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與汽車之心(微信公眾號:Auto-Bit)一起看看,昨夜今晨,智能汽車行業都發生了什麼。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1.比亞迪產口罩/消毒液預計2月17日出貨

2月8日,比亞迪官方正式宣佈,為更好地應對疫情控制關鍵期,公司將調配資源,著手防護物資生產設備的設計和製造,援產口罩和消毒液,以滿足當前對防護物資的需求。

據比亞迪介紹,口罩和消毒液預計將在2月17日前後量產出貨(口罩產能本月底可達500萬隻/天,消毒液產能5萬瓶/天),直至疫情緩解和消除。其中口罩由比亞迪寶龍九部進行生產,消毒液由汕尾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生產。

目前,比亞迪正在積極申請醫療物資類的生產及准入資質,政府也對緊急物資的資質審批開通了“綠色通道”,預計很快就可獲批。另外,比亞迪生產的首批口罩和消毒液將定向捐贈給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司機及志願者等特定人群,後續將向市場平價供應。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2.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2月9日,吉利汽車宣佈:國內首個真正N95口罩級標準的車載淨化系統力爭在20天內完成研發、並達到量產標準,並將在30天內實現量產。

吉利汽車將充分利用全球化體系能力,整合全球研發資源,與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空氣濾芯企業合作,成立專項攻堅項目組進行技術攻關,研發國內首個真正以“N95型口罩”為過濾標準的車載高效複合空調濾芯。通過開發IAPS智能空氣淨化系統(Intelligent air purification system),實現有效阻隔和過濾細菌和病毒進入車內。

首批產品將率先裝備在吉利汽車捐贈疫區的150輛嘉際上,給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提供健康、安全的移動空間,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力量。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3.德國汽車巨頭戴姆勒擬裁員1.5萬人

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道,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正加大現有的削減成本措施的規模,計劃裁減至多1.5萬個工作職位。戴姆勒去年11月曾表示,計劃裁員至少1萬人,爭取2022年底前將人力成本削減約14億歐元。

戴姆勒計劃在週二舉行的年度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擴大成本削減計劃的規模,並將宣佈減少對非核心業務的虧損項目的投資。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4.續航里程超500km,EPA發佈Model Y新評級

近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發佈官方評級稱,已確認特斯拉Model Y單次充電的續航里程為315英里(約合507公里)。

EPA方面表示,Model Y在使用全輪驅動(AWD)的同時,其最大EPA續航里程從之前估計的280英里提高到315英里,Model Y或將成為目前全球最節能的純電動SUV。

此外,Model Y還獲得了121等效英里/加侖(MPGe)的城市工況和高速公路駕駛能效評級,其中城市工況為129MPGe,高速公路為112MPGe(在EAP標準中,MPGe值越高越好),這也是美國目前最高效的小型SUV。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5.小鵬汽車P7預計上市/交付時間曝光:4月上市,5/6月開啟交付

目前小鵬汽車P7共有後驅長續航版、後驅超長續航版以及四驅高性能版三款車型,預售價分別為24萬、27萬和37萬元。

續航方面,後驅長續航版和四驅高性能版兩款車型的NEDC續航為550+km,後驅超長續航版車型的NEDC續航達到650+km

根據目前消息,新車預計於2020年4月份上市,於2020年5-6月份開啟交付。官方稱截至2019年12月31日,該車累計訂單量已達15000+。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吉利“車載N95口罩”力爭20天量產;

6.自動駕駛汽車消費者調研報告:中國用戶對自動駕駛承受費用全球最高

近日,全球戰略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發佈了一份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消費者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消費者都願意放棄擁有私人汽車,而對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有著很高的接受度。

據AlixPartners預計,2019-2023年,全球汽車產業將投入7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50億元)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超過60家車企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都為L4或L5級的自動駕駛汽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AlixPartners對數千名來自美國、德國和中國的消費者進行了調研。

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他們願意為L2級ADAS支付1709美元,而為L4級自動駕駛支付1868美元,增加了9%。

在德國,消費者願意為從L2升級到L4接受24%的溢價,即由1488美元增長到1844美元。

中國消費者可為L2級支付2178美元,為L4支付2343美元,增幅為7.6%。儘管中國消費者對價格波動敏感,但是他們所能承受的費用卻是全球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