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果不断的发展,它的终点会是什么样?

RCA123


人类的永久存在,就不可能有艺术的终点。这是宇宙世界赋予自然人性、不断完善完美、走入更高艺术境界的文明必然。人类都是宇宙世界的自然人,平等的人权,给了每一个人探索艺术实践艺术的自由。

人类在各自的生活中,对生活对艺术有了不同认识的感悟,这些认知与感悟是人类的感性认识。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长久生存的依赖。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更深艺术境界的。这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领会的艺术真蒂。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茫茫人海,几人真正的在艺术的悟道中,真正能够领略艺术与人生的真正本质意义?又有多少人是为生活而生活的呢?为表面的艺术做作而艺术的呢?如果地狱真的空了,众生各归其位,人类的艺术也就达到了上乘艺术的终点。下期人类的开始,当然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中,继续着六道中轮回。这是非常遥远的宇宙地球世界啦!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让人在无形的大道中真正悟道。这里的艺术境界,只可领悟不可言表,更是艺术至尊至高的一种深不可测境界。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语言能够把艺术的内境、深涵意说的清楚表达的清楚,所以才有可悟道不可言表。

因为艺术的大道,能讲出来就不是道啦,就不是非常道了。就没在更深意境中的艺术了。大道无形,全凭自己那个修心去修。也深刻地表达了每个人在艺术境界的不同层次。艺术的天涯。艺术的大道是无边无沿的。

艺术的深远,是人悟性的高低,艺术给了每个人在不同生活的不同境遇,其人生所有的一切艺术之路,最终是万法艺术的归一。

证悟人生艺术,是艺术境界的至尊至高境界。这只是一个人的艺术境界,确不是艺术最终的终点。 艺术无止境,人生这本艺术长卷,何时能写满归一艺术的天界?这是能不能走入自觉悟道艺术的是否。自觉艺术,自觉觉者才是艺术的更高追求。


关爱文化历史艺术源泉


艺术不断地发展,会通过发展产生出:“连续不断的,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精华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移,一着顺延时间不间断地继续,会留下延续脉络。

从脉络中!可以发现:一些所谓热炒的艺术,红极一时,实为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便离开人们印象。一些低档次的实物工艺艺术,随着时兴的败落,被人们搁置,甚至遗弃。总之!大多数的艺术,都在推陈出新过程中求生。但是!极具思想价值的各类《经典》文化艺术,就不同了。以其独特顽强的生命力,长期活跃它的思想积极性,洗涤激荡人们的心灵或思想(如四大名著,国宝级国画及工艺品),让人久赏不厌,每每欣赏每每享受,给人们增添丰富的生活情趣与思想快乐,体现了艺术本身的生命存在力与价值。

时间延展,是永续的,艺术随同时间的漫延,在实际不断地进行着:淹灭,遗弃,推陈出新,长盛不衰。艺术!就这样随着时间一边流逝,一边延续,实行着流变,朝着未来行进。

凡事一理!来因去果两茫茫,真实在当下(下:即今)具体到艺术,也同样。艺术的终点是什么?确难回答。不过!可以据比类推理判断,自然一体,艺术也不例外。因此!可以回答的是:“只要自然存在,艺术终点与自然存在相同”。反过来的告白,不再细述,大家心里自然明白。


A小雅29


艺术是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艺术也在飞速发展,最近中国的太平盛世,艺术形式行程爆炸式的进步,令人目不暇接,应接不暇。书籍,影视剧,各种建筑,各种大桥,高铁,新机场,艺术无处不在,令人叹为观止。艺术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直到世界尽头。而世界的尽头,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候。



蓝天下扬州


艺术不断的发展,导致的终点

当人们的原始审美产生之后,艺术就诞生了,论绘画、书法、雕像、音乐、摄影等等艺术,都离不开人们的审美,换句话说,“审美”支撑着艺术的发展,没有审美,艺术就不可能诞生,所以艺术是用来表现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思想”、“审美精神”,


我们延续着上段的叙述,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是没有所谓的最高境界的,也就是没有终点的意思,即使有最高境界,我们也无法用具体的文字形象的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用哲学来解释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所以,艺术如果不断的发展,它的终点便是和哲学融为一体,

其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这也是当时哲学家们所认可的一种艺术宗旨,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艺术家确定认可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体雕像与自然有同等的价值,然后才采用更简便的油画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体和自然有着同等的价值,



哲学是一个非常深奥的概念,艺术是不断的在“化繁为简”的一个过程,艺术家创作艺术的目的,就是想用最简单的形式让人们理解最深奥的哲学概念,虽然有这种能力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但是艺术是存在的,而且哲学也早就诞生了;然而,无论艺术和哲学有多么深奥,有多么的让人无法理解,艺术和哲学始终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么,艺术不断的发展,它的终点就是让人们越来越了解“人性”。


诗夜城主


艺术再怎么发展,它也没有终点。所谓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以下是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黑格尔与所谓“艺术终结论”

1817年,黑格尔在海德堡的美学讲演中提出了“艺术终结论”,在他之前已经出现了有关艺术终结问题的片段式的言论,但他却是第一个从哲学理论高度谈论这个问题的人。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应该从他的哲学意识出发,因为这一论断正是从他的理论体系中演绎出来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黑格尔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不满,市民社会对艺术的侵害威胁着艺术的生存,这也正说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并不认为艺术会消失,而是旨在言明艺术转化为哲学是一种必然。

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的时代,现实中的艺术实践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可见他所谓的“艺术终结”并不是艺术现实的终结,而是表明艺术应该向观念转化,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了的事。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也许以往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直接认识世界,但如今的艺术已经不能带领人们认识世界的真理,因此艺术也就不再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显然是要把绝对精神从现实世界中剥离出来。

在黑格尔的理念学说中,他将绝对精神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三者都是人类认识绝对精神的方式和手段,但只有哲学是认识绝对精神的最高手段、是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艺术的终结实质上是艺术让位于哲学。黑格尔将世界艺术发展的类型分为三种,分别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心目中,真正的艺术理应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而在黑格尔那里,只有古典型艺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感性态势和绝对精神的完美和谐。象征型艺术是物质超越精神,而浪漫型艺术的精神内容超出了物质形式,进一步的发展必然导致主体的精神和客体的形式之间的分裂,而这种分裂也会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艺术必须寻找更高的形式以求得生存,因此艺术让位于哲学获得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回到社会现实,黑格尔认为他所处时代的艺术不能满足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又抑制了艺术的发展。“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个时代的终结必然会导致一时代艺术形态的终结。黑格尔眼中最完美的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雕塑为代表,雕塑以人的形貌表现了神的静穆与崇高,既是一种理想精神的呈现,又揭示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与当时探索世界,发现自我的时代精神协调一致。黑格尔所处的市民社会在工业浪潮影响之下偏重理性,而当时以绘画、音乐和诗歌为代表的浪漫型艺术则推崇主体性原则,专注于绝对的内心生活和情感冲动,以抒情性为基本特征。时代与艺术之间的错位,也成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有力例证,因此他明确地指出,“艺术确已实在不能再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却具有各自的社会功能。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内,剥夺了艺术的独立性与自律性。虽然进行终极追问,启迪人智是艺术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丧失了审美性的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审美性决定了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也表明艺术不可能脱离感性认识与感性形式,成为绝对的观念。而且结合现实来看,艺术也没有因为对物质材料依赖的减弱而消失,相反某些现代艺术却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回归为象征关系,似乎是对以往艺术形式的“重现”,这正表明“艺术终结论”不会兑现。

二、丹托的所谓“艺术终结论”

阿瑟・丹托提出的“艺术史的终结”可以看做是对艺术自律性危机的一次预演。丹托在艺术史进入现代视野之后,在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基础上,对“艺术终结论”进行了一次重新思考。黑格尔就整体历史谈论艺术会终结,而丹托单就艺术的历史来谈论。在丹托这里,艺术的发展历史就是艺术不断认识自我、探索本质的历史,而艺术的自律性却使艺术从内部消解了自身,失去了发展方向。

黑格尔认为艺术在表现绝对精神方面具有局限性,而随着艺术形态由象征型、古典型发展到浪漫型之后,精神内容极大地超越物质材料,艺术进行自我解体,在否定自身中转化为哲学。但哲学仍然在历史范畴之内,所以艺术的历史没有终结,艺术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哲学。丹托在现代视野下,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实践,认为艺术在20世纪实现了它的最终目标,艺术和历史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艺术的历史走到了终点。“或许历史会以我称之为后历史的样式继续存在下去,但它的存在不再具有任何历史意义。……艺术是否会重新踏上历史之路,或者这种破坏的状态就是它的未来:一种文化之熵。由于艺术的概念从内部耗尽了,即将出现的任何现象都不会有意义。”由此可见,黑格尔和丹托虽做出了相似的论断,但二者的立场却不同。黑格尔立足于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局限性,而丹托立足于艺术的自律性;黑格尔着眼于历史整体,而丹托在艺术史内部谈艺术。因此,在黑格尔那里,艺术终结于哲学,是作为哲学在历史中发展下去;丹托则将艺术史从历史的各种现实语境中隔离出来,认为艺术的概念与创造力从内部被掏空耗尽,艺术实践没有了动力与新的可能,艺术不会随着历史往同一方向发展,而是不得不重复过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各种形式,艺术的历史走向了终结。

艺术从内部被耗尽源于艺术的自律性。在康德的审美自律理论之下,艺术开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原则和标准,这对于界定艺术和规范艺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审美自律性对艺术控制的加深,艺术家开始“为艺术而艺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语境,玩弄艺术的概念,只在艺术的形式上精雕细刻,使艺术在狭小的范围内固步自封。这表明艺术的自律性与艺术终结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丹托看到了这一点,他促使我们思考艺术为什么不能自律地存在。艺术主要是通过感性方式把握世界,通过艺术形象传达艺术观念,而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可靠的,感性形象的表现范围和思考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些特点表明艺术不能像数学、物理学一样,通过抽象概念认识真理,而只能在有限的时空下表现精神和理念。艺术的本质在于它始终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始终需要在感性认识与抽象逻辑间寻求平衡,一旦脱离了适当的语境,艺术也就失去了解释的合理性。杜尚的《泉》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品之一,丹托承认了它的哲学意义,却对它的艺术意义持有悲观的态度。杜尚将一个现成的小便器命名为“泉”,其本身就是对概念的一次玩弄,是对艺术哲学化的一次实践,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小便器都没有美的属性,它之所以具有审美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泉》不具备美的形式,却具有美的观念。“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它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在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现在可以把任务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丹托最终又回到了黑格尔那里,也正式地提出艺术将终结于哲学。他虽然克服了黑格尔忽视艺术自律性的弊端,但仍认为艺术会在丧失自身规定性之后被哲学取代。丹托的结论不禁让人失望,他提出艺术要有历史感,却又没有为艺术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而是用哲学剥夺了艺术,不仅忽视了现实对艺术的意义,更将艺术发展为一种观念,这些都是有待重新思考的。

三、后现代视野下艺术的重生

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决定了艺术必须向现实敞开,艺术的本质成为了一个蕴含多种可能性的、开放的领域。艺术的本质具有了无限性,艺术形态也就具有了无限种可能,各种后现代风格的艺术流派也获得了生存的土壤。从自律到开放,艺术的发展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另一个方面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唯理性、唯技术不仅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贫乏,使艺术存在的社会基础变得摇摇欲坠,更改变了艺术品在社会中的定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光晕”1的概念,它表明艺术品天生有标准,并且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权威的,而没有“光晕”的艺术品不是真正的艺术品。但在工业社会中,在机器与技术的操纵下,艺术品的生产变成了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从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同时,艺术品也从殿堂中走出,成为大众都可以获得的消费品。这样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艺术的非艺术化。也就是说在后现代语境中,艺术又回到了什么都是艺术、什么又都不是艺术的最初状态,艺术变得无处不在了。“艺术的终结”表明艺术不会消失,而是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样看来,当艺术的自律被整体打破以后,艺术又遭受着新的审美危机,而这种危机产生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但是,这种危机却不会使艺术走向终结,相反,艺术将在与时代的对抗中获得重生。后现代的“祛魅”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艺术的生产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艺术自救的道路也应该是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艺术,大众社会中的艺术首先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重新的探索与界定自身的概念与本质。其次,艺术自身需要一些不可动摇、安身立命的标准。艺术需要在与工具理性的对抗中,为自身树立权威。同时,走向生活的艺术要始终处在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中,在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上求得统一与和谐。艺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获得独立的历史,“为生活的艺术”将取代“为艺术的艺术”。未来艺术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难以预测的,但艺术不会终结却是肯定的。一时代的艺术形态必将随时代的离去而消失,但艺术整体却不会终结,艺术始终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扬弃传统,发展自身。

下面是我的书画作品,之所以配图书画作品,是因为艺术本来就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也不可能有终点!








校傲临风(书画)


艺术蔓延生活..

当一个灵魂停止升级...

它将会冻结在这一刻...











kikkyyy


艺术本身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不存在说有终点的,追溯人类存在开始就有艺术形式存在,艺术来源生活,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人在洞里刻画打猎过程和这里我们叫做史前艺术,后来的古代艺术,古代艺术可以分为古埃及艺术、古印度艺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艺术、古两河流域艺术,这里就不说了。

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艺术主要可以分为早期基督教艺术、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以及哥特式艺术,这时期大部分已宗教信仰来创作。

后来出现了艺术的鼎盛时期文艺复兴艺术

文艺复兴艺术是运用古典艺术,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同时运用科学的透视技法,再现具有三度空间的实体形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起兴起与意大利,后来传遍欧洲各国。影响较大的国家有意大利、尼德兰、西班牙,这么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很多很多艺术流派。

最后我想说的是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有终点,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一种寄托,而且每一个时期展现的艺术形式也是不同,远古时期记录打猎和生活,古代艺术展现宗教信仰,现代艺术展现了社会的多元化,生活,政治,情感,人性,观念,等等等等,所以随着每一个时代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什么是终点,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存在终点。








宝琳沙画


艺术没有终点,艺术文化会受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反应的是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创造者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去创造艺术作品。如果说真的有终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吸取那些优秀的画作里面所喻晗的精华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德国古典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认为,艺术是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绝对同一,是“理性的最高规律”。在谢林的哲学体系里,艺术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统一性和完满性,再从这一个点出发,人类得以生发出其他所有哲学与智慧。也就是说,艺术最终止于一,而智慧则始于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这种完满性,艺术又如何止于一呢?谢林在他的哲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

外察世界

在谢林的先验哲学中,他另外提供了一条从主观到客观的线索,即“内观己心”的线索。

用谢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假如有一种先验哲学,那么,留给它的只能是相反的方向,那就是,把主观的东西作为在先的、绝对的出发点,从而引申出客观的东西。”

自然哲学是从外部的自然界出发,而先验哲学则从个人的自我意识开始研究。

在自我意识的一开始,我们具备了感性直观。就是通过感觉直接观测到现象的能力,这个能力对应着自然界五花八门的表象,于是我们看见这世界,听见这世界,在脑海里留下了诸多影像和声音,这些成为了我们的记忆。

感性直观上升之后,自我意识便发展为反思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已经在头脑中的记忆进行反思和追问,我们不仅想要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对这些现象的反思,我们得以总结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律,让科学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而当反思继续上升后,自我意识便发展成为意志。可以说,当自我意识发展到这个阶段时,我们就具备了更多能动性,我们不再单纯地对自然界进行反思,被自然界牵着鼻子走,而是意识到,我们本身受到意志的驱动,是自由自主的人,就如同神秘的力量驱动着整个自然界一般。

这就是艺术家得以开始创造的前提,在艺术中,他们就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具备无限可能性的。

可以看到,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应自然界的三个层次,也在不断上升,趋向绝对同一。

内观己心

艺术直观诉诸一种神秘体验,但并不代表艺术求索之路无迹可寻。

在谢林的自然哲学中,他提供了一条从客观到主观的线索,即“外察世界”的线索。用谢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使客观的东西为先,从而引出主观的东西,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

外部的自然界中,各种花花草草、飞禽走兽,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处在最低的层次,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自然如此这般地表现为各种运动着的事物。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只能到这里。

在较高的层次里,自然便表现为光、磁、电、化学等现象,这是初步透过表象而展现的本质了,我们不仅看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的表象,还看到了藏在这些表象之后的原则和规律。这需要我们受过教育之后才能领悟。

在最高的层次里,自然表现为有机体整体,即自然本身。光、磁、电、化学等现象如此地神奇,而整个自然界又如此地和谐,仿佛它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随机产生的,而是冥冥中有种神秘的力量在统筹这一切。这是进一步透过现象的更深层次的本质。领悟到这一层本质,单单依靠学习科学知识已经无法达到了,而需要开始诉诸于审美。

这三个层次,是自然界的不断上升、不断抽象,从而慢慢趋向艺术的绝对同一的过程。

启迪多元思维

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作为看似相反的线索,各自逐步上升,最终汇合于艺术。上升到最高点的自然界,被上升到最高点的自我意识所接收,物与我的界限便模糊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也消融了,一切的分别都开始消失,仿佛一种天人合一的神秘体验,这就是绝对同一,也就是艺术的所在。

达到绝对同一的艺术,看似是单一的,有限的,但其实在这单一里蕴含着无所不包的丰富性,在这有限里蕴含着无边无际的无限性。“美美与共”描绘了艺术的这种同一,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则描绘了艺术的这种无限。好的艺术总是耐人咀嚼的,因为它看似有限,其实仿佛一扇窗,通向了内心与外界的广袤天地。

可以说,唯有艺术可以引领人达到绝对同一的最高境界;而艺术本身,也如此这般地“止于一”,达到了自身的完满性,实现了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最高成就。用谢林自己的话来说,艺术是“哲学唯一真实而又永恒的工具和证书”。

作为“一”的艺术,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处后,沿着曾经攀升的路线,重新返回,为人的意识和整个自然界赋予意义。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才能被永恒地辩护。

毋宁说,艺术能力的高低反映了生命能级的高低。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也就是说,假如美是可以被言说的,成为一套众人皆知的标准,那美就消失了,成为了恶。这个观点和谢林的观点不谋而合,谢林认为,绝对同一的艺术的美是无法被思想、被表达的,因为任何的表达都是一种有限的区分,而美本身是一种无限的同一。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那我们该如何学习审美呢?毋宁说,审美虽然本质上是不可教的,但事实上也是无需学的。一个孩子可能可以轻松看懂一幅让大人们都摸不着头脑的现代画,大字不识的慧能可以在菩提树下顿悟,写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隽永的诗,这都说明审美不一定非要渊博的头脑,但是需要足够的用心。

既然艺术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那我们欣赏艺术时,便既不能有意识地欣赏,也不能漫不经心地欣赏;既然艺术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那我们欣赏艺术时,既不能死守教条,也不能随心所欲。总之,艺术的这个绝对同一,需要静下心去,使用天赋的悟性。

如果艺术最终成为了单纯的一,那最好的审美者,必然是返璞归真的单纯的人。


2年后的绘画大佬


终点就是

你看到的都是你喜欢的,

你听到的都是你欣赏的,

你感受到的都是美好的,

你体验到的都是愉悦的,

满足了你心中的奢华,

宁静了你内心的烦躁,

通达了你的念想,

丰富了你的内涵。


智造生活


个人认为,艺术发展的终点是回归平实无华的平民世界,人人都是艺术家(当然水平有差异)。各种艺术风格渐趋融合贯通,形成平民化的风格。样板戏的传承就是证明。如果不是人为的阻挠,人人都将成为京剧票友,芭蕾舞票友,交响乐票友,钢琴票友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