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反思: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了


战“疫”反思: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了

日新观点: 2003年SARS非典促进了电商的崛起,2020年初“到家业务”在新冠病毒的疫情中经历着大考与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在承担“抗击疫情”责任的同时,也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如何发展了。

尽管部分实体零售企业对于“到家”仍然存有疑虑,认为到家业务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以防被到家平台绑架。但无法否认,越来越多的实体零售已经加入到了“到家服务”行列中。

受疫情影响,为了减少顾客在商超内聚集,减少感染风险,从买口罩到买菜,这个春节的商品售卖,一度呈现出线上火热、线下冷清的局面。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了解到,家乐福线上订单较平日增长2倍以上,仅蔬菜一项,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倍;苏宁易购线上订单增长85%,仅消毒液同比增加了387倍;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470%;叮咚买菜1月份GMV同比去年提升8-10倍,人均日配送单量从70单提升至90多单。

在到店销售萎靡的情况下,永辉等传统商超送货到家需求激增约3倍,这一显见的事实激发实体零售在疫情中不断加码线上渠道,拓宽销售范围,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济宁爱客多的社区拼团、濮阳百姓量贩的到家服务,以及疫情期间紧急上线的生鲜传奇APP。

而在家家悦,不少门店通过小程序、微信群、第三方平台预定的方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填满家里的“菜篮子”,让家家悦的“菜篮子”“米袋子”走进更多的社区,解决非常时期的群众生活问题。

01“供应链”就是话语权

然而面对激增的订单,到家平台尤其是生鲜电商原本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恐慌导致的大量囤货使得不少线上平台出现蔬菜缺货、无人配送的情况,另外能否保障配送员的健康也成为到家平台需要考量的一大问题。因此,供应链、运力以及如何保护用户和配送员的健康成为这场疫情中,承载“到家”的三个轮子。

叮咚买菜合伙创始人俞乐认为:“竞争中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效率。首先是有一定规模才有话语权,主要是推动供应链优化上的话语权“。

对于自建供应链的企业来说,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匹配到货源,从而保证供应。以盒马为例,为应对短时间内需求骤增的情况,采取了三个解决方案:一是对接此前签订的上游订单农业基地,要求其保证价格稳定并及时供应商品;二是临时向蔬菜批发市场等环节采货,保证瞬时暴增的需求能够满足;三是降低包装净菜的比例,转向散装销售,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上架补货的效率。

春节期间,多数平台除了选择通过跳过中间环节,直接和大的供应商对接外,多渠道补货也在同时进行。叮咚买菜,在肉蛋禽、活鱼活虾、乳制品等方面与其核心供应商之一光明旗下的上海农场进行对接,此外驻守在江浙周边、山东等全国各大农业基地、批发市场的采购部门也在同时加大采购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蔬菜等生鲜商品的货源是稳定的,当前企业的缺货主要由三点原因造成:一是受假期和疫情影响,产地人力不足;二是疫情造成的封路致使物流不畅;第三是天气原因。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前置仓“到家模式,受限于仓库面积,“主打少SKU,高周转率”,疫情带来大量订单的同时,也是对其供应链效率的考验。此前每日优鲜华东片区的负责人就表示:尽管节前备货充足,但由于销量激增,部分地区的前置仓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对于一些供应链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大企业在紧急调拨货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挤压其采购空间,缺少规模的采购也会使其丧失价格优势,尤其是生鲜这类价格较为敏感的商品。

供应链是零售企业的命门,没有强大的供应链就没有充足、稳定的供应,对于崇拜流量的线上和平台企业来说是这样,对于实体零售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02“运力”是关键

无论是盒马、每日优鲜这样的自营生鲜的企业还是美团、饿了么、达达等第三方平台,在疫情期间都出现了运力不足的情况。

战“疫”反思: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了

▲ 盒马提醒用户下单的消息

1月26日,盒马在上海的配送出现滞后,用户需要在每日0点下单预定当日的菜,同时提醒用户去就近的门店下单。正月十一0:10分,记者在选择配送时间时发现,07:00-11:30和13:00-20:00两个时间段已经约满,这两个时间段正好包括午饭、晚饭两个买菜高峰时段,20分钟后,当天所有时间都已约满。

京东到家的一位配送员透露,他平日的配送大概在100单左右,近日已经突破200单,“囤货”现象也导致每一个订单需要多个配送员一起才能完成。“用工荒”在到家配送中尤为明显。

战“疫”反思: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了

▲ 盒马与物美正在招聘

除了激励假期中的员工尽快返岗、招聘新的配送员之外,各家企业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措施。

叮咚买菜除了在年前准备了75%的一线员工留守岗位、再加紧调配之外,还与连锁餐饮谈人力合作,达到人力的瓶颈跟人力冗余的互补。并且临时将配送形式,从30分钟达改为预约的模式--当天下单,当天达。

步步高在疫情期间上线的“小步到家”,仅1小时就突破了1000单,与步步高以往的到家服务不同,小步到家采取微信群下单、仓库直发的模式,一日两配自建配送团队,相较于社区拼团能更加及时地满足顾客的生鲜需求。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骑手不足的问题,在微信群下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客户端下单无人响应或者响应滞后的问题。

七鲜超市和七鲜生活在全国门店服务范围内鼓励顾客到店购物、到店自提之外,还联合物业提供“集单配送服务”。由一名社区负责人邀请社区其他成员共同拼单,七鲜快递人员将社区拼单的货物配送到小区指定地点,社区负责人通知顾客错峰时间进行领取,并通过社区“集单”购买的商品进行优惠鼓励消费者选取这一方式。

除了配送人员本身不足之外,运力不足造成的配送成本升高也为“到家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对此盒马取消了当日首单免配送费的条件,每单加收6元配送费。

单纯依靠生鲜这类低价产品盈利基本不可能,疫情期间消费者依然会选择生鲜这类高频低价商品进行囤货。据了解叮咚买菜在采购价和售价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疫情之前综合毛利率是31%多一点,最近是32%左右,俞乐认为是春节或者疫情期间米面粮油、零食销售占比提升造成的毛利率差异,但这个差异微乎其微。

自建供应链、自建配送团队的平台尚可以保持30%左右的毛利,但是对于一些供应链薄弱、缺少价格优势依靠第三方配送的企业来说,运力不足造成的成本上升不是加收配送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03“无接触配送” 老词新用

其实我们熟知的智能能快递柜、快递驿站、代收点都属于无接触配送,这相较于传统的快递要求门到门、用户签收来完成寄递服务,其核心在于通过“第三方”实现“无接触”。在疫情中“无接触”成了特定背景下的应急物流方案。并深入人心。

为了保护用户和骑手的安全,除了要求配送员每日上岗测温、消毒之外,美团外卖率先在武汉优先试点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还针对武汉医院的送餐准备了取餐柜等无接触设备。随后扩展至北上广深等184个城市,紧接着饿了么、盒马、便利蜂、多点、达达等企业密集宣布“无接触配送”正式上线。顾客下单后,通过备注、电话、APP内的消息与骑手确定商品的交付位置,送达后骑手通过电话、APP内消息告知用户自行取走,从而避免面对面接触。

这一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较低了感染的风险,但是就实际的实施来看,依然有待改进。疫情期间,许多小区已经封闭禁止骑手、快递员入内,很多小区门口依然没有集中放置外卖的区域,或者因为住户规模太大,用户依然需要从骑手手中取走商品。

战“疫”反思: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了

战“疫”反思:该重新思考“到家”业务了

▲ 网友对于“无接触配送”的质疑

但从总体来看,在疫情中推行“无接触配送”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都是相对安全和便利的一种形式。物流专家相峰推测,“从物流配送的迭代的来说,此次疫情中、天猫、盒马、每日优鲜、美团等到家平台的在APP中上线无接触配送功能,或将为最后100米配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此次疫情中,‘到家业务’暴增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到家’消费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家’的行列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疫情导致的订单瞬时暴增需要给与企业一定的时间消化,缺货只是暂时现象,他建议实体零售可以在这次疫情中积极加入“到家”的队伍,这不仅可以适当弥补疫情中下降的“到店”单数,也可借此通过微信等社群维护社区用户,保持粘性。

注:本文转载自超市周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