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一转眼,1990年上映的《阿飞正传》已经快三十年了,却始终印刻在人心中未曾消逝,这一段关于“无脚鸟”的经典台词,更是多少人年少时远行之梦的寄托。

1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脚鸟吗?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第一只雨燕标本,将其命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即北京雨燕普通亚种。apus来自希腊语的apous,意为“无脚的”,如果说电影中的无脚鸟有现实原型,雨燕一定是最接近的一个。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喜欢在城楼上栖息的雨燕又被叫做楼燕

雨燕当然不是真的没有脚,只是极其弱小的爪子让它们一旦落地,就无法再次起飞。雨燕只能在高处的缝隙筑巢,而分布在北京各处的城楼和城门上,恰好是其安家的最优选择。雨燕在此生活逾七百年,是以北京命名的唯一动物,也是正经的“老北京”。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高武送雨燕离开颐和园,离开北京

但是,这样一群常年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邻居,每年7月底离京,到第二年4月中旬至5月返回,它们都去了哪里呢?

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高武和他的学生们对颐和园廓如亭的雨燕开展了环志工作,为32只雨燕佩戴光敏定位器。回收的信息显示,这些体重仅为30-40克重的小鸟,在离开北京后,单程飞行一万六千公里,到达非洲南部国家,直到次年春末,再辗转飞回颐和园。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城市上空的乌鸦

还有一些邻居,它们虽然没有出国,行踪也同样引人好奇。乌鸦是什么时候在万寿路定居的,已经没人知道了,只知道它们每天和我们一样,伴随早高峰出门,晚上回到这里睡觉,区别大概是它们还没有周末。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乌鸦来到垃圾填埋场觅食

乌鸦每天去了哪里,去干什么?真如我们开玩笑所说的在按点上班下班吗?

凌晨时分,镜头跟随最勤奋的一批乌鸦出发,追踪着城市垃圾的动向,去往北京周边几座大型垃圾处理中心填埋场,在那里翻拣觅食。你昨天没吃完扔掉的外卖,或许就是它们今天的早餐。而晚上乌鸦回城的理由更朴素,因为这里至少比郊区温暖5摄氏度。

四舍五入,邻居在和我们同宿同食。

这两个小故事,均出自央视最新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3

说起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一串,《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生命》、《猎捕》……

这些成熟的摄制团队,几乎已经把地球上的角落翻了个遍,作品本身更是登峰造极,已然成为殿堂之上的经典,在中国甚至被观众誉为“看完豆瓣9.9,今生遗憾不再有”。

BBC珠玉在前,再拍野生动物还能拍出什么新意?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导演阎昭也思考了这个问题:“那位90多岁的英国老人(大卫·爱登堡,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带领的队伍,几十年前就开辟了路,并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我们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阎昭知晓,人类身边的野生动物故事,可能没那么精彩,没那么震撼,无法让人头皮发麻,浑身鸡皮疙瘩。但他更关心的是:观众能否在看完影片之后,重新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自然?

与我们之前看过的很多野生动物纪录片有点不一样,《我们的动物邻居》将视角对准了与人朝夕共处,却又被忽视的城市野生动物身上,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和动物这两个邻里之间的相伴和共生上。

4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在CBD安家的红隼

一只家住CBD的红隼妈妈,将蛋产在了一户人家暂时闲置的空调机位上,准备在这里孵化小鸟。原本打算在入夏前为新家添置空调的李翔发现了这些贸然闯入的小家伙,她决定延缓装空调的计划。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与红隼比邻而居的李翔

她想起了自己刚刚调动工作的时候,时间紧急,在北京走了一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房子。如果赶走窗外的不速之客,它们能去哪里呢?李翔在它们身上看到了曾经当街大哭的自己:“我觉得鸟应该也会有这种感觉吧?应该是同样的。”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红隼宝宝长大了,正在探索什么时候能离开空调机位上的窝

隔着一堵墙,李翔和红隼比邻而居,一天天的看着小鸟破壳、长大,直至飞走。红隼一家不会知道,它们曾得到邻居的陪伴和守护。

5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十几年的曲喜圣和女儿在什刹海照料小野鸭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十几年后曲喜圣和女儿一起照看新出生的鸭宝宝

女儿5岁的时候,曾经说曲喜圣“他不是我爸爸,他是鸭爸爸”,如今女儿已经长成大姑娘,回家来父女俩还是一起看鸭子。

“动物应该有自己的家,像人一样。”什刹海的四周都是光滑陡峭的石壁,绿头鸭没法上岸休息,18年前,曲喜圣在什刹海修建了浮岛鸭舍,辟出一块休息和繁衍的地方,从此绿头鸭在这里长期落户。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冬天,湖面的冰会越来越宽,直至水域全部封锁

冬天的什刹海是很多北京孩子的冰上乐园,但对于绿头鸭来说并非幸事,冰封的湖面阻止了它们向水里觅食。为了保留一块鸭子可以觅食的水面,曲喜圣安置了水泵,但在水泵不给力的日子,还是要靠人工一锹一锹地破冰,直到太阳升起气温回升。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什刹海浮岛鸭舍

而今绿头鸭已经成了什刹海的一道风景,人们管这个浮岛叫野鸭岛。曲喜圣做了一块木牌立在岛上,写着四个字:“野鸭有家”。

6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非自然迁徙从麻醉射击开始

举枪,瞄准,射击。几秒钟后,中枪的麋鹿慢慢倒下,这是一场非自然迁徙的开始,要保证麋鹿安全地旅行数千公里,就必须严格地执行麻醉、运送、唤醒环节。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生态研究室主任钟震宇爬上车顶,最后看了一眼麻醉的麋鹿,“再见了”,他说。我们和这个城市的动物邻居之间,有陪伴,有守护,还有告别。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南海子的麋鹿

麋鹿曾经在长江流域生活了数万年,到近代的一百多年前,却已经消踪隐迹,只在位于北京南海子的皇家园林有少量留存。而战争和洪水再次夺走这少量留存,麋鹿一度在中国彻底消失。直到1985年,22头流落海外的麋鹿从英国回到南海子。

三十多年间,钟震宇和他的同事们把这22头麋鹿恢复成了一个族群,但他们还想走得更远:把30只麋鹿送回它们祖先生活过的长江流域湿地。非自然迁徙有很大的风险,钟震宇万般不舍,但麋鹿族群的恢复,必然要走到这一步。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麋鹿来到了鄱阳湖

两天后,鄱阳湖畔,消失已久的麋鹿身影再次出现,新的历史开始了。

7

《我们的动物邻居》总共四集已经完结,故事还有很多,因为草坪过于整齐找不到食物的刺猬、跟随栖身大树一起从远郊来到副中心的螳螂、公园修补树洞后找不到巢穴大打出手的鸳鸯、为了养育后代在公园垃圾桶里找人类食物的松鼠……它们在城市里努力地生活着。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紫竹院的鸳鸯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从天坛迁徙到南海子的长耳鸮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十渡的黑鹳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法源寺的流浪猫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跟随绿化施工来到副中心的螳螂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用人类食物果腹的松鼠

BBC的9.9分神作之后,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样的动物纪录片?

刺猬在偷吃流浪猫的猫粮

在密集的城市高楼间拍摄,无论如何是比不过经典自然纪录片中的大场面,而主角也离主角光环差得太远,就像我们挤兑小明星“糊才是保护色”,不起眼,正是它们在城市中生活的铠甲。

那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么一部震撼不起来的片子呢?我想,通过它,能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也对如何与这些邻居共处有更实际的认知。毕竟正如片中所说,我们和它们,都不会离开这片土地。

远方的哭声不是人人都能听见,但近处的邻居,我们或许可以投之以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