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為古代統治思想的是儒學,而不是法家、墨家?

劉驃


這是由統治者的利益決定的。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統治者所運用的統治思想不只是儒學。儒表法裡才是真正的統治者的統治手段。法家的理論並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臺。而黃老思想,加上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儒釋道,都對中國的統治者有影響。漢初的黃老之治及初唐的儒釋道共同的思想統治,都說明這一問題。之所以採用儒家為主導,是因為儒家的思想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墨家不受重視,被淘汰就是必然的。也是極其可悲的。墨家的兼愛,非攻節用等觀念,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當然統治者不可能採用墨家的理論去治國。但正因為這一點,中國的歷史才是今天的樣子。如果墨家的理論能夠被統治者採用,中國歷史絕不是今天的這個樣子。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理論在今天都是通行的,一點也不過時,兩千多年前就預測到今天,想想墨子有多偉大。可惜墨子是平民階級的代表,他的理論和統治階級的利益是有根本衝突的,所以他的理論不可能被統治階級採用。墨學在當時是顯學,而且規模一點不比儒學差。深受老百姓的喜好。但統治階級並不喜歡墨學。所以他被淘汰也是必然的。

譚嗣同說:兩千年的中國之學術皆荀學也,皆鄉愿也。兩千年中國之政皆秦政也,皆暴政也。魯迅則說中國的歷史是一場吃人的盛宴。所謂中國就是這盛宴的廚房,我們要砸碎這廚房,打爛這盛宴。今天我們應揭開儒學偽善之面紗,與時俱進,真正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這才是中國之希望。


非常各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春秋時代相對存在老子的道學、孔子的儒學和墨子素民意識的墨學三大流派。相比較而言,孔子的儒學在傳播上很不理想,周遊列國無功而返,故外史點評其一生“窮困潦倒”,不也是“統治思想”不採用的必然結果嗎?

依據眾多資料顯示,在漢武帝劉徹時代之前,各個時代的統治思想都不信任儒者,像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不僅反感儒者甚或還有過向“儒冠裡撒尿”的外史記載,而且其後幾代均不用儒者。然而,時至漢武帝時代,不悉儒者們用何樣的方式大大感動了劉徹(當然是個“謎”),結果漢武帝不惜違背先皇而下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堪稱風水流轉!在王權社會里,皇帝老兒的旨意就是“法”,很顯然漢武帝劉徹的旨意也便促成了官方儒教的確立,於是乎儒家也便形成後來的“統治思想”並不奇怪!

縱覽中國歷史學,在秦皇時代客觀存在“焚書坑儒”事件,所謂“焚書”就指把孔子的罄書銷燬了,至於後來又衍生的五經四書,王充揭示是“前儒不見夲末,空生虛說;後儒聽前師之言,隨舊述故。”何況儒學與儒術不是一碼事,於是曾被老子譏儒術是“奇技淫巧”的儒術文人偏偏選中了這一優勢,畢竟死無對證嗎?反正基於一種愚民的統治思想,賜予孔老夫子為“聖人”,死後享盡榮華富貴也就是了,宗教文化的性質大同小異,不足道怪!至於社會學所言的“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又指什麼?呵呵!只能去猜的啦!

當我們明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實質的時候,而為什麼不用法家和墨家也便恍然大悟了吧?……

當然,上述是我瀏覽過相關資料的膚淺看法,權當閒聊以待吧!


李太元391


因為封建地主階級為了永久掌握執政權,就需要順臣順民,還要愚臣愚民,要固化階級差別及保持絕大多數人為窮人,才能保證封建地主階級永久為富人!

這就需要奴化教育與愚民教育及理論根據,也就只有儒學中的孔孟之道可以被選中!

但儒學中不含孔孟之道的有關倫理、禮貌、人類社會文明教育等,是可以接受並傳播的,日本就是用的沒有孔孟之道的儒學來維持日本社會的價值觀與社會秩序!

我們反對孔孟之道的反動部分,可以傳承儒學中正確的進步部分!

儒學在孔子之前,則是屬學習、教育之法,算起來也是道家的言傳身教之一部分,屬天下治理中的理之一部分!

至孔子加進去他的世界觀及政治訴求之後,就有了反對社會進步反對消滅階級差別及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反動作用!

在使用儒學和孔孟之道時,切記孔孟的反動世界觀與政治訴求,不能成了剝削階級的幫兇!


天馬行空第三


我,就算我吧,我可用閒情去讀墨家,.墨家讀來讀去這適用於管理企業,歐洲用墨家思想.治理國家可用,因為國小,治理先得保國不為別國吞併,上下一心才能做到,韓非生活的時代已經不是爭霸的時代,而且國與國吞併時代,要保證國不被人吞併,首先頂尖統治者要了解人的本性,人都是自私的,做官的為了自已會不故國家安危,只為自已利益考慮,而普通百姓也這為自己生存考慮,根本不故國家安危,頂尖統治者為了國家和自己一定得清楚民眾所思所想,韓非的思想就是為了自己頂尖統治.是.為了自己,選管理者時,選為自己利益考慮為自己國家生存的人,做國家管理者,用法打擊人的私心,把人引導到為自己為自己國的道路上,而孔子就不同了,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小國林立,已經無道德可言是開始相互爭霸的年代了,孔子更多的思想,即然改變不了一切,明哲保身思想。後來大統一之下,誰不想明哲保身,頂尖統治者和統治者也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提倡孔子理論,要不所有不安孔子說法做事的人都會被打倒.,誰不講仁義道德,誰可能會被打倒。1′


白與黑946



古代統治者並非全用儒家。而是儒法之爭。

隋唐宋用儒家思想治國。漢武帝、明清時期用法家。當然,漢武帝和明清皆是用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

眾所周知,秦始皇為實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創立誹謗之法。妄議朝政,誹謗天子者誅。

秦始皇還創立夷族連坐之法。一人死罪,夷滅三族,株連十戶。

秦始皇創立告奸之法。鼓勵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

秦皇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秦始皇像被大風吹倒。臉先著地。整個臉都率扁了。可謂蒼天有眼】

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蒼放開言論,廢除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為廷尉。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太監蘇文。以巫蠱之禍誣陷太子。致使太子被滅門。皇族幾乎被漢武帝屠戮殆盡。

漢武帝后期,吏治腐敗。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減半。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隋文帝楊堅再次廢除暴秦惡法。並開創了隋唐盛世。

隋唐宋三朝。皆以儒家思想治國。唯獨武則天時期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大肆屠戮皇族和群臣。法家酷吏周興被來俊臣請君入甕。法家酷吏來俊臣最後也被剁成肉泥。

唐太宗、唐高宗開闢的新疆域,在武則天手裡葬送了一半。

明清時期,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大明王朝1966》開頭,周雲逸被挺杖打死。就體現了法家思想——誹謗罪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明清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後。


楊朱學派


秦始皇統一天下,代表法家、墨家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時間很短,又淹沒於歷史海洋中了。

法家是秦始皇尊崇的學派,大家很好理解,但他是道家的一個分支,現在很多人都缺乏理解。

道家本來就是起源於“巫”,涉及宗教信仰問題,如何讓老百姓相信,他們藉助於“祝”,也就是儒家(文士)下屬的循循善誘,巧取的方式來實現,現在出現了非傳統道家---法家,他們直接用墨家(武士)下屬的不講情面,豪奪的方式來建立信仰。

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就宣告了內墨外法統治方式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墨家,法家都無法再在國家管理體系中發揮一己之力。

另外一個因素是墨家、法家的忠誠度受到封建君王的普遍質疑,徐福就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因為他既是墨家齊地鉅子,又是法家知名方士,既是墨家,也是法家,結果他在秦始皇那裡騙了大量物資去海外建立理想國度,注意,是先後騙了兩次,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充分信任,這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這就相當於有一部分墨家人士,法家人士充當了叛徒,所以後世武士地位低下,這恐怕是一大主因,特別是宋代的狄青,而變法者一般下場都不好,像王莽,王安石。

漢武帝的皇權與儒家的相權聯手,將儒教國家中居於祭司地位的道家拉下神壇,使其走入民間,在四川巴地建立了道教,皇權和相權完美分割了道家的師權,漢武帝將儒家宗師孔子冊封為儒教教主,從而使獨尊儒術的目標得以實現。

儒教國家的統治模式就變成了“內聖外王”,就是相權和皇權的統一。

中國的漢族得名應該說很大因素歸究於此,因為中國人以學習為信仰,以學習為宗教,正是從漢王朝開始起源的,當然,嚴格來說,儒教實際上是無神論者發明的名義有神,實則無神的特殊宗教。

中國人至今仍然有學區房,就是因為人們對於學習有宗教般的狂熱。


河東來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時期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墨家

兼愛 即平等地去愛所有人

非攻 即反對戰爭

節用 即提倡節儉 同時還有節葬

尚賢 即應當任用賢能

尚同 天志 即國家上下同心,秉承天志

非命 即反對儒家天命的說法

非樂 即反對儒家過度享樂

此外還有專門的非儒篇

明鬼 即敬畏鬼神 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墨家還研究力學和光學,是我國古代唯一研究基礎科學的學派

儒家為主

法家輔助

墨家愚民


五象湖邊——強哥


首先必須澄清,儒學不僅僅是從漢朝漢武帝時(公元前134年)起就開始被接受,即以儒學作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而且直至今天,儒學依舊在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

雖然有許多人竟然將儒學作為所謂的“封建社會的糟粕”進行肆無忌憚的抹黑、吐槽,或對儒學一知半解,或是從政治角度對儒學進行極端荒謬的批判,但是這絲毫不能傷害到儒學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統治地位!因為,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世界上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能夠數千年連綿不斷的傳承至今的,唯獨僅剩碩果僅存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不僅發生無數次的政權交替,而且還發生多次的異族入侵併成功奪取政權!但是,這些異族雖然在武力上擊敗了原來的漢族政權,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強悍的異族卻無一例外的臣服於儒家的思想理論!不僅在統治思想上全面接受儒學,甚至在衣服、語言、禮儀上也全盤“漢化”!其結果就是,原本屬於外族“入侵”奪取政權,但卻由於在思想上全部臣服於儒家,而成為了實際上的“入夥”中華民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56個民族之一!而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偉大的儒學思想!因為,儒學不僅提供了國民道德教育的內容,還有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恰恰是儒學的“大一統”思想,才導致了中華民族雖然經歷了無數的坎坷,但是,中華民族始終保持大一統的完整!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對於中華民族的完整統一,做出了無可替代的歷史性偉大貢獻!

希望那些侮辱儒學,詛咒儒家思想的人,正確認識儒學,認真學習儒學!唯有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敬畏的人,才能正確認識並評價儒學!


文明之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比較深奧和複雜,其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簡單概括一下脈絡,關於先秦時代的思想派別,今天總結所謂三教九流,但先秦真正形成氣候和有門派體系的思想只有儒家、墨家兩大體系,道家思想雖然老莊都存在,但這個名號是後來給的,法家當時是不存在的,眾所周知,荀子是儒家分支,他的弟子雖然有著名的韓非和李斯,但本身沒有法家這一名目,韓非的思想就是韓非,商鞅號稱法家,更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事情,商鞅和李斯都是行動派,沒有法家思想這個概念,他們只是推崇刑法治國。

但是,先秦思想百家爭鳴是客觀事實,其他還有很多人如公孫龍、楊朱、列禦寇、鄒衍、孫武孫臏、吳起等等很多人,各有思想流傳,但都沒有名家、兵家等等概念,都是後來為了好歸納特質,效法儒家、墨家而定下的名目、

那麼秦朝一統,因推崇嚴刑峻法,與起源東方的儒家很不對路,形同水火,為什麼後來漢朝會崇儒,漢朝劉邦、蕭何等是楚人,但來自東方,儒家在秦朝時期和方士基本都是秘密行動的,方士反而在秦朝一度受寵,幫助秦始皇尋仙。方士後來號稱併入道家,和儒家其實可能同源,都來自齊魯大地,這個背景非常微妙,可見胡適在哲學史大綱的解說。

漢武帝號稱崇儒的一個關鍵,但是漢武當真信奉儒家嗎?荒唐,漢武和秦皇都是崇方士道家,喜歡尋仙的。而且,自劉邦到竇太后,眾所周知都推崇黃老學說,包括淮南王為了獻媚,都找人編寫淮南子。當年劉邦推崇過儒生嗎?沒有,他用叔孫通和儒家弟子是獲得禮儀上的優越感,儒家純正的思想到這個時候從來沒有獲得過官方信奉。

直到出現了董仲舒這個投機分子,董仲舒是儒家嗎?不是,他是鄒衍的後學晚輩,是陰陽五行的高手,他非常清楚秦漢以來風靡的學說,和黃老、方士很接近。但是,漢景帝一度崇儒,希望風氣有所轉變,董仲舒是投機分子,竇嬰、田蚡這些貴族覺得儒學士子對朝廷用人有好處,因為他們推崇積極入世,希望仁政啊寬厚啊對國家有好處,董仲舒把兩者進行了結合,他的確鑽研過儒家學說,然後獲得漢武帝和權貴的稱道,這時候儒家學說開始受歡迎是事實,但漢武帝本人是靈活的,並沒有獨尊儒家,他是什麼對他有利就用哪個,他也用酷吏,就像漢景帝喜歡儒學,但同樣也用酷吏使用刑法一樣,漢承秦制不是空穴來風,哪怕漢文帝一度削減肉刑,但總的刑法是嚴厲的,改變是緩慢的,就像漢武帝一樣改革刑法,使用酎金可以免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沒辦法就得受宮刑,漢武帝不是針對司馬遷,因為漢朝刑法嚴酷,所以從當年開國起,大批軍事上失敗的人動不動就投奔匈奴,包括到李陵、李廣利,因為回到長安就知道必死無疑,武帝又是嚴格執法的人,沒人能夠求情豁免,雖然像李廣利牽扯家人親戚另有圖謀的牽連,但本身這些人的心理壓力非常大。

儒家在漢朝影響傳播是元帝以後才開始的,從武帝推行到元帝有幾十年時間,武帝到宣帝並不反對,但同時也沒有特別推崇,他們看重儒家的本質是,董仲舒改造過的天人天命和尊君,讓人覺得漢朝取代秦朝是天意,後來也就結合五行有了五德始終的說法。

這個天道說法一直是後來儒家的主流,同時與道家都有交叉。正因為後來這些儒家先生喜歡好為人師,把儒家學說推到治理國家治理百姓的高度,其實這些都是為官府皇帝服務的思想,當然能夠獲得歷朝歷代的認同,哪怕到蒙古元朝最後清朝這樣的少數民族王朝,都不排斥。

墨家思想在秦朝統一以後基本就消亡了,墨家是有組織的機構,直到清朝以前的那麼多朝代,很少有人還關注墨家,清朝開始文化比較嚴酷,文人學者開始重新鑽研學術,才回到先秦那些思想典籍中找安慰,墨家才又回到人們視野裡,墨家有俠義和底層色調,和朝廷官府和儒家是不對路的,當年墨子對儒家是有過研究的。

清朝中後期轟動一時的太平天國,洪秀全是一個落地秀才,他把外來的半吊子基督學說和遙遠的墨家學說巧妙的融合,因為他的上帝教是本土化的秘密結社,和當年墨家很相似,包括尚同思想,上帝這詞都來自墨家的解釋,節慾觀念以及苦行思想,其實都能從當年的墨家找到依據,所以很少人真正去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本質。當然事實上墨家這一套是特殊時段的產物,太平天國再拿出來用,還套上西方基督的外衣,本身的確是不合時宜的,加上人的本性是得勢以後會變,會墮落,太平天國的失敗體現了人性的弱點和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的機構,已經充分證明墨家學說的問題。

法家也被秦朝所證明,唯有儒家是隨著時代不斷在調整,但是宋明清都有各自的儒家人物,哪怕曾國藩這種人也打著孔孟旗號,但其實嚴酷手段和孔孟完全沾不上邊,後來這些人有幾個能夠代表純正的孔孟?

這些古人,這些思想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何運超


必先弄懂“儒家”的“儒”——何意?

必先弄懂“法家”的“法”——何意?

必先弄懂“墨家”的“兼愛”——何意?

必先弄懂“名家”的“名”——何意?

多數人,只是翻開“現代漢語詞典”,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趨”……

說什麼“儒家”即“為人處世、好人壞人、忠恕,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云云。

說什麼“法家”即“以法治國”云云。

說什麼“名家”即“好辯”云云。

說什麼“墨家”即“非攻”云云。

總不離世俗、已知、約定,俗成,陳詞,濫調,自我中心,權謀機心,耳耳。

還有什麼“儒”者即“人+需”;“法”者即“一水+去”之類。

那麼,倒底各為什麼呢?

儒,指封掩也。故,“儒者”,指封堵封掩封閉了自我而治世也。即老子所之“無為而治”也。執政者堵塞了“自我”的意志,而以天下百姓大眾的意志為意志而治世,特權將不再,官僚將遁滅,損民制民賊國害族將絕跡,民眾擁有充分的自由直至“民得歸厚”。這才是孔子儒家哲學思想。而“董朱王南”之“偽儒”,卻與此相反而只關注執政者的利益。董朱之後,中華民族慘遭官僚主義損害,於此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