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摒棄了“禪讓”制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暴政(具體事宜無法考據,姑且認為他是暴君吧),周文王時期國力強盛,起兵伐紂(這裡還有個封神榜的故事),最終建立了大周王朝。
當然周王朝的國君也並不都是明君聖主,中間也出現了幾個不務正業的君主,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攻入鎬京(今陝西西安)。周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而後呢,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國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趕到,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裡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鄭、衛、晉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這時候周王朝已經處於弱勢境地,雖然仍是名義上的王朝,但是實際的實力還沒有他手下的諸侯國強,不過諸侯國眾多,相互牽制,到沒有誰來廢除這個名義上的王。
東周時期,諸侯國紛爭,後世歷史學家有將這一時期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有人都肯定聽說過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故事,那你知道“春秋”為什麼會被稱為“春秋”嗎?
這這裡咱們要提到一位聖人孔子,孔子是魯國人。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閱讀更多 老陳雜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