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是不是跑江湖的?你胡说八道吧?

常言道:“江湖的进班,尼姑进庵”为什么这么讲呢?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这个“江湖”是啥意思?为什么叫跑江湖呢?这里咱们多说一句。


看看你是不是跑江湖的?你胡说八道吧?

这话跟佛教有关系,唐朝六祖慧能大师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大阐宗风,有两个著名的徒弟,一个是南岳怀让禅师,一个是青原行思禅师。后世禅宗著名的五宗的创始人都是这两个人的徒子徒孙,这两个人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江西,那么过去的禅师们云游参禅,经常跑的两个地方就是这里,要不就跑湖南,要不就跑江西,久而久之,就叫成“跑江湖”的了,后世才慢慢传了下来,不过加入了很多的贬义成份,那么为什么后世其它行业到处乱跑的人也要用这句话呢?不用其它的讲法?这也和跑江湖的出家人有关。佛教可能是唯一到现在还保持着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规矩、仪轨的“组织”。抱歉一下,我只能用这个词形容。

那么过去出家僧人怎么从现有寺院出去?怎么化缘?到另一个寺院怎么吃饭?“挂单”(住宿)都有一定的规矩,不懂规矩是肯定没法出去的,即使现在也一样,当然管的稍微轻松一些了。出家人云游有三件事必须熟络:规矩、功课、腿子。这三样不会的话饭都吃不上。

规矩:就是懂得各种宗门的礼仪,怎么说话?怎么回答,什么礼节,虽然说不是黑话,但是表达方式肯定不同于我们说大白话。

功课:就是出家人每天上的早课、晚课、普佛、唱念等都得背下来,否则上早晚课的时候拿着功课本照着念肯定不行,而且各个佛教寺院由于宗门的不同,也会有些区别。大殿的法器也得能抄的起来,不说维那的大磬,起码鱼子你得会敲吧。

腿子:以前寺院以禅宗为主,现在其实也一样,绝大多数都是禅宗寺院(虽然他们现在基本都不坐禅了),那么腿子就很关键了,民国的时候,扬州高旻寺来果和尚那时候,来挂单的和尚,进客堂以后,双盘腿子坐不了一个小时,连饭都不给你吃。

以上是三门功夫,出家人要想行脚参方必须会的东西,那么具体到了一个寺院怎么做呢?


看看你是不是跑江湖的?你胡说八道吧?

比如说出家人行脚到了一个寺院,首先要进“客堂”(类似于对外联络处,还有其它很多功能),因为你行脚肯定背着东西啊,出家人行脚十八种物要不离身的,简单一点的也有三衣、钵、具、等等,有的还会拿上方便铲,和鲁智深拿的那种一样,不过没有月牙那一头。这些东西不能拿进客堂,放在客堂的门口,进客堂正对着佛像两边会有竖着的禅凳,如果你想坐到左边呢,那你这些衣服就放到右边门口,反之一样,主要就是你能方便随时看到自己的衣服。

进去之后,正对着你的是个佛龛,然后上面供着一个大的牌位,写着“清规”两个字,这也是当年百丈禅师立下来的规矩,大家都要遵守。底下有个蒲团,然后你就可以礼佛三拜,拜完之后退一步,不在蒲团上再来一拜,同时口中高声说一句:“顶礼知客师父”(掌管客堂的领导人),然后知客师父要回一声:“礼佛一拜”那意思就是别拜我,我消受不起,你还是拜佛吧。

拜完之后,来人要坐在禅凳上,双盘腿打坐(前面咱们为什么说三门功夫要会呢,因为如果你双盘不了,挂腿子在那里坐着,人家知客师父可能都不理你),过一会,知客师父(有的大的寺院知客师父忙的话就是照客师父过来)过来坐在你对面,首先端详一下你,看看是不是“马溜子”(有的也穿着百衲衣,全国各地跑,赶佛事赚钱的僧人,现在也有)然后开始问你话:“法师从哪里来啊?”这个话是个双关语,一个是问你从哪个寺院来的?还有一个就是问你的禅定功夫?意思是你知不知道来处?如果没有一定功夫就照实回答即可。比如说:“从北京法源寺来”等等。知客师父下面就会问你:“来这里有什么好事啊”你当然不能回答说这里吃的好,“单资”(工资)高。一般回答是:“久闻这里某某宝刹禅风高耸,特来亲近常住”这里要记得,如果是准备在这住两天就走,要说“讨扰”常住,如果要准备住一段时间,就要说“亲近常住”。然后你再把出家戒牒递上去,知客师父给做登记,入“云水寮”住下。

其实很多我们民间流传的话都来源于佛教,比如说“胡说八道”,这是原来佛教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来中国讲法和翻译的出家人都是从西域各国来的,我们那时管这些地方叫胡人,来的僧人叫胡僧,这些人过来讲译佛法,原始佛教里面,包括十二因缘、七觉支,八正道等等,本来的意思是胡僧讲八正道,后来慢慢的就变成我们大家熟知的“胡说八道”了。

本来要接着昨天说土匪的规矩、礼节和黑话的,七扯八扯的又跑到佛教上来了,唉,好容易写的这么多我就不删除了,列位自己慢慢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