位居中央任职,实际为晚清宰相,张之洞则偏向纯粹的文官,在教育,文化,学术方面成就突出。

四人都封建时代出色的名臣,个人能力无愧四大名臣的称号,虽然后世功过褒贬各不一样,作为封建末期的人,多少背负骂名,但在小编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得起当时的国家,民族,就整个历史的角度而言,他们比洪秀全之流强出太多了。


<strong>


自漂自流


说起晚晴中兴四大名臣,史书上的一般默认的排名顺序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么,这个排名和他们的官职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可以来详细看下:

曾国藩:作为晚晴四大名臣中的第一名,不仅是其他三位的前辈,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其他三位的半个伯乐,一手创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官封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曾做过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死后谥号文正。

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淮军的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还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封一等肃毅伯、文华殿大学士,先后担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死后谥号文忠。

左宗棠:曾国藩的幕僚之一,楚军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官封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死后谥号文襄。

张之洞: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汉阳钢铁厂,并在中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官封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任山西巡抚、湖广总督、署两江总督,死后谥号文襄。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曾国藩最年长,其次是左宗棠,再次是李鸿章,张之洞最小。其中曾国藩和左宗棠平辈论交,李鸿章是学生辈,张之洞更是他们之中的晚辈。

其次,从他们死后清廷对他们的评价来看,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古往今来文官的最高评价,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在历史上能够获得这个谥号大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李东阳等。清廷愿意把这个“文正”的谥号赏给曾国藩,可见对他的认可。

至于李鸿章的“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而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又比“文忠”稍逊色一点。从这层意义上说,在他们四人去世后,清廷给他们的盖棺定论就是曾国潘排名第一,李鸿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再次之。



接来下,我们来重点看一下他们四人的官职大小:在清朝,我们在分析某个官员的官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分别是大学士、总督和爵位。

大学士:清朝自乾隆改革官职以来,朝中大学士主要分为“三殿三阁”,即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但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他们的排名一般是这样: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当时,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所以单从大学士这个官职来说,李鸿章排名第一,曾国藩排名第二,左宗棠排名第三,张之洞排名第四。

总督:清代的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主要职责是统管一省或者两三省的军务、行政大权,所以总督往往是真正具有实权的封疆大吏。

在清朝的众多总督之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其总督的地位也是有高有底。一般情况下,东三省总督是众多总督中地位最高的,往往只能由满清贵族才能担任,其次依次为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等。

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最高都担任过直隶总督,而左宗棠和张之洞最高只担任过两江总督,不过曾国藩相比于李鸿章,他还担任过两江总督,所以要胜李鸿章一筹。

同时,张之洞只是署两江总督,也就是暂时代理两江总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职,所以要逊于左宗棠。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们四人按照总督官职的排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爵位:清朝的爵位依然是按照“公、侯、伯、子、男”,其中每个爵位又分为三个等级。

曾国藩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也就是一等侯爵;李鸿章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相当于是一等伯爵;左宗棠的爵位是二等恪靖侯,也就是二等侯爵;张之洞着没有被封爵位。所以从爵位上说,他们四个人的排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最后,我们把大学士、总督和爵位这三个官职综合起来排名:曾国藩在总督和爵位这两项中都排名第一,在大学士中排名第二。李鸿章在大学士中排名第一,在总督中排名第二,在爵位中排名第三。左宗棠在大学士和总督中都排名第三,在爵位中排名第二。张之洞则在这三项中都排名第四。所以从官职上来说,他们四人的排名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我是赵帅锅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四位名臣,他们做的最高官职都是什么吧!

曾国藩。1868年4月授武英殿大学士,8月兼任直隶总督。

李鸿章。1874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左宗棠。1874年8月授东阁大学士。1881年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宜。

张之洞。1906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以上就是清朝中兴四臣做过的最高的官职。而按照以上所述,单纯的以官职从大到小的排列应该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清朝,在内阁大学士的殿阁衔上,自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三阁”制,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每阁的大学士虽都为正一品,但是在地位上却有先后之分,排位如下: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而因保和殿大学士自清二百余年,只有傅恒、张廷玉等数人获得,所以实际上在当时清朝序班以文华殿大学士居首,为文官之首。所以李鸿章作为文华殿大学士自然官职要高于其他三人,而曾国藩因居武英殿大学士则次之,再次之就是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



当然在对比他们四人官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左宗棠、张之洞这二人可当过军机大臣,而李鸿章、曾国藩可没有当过。要知道军机大臣在清朝可是被称为“有宰相之实”的官职,那为什么他们二人会低于李鸿章与曾国藩呢?其实很简单自“甲申易枢”后,军机大臣的权力早就被慈禧以各种的借口给剥脱了,实际上这个时候军机大臣已无多少的实权,基本以沦落为慈禧的一个随用随丢的工具罢了!



军机大臣的权力虽被削弱,可地方总督的权力却日益加重,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不得不将军权、财政权都下放到地方的督抚手中,其中由以作为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权力最大,所以虽然李鸿章、曾国藩没担任过军机大臣,但他们二人担任过的直隶总督,在这个时候权力却丝毫不弱于军机大臣。



当然以上只是按照官职的排位。如果按照爵位来排大小的话,显然是曾国藩(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一等肃毅伯)→张之洞(无爵);如果按照谥号来排大小的话,显然是曾国藩(文正)→李鸿章(文忠)→左宗棠(文襄)=张之洞(文襄)。



清朝的谥号以文正为最高,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其次为文贞、文成,再次为文忠,此为清朝文臣最高的四个谥号。之后就是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等29个字。



如果按照死后的待遇来看,则是曾国藩(太傅)=李鸿章(太傅)=左宗棠(太傅)→张之洞(太子太保)。如果按照对清朝的贡献来比较,则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李鸿章(替慈禧背黑锅)→左宗棠(收复新疆)→张之洞(镇压维新派起义)。



当然若以对现在的中国贡献,无疑是左宗棠最高,收复新疆这等收复失土之事足以让他名留青史。再就是曾国藩,是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建设。其次就是张之洞,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工业为民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最后就是李鸿章,他创建的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也为民国的海军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澳古说历史


曾、左、李、张,同列为晚清四大名臣。他们四人都曾担任过,外官最高职务的总督。又分别晋升到,文官最高级别的内阁大学土。

大学士在清朝有宰辅之称,品秩为正一品。如此,四人官阶品级是相当的。当然其中以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地位稍崇,曾氏的武英殿次之,而后左氏之东阁大学士,再张氏之体仁阁大学士。

然而当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权责渐轻,时人曾有这样评价“阁臣(大学士)不入枢府(军机处),则一切政要不得预闻”。如甲午战败失势后的李鸿章,虽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头衔,却一度无所事事,等若“闲曹”。

随着内阁大学士渐成为一种荣誉头衔,军机大臣取代其成为中枢首脑。光绪年间的御史陈璧,曾说“军机者,宰相也,天下事无所不综。”

光绪帝也在其所发上谕中说“军机处为行政枢纽,关系綦重”。可见清中后期,军机大臣成为帝国的实际宰辅,大学士只存宰相之虚名。

当然,若以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则是实至名归的相国了。而在我们讨论的四位大臣中,左宗棠、张之洞皆以阁臣入枢(军机处),也就是实际相国。而李鸿章、曾国藩只是分别以大学士身份,留任地方总督,从未入过军机。

综上,依清国官制,四人中官位从高至低排序,应是~左、张、李、曾。。。。

本文贴出以后,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意见,在此表示接受欢迎👏。但又必须做出一些声明,首先本题所问,乃四位晚清大臣的官职排位。个人以为其爵位并不在其讨论范围,并且爵位高低,也未必与官职大小所套挂。比如清初范文程、洪承畴,都是陪列阁阙,官位不可谓不高,但封赏爵位却很低。而同时期因功封爵的汉臣,其爵位远在二人之上众多,但官职却多远不及也,甚至也会出现有爵位无官职的现象。

。。。我们这里讨论官、职。也会出现同级官,任不同的职务。更或所任职,与所居本官并不匹配,即所谓官与职分离(这是唐宋时期官制的延续。。。

打个比方,某位老兄穿越回去,时值咸、同军兴,老兄因军功,被上司保举为从四品知府,但是全国知府职位所设有限。老兄无法去担任知府的官职,只能留在军营出任个管带(营长)。这个时候老兄的官还是知府,可以用知府礼仪,但实际职务是管带。再如果某天,有个同知出缺(知府副手),上峰让老兄暂署,那么老兄此时是知府官,同知职。或许有天,老兄被人参弹,开去同知缺,保留知府衔归部候选。,那么此时老兄是,什么职务、差使也没有的候补官员,也就是有官无职。。。

清代初地方督抚乃是临时差委,多派中央部院大臣或内阁大学士担任这一职务,也就是说这些督、抚是职,而它的本官是部院大臣,或大学士。即便到了中后期,督、抚亦例兼部、院的官衔(总督兼尚书衔,巡抚兼侍郎)而所任督抚者,也多以其所兼部、院官衔自称。 (总督称部堂,巡抚称部院)

军机大臣也可视之为一个实际职务,而他的本官也或可是阁臣,或是部院大臣。其与督抚设立之初亦多相近之处。。。

所以,本人将曾,左,李,张四位晚清名臣的官位与职务,分别比较。以军臣大臣为清廷最高实际职务,大学士为最高官位为依据,得出本文上述之排位,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说。。。。


欲挽强弓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人说他们是英雄,有人说他们签订丧权辱国的《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作为清朝末期活跃的汉臣,为国家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事情,奈何清朝清政府腐朽!了解这四位元老按照官职大小就需要了解清朝的官职等级。那么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官职,主要介绍这四位大臣曾担任的最高官职。

第一是大学士

在清朝,自乾隆皇帝改制后,朝中大学士便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这三殿三阁的官职名称定下来,大学士的官职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实际权力还是有差别的,通常是以三殿三阁的高低顺序来体现大学士的职位大小,所以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尊,东阁大学士地位最小。

第二是总督

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另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所以总督是具有实权的边疆大臣,清朝的众多总督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东三省总督是众总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

第三是荣誉衔

东宫三师三少,到了清中晚期这就是体现荣誉的虚衔,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还有爵位,按照高低是“公、侯、伯、子、男”,在清朝,自平定三藩后,汉人再无人能封王,所以汉人能得到的爵位最高就是公爵,事实上自雍正以后,也极少有汉臣能被封公,各个等级的爵位中具体也分“一,二,三”等级。

第四是谥号

有功于社稷的大臣死后都会被皇帝赐予“谥号”,文臣谥号之首是“文正”,后面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襄等等,太多这里不再赘述,武将谥号之首是“武宁”,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号是“忠文”,“忠武”等等。

官职等级大体了解清楚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给这四人排名吧!

曾国藩:1811-1872,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探索者。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产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1、封爵官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

2、封爵:一等毅勇侯

3、追赠:太傅

4、谥号:曾文正公

李鸿章:1823-1901,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1、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2、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评价:“东方俾斯麦”

3、慈禧太后评价“再造玄黄之人”

4、官职: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5、爵位:一等肃毅侯

6、追赠:太傅

7、谥号:李文忠公

左宗棠:1812—1885 左帅统领大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年轻时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研习兵法!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

1、官职: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

2、爵位:一等恪靖伯

3、谥号:左文襄公

张之洞:1837—1909,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发展军工重工业;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

1、官职: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2、爵位:无

3、追谥:太子太保

4、谥号:张文襄公

张之洞为中国创建工业基础和教育基础,现代许多大学前身都是张之洞所办。

1、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

2、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

3、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1、官职大小排名: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2、爵位大小排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3、死谥追封排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些“晚清名臣”呢?


弘宗起名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当时满蒙同盟式微的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依仗汉族士大夫的势力来维系统治,开启洋务运动热潮,引领中国进入近代化道路。



他们作为清帝国的封疆大吏,官职大小顺序分别是:

从有相位而无相权的大学士来看,清代以保和殿为尊,其次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而曾国藩在同治六年(1867年)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后改授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则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由于左宗棠和张之洞入军机参与机务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应该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从总督官职来看,清代总督有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东三省总督首要,而后依次是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级别上没差别,但若是一同上朝还是要排一下站位的,从这个角度,曾国藩、李鸿章都任过直隶总督,左宗棠和张之洞还均任过两江总督,只不过李鸿章还担任过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却并未实际授予,因此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从军功封号来看,曾国藩以湘军起家,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淮军则得益于湘军的扶持,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剿灭捻军以及甲午战争等,封一等肃毅伯(死后封侯);左宗棠的楚军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封二等恪靖侯;张之洞的军功无法与三人相比,按照清乾隆十六年定制,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因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从身后功名来看,文正是清代文臣最高荣誉,由皇帝亲自圈定,曾国藩获此殊荣,入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专祠;文正之后是文恭、文忠,李鸿章谥号是文忠,次于曾国藩,但他是清代汉族在京建祠第一人;左宗棠和张之洞的谥号都是文襄,但左宗棠入昭忠、贤良祠,并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追赠太傅,张之洞则是太保,因此排序应当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总体来说,曾国藩所获功名荣誉最高,次之的李鸿章统领大清内政外交各方面,权力最大。紧接着就是左宗棠、张之洞。只不过四人岁数差异比较大,同时期官职各有不同,仅凭之后的功名对比评价,未免有失偏颇。

应该更多关注他们的历史贡献,比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都是民族实业,四人都为大清救亡图存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完成了那代人应尽的使命。


春秋正义


评价比较晚晴的“中兴四大名臣”的官职大小高低,最为主要的参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大学士的名号,一个是是否为军机大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并且在后来通过设置内阁的方式来行使宰相的实际职能,此时朝堂上开始出现阁殿大学士。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并且按照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的顺序,进行地位的排序。

而实际上,早在乾隆朝之前的雍正朝,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开始,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开始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军机处成为国家权力的中枢。

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

“大学士名居揆席,非兼充军机大臣,几与闲曹无异。然位分不可亵,故大学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满一汉,分东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于堂也。唯管部,则于部中添一正座,两旁以满汉尚书陪之,满汉四侍郎则在下面分两旁坐。故大学士俗呼为中堂。”“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

“中兴四大名臣”均担任过地方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并且都是朝廷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品阶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四人中,仅有两人在成为大学士的同时,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即:左宗棠,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而另外两人仅有是出任大学士,并没有入军机处,即:曾国藩,任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

所以如果单纯的按照官职的高低大小来做一个简单比较,结合否入军机处和大学士名次来排序如下:

第一位:左宗棠,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第二位:张之洞,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第三位: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

第四位: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

如果按照爵位,谥号以及死后殊荣来看,则结果也就会有所不同。

如果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顺序来比较。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一等肃毅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张之洞没有被封爵位。

所以,按照获封的爵位高低来排序,由高到低分别应该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毕竟李鸿章的一等候是死后追赠,故排在左宗棠之后。

如果按照谥号来比较。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排名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文正”本就是对于文官评价最高的谥号,并且大清一朝,一共只有八人获此谥号。

按照《明会典》记载,文臣谥号除了等级最高的“文正”,之后是“文贞”,再往后依次是

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李鸿章谥号“文忠”,左宗棠谥号“文襄”,张之洞谥号也为“文襄”。

故按照谥号排序应该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从死后的殊荣来看。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位名臣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贤良祠。

但是其中,只有李鸿章享有了在京师建祠的殊荣,不仅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并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师祠的汉族官员。

“晚晴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人作为当世之权臣,也都在尽自己的力量来提振国力,拉近与列强之间的差距,但是怎奈晚清的没落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再加上保守派的重重阻挠,最终也没能改变落后晚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雍亲王府


这四个人被称之为“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他们在清廷的官职,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如果从清廷权力中枢的军机处看得话,除了曾国藩,其他三人皆兼职过军机大臣,似乎比曾国藩高一头,但这么来论的话,对曾十分不公平。因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湘军最后彻底战胜太平军的话,汉人几乎很难任职军机大臣,而这一期的肇始者,皆是曾国藩。

曾国藩组建湘军,其湘军核心人物,不过三人,急流勇退的曾国藩,壮年早逝的胡林翼,厚积薄发的左宗棠,这三个人,最早跻身清廷督抚大员的是胡林翼,如果胡林翼不是在安庆之战后早逝的话,四大中兴名臣可能就没有张之洞什么事情了。

而湘军的历史作用,在清廷政治上主要体现在改变了清廷“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扭转了汉人士大夫仕途的最大阻力,从而才有后来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跻身高位。

从这四人的履历来看,他们都担任过总督,也是内阁大学士,除了曾国藩以外皆是军机大臣,职位皆在伯仲之间,那么这就只能从影响力和权力上来分个高低了。

先从总督任上来看一下,清廷的总督区,职权最重,最得清廷信任的是直隶总督,其次是财赋重地的两江总督。四人都担任过两江总督,其中张之洞只是署理,从未实授。而其中唯有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担任过直隶总督,从这一点看,无疑是曾、李二人更高一筹。

在曾国藩急流勇退之后,清廷为了统筹日益频繁的与洋人通商事宜,设立了南北洋大臣,分别由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担任,而长期兼职这两个职位的分别是李鸿章和张之洞,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的权力要比曾、左两人更大一些。

从对清廷中央的影响力来看,无疑李鸿章要更厉害一些,毕竟亚洲第六舰队是他一手建立的,其淮系文武官吏在湘军解散后,无疑是清廷中流砥柱,说句门生故吏遍天下也不为过,每每与洋人签订条约,老佛爷都选择李鸿章,相比较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更加是清廷不可或缺的人物。

从爵位角度而言,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而张之洞最惨,一个爵位都没捞着。就这个序列而言,无疑曾国藩最高,其次李鸿章,再次左宗棠,最后张之洞。

这四个人其实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基本都是位极人臣,并没有被贬黜的记录,可以说已经实现了真正封疆大吏的权柄,达到了清廷都无法轻易撤换更替的程度,他们最终的结局,也都是死于任上,一生荣耀。

从官职大小这个角度来给这四个人评排名,本身就不科学,因为就清廷官制而言,他们四人都基本跻身清廷权力中枢,但因为所处时期不同,曾国藩比较吃亏一点。若以实力贡献而论,公认的排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老曾一手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打破清廷的政治生态,是近代汉臣崛起的一切起点,如果不是本人不太具备做皇帝的潜质,可能差点就割据东南跟清廷对着干了。

李鸿章,门生故吏遍天下,光绪以来近代中国的政坛上,几乎一半的名人都出自他的提拔或他的门下,在洋务运动中,也是务实派的中流砥柱,创办的北洋水师,虽然最甲午一战功败垂成,但后来提拔袁世凯发展为北洋六镇,其在军事方面的势力一直都保持四人之中最大的优势。(老曾是自解兵权)

左宗棠的名,更多的是打出来的,他确实是清末难觅的将帅之才,具有极高的战略素养,从太平天国到捻军、再到甘肃回乱,后来的收复新疆,中法之战,清廷最后的几十年里,有用兵之处,皆有其身影。与绥靖派李鸿章比起来,左宗棠是实打实的铁血派。

与李鸿章相比,左宗棠可能输就输在不善于结党,钻营势力。

张之洞清流出身,后来出任地方督抚,虽然也想走务实救国的路子,但显然清流办起实务来,力不从心,虽然也办了很多洋务,但效果比起李鸿章来略输一筹,在军事上建树不多,但也是清末洋务派中为数不多独当一面的人物。


江畔初见月


这四位按照官职大小排序的话就要了解他们那个时代清朝的官职等级。那么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官职,主要介绍这四位大臣曾担任的最高官职。


首先是大学士

在清朝,自乾隆改制后,朝中大学士便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这三殿三阁的官职名称定下来,大学士的官职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实际权力还是有差别的,通常是以三殿三阁的高低顺序来体现大学士的职位大小,所以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尊,东阁大学士地位最小。

其次是总督

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另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所以总督是具有实权的边疆大臣,清朝的众多总督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东三省总督是众总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


再次是荣誉衔

东宫三师三少,到了清中晚期这就是体现荣誉的虚衔,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还有爵位,按照高低是“公、侯、伯、子、男”,在清朝,自平定三藩后,汉人再无人能封王,所以汉人能得到的爵位最高就是公爵,事实上自雍正以后,也极少有汉臣能被封公,各个等级的爵位中具体也分“一,二,三”等级。

最后是谥号

有功于社稷的大臣死后都会被皇帝赐予“谥号”,文臣谥号之首是“文正”,后面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襄等等,太多这里不再赘述,武将谥号之首是“武宁”,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号是“忠文”,“忠武”等等。

好了官职等级大体了解清楚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给这四人排名吧!


按照惯例,先看四人担任的官职

曾国藩,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谥号“文忠”,追赠太子太傅。

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谥号“文襄”,追赠太子太傅。

张之洞,官至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没有封爵,谥号“文襄”,追赠太子太保。


所以按照官职大小排名的话就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按照爵位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按照死后加封的荣誉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