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儒家曾並稱顯學,有非儒即墨之說,為什麼墨家思想卻相對沒落了?

今古大觀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先看墨家向當時社會提出的幾個問題,相信看完這幾個問題,各位大都心中有數了。

為什麼在街上殺一個人是罪犯,而在戰場上殺一萬人是英雄?

為什麼搶奪別人的雞鴨是盜賊,而搶奪別國的領土是名將?

為什麼百姓要忍飢挨餓去供養統治者享樂揮霍?

為什麼百姓一定要把權力交給一家子世代相傳?

為什麼貴族不從事勞動生產卻平白受人供養?

有了以上的這幾個墨家問題,我們再用幾句簡單的話來總結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之處。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認為社會一直在處於退化的進程中,最好的永遠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永遠不如過去,而未來則不如現在,所以我們要接近最好的年代,唯一的做法就是事事以古為法,至少也要保持現狀,以免繼續惡化下去。

這個與法家的思想完全牴觸和相反,法家認為最好的年代是現在而不是過去。當然我們再這裡先不討論法家。

墨家思想則比較宗 教化,有著嚴格的宗 教意識和宗 教儀式,就像是一個苦行僧,需要無條件的付出和為他人分憂。墨家的思想完全建立在利他的結構上,在整個人類沒有全部達到理想的快樂之前,他們絕對不單獨快樂。

事實上,墨家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實際踐行者。

墨家的組織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民間 政 治 性的組織,和封建王朝的集權與擴張天生具有對抗性。

墨家的中心是博愛、和平、反浪費、反享受、反侵略(注意是反侵略而不是反戰)。

墨家和儒家明顯不一樣的是,他們的門徒有著嚴密的組織。儒家則比較鬆散,門徒全力從事對儒學的歌功頌德。而墨家的門徒則全力從事於實踐墨翟的理想。所以墨家不僅建立了被稱為墨家的學派,還建立了墨黨——專門從事 墨家學說的行動組織。

<strong>我們列舉一個故事用來說明,墨家的組織對於封建王朝的威脅力。

有一次,楚王國在科學家公輸班的協助下,製造雲梯,準備攻擊宋國。

墨翟聽到這個消息,從曲阜(山東曲阜)出發狂奔十晝夜,趕到楚王國首都鄀城(湖北荊門)。我們從今天的地圖上可以測量到,兩地直線距離六百多公里,墨翟就這樣來到楚王面前。

他在楚王面前設置沙盤,演戲攻防。公輸班用九種方法攻擊,墨翟用九種方法防禦。公輸班不能取勝。

最後,公輸般說:“我還有最後的一招,但我不說出來。”

墨翟說:“我知道你還有最後的一招,但我也不說出來。”

楚王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墨翟說:“公輸般不過是以為可以殺了我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的三百門徒在禽滑釐的帶領下,已經進入宋國,登城防禦,等待作戰。”

楚王於是下令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可見,墨家在當時世間的能力,有點類似我們現在世界上的諸多“和平組織”,卻在規模和影響力上超越這些組織。

如果說儒家思想最終一統華夏,墨家則相對沒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統 治階層的支持完全不同。

儒家思想講究一個“禮”字,最講究階層的穩定性,每一個階層不可逾越本階層。帝王的子孫永遠是帝王,士族顯貴的子孫永遠是士族顯貴,農民的子孫永遠是農民,奴隸的子孫世世代代為奴。大家做好眼前的事情,不要多嘴,不要多想,當然更不準多事。

這種思想當然是當權統治者所樂於見到的和維護的,即便劉邦這樣往儒士帽子裡撒尿的流氓頭子,在取得權力之前對儒家是如此反感,卻在掌權之後因為儒家的“禮制“而大叫:“原來這才是做皇帝的滋味。”

墨家則不同,墨家正因為博愛與和平之故,向社會提出了若干我們開篇所述的問題。

墨家的這些問題提出,都冒犯到隱蔽著的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階層,這種勇氣也顯示出墨家與儒家的歌功頌德存在本質區別。

墨家追求的是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和新的人際關係。

我們試著想有哪一個原本穩固的權力階層願意嘗試新的社會秩序?

墨家的進入機制嚴格,無論從道德或者行為都有著嚴格的制約。

在長期的統治階層打壓下,墨家逐漸從一個顯學教派,被迫成為一個帶有神秘性質的隱蔽組織。

同時也正因為墨家所追崇的思想過於理想,所以被人接收的程度也相應較低。

前文說過,墨家的思想基礎就是利他、博愛、和平、反浪費、反享受、反侵略,這種思想的建立和實踐需要強大而穩定的人格品質作為支撐,擁有這種品質的人從來就不多,能夠成為墨家的人自然就少,終於沒落。

墨家雖然沒落,但依然是我們極其珍貴的思想瑰寶。有人說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缺失民 權思想,這與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那是因為他沒有看到中國墨家曾經展現出的光彩,她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上雖然並沒有長時期的傳承展現,但一出世就已經足夠璀璨!


叄牛不讀書


墨家學說從來都沒有消失,現在依舊存在。

“墨者”,以墨黥面之謂也! 因此,墨家也就是犯罪分子之家。歷史上隨著黥面制度的消失,墨家也就徹底混跡於民之中了。

所謂的“兼愛非攻”,不過是打著“禮義仁智信”的旗子,大搞社團文化,收取保護費,因此不被正常社會所接受,所以只能存在於江湖文化比較盛行的地方。比如,小集團,小山頭都屬於墨家文化的一種。

與墨家文化不同的是,儒家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請注意,“禮儀”與“仁義”的排序不同,決定了各自的社會地位。儒家提倡的“仁義”,是建立在實實在在基礎上的合理活動。墨家提倡的“禮儀”文化,純粹就是為了謀取私利搞出來的虛情假意。

很多人對此無法辨析,陷入泥淖之後,都認為是儒家文化之過。

豈不知“仁義”或者“禮儀”排序之差,才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依山傍海看夕陽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這是亞聖孟子對墨家學說的評價。

墨家,由戰國時期墨翟建立的學術派別,“諸子百家”中極有影響力的派系之一,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曾高度讚譽墨家學說,稱其與儒家學說為“世之顯學”。

其實說起墨家,當代人對它的印象除了它是“諸子百家”之一和其思想學說的簡單概括外,便再沒有太多其他內容,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墨家在我國戰國時代的幾百年中曾經也有著舉足輕重,呼風喚雨的地位,甚至作為道家學派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在墨家學派最輝煌的時候還曾經與儒家學派分庭抗禮——這就是“非儒即墨”說法的由來。

按說在當時社會上能有如此地位,墨家學派怎樣也不至於淪落到湮沒於歷史長河,直至清朝末年的學者們從故紙堆中重新挖掘出墨家學說,發現它的進步性,才又使它重現於人前的地步啊;可偏偏,墨家學說它還就在與儒家學派的“顯學之爭”中一敗塗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墨家學派的沒落,我們就不得不聊一聊墨家學派的學術主張。

“兼愛、非攻、節用、非命、天志………”

墨家學術主張涉及十分廣泛,無論國家政治、人倫道理、對世界的認識還是當世戰亂問題,墨家學派均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即“兼愛、非攻、節用、非命、天志………”。

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又和墨家的沒落有些什麼關係呢?讓我們細細道來。

所謂兼愛,就是指博愛,無差別、不分彼此、不分階級的愛。這和儒家所主張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完全就是背道而馳,更不用說迎合統治者心中“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宏願了。而在當時,帝王是天下間的主宰,“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統治者的意願橫行天下,對於不合他們意願的學說理念,消亡又有什麼可意外的呢?!

再來說說非攻,也就是反對侵略戰爭,墨子認為侵略戰爭勞民傷財,是不具意義的破壞行為。可是,哪一位統治者不渴望“天下一統”呢?尤其是百年戰亂,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間,怕不是都在期待有那麼一天可以消弭戰亂,天下一家吧!可是天下的哪一次統一不是籍由戰爭達成呢?又有哪位一統天下的帝王敢保證他一生所領導的戰爭都是正義之戰,毫無侵略意圖呢?!“大愛無疆”的思想出現在一個戰亂紛迭的時代,出現在一群別具野心的統治者中間,又如何能被認可?!

至於墨家其他的“節用”(節儉節約)、“非命”(否定人生受命運所安排)、“天志”(要掌握自然規律)等等思想,幾乎都與統治者所渴望的、追求的背道而馳……

由此可見,不能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應該是墨家學說日漸消亡,終至泯滅的根本原因。

也許在戰國時期,由於各個流派思想紛呈,諸侯征戰需要不同思想作為其吸引百姓支持,吸納人才以為己用的籌碼的時候,他們尚且能夠耐下性子容忍墨家學說的存在,然而到了秦朝一統江山之後,皇帝儼然已經是國之獨裁,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徑,更加向世人證明其不需要百姓有過多想法,渴望統治民眾思想的野心。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個處處違背君王心意的學說主張又怎麼可能得到發揚光大呢?

而主張“三綱五常”的儒家學說處處維護君王利益,給民眾洗腦,協助君王最大程度的掌控人民思想,自然而然的也就迎來了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千年春天。

我是脈望書,讀書入心,化書為用。以上僅為我個人愚見,歡迎同好留言討論,批評指導。


脈望書


墨家和儒家都是先秦時期主要的派別,在當時確實存在著這“非儒即墨”的說法,但是後來為什麼墨家被遺忘了呢?嚴格的講不是墨家思想沒落了而是墨家代表性人物少了,逐漸被人們遺忘。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起直接影響的就是漢朝時期的統治者極力推行儒家思想,後來演變成“獨尊儒術”的局面,所以其他流派的學說自然就被打壓甚至是毀滅;另一個方面就是墨家思想和發展導致了墨家沒落,思想上墨家主張“兼愛”“非公”“尚賢”等但是這些主張在當時諸侯兼併爭奪戰爭中起的作用很小,不被統治者重視,另外墨家在繼承和發展上後期分為兩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所以導致墨家的思想不能一一以貫之,另外我認為墨家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等在當時並不被上層所青睞,所以沒有繼續發張光大,遊俠一支責更加註重行動和個人行為,久而久之墨家思想就慢慢被遺忘。最後我覺得墨家思想是比較超前的,他們的一些主張在當今社會都不過世,此外墨家對幾何光學等領域的研究也是超前的而且跟現在不科學完全一致,如小孔成像就是墨子很早就認識到光是直線傳播的典例,還有一說墨子做了一個只鳥在天上飛了幾天都沒有落下來,這應該是飛機最早的雛形了吧。


愚虎


因為保守,不利於發展,愚民理論也做的不到位,沒有儒家思想那麼會洞察主子的心意,在百家爭鳴的殘酷競爭中流標了。





十四阿哥郎春濤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實都根植於原始的道家。

墨家與儒家根本的不同在於行道的方式:

儒家是仁道,提倡由近及遠,建立有秩序的社會,承認人人皆可以成堯舜,最終實現大同。

墨家是兼愛,對人有約束性,禁錮性,有宗教性本質,它的大同不承認人類創造,而是有個背後的力量——領袖。

所以兩家對人作為主體的作用,觀念上是相反的,是不被大多數人們所接受的。

最終的結果是:墨家分派解體,一部分流落社會一角成為遊俠思想的前身,一部分從事具體學科的研究。這兩派其實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不能成為主流思想。

相傳公輸班製造機關術有名,一一被墨子擊敗,所以墨家在當時的科學技術上是有成就的,不過被儒家思想所限制,也是比較遺憾,這也是墨家沒落的原因之一。


九諼草


因為儒家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可以更利於統治百姓。所以才會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一統天下。其它所有的學派自然在他攻擊中漸漸消亡。


蒼梧的書屋


因為儒家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墨家的核心是“兼愛”“非攻”,代表民眾利益,所以墨家思想相對沒落


仁者壽


春秋戰國時期先產生”諸子百家”多種學說,經春秋戰五霸爭霸選擇與戰國七雄實戰選擇,而最後選定“儒法道墨”四大家學說,毛澤東將此 “文化選擇”時期叫”文化大革命”。為何選定此四家學說?綜合老子道法與馬克思主義學說,可知:因果辯證法即法家學說是主導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時代向封建社會提高轉變思想理論;儒家“皇權天授”思想是封建社會時代主導支配理論;道家“天道法理”學說將是社會主義新時代主導支配理論;而墨家“尚同、非攻”學說或將是共產主義社會時代的主導支配理論,因歷史時代發展尚遠,時機還遠未達到,故墨家顯的有些沒落,而又叫”顯學”。今網上都在討論老子道法與王陽明心學,都表明“社會道德”正在呼喚”中國氣派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橫空出世,該敏感知道:社會道德也是客觀天道法理主導支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可違背與小覷。


春臺96245986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各路神仙紛紛退出舞臺,只有儒家一枝獨秀。

我們來說說儒家,幾個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雖說觀點不同,但他們有著相同的一個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社會本位論者,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要為國家做貢獻的的,孔子曾說:“學而優則仕”,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從這一點來講,是很被統治者看中的!而且儒家思想中對人性的解讀和教人做事的道理很正面向上,這是其他流派所沒有的,儒家學派對於教人做人有著一套完整的理論,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比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太多太多了,統治者需要這樣正面的言論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再來說說墨家,雖然提出了兼愛非攻,但是作為理論支撐的卻是要命的科技,統治者不會喜歡這樣一群不服就乾的人作為自己國家的理論指導的,兼愛非攻的本質就是愛利百姓,甚至提出了“興天下大利,除天下大害”這樣的口號,雖說在如今我們看來能量滿滿,但如果真的如此一定會削弱國君的地位,所以墨家慢慢的不被統治者所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