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殺少正卯的動機是什麼?從孔子殺少正卯看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謝天隆恩


孔子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不知道的人很少。但對於少正卯知道的人就相對少多了。

不過對中國60歲往上的人來說少正卯並不陌生,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突然掀起了批孔高潮,孔子的最大罪名,就是屠殺改革派人士少正卯。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少人知道少正卯的具體情況,對於孔子殺少正卯的動機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少正卯並不是一個人的姓名。少正只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官階,"卯"才是人家的名字。

卯跟孔子是老鄉,而且也跟孔子一樣是獻身魯國教育事業的,他們都自己收學生,私人辦學。還跟孔子一樣口才非常好,能說會道,口若懸河。

卯跟孔子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胸懷大志,志向高遠。辦學只是手段,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理念和主張,伺機實現自己的理想。

不過孔子在魯國辦教育比卯要早,名氣也大。卯屬於後來者,起步較晚。收學生要費力得多。

就像開飯店一樣,別人先開,自己後來,經營同一道風味的菜;別人有了口碑,有了客源,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己怎麼辦?只有競爭,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用價格搶客源、拉人氣,再就是用風味、用特色來拉回頭客。

孔子招生每個學生名義上不要學費,但每人要交十根臘肉。卯在收學生的時候,把學費一下子就降下一半,五根臘肉就OK。

卯不僅學費低,而且授課方法不拘一格,幽默風趣、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跟孔子的刻板、教條、枯燥無味形成鮮明對比。這樣一來不僅新生招了不少,孔子身邊的"老生"也常去卯那裡免費體驗,轟都轟不走。孔子的學生除了顏回,剩下的都當過"叛徒"。

雖然卯跟孔子一樣收學生,一樣有遠大理想,但彼此的政治主張卻涇渭分明,全然不同。

孔子認為春秋時期人心不古,禮崩樂壞,主張克己復禮,以道德治理天下,就是以品德教育、政治教育為主。

卯的主張恰恰相反,卯主張以法律為治國之道,教育人民學法、懂法、守法,讓統治者多頒佈法律,讓國家步入法制軌道來富國強兵。

兩個人後來都走運了,都從政了,但孔子運氣似乎更好,在魯定公14年,孔子一不小心當了魯國大司寇。相當於魯國的高院院長。那時候沒有公檢法,孔子等於是公檢法一肩挑的大官。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送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卯,一上任積極蒐集卯的材料,從抓捕、審判。再到判決、行刑,只用了七個工作日。

還是孔司寇的辦事效率,真是從重、從嚴、從快。當時孔子將少正卯處斬後,還覺得不解氣,把將其暴屍三日。大街示眾。

當時孔子門下弟子都迷惑不解,紛紛去詢問孔子:

師傅。您不是說用仁義治國嗎?怎麼一當官就大開殺戒?

孔司寇義憤填膺、餘怒未消。他對學生們說:你們太幼稚,不懂事。我跟卯的鬥爭不是人民內部矛盾,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對卯的心慈手軟就是對魯國犯罪,就是養虎遺患,對卯這樣十惡不赦的人就要從重從快。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然後,孔司寇慢條斯理拿起了案頭的竹簡念起了判決書,判決書中細數了卯的五大罪狀:

第一、這人什麼道理都懂,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又不是法盲更不是文盲,卻知法犯法。

第二,這人性格怪癖,有犯罪基因,做事偏執,容易走極端,是頑固分子,潛意識中有犯罪傾向,是治安隱患。

第三,此人巧言令色,蠱惑人心,善於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其理論具有很大欺騙性,善於洗腦,比傳銷分子還可恨。

第四,思想冥頑不化,陷入犯罪深淵執迷不悟。

第五,善於偽裝,跟容易把青少年帶入歧途,誤人子弟、教人學壞,比恐怖分子還危險。

但學生們聽到最後也只聽到卯似是而非的罪狀中,似乎並沒有什麼犯罪事實,更加疑惑。

孔司寇似乎看出學生的心思,繼續真情告白:

作為魯國的大司寇,肩膀上擔子千鈞重,我不能等他犯罪了,造成危害了再去處理,那就失職了,辜負了領導的殷切希望。我要防患於未然,把犯罪消滅於萌芽中。你們用心聽好,這叫預防犯罪。別以為你們出師了,不懂的東西還有很多,學海無涯,以後就跟為師好好學吧。

孔司寇說得義正辭嚴的也太高深,不過要是俗人們來看,少正卯該殺的理由其實就是兩條,搶了生源和政見不同。

孔司寇開了個不太好的頭,日後這片大地發家的梁山泊集團也堅決不待見祝家莊曾頭市,985的省城大學堂也堅決吞併兩個省內211院校,不把本事學好跟清華北大有啥區別的藍翔也強大到一枝獨秀。


歷來現實


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於後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於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結果夫子說了一堆,總體就是想說,這個傢伙內心險惡,行事圓滑,是個壞人,我們既說不過他,又拿不住他的小辮子,所以只能殺了他。

這是孔子從道德、法律的制高點來說的,把少正卯給說成了一個圓滑的小人。他雖然承認自己不如少正卯,但是隻是說因為此人太奸猾,所以說不過此人。但是,實際我們從這件事真實的情況來看,孔子殺人,其實有報復的可能。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過往生活

他出生在貴族,家境不錯,甚至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還有人給他送美女。但是,孔子因為屬於“野合”所剩,所以在父親死後,他就和母親一起被驅逐了。因為沒有收入,所以從小就努力學習做人做事,不到30歲就做了校長兼老師,在魯國小有名氣。

後來魯國內亂,他逃到了齊國,結果他在那裡被齊王看好,遭到齊國權臣妒忌,要派人殺死他,於是他又逃回了魯國。不久,魯國人請他做官,他卻屢次推辭,可是一旦上了高位,就殺了自己的對手。所以,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的做法可能是為了洩私憤。

那麼,這個少正卯究竟是什麼人,能夠成為孔子的對手呢?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雖然周王朝天子還在傳承,但是對於諸侯沒什麼約束力,因為他們本身很弱小,但是孔子認為只要靠一張嘴讓各國都尊奉天子,那這個天下就太平了,此中關鍵就在於,大家都要講“禮”。他當時的學說就已經在漸漸地形成儒學了,吸引了很多學生。

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當時各國熱衷戰爭,也熱衷強國的政策,所以像法家這類學說更實用,更容易得到諸國國君的認同。很不巧,當時同在魯國的少正卯就是法家裡一個很優秀的人才,他也開辦學校,天天給學生們公開講解。

結果他每天開課,孔子的那些學生就都去聽少正卯的課去了。這人極有名氣,甚至當時國內稱之為“聞人”,說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兩個學校離得很近,但是孔子天天都在被打臉,當時只有顏回一個人沒有去——可是這更增加了孔子的悲涼,甚至他的氣憤、妒忌都被顏回看在了眼裡。

古今之大仇,很多能化解,但是門派、教義之爭,這是最難化解的東西,歷史上有多少關於文化、信仰的東西,在衝突之中被徹底抹殺。所以孔子和少正卯之間是有仇的,不但是搶奪學生、丟了面子的矛盾,關鍵在於兩者教義不同,信仰不同。

所以在他掌權後,立刻就開始站在道德方面、站在教義方面,將少正卯給斬殺。但是如果是道義之爭,以他儒家風範來看,應該是辯論一番,然後把學生爭取過來。可惜,他不但沒有這麼做,還把自己的這種以官殺民的做法,美名曰“君子之誅”。後來他的弟子們可能感覺這種事情太丟人了,根本沒有在著作裡提這件事。


小小嬴政


“孔子誅少正卯”是一樁歷史公案,這件事最早見於《荀子 宥座》,此外《說苑》《孔子家語》《論衡》《淮南子》《尹文子》《史記》《漢書》等很多文獻都有記錄。事情的大致經過是這樣:

少正卯是春秋時的魯國大夫,“少正”是官名,“卯”是他的名,由於能言善辯,因此在魯國開辦私學吸引了很多人,甚至搶了孔子的風頭。

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論衡》



魯定公14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上任僅7天便把少正卯誅殺於東觀之下,並且列出“五大罪狀”:1、內心通達明白卻邪惡不正。2、行為邪辟而頑固不改。3、言論虛偽卻說得有理有據。4、贊同錯誤的言論還進行粉飾。5、專門記錄邪惡的東西還十分博雜。



放到今天,這算得上“因言獲罪”,但是古人不這麼認為,由於少正卯被孔子定義為“五惡之徒”,那誅殺少正卯自然也是“聖人之誅”,因此從戰國到宋朝沒有人對此有異議。

但是到了南宋,朱熹開始對這事提出質疑,自此,“孔子誅少正卯”成為一樁歷史懸案,反對者提出的理由,總結下來有五點:

1、秦以前,誅少正卯之說只有荀子一家之言,諸子百家中反儒反聖人的墨家、道家也沒有任何筆墨紀錄此事,因此相當可疑。

2、春秋時期誅殺大夫並非易事。清人崔述持此觀點。

3、孔子反對殺人、用刑,此事與孔子主張不合;《論語 顏淵》記載,孔子答季康:“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4、認為此事是法家偽造,是具有法家色彩學者託古立說的一個證據,也是戰國末期荀學與法家合流的產物。

總而言之,從朱熹開始,針對“孔子誅少正卯”的討論就沒有停下來過,這裡不做真偽的討論。假定此事為真,以這件事評價孔子其人的話,只能說人無完人,聖人也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小心思。


曉窗讀史


孔子殺少正卯,他自己是有解答的,語在《孔子家語》。先看原文(原文在網上摘抄,部分字詞可能有誤,自有《百子全書》影印本不在手邊,見諒不能發書籍原圖):

三日,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醜謂非義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撮聚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御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是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這段話什麼意思,大概的語境是這樣。孔門十哲當中的子貢對老師當官不到七天,就殺了少正卯,很不理解,於是就問老師:少正卯是魯國的“網紅”啊,您現在剛主政就殺名人,是不是做得不妥當呢?

孔子說:你坐下,我給你講講原因。這天地間有五種大惡是連小偷強盜都不跟他們玩耍的。第一種是心理邪性而喜歡冒險的,第二種行為乖僻有很犟的,第三言語虛偽卻有擅長辯論的,第四種是專門發掘別人的醜聞(今天有些人也很像)又記錄得極其豐富的,(這裡還補充了一句:這裡的醜,當做非義的人和事來講),第五種是順從錯誤的人和事卻又還感覺非常滋潤的(《康熙字典》解“澤”為: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說文解字注》解“澤”為光潤也。這五種非常惡劣的習性,有一種都免不了君子的誅殺,何況這位魯國的網紅,少正卯這五種習性都有。在他家裡,聚攏一幫徒眾結成私黨,然後只要他說個什麼,就能煽動一些人來配合,這人又強大到可以自立山頭了,他就是人裡面的“奸雄”,不可能不殺掉他。

當年商湯殺掉尹諧、周文王殺掉潘正、周公誅殺掉管叔、蔡叔,姜太公誅殺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這七個鳥人,雖然在不同的時代,卻是一樣的罪惡,所以不可饒恕。詩經上說:我的心這樣的憂慮,我痛恨這一群小人,小人成群結隊,是很可憂慮的啊。

我想孔子還說了:這就是我誅殺少正卯的道理呀,端木賜!

從孔子的講述中,我們首先應該知道少正卯實在是該死之人。結黨營私,私蓄私事,到處收集別人的醜聞(肯定是想要挾別人),而且還能夠偽裝得很好,詭辯得很好,最為重要的是,他完全沒有是非觀念,而且面對惡劣的事情的時候,還很享受。我看夫子說他是奸雄,還算客氣。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說,這少正卯就是個人渣!而且還是人渣中的極品。他不但敗壞風氣,還可以危害國家。

所以,誅殺少正卯是一件用雷厲風行的暴力手段,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為魯國除去了一個大禍害。

這件事情,可以說看出,夫子並不是很多無知的人認識的那樣,只會溫文爾雅,他也是一個可以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人,有魄力,有擔當,不懼人言,不懼誤會。而且從夫子所闡述的理由來看,他殺少正卯沒有一條是因為私怨,而是皆出於公心!這也正是夫子光明磊落的明證。同時夫子並不像有些人那樣,以為他只會婦人之仁,只會喊口號,而是有實際的執政能力的。不管《孔子家語》、《孔子集語》、《禮記》、《史記》這樣可信度較高的典籍中,都有對夫子執政效果的評述,他做養牛羊,牛羊肥壯;他做會計,帳目清楚;他做魯相掃平惡勢力,他做司寇慎刑而公平;他還開創了民事調解之先河,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經驗”;他還在鋏谷隻身為魯國要回被齊國強佔的土地。如果不是魯公與季氏好色,逼走夫子。魯國是否可以就此復興周公之隆也未可知。

這就是我的回答。

謝謝!


白玉飛豬671


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擔任魯國司寇兼代理丞相,他上臺不久,就利用職權,殺了革新派人士、法家的先驅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說明了什麼?孔子為什麼殺少正卯?我們分析春秋末期儒、法鬥爭的狀況,才能瞭解這個問題的實質。

(孔子)

春秋末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的時期。

由於奴隸反抗奴隸主鬥爭的不斷持續,新興封建勢力的興起,奴隸制正在崩潰,出現了孔子眼中的“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的局面。

公元前五九四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即向私田徵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承認了新興封建勢力的經濟地位。

有些國家政權開始落在新興封建勢力手中。在這個歷史發展的趨勢面前,奴隸主階級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孔子反對新興封建勢力的任何改革措施,說“初稅畝非禮也。”。

在孔子看來,按田畝徵稅,承認封建土地私有制,這是違反了“周禮”。

(孔子講學)

當時法家先驅者們的主張和孔子是相反的。鄭國的鄧析,晉國的範宣子等人,主張實行同孔子完全對立的政治路線。

他們提出了“法治”思想,反對孔子的“禮治”思想,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也就是用地主階級專政代替奴隸主階級專政。

在魯國,少正卯也是主張這條政治路線的。

他和孔子同時講學,唱對臺戲。孔子的學生幾次被少正卯吸引過去,造成“三盈三虛”的局面。

因此,對少正卯,孔夫子是很不爽的,是仇視的。一旦孔子掌權,就會殘酷鎮壓,殺死政敵少正卯。

孔子加給少正卯的五條罪狀,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根源。

孔子為殺少正卯的自我辯護是:“人有惡者五: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五條罪狀。

(少正卯講學)

第一條“心達而險”這是說:少正卯的思想“達”、“險”。“達”在當時是“顯達”、“仕進”的意思,就是要做官;“險”,就是“損人逐利”。

“心達而險”,是說少正卯想要掌握政權,傾覆當時的奴隸制。

這和孔子堅持奴隸制的立場,是針鋒相對的。

第二條“行闢而堅”是說:少正卯的行動是堅持“闢”的。“闢”的含義就是“刑”、“法”,當時稱“刑辟”。

在奴隸制下,奴隸主貴族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生殺、掠奪,他們卻將這叫作“禮治”。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希望定出法律來限制奴隸主的特權,保障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主張“法治”。

“禮治”和“法治”的鬥爭,就是奴隸主階級和新興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鬥爭。“行闢而堅”和孔子推行維護“禮治”的政治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少正卯劇照)

第三條“言偽而辯”是說少正卯的言論是為封建地主階級辯護的。

少正卯的言論屬於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偽言”。這和孔子掛在嘴邊的“仁”是根本對立的。

第四條“記醜而博”是說:少正卯闡述的是“醜”的思想。這個“醜”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立、變革。

因此,“記醜而博”是說少正卯在他的著述中,用大量材料,闡述變革的思想。這和老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復古主義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條“順非而澤”是說少正卯是順著“非”,並且把它加以加工、提高。

這個“非”和“誹”相通,實質上就是“庶人議政”,是少正卯支持那些批判、反對奴隸制的言論。

少正卯反對“禮治”,主張“法治”,在奴隸主階級看來,是大逆不道,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非殺不可。

孔子一直認為少正卯到處煽動群眾,“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如果讓他這樣搞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他們之間的鬥爭,是新興封建勢力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鬥爭,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與法家的鬥爭。

儒法鬥爭的結局最終是法家取得勝利,中國的社會沒有倒退到奴隸社會,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孔子非常憎惡一切無視“周禮”的人,少正卯正是這樣一個“佞人”。

孔子殺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所的“法治”思想危及到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而並不是兩個人有什麼私人恩怨,或者是少正卯搶了老夫子的風頭,更不是少正卯幹了多少殺人放火的壞事。

參考資料:《荀子·宥坐》、《說苑》、 《禮記·王制·疏》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孔子是最講究仁義之人,儒家學說千年都以“仁”來治國,最為講究的方法便是度化百姓。所以,說是孔子殺了少正卯有點不能相信。但是奇怪的是,《史記》中卻對這一段歷史有著詳細的記述,可偏偏在《論語》找不到隻言片語。


歷史上記載孔子是辦私塾相對來說較早之人,而且孔子的私塾一視同仁,對求學來的子弟的身份更是沒有苛責。但是其實在春秋之時,與孔子搶生源的就有少正卯。雖然孔子的辦學在現在看來已經超越當時的許多思想,但其實少正卯的辦學更得學生的青睞。少正卯的辦學內容豐富有趣,這樣一來原本是孔子的學生都被少正卯吸引而來。

孔子重回魯國之時,被授予大司寇官職,也就是主持祭祀之人。而據歷史記載,孔子上位僅僅七天時間,就將魯國大夫少正卯殺害。有人曾經逼問孔子,孔子答曰: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辨,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而有之。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是少正卯言行有異,虛有其表,更是對國家有危害的作用。這個原因說起來實在是荒唐,只是因為思想有問題就被處死,實在是太過可笑。

若是此事為真,那麼聖賢之名恐怕孔子無法擔任。更為主要的是,孔子所作之事與其所宣揚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馳,只能說明孔子是兩面三刀的小人。

但是實際上,孔子在魯國只是主持祭祀之人,而這種官位是無法越級處置少正卯的,何況祭祀之人根本觸碰不到兵權,又如何調動管制刑法之人,為其做事呢?

再有,最與孔子貼近的便是《論語》,此書記錄著孔子的一言一行。雖然歷史都是由一些勝利之人書寫,但是若是按照孔子殺害少正卯所用的理由,不可能不會被記載在論語中。畢竟按照《史記》的說法,孔子在說出這個荒唐的理由之時,可是義正言辭。而《論語》又是孔子學生編著的,一定會將孔子的慷慨陳詞記錄下來,但是很顯然在這本著作中,沒有一丁點的記載。

再者,雖然有遵從歷史的《史記》流傳出孔子殺害少正卯的記載,但是西漢畢竟距離春秋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而司馬遷雖然是講究真材實料,但是也是多方收集民間傳言。



再加上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難免會有一些人不滿,進而故意摸黑孔子的形象。以至於司馬遷收集到了錯誤的信息,最後變成孔子因為一己私利殺害教學上的競爭對手。

孔子為儒學的文人代表,文人最為講究的便是言行一致,心口不一是對他們這種自詡為聖人最大的侮辱。所以,少正卯並非是孔子所害,至於究竟發生了什,現在已經無從的得知。


小鎮月明


少正卯何許人也?

少正,先秦的官位;卯是其名。所以少正卯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叫卯的少正官。

少正卯是春秋魯國人,此人最大的特點是能說會道、能言善辯。少正卯和春秋的諸子百家一樣,都致力於傳播自己的學說。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自己,卯就搞了一個培訓班,招收了許多學生,算是當時紅極一時的名人。

在卯之前,孔子也在魯國開設講壇,廣招門徒以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後來卯就在孔子的學堂對面開設了培訓班,當時孔子的門徒需要交十條幹臘肉作為“束脩(學費)”。

而卯只收五條幹臘肉作為學費,卯的培訓班不僅學費更低,而且老師少正卯講的也十分生動有趣,搞的孔子的學生都在閒暇之餘跑到少正卯那裡去蹭課,據說孔子門下的學生只有顏回一人沒有去聽過少正卯的課。

《論衡》中這樣描述:“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惟顏回不去……”

少正卯的課程內容以是“新學”為主,主張變法改革,即所謂“霸道”。而孔子宣傳的是仁政,以德治國,即所謂“王道”。在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紛起,諸侯爭霸,顯然少正卯的主張更受歡迎。因而少正卯的學生經常受到諸侯的重用,反觀孔子,其門下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最後卻因窮困潦倒而死。


孔子是否嫉妒少正卯,金兔不知道,畢竟以金兔的思想不敢妄加揣測聖人的思想。後來孔子當官了,當了魯國的大司寇,主要負責掌管刑法,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部長。

孔子當大司寇後的第七天,孔子下令:誅殺少正卯!《荀子·宥坐》裡記載: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乎也?”子曰:“姑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

概括來說,就是孔子當大司寇後,第七天就下令誅殺少正卯,不僅殺,而且下令將少正卯暴屍三日。門下弟子不解,詢問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孔子說,你啊!還是太年輕了,像少正卯這樣的人簡直罪惡滔天,是壞人中的佼佼者,不殺,不是君子行徑。




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孔子在和學生的交談中,給少正卯羅織了五大罪狀:

第一,心達而險。說少正卯心裡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卻偏偏要做壞事。

第二,行闢而堅。說少正卯這個人不僅行為怪癖,而且還頑固不化。

第三,言偽而辯。說少正卯胡說八道,但因能言善辯,把胡說八道說的跟真的一樣。

第四,記醜而博。說少正卯專門記錄非常醜惡的事物,偏偏少正卯很博學,把許多的醜惡之物記載的非常之生動,有罪!

第五,順非而澤。說少正卯專門教自己的學生走彎路,還會收買人心。

除了上面的理由外,孔子殺少正卯,最重要的原因是政見不合,兩人的矛盾重重。例如孔子是典型的守舊派、頑固派,而少正卯則是改革派和變法派。孔子提倡周禮,主張用周禮來規範百姓的行為舉止和社會秩序;而少正卯則主張打破舊規則,建立新秩序。



總的來說,孔子殺少正卯,一是因為少正卯搶了孔子的生源;二是兩人政見不合。

至於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什麼人,其實,孔子就是一個普通人,只是後來的統治者們為維護自身統治,刻意將孔子聖人化,將孔子打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統治者還將孔子的思想加以改造,以此來禁錮和愚化民間百姓,最終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

說白了,孔子就是一個人為打造的聖人。


金兔歷史


孔子殺少正卯表現的是儒家虛偽和殘忍的一面。我雖不是全面否定儒家,特別是早期的儒家學說,如它講的社會秩序觀念,作人的行為準則等等,對中國的人性塑造和中國社會形態的塑造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儒家言行不一,虛偽殘忍專制和追求功名利祿以及輕視實踐這些弊端從發忍之初就己形成,老師傅身先率範的最惡劣的兩個例子第一個便是為了當官,放棄他正人君子的說教原則,跑去見有實權的淫蕩美女衛蘭子,我到不認為他會有如子路懷疑的苟且之份,但他想通過蘭子影響衛國國君實現當官的願望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就為後世那些狗苟蠅營,拍馬溜鬚,不擇手段的官迷們開了先河。第二便是當法官七天就殺了和他持不同意見的少正卯,徹底揭露了他所倡導的仁政和仁心的虛偽和殘忍,也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很壞的範例。

至於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就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正所謂: 真理延伸一步就是謬誤。就不在這裡具體討論了,以後有機會再說!


郭萬仕專輯


不管怎么說⺀孔孑殺少正卯其實就是心虛/怕自已一套理論站不住腳/別人從此不聽他的/另一方面暴露孔子本身不以生做則/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給人影響很虛偽/不管孔子再怎樣狡辨/理虧幾幹年是鐵板釘釘的事實/也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事/在這件事情上孔子居高臨下/用手中權力濫殺無辜/而不是以理服人/顯然是虛偽一種表現/不得人心/明眼一看就就知道孔子在這事處理上/缺少耐心/細心/善良仁者之心/這恰恰是孔老二一貫教育世人的悔人不倦仁者之心/而自己在遇到實際問題困難時卻要大開殺誡/什么悔人不倦?什么仁者之心都被孔夫子忘到九霄雲外去了/舉一反三/由此可以看出其人若干學說也是經不起考驗/只是旁邊吹鼓手過分吹出來巴了/因為這些說教有許多都是沒經歷過實踐檢驗的!


五德堂


回答這個問題的作者大多從事件本身的真偽進行分析,做了許多考據。我認為這個探討方向錯了,其實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的真偽無關緊要,題主問的是動機和孔子的為人,這才會讀史的意義所在。

孔子誅少正卯之事既不空前也不絕後,前有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後有司馬光反王安石、朱元璋趕孟子出廟、張居正殺何心隱、慈禧殺六君子。把這些事串起來,就明白是根源在哪裡了。這些事具有同一性質:思想話語權、意識形態主導權之爭,孔子殺少正卯的動機正緣於此。說孔子為爭生源殺少正卯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何等胸襟,豈有如此的猥瑣小人之態?

孔子對少正卯的指控: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居其一則不免君子之誅。少正卯五惡齊全,故誅之。

心達而險:心裡啥道理都明白,卻居心不正;

行闢而堅:做事目的性、功利性和效率突出,為人堅毅;

言偽而辯:能把謊話說出哲理,善狡辯;

記醜而博:其學說多有醜惡,影響極大;

順非而澤:從惡如流且樂在其中。

五惡合一之人就是:亂世之梟雄。一旦讓這種人把持權柄,後果不堪設想。當然夫子我就是:治世之能臣。

蘇軾對王安石的評價: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一意孤行地亂來)。

少正卯和孔子代表兩種對立思想的各自陣營(法、儒),孔子說前世被殺的七人和少正卯是同類,叫"異世同心",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後世變法中流血之人也和少正卯一樣,是"異世同心",屬於邪惡思潮的源頭,為"君子"所不容,人人得而誅之(《荀子.宥坐》)。從結果來看,孔子們的陣營一直是勝利方。

注:讀史當用上帝視角,囿於考據,只會越讀越歪。儒、法之爭孰是孰非,說來話長,需從儒家和法家的綱領、施行效果比較方能有客觀之言,在此懶作贅述,如有讀者覺得作者的文章值得一看,可以另看作者關於儒學批判的頭條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