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這兩天關於疫情吹哨人李醫生的離世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替他鳴不平,有人湊熱鬧附和,關於“具體死亡時間”的論辯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這場“鬧劇”從當晚9點半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有人熬夜祈禱,有人連番闢謠,一時間大家竟不知道到底哪個才是真相。憤怒的網友們在每條熱搜下發洩不滿,直到此事開始公開徹查。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我必然相信,官方一定會給李醫生一個公道。因為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爽約。

拋開這件事本身,其實我更想和大家討論這樣一個話題:患者是否擁有決定死亡的權利?

從古至今,救死扶傷都是醫生的天職。坦白來講,大部分人確實是畏懼死亡的。哪怕有一絲活著的希望,家屬,病患,醫生,誰都不願意放棄。在許多生命垂危的時候,一種高新技術ECMO派上了用場。

ECMO到底有多神奇?

ECMO,中文名體外膜肺氧合,通俗來講就是“人工肺”。它是目前針對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譽為重症患者“最後的救命稻草”。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前臺大醫院教授柯文哲,這位將ECMO技術引入大中華地區的第一人曾高度評價:“ECMO做多了,醫生會變成上帝!”

去年以來,廣醫二院重症醫學科就成功地應用ECMO救治多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將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

顯然,ECMO確實能“製造奇蹟”。

但這不是絕對。並非每一例重症患者都能通過ECMO從死神手裡救回。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我曾看過北京安貞醫院心外重症中心侯曉彤主任的採訪,數據表明ECMO的成功率只有40%,雖然這個比率不算低,但也證明ECMO並不萬能。

而這60%的死亡病人,在生前是否因為機器的過度干預徒增痛苦,誰說得準呢?

當生命無法體面,放棄,還是堅持?

《人間世》中有個醫生說過:增加病人的生存時間,但最終沒有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這對這個病人是有利還是有弊,就要看從什麼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

澳大利亞山火持續了近5個月,災難造成當地考拉死傷無數。儘管有一些僥倖從大火中逃出來的小考拉被民眾所救,但大火造成的巨大傷害使它們每天遭受生不如死的痛楚。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活著,似乎比死去更令人絕望。最終,醫護人員含淚執行安樂死。

自古以來,放棄和堅持都屬於兩個對立面,處在一個難以平衡的天平上。在醫學界,醫生和家屬對末期病人的不放棄司空見慣。

他們習慣把救活病人當做信仰。並且,很多人從中獲得了滿足感。這種深刻的滿足感類似於一個木匠因為修復一隻破損的古董櫃子而獲得的滿足感。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但他們似乎都忽略了一件事:無法體面的生命延續,是否是病人想要接受的?

並且,在延續生命的過程中所經受的折磨,是否真正承受得了?這份“活著”到底是病人的期望還是家屬和醫生的一廂情願?

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中指出:“科學進步已經把生命進程中的老化和垂死變成了醫學的干預科目,融入醫療專業人士“永不言棄”的技術追求。而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做好準備去阻止老弱病死,這種情況令人擔憂。”▽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很多時候,或許只是我們的執念替病人做了活下來的決定。但放棄才是他們自己想要的結果。

最好的告別,是好好活到終點

我不否認,對於病人本身,想活下去的佔大多數,但那剩下的例外也確實存在。我也知道,一個從未在鬼門關走過一遭的人,不大有資格呼籲優雅地面對死亡。

但作為凡人,我們終將面對人生的終點。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當獨立,自主的生活不能維繫,當生命臨近終點,我們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盡頭?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我想,這個選擇權理應交給我們自己。

在所剩無幾的日子裡,儘量享受世間的美好和歡愉,以一種平靜安穩的姿態度過,這是一部分人生前最後的奢望。他們並不害怕告別,好好活到終點才是幸福滿足的事。

生命的體面,是擁有的死亡的權利

生命的體面,從不在於長度。請在離開前,讓他們做最後一次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