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情,暴露了我们思想的枯竭


疫情之下,呼声甚高,行动甚多,却独独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应该怎么做,以及我想要什么。


01 盲从: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1月31日晚,有报道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刚刚传出,无数市民连夜到药房购买,网上的药品也被迅速抢购一空。造谣传谣固然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可我们也该思考一下:仅仅因为一个“初步发现”的“抑制”效果就赶紧排队购买,完全忘了人群聚集会增加传染风险的客观事实,是不是意味着理性的防线正在失守呢?

太多人放弃了理性,把自己交付给了焦虑的情绪和强大的声音。这并不是一个突发现象,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当你平时花了太多时间在不着边际的影视剧中时,当你觉得不愿动脑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时,当你不看自己的需要却跟风购买网红产品时,你就放弃了“思考”这宝贵的操练。所以面对着四起的谣言,也就没有了自卫的武器和能力。

这场疫情,暴露了我们思想的枯竭

02 狂傲:我只要“我觉得”!

与盲从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只相信我自己”。春节前早有短时间接触导致病毒传染的事情,可过年时依然有人觉得无所谓,大摇大摆地带着孩子出去串门;官方一再强调要开窗通风,可很多人还是觉得开窗会让病毒飞进室内。其实,就在平时,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正能量的事情定义为“造假”,没有理由地判定单位的选举“有猫腻”,每次都会认为孩子学校的活动是“乱收费”……不平的眼光看到的,只能是满世界的崎岖。

固执的怨怼完全拒绝了事实与理性,是一种悖逆的狂傲。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曾说:“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

这场疫情,暴露了我们思想的枯竭

03 空虚:我真的待不住了!

这超长的假期,“关疯了”太多人。人们想出去,想社交,想工作,就是不愿意再安静下去。吊诡的是,平日里人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真的闲下来了,竟然没有一件想做的事情。不愿意读书写字,失去了学艺术的热情,甚至连和家人增进感情的想法都没有了。这样的冲突反应了人内心的空虚: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是想结束当前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必须要人陪伴,而不能独处。可独处是一种太重要的能力,宝贵的思想与精准的判断只有在安静中才会渐渐清晰。同时,失去独处能力的人在交往中只会依赖和附从,因此无法与他人建立起健康有益的联系。在生活事务方面,太多人是被事情填满了生活而不能自主地进行安排:“繁重的任务+及时的享乐+舒适的休息”构成了无数个24小时。当这些事情都没有了,就会发现,你竟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到底是为什么活着。

这场疫情,暴露了我们思想的枯竭

04 智慧与思考

我们正在渐渐失去理性判断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因为没有智慧,不认识真理。一方面,每个人都偏行己路,设立了自己的是非标准。可我们有什么依据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呢?这种狂傲最可怕的还不是贬低别人,而是捂住耳朵不听真理的呼召,闭上眼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悖逆地对抗着真理。另一方面,人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与责任,顺着惰性与私欲,找一个可以让自己“不用劳累,不用动脑”的生活保障。所以,我们听凭外界的声音: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谁是权威谁就正确。

人觉得拜偶像的行为很愚蠢,可这种对外界的“迷信”就是一种拜偶像:不问对错,不看未来,只想当下,只要“消灾”。

若想寻求智慧,就要否定自己。我们渴望“完美”,但每一次行动都会带来损害。这不是因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是因为我们的罪恶,使得自己的所求所想充满了败坏;因为我们的无能为力,只能用“破坏”的方式去满足那个控制我们最深的欲望。

人若能在这样的痛苦中认识自己,就会弃绝自己,转而去寻求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比某个人好,而是完全的、良善的、公义的、圣洁的、高于人的存在。

智慧不会不劳而获,必须努力去寻求。你要去学习、去思考。与其他能力一样,学习力与思考力也是用进废退的。克服惰性一开始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借着微小的练习与小目标实现的喜悦,你会得到越来越大的喜乐与悟性。

这场疫情,暴露了我们思想的枯竭

05 理智的尽头

著名的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有一位学生,经常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忽然有一段时间,巴鲁赫很久没有见到这位学生了,他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连忙赶到学生家里。

到达后,他看到学生正坐在桌前,周围堆满了书本和纸张。

巴鲁赫关心地说:“我知道你的感受!你跨越了49道理性之门,却被绊住了。你用尽各种科学、哲学、逻辑,却毫无办法。在此之前,遇上问题你就会尽力寻找答案,于是你跨越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每跨越一道门,你所磨练出的理智就将你带到更深更广的问题海洋,在探索的过程中,你跨越了更深更远的门。现在,你站到了第50道门前,你像以往一样与这些问题搏击,却不知道,这道门后是一个深渊。没有人得到过满意的答案,你再向前走,同样也会越陷越深。”

“我该怎么办呢?”学生惊讶地问道,“该不会是回到第一道门前吧?

“不,”巴鲁赫说,“知识和阅历会伴随你终生,但你要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它们。

如果你在第50道门前转身,你会发现,你不仅没有回到原点,还到达了更远的地方——你站在了信念面前!

我们要追求理智,但要明白,理智是有尽头的。但这尽头不是绝望的结束,而是信念的开始。一切的知识都会受到时间和领域的局限,而信念是没有穷尽的。它不仅会指教人们怎样获得与运用智慧,还会超越时空,将人引向永恒!

所以,获得理智,不是终极的目标。那高于理智的信念,才是更大的盼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