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传播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想?

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


老子的“道法自然”与今天所说“自然”是不同的概念。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是指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意思,更接近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天性”,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指得是大自然界,甚至狭义地理解成了花草树木、动物草原等有形的物质。

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道家提倡的“无为”,老子说“无为无不为”,但遗憾的是今人只读到了“无为”而对“无不为”有极大的盲点,正因为如此,很多后世学者把道家的道法自然、道家的无为理解成了“不作为”,甚至理解成无所事事,可谓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曲解了道家核心、根本思想,这是我们传播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的时候,需要正本清源的。

不作为的观点是受到庄子批判的,庄子在巜天下》篇明确指出以慎到为代表的无为学说是“死人之理,非生人之道”。

道法自然是旨在追求人们遵从天性的驱使,听得懂天地的号令,这样才能趋利避害,先知先觉,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


郭伟胜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光彩,在现实世界透露出来的思想启示,无不显示出道家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经》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反映出中国智慧的深邃广大。《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

1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成系统的哲学。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但又无形无声,不可捉摸,它持久永恒,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思想中,道被提升为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这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突出的贡献。

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一言以括之,即“反者道之动”。老子强调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道理,主张看问题不能执于一偏,尤其要注意事物的对立面。老子思想还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宇宙万物及社会人事都应顺从自然的品性去发展。

赵孟頫《老子》书法(局部)欣赏 资料图片

老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班固《汉书·艺文志》视道家为“君人南面之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注解《道德经》,赞叹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老子的政治智慧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其一,无为而治。“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纲,按其本意,即是对事情不加干预,顺其自然,正所谓“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自然的原则下不妄为,最后的结果则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其对象是在上位者,就君臣来说,就是君无为,臣有为;就上下关系来说,就是上无为,下有为。

其二,处下不争。《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主张处下,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之一。老子指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当效法天之道,故“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不是消极退让,而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不争只是手段、策略,“天下莫能与之争”才是结果,这与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无为而无不为。

其三,公平公正。《道德经》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宇宙万物按照客观自然的法则运转,道于万物并无好恶喜怒之情。圣人治理天下,也当法自然之理,对百姓一视同仁。《道德经》第77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阐述天道的公平和当时社会上人道的不合理,提醒应该效法天道,以矫正人道的过失,做到合理均衡。老子还指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公平公正,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

老子思想蕴含高明的人生智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善若水。老子用水喻道,并以此启迪人生。《道德经》第8章所言水之七善,包括三方面的人生意义。其一,生活态度:“居善地,心善渊”——低调、宁静。其二,处世哲学:“与善仁,言善信”——慈爱、诚信。其三,做事原则:“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灵活、高效。

(2)身重于物。老子珍视生命,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

(3)以德报怨。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所以老子主张以德报怨。此点,确乃显示出了道家的宽阔胸怀和超越精神。以德报怨主要包含三层含义:其一,体现人生的理想境界,即道的境界。以德报怨是道的呈现,乃为大善。其二,重视感化。天道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落实为人道,就是劝善与宽容。其三,以德报怨,直在其中。相对于孔子的“以直报怨”,要做到“以德报怨”当然更加困难。需要注意的是,以德报怨包含了“直”的原则,如果没有了公直,又哪来德义呢?所以“以德报怨”是“以直报怨”的更进一层,而不是随意放纵恶的存在,丧失正义。

综上所述,《道德经》不仅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和规律,而且总结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还洞悉人性的本质,由此提出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思考,这是《道德经》之所以成为永恒经典的内在原因。

2

赵孟頫《老子》书法(局部)欣赏 资料图片

《道德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性,因此为后人诠释与领会老子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战国韩非作《解老》《喻老》,开诠释《道德经》之先河,此后历代注疏者层出不穷,迄今仍然不断涌现,由此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老学。老学发展具有连续性与贯通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老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不同变化,不断地对《道德经》作出新的解释。例如王弼注老,突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并建立起了他的玄学体系。唐代以成玄英等为代表的一批道士则通过注解《道德经》阐扬了重玄之学。重玄学对老子思想的创造性阐发,既提升了道教的理论水平,促发了道教教义的转换,又为宋代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到了近代,以西方哲学观念来诠释老子之道成为老学的特点。如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老子之学说》,认为“其说宇宙之根本为何物者,始于老子”。比王国维略早的严复所撰《老子评点》,同样立足于西学的视野释老。近代老学不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平台,而且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发挥与运用,是历代老学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四位皇帝先后御解《道德经》,体现出老子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独特价值。至于历代官员的阐发,如从唐代的陆希声到北宋的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不可胜举。到明代,还出现了官员群体解老的现象。近代魏源撰《老子本义》,认为老子思想的原旨就是黄老之学,老子的思想要义为治国平天下,是用来救世的。

《道德经》的宗教诠释同样是老学的重点。《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向来受到道教人士的推崇,并出现了许多以内丹理论解老的著作,内容涉及道教教理以及养生学、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颇多“不传之秘”,值得重视。至于以佛解老,有助于更清晰地阐明老子之道的深层意蕴。关于老子科学精神的揭示,是老学研究的新内容。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

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如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灵感与直觉。”波恩指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老子思想与科学的相通,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还促使我们对道家文化精神进行重新思考。

可以说,老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生成,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老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呈现。

3

《道德经》是被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汤川秀树指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国外哲学家、科学家对《道德经》的高度评价,显示出《道德经》的世界性影响。

据朝鲜史籍《三国史记》记载,三世纪时,《道德经》《列子》开始在百济、新罗社会中传播。在日本,古天皇圣德太子所撰《三经义疏》已明确征引《道德经》,由此可知《道德经》传入日本的时间不晚于隋朝。《道德经》传入西方世界始于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1651—1729)的拉丁文译本,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道德经》的法文译本。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英籍传教士湛约翰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的思辨》,这也是第一个《道德经》英译本。1870年维克多·施特劳斯的《道德经》德文译本问世。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对《道德经》日益重视。保罗·卡鲁斯、理雅各、亚瑟·韦利、葛瑞汉、韩禄伯、安乐哲等英美汉学家的老子研究以及卫礼贤、瓦格纳、海德格尔等德国汉学、哲学大家的老学成就都值得重视。1989年,荷兰尼梅根大学克努特·沃尔夫教授对《道德经》西文译本总数做了具体统计:从1816年到1988年的172年间有252种译本问世,涉及17种欧洲文字。近现代以来,日本对老子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武内义雄《老子原始》、津田左右吉《老子研究法》等是代表性的成果。

《道德经》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表明,《道德经》是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经典,并且这种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道德经》已走出国门,世界需要《道德经》。

总之,《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如道法自然的哲学宗旨,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知止不殆的处事原则,以德报怨的应世情怀等等,完全可以和现代社会相适应。这些思想具有跨越历史、连接现实、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恒久价值,充分彰显出道家文化的独特品格。全面梳理《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原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4日11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老学通史》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

小讲堂

出自《道德经》的日常语,你知道几个?

1、天长地久

【原文出处】《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精髓智慧】天地跟万物无所争,不追求自己的存在,没有自己的生命,就能长长久久。所以人不必老记挂着自己能活多久,而是要自然生、自然死,不把它当一回事,反而活得比较久一些。

2、上善若水

【原文出处】出自《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精髓智慧】人应该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水。因为水很善于无私的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几几乎乎接近于道,所以我们应该向水学习。

3、受宠若惊

【原文出处】《道德经》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精髓智慧】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就叫作宠辱若惊。其实宠对我们来讲,是不好的事情。人提拔你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因为那绝不是好事情。一开始提拔你,没事;再提拔你,没事;继续提拔你,你的麻烦可能就来了。

4、大器晚成

【原文出处】《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精髓智慧】大器免成,一般人都说大器晚成,因为他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实际上如果到了道德层次,就根本没有成不成的观念,成又怎么样,不成又怎么样?人家说你成,你也不过是成;人家说你没有成,你还是已经成了。所以不要有这种成不成的观念,这种人才比较自在。

5、祸福相依

【原文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精髓智慧】祸福根本就是变动的,现在看起来是祸,不久又看出来,原来是福。当时完全看不懂,现在看起来是福,过后才知道说,原来这是祸。我们都知道祸福是会变动的,但是谁都不知道祸福是怎么变动的。

6、以德报怨

【原文出处】《道德经》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精髓智慧】“报怨以德”讲的是事前,不是事后。所以你要事先防患,如果预料到事后会有报怨,事后会有仇恨,就要通过施德来预先防止人家对你的报怨。

7、慎终如始

【原文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精髓智慧】慎始比较容易,中国人一开始都很谨慎,但往后越做越顺,就越来越大意,越做越熟练,就觉得自己越来越内行,然后大意失荆州。所以中国人要把“终”摆在前面,“慎终”,就是坚持到最后五分钟,一直到最后都跟刚开始一样那么谨慎,就不会失败。

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原文出处】《道德经》7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精髓智慧】自然因果就叫天网,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过。法再怎么严密也有漏洞,有些人专门研究法律的漏洞,造成社会的不安。一个人说只要不违法,我就敢做,这种勇敢其实是害人害己的。人要凭良心,遵循天理去做事,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 | | | | | | | | | |

内容:光明微教育

统筹:柴如瑾

制作:梁曦文、徐谭

你还会喜欢:

光明学人:

光明学人 中国学术

光明特色 人文表达

光明讲坛:

“不求标新立异,但寻实事求是。

祈愿思想灿烂,又望文才熠熠”


远源流畅


 老子思想深沉、厚重,千百年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对道教思想影响重大外,对法家、儒家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500年来,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对治国安邦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还作为一种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质,极大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陇山出岫


道德经中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更好的传播道法自然的思想,就应该更加深入的理解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分开来讲就是道要法自然。道是一种规律一种行为准则。而法就是要符合的意思。自然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概括。总结起来就是道要符合自然,同样自然也应该归结于道。报道法自然的思想放在人身上,那么就是人道要符合自然。人道是什么呢?就是人类生活的规律,比如人类耕地,要按照节气和气候,这就是耕种的道,这个道要法自然就是要遵守自然气候规律。同样自然气候规律也制约着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应该和无为而治的思想相互结合。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要管。这里的无为是在道的范围内无为,即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道,只需要按照道来发展,不需要人为的干预道的正常运行,让道去更好的师法自然,即无为而治。传播道法自然的思想应该结合老子的其他思想,互相印证,让更多人理解与学习老子的思想。


图小糊


今日头条,有不少有关《道德经》的帖子和视频,普遍把“道法自然”的“自然”,错误地理解为“自然规律”。

“自然”,“自身的样子”的意思。

“域中有四大”,王(人)大,地大,天大,道大。没第五个大。故,道法自然,道法自身的样子。道自身什么样子?“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惚恍,也就是浑沌状态,无规律可言。

《道德经》共有五个“自然” :

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

道生万物,万物各有各的样子。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为,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若解作“百姓都说我们是自然规律”,就不通了。

把“自然”理解成现代观念的“自然界”、“大自然”,是错的。自然界的万物都是道生的,解释“道法自然规律”,是本末倒置,如老子法儿子。


赵日金141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道法自然”所阐述的思想。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是万物本源,化生在天地万物中,然后被天地万物所共用,长存不息。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法则和规律。

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老子强调人应该“道法自然”,就是说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与自然相对立,相对抗,那是不符合“道”的。

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循环不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彼此相互制衡。顺应自然之道,人类才能进步,社会才能繁荣。反之,就一定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对待自然,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去发现自己,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这便是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最好传播。





小白心理驿站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道德经》向人们指出: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要放松心态,回归自然境界,要向厚德载物的地、向自强不息的天、向滋润万物和谐流畅的自然学习。道法自然,人就平安。

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泽酉雨水堂


非常简单,只要摆正人类和自己的位置,立刻可以体会道法自然的思想。

看看人在地球上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太阳系在宇宙的位置有多大?就可以知道人是否应当尊天敬地。天地人是不是一个整体。

这次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聪明而强大的人类,在小小病毒面前,多么的不堪一击。

立场观念对了在去读道德经,很容易理解天地人一体,遵循共同的规律,就是道法自然。天地人合和平相处才是人类的福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讲述道法自然规律的。老子道德经的所有描述,都是在描述自然规律的表现和特色。没有上也就没有下,没有强也就没有弱,没有人也就没有鬼。水柔弱动可以穿石。五行可以相生相克,世界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自己懂了,明白了,照着做就是。言教不如身教,就是最好的传播。道德绑架是最愚蠢的做法。急功近利而不可得。春雨润物无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多么简单的道理。


老梁139490047


老子“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道德经1章》就指出:“有名(之道是)万物之母,无名(之法是)天地之始”,能为万物之母的只有客观天道规律,因不是规律需要的就不会产生,产生出来的也要被”优胜略汰与适者生存”生存法则所淘汰掉。而天地之始是指“天地开始的始动法式机理”,即法或理,说:视不见、听不闻、搏不得,此三者又不可相互致诘深究,”故混而为一”《道德经14章》,此“一”即是因果始动法理或阴阳辩证法理,因不知其名故多处叫“无名、道、法、一、朴、道纪等”,老子也不知是谁之子,认为“象(宇宙)帝(社会)之前就有了”,故为“自然形成”。因此,不解密老子道法精髓的天道法理,只凭一句话就很难解读清楚。“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25章》,全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有多种解读,说法大不相同,唯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概要》上篇之”基础理论”中的”解密老子道法”二版辩证解密为:人法地法、人地之法为自然科学体系主导;地法天法、天地之法是社会科学体系主导;天法道法、天道之法是思维科学体系主导;道法自然法、道与自然之法为”阴阳辩证”天地之始“道纪”纲领。这是结合《道德经2章》与全书而解密出来的,都不是凭臆想的。而因多少年来的旧观念,对此说都不能接受,故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概要》中,将通俗完整《解密老子道法》第二版,作为“基础理论部分”,以望能通过反复思维阅读,在理解老子道法更加深层内涵上,而能认知体悟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主导支配理论体系。


春台96245986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到“道法自然”的思想,很多人是明而不为,就是知道,可是做不到。

都知道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但事实上很多人在名利、物质、财富面前却忘了自然规律。不断的在尝试破坏其规律,甚至妄想改变其规律。但结果都被自然规律所反噬,不得其果。

老子一直在告诫我们,一定要明白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

人只能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能创造自然规律。

明白自然规律越多、越深的人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反之则难以成事,就算运气好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所以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遵循自然,敬畏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