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为何不杀?

成朝利


朱元璋曾经发表著名的“拔刺论”,他把荆条比作皇权,把功臣比作荆条上的刺。他对太子朱标说,我这余生要尽力替你拔掉这些刺,让你安安稳稳的接班。

其实自打朱元璋坐上皇位那一天,他就预谋拔刺了!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既有李善长之类的能臣,又有徐达之类的勇将。杀人总是需要理由的,朱元璋年事已高,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最好是一网打尽。朱元璋寻找了两个突破口,文臣是胡惟庸,武将是蓝玉。朱元璋采取养鱼策略,胡惟庸不是挺能作的吗?好,故意让他作,胡惟庸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无法无天,朱元璋故意装作看不见。等这窝鱼儿养大了养肥了,朱元璋就收网了。

朱元璋这一收网不得了,大鱼小鱼甚至连小虾米都没放过,不仅胡惟庸被诛九族,包括李善长、唐胜宗等十四人牵连被诛,前后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朱元璋故技重施,又诛杀了一万五千多人。



经过这两次清剿,功臣除掉病死的,被诛杀者十之八九。但有四个人侥幸躲过这次劫难,这四个人有何神通?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位 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他俩阶级成分一致,都是贫农。他俩从小一起给地主家放牛,一起玩耍。后来,汤和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打江山。朱元璋得了江山后,封汤和为信国公,名列功臣榜第七位。

汤和性格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也不拉帮结派,他只效忠于朱元璋,而且他识大体,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套用现在词汇,就是他的政治占位正确。他是第一个主动请辞的功臣,主动交出全部权力。如此忠诚可靠的老干部,朱元璋肯定不会杀他!

第二位 耿炳文



耿炳文只能算是二流战将,打仗的本事一般,难以和常遇春、徐达这样的超级将领相提并论,他擅长守城,不擅长进攻,他最经典的战功,便是守卫长兴,所以因功被封为长兴侯。

耿炳文本领一般,智谋一般,对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而且他也不搞小团体,也不拉帮结拜,对朱元璋绝对忠诚。朱元璋留下他,也是想给朱允炆留个开国大将,不过朱元璋这次看走眼了,后来耿炳文被朱棣打的抱头鼠窜。

第三位 沐英



沐英身世和朱元璋相似,从小家贫,无父无母,后来流落江湖,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义子。沐英对朱元璋感恩戴德,十分孝顺。

而且沐英识大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皇权,他丝毫不敢有半点僭越之想。朱元璋对这个义子也非常满意,后来将整个云南交给他治理。他死后,其子孙后代一直统治云南,直到明朝灭亡。

第四位 郭英



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朱元璋还没发迹的时候,郭英就跟他混了。据说郭英的父亲会看相,偶然一次见到朱元璋后,大为惊讶,原来他见朱元璋有帝王之相,于是再三叮嘱郭英,跟着朱元璋好好干。老郭后来加大投资,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后来他成为了国丈!

郭英这个小舅子本本分分,没犯什么错误,朱元璋自然不会杀他的!


一半秋色


(朱元璋图)

明朝34个开国功臣:

1、徐达:魏国公,洪武十八年病逝。

2、常茂:郑国公,常遇春之子,洪武二十年获罪,被贬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3、李善长:韩国公,被捕入狱,后将其处死,连累全家70余口。

4、李文忠: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逝。

5、冯胜:宋国公,因“蓝玉案”受牵连,被赐死。

6、郑愈:卫国公,洪武十年病逝。

7、汤和: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8、傅友德:颖国公,后因“蓝玉案”被猜忌,当众自尽。

9、蓝玉:凉国公,后因谋反被斩首,灭其三族,受牵连官员达一万五千余人。

10、唐胜宗:延安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

11、陆仲亨:吉安侯,洪武二十三年,因参与胡惟庸案被杀。

12、周德兴:江夏侯,洪武二十五年,因其子淫乱后宫受牵连被诛杀。

13、华云龙:淮安侯,洪武七年,病逝于军中。

14、顾时:济宁侯,洪武十二年病逝。

15、耿炳文:长兴侯,因受弹劾而畏罪自杀。

16、陈德:临江侯,洪武十一年病逝。

17、郭兴:巩昌侯,洪武十七年病逝。

18、王志:六安侯,因胡惟庸案,因其已死,未被追究。

19、郑遇春: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被杀。

20、费聚:平凉侯,洪武二十三年,因受胡惟庸案被杀。

21、吴良:江阴侯,洪武十四年,病逝于青州。

22、吴祯:靖海侯,洪武十二年病逝。

23、赵庸:南雄侯,因受胡惟庸案被杀。

24、廖永忠:德庆侯,违法之事被赐死。

25、俞通源: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病逝。

26、华高:广德侯,洪武四年病逝于琼州。

27、杨璟:营阳侯,洪武十五年病逝。

28、朱亮祖:永嘉侯,被鞭打至死。

29、胡美:临川侯,洪武十七年获罪被杀。

30、韩政:东平侯,洪武十一年病逝。

31、黄彬:宜春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32、曹良臣:宣宁侯,洪武五年,战死阿鲁浑河。

33、梅思祖:汝南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全家被杀。

34、陆聚: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朱元璋总共杀了15人,并非杀30人,夸大了。

(朱元璋图)

剩下四人: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主动告老还乡。

第二位:黔宁王沐英,与太子朱标关系最好。

第三位:营国公郭英,辅佐朱允炆。

第四位:兴国公耿炳文,躲过朱元璋诛杀,却躲不过朱允炆御使弹劾,被迫自杀。


铁男春秋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

1:汤和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还是一条小街上一起长大的,而且是汤和把朱元璋推荐给郭子兴,既有手足之情又有知遇之恩,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队伍后级别比汤和还高,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2: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慎重,从不发怨言,继续兢兢业业屡立战功,后晋封为信国公。

3:汤和能审时度势,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4:汤和回乡后,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也让朱元璋十分放心。

5:汤和的机敏和自律,并能急流勇退,不贪恋势力,在朝中洁身自好。所以,不只保全了本人,也维护了家族。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第二位长兴候耿炳文

1:耿炳文为人小心。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开始对那些建国功臣挥起了屠刀。但他也不是要杀了所有人,只是把那些他认为心怀不轨的人全部杀光,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扫清障碍。而耿炳文为人就十分的小心谨慎,他处处隐藏自己,把所有的功劳都推给朱元璋,一个如此低调之人,朱元璋也没有必要去杀他。

2:朱元璋要留下他为朱氏子孙镇守江山。记得电视剧《亮剑》中有一个桥段,解放战争中楚云飞的部下,面对李云龙猛烈的炮火,没有守住阵地,回来之后请楚云飞责罚自己,而楚云飞放走了他并且说:“我不可能把我所有的士官都送到 军法处,那样的话谁来替我打仗”。

朱元璋当时跟楚云飞的想法一样,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大将都送到地狱,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旦外敌来袭,谁替他朱家子孙去打仗。而耿炳文这个人有十分擅长防守,是守护朱家子孙的不二人选,所以朱元璋才会放过他。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

1: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他为人低调,又聪明好学,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沐英最有名的战例就是大财云南象兵的那次战役。话说本来投降的云南首领又发动暴乱,沐英负责率领军队去平乱。结果这次敌人派出了几百头披着铠甲的大象,往沐英军冲了过来。沐英并没有惊慌,命令手下的兵士分三队,火器和弓箭手交错着放,被后人称为“三段击”。果然打得大象乱跑,敌人大败。最终沐英平定了暴乱。

2:沐英后来被任命镇守云南,而且后来自己的子孙全部都镇守云南。沐英在云南,大力发展农业,还兴修水利,开垦土地,维修道路,还开办学堂,鼓励教育。在沐英的这样治理下,云南的农业,教育业,水利道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马皇后病死,沐英哭得大病了一场,再后来皇太子朱标病死,他又过于哀痛,也病死。朱元璋在听到他死去的消息悲痛不已,追封他为黔宁王。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

1:郭英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深谙为臣之道,他知道一个君主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借功干出一些损害帝王利益的事,因此他做事从不出错,别人都主张奢华时,他却只求富余即可;别人借功自傲的时候,他却谨小慎微;别人功高盖主的时候,他却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正是由于他在官场的所做所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才没有被朱元璋忌惮。所以说为什么朱元璋不杀郭英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郭英懂得君心。

2:郭英的不贪和不骄让他成功地躲过了那个可怕的洪武晚年,可是其他的老臣却不能幸免,最终多数落得个惨死的下场,由此可见郭英的聪明睿智。从以上分析中就不难解释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郭英这个问题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郭英深谙为官之道,避免了自己像其他的老臣一样落得个不得善终,可见郭英本人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爱历史说野史


大明建国后,共封赏功臣34位,其中公6人,候28人。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蓝玉、冯盛、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怀庸、胡大海等。其中在洪武朝自然死亡及被杀后剩余的有,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之所以未被杀害,主要有两点原因:

1、这四人除了沐英为朱元璋义子之外,其他皆为臣子。也都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并且在太子朱标去世后,该几位,明显更加低调,事事不争,属于半隐状态。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获得善终。

2、朱元璋为了巩固皇长孙朱允炆的皇位,必须要杀掉一些功臣,因为朱标若在,到还好,因为也是从创业一直开始的。而朱允炆过于年轻,在功臣心中没有过高的威望。所以为了孙子的地位,必须如此。但也过于狠毒。同时朱元璋又考虑到,朱允炆上位后,怕无将可用,这四位又显得很低调,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杀,主要为孙子皇位巩固过渡。

朱元璋千防万防,防过了很多人,独独没有狠下心放置自己儿子的叛乱。导致建文帝被推翻。若朱标不死,建文帝杀伐果断,那么整个大明朝的历史,甚至中国历史都会改变。也就是明朝很可能不会定都北京。朱标上位,有很大希望迁都西安。朱允炆在,会稳固南京。那么之后纵然假如出现朝代更迭,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会出现。也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北京京都局面。


仰阁文化


朱元璋确实杀了很多功臣,但是说明朝有三十四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其中的三十个,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朱元璋虽然为人狠辣,但他对功臣也远没有传言的那么严酷。他杀开国功臣的逻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并非是乱杀。

一、早期去世的功臣多是善终

先按照死亡的时间顺序,列一下明朝开国功臣的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功臣不算,追赠爵位的也不算)


1369年—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广德侯华高病卒

1372年—宣宁侯曹良臣战死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病卒

1375年—诚意伯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

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赐死

1377年—卫国公邓愈病卒

1378年—临江侯陈德病卒

1378年—东平侯韩政病卒

1379年—济宁侯顾时病卒

1379年—靖海侯吴祯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1381年—江阴侯吴良病卒

1382年—营阳侯杨景病卒

1382年—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1382年—宣德侯金朝兴病卒

1383年—安陆侯吴复病卒

1384年—曹国公李文忠病卒

1384年—巩昌侯郭兴病卒

1385年—魏国公徐达病卒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郑国公常茂流放

1387年—永城侯薛显病卒

1388年—安庆侯仇成病卒

1388年—海西侯纳哈出病卒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从以上列出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公元1389年),明初开国功臣一共死了26人,其中22人是正常病死。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赐死。但是这两个人的死,一个是知道的太多了,一个是贪赃枉法,都是死有余辜,跟朱元璋诛杀功臣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可以这么说,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朱元璋对功臣很少下手。仅有得个别案例,那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另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徐达的死因,关于他的死,我倾向于是跟朱元璋没有关系。理由很简单:徐达死的那年,朱元璋没有任何必要杀掉他。

二、李善长案被诛杀十人

朱元璋真正大开杀戒,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杀李善长开始的。这一年死了十一人,其中朱元璋杀了九人。


首先是两个病死的: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张赫病卒,这两人是善终。

同年,韩国公李善长因坐胡党被处死,同年因为同样原因处死的还有: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以上九人确确实实是被朱元璋所杀,无可辩驳。

关于杀他们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说法是当年胡惟庸谋反,这些人都有参与。事件在这一年被披露,然后被朱元璋一锅端了。不过这属于很不靠谱的说法。我觉得他们被杀的真正原因,应该还是朱元璋为了彻底废除丞相制,有意得在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李善长当过丞相,这是他必死无疑的重要原因)


从李善长开始,朱元璋才是真正动了杀开国功臣的杀心。不过杀了李善长一党后,朱元璋并没有继续大开杀戒,而是及时停手。按照当时他的预估,应该是杀够了,没必要再杀了。

可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1392年,朱标突然病逝了。他的死,严重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为了能让皇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只得继续大开杀戒了。

不过这一年,朱元璋还来得及开杀戒。(要编造杀这些功臣的借口)。因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只死了三个人。

其中黔国公沐英是病死(死的非常及时,算是一个善终);江夏侯周德兴因为他的儿子跟宫女淫乱,被朱元璋以株连罪诛杀;靖宁侯叶升也是坐胡党诛,属于李善长一案的残党。

三、蓝玉案被诛杀十七人

转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人借口收集够了,朱元璋便开始了大开杀戒:

首先是凉国公蓝玉和开国公常升被诛。因受他们的牵连,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等13人,一并被处死。


四、为了平衡政治,警告藩王,诛杀傅友德、冯胜二人。

再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极具分量的颖国公傅友德被赐死。同一年,定远侯王弼和永平侯谢成因为蓝玉案被诛杀,属于上一年没杀完的残党。

最后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仅存的两个开国公爵也都死了。其中宋国公冯胜是被朱元璋赐死,信国公汤和是病死。

同一年,崇山侯李新因为贪污受贿,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以上一共列举了61人:其中病死26人;因自身原因被朱元璋处死的有5人;被朱元璋找茬而冤杀的有29人;被胡惟庸害死者1人。

如果再分得细致一些,朱元璋真正对功臣的全面大清洗是发生在朱标死后,1393—1395年这三年时间。被冤杀者高达19人,占明朝被诛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五、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在这三年时间内大开杀戒呢?其实原因在前面提到过。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由于皇太孙朱允炆太过年轻,且毫无政治威望和手腕。朱元璋原本为朱标培植的蓝玉、常升一党),反倒成了太孙朱允炆的最大政治威胁。(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大将)

朱元璋当时63岁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迫于时间压力,朱元璋只能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以大开杀戒的方式,尽快解决最大政治隐患,消灭了蓝玉、常升等一系列开国功臣。

杀掉了蓝玉、常升一党后,傅友德、冯胜因为跟藩王有姻亲关系,他们两人的存在,同样会造成政治失衡。所以朱元璋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们也一并铲除了。

这里插一句,宋国公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颖国公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一系的世子妃。他们跟藩王的关系太亲密,对朱允炆的威胁太大了。所以他们必须死。如果徐达还活着得话,他肯定也会被诛杀。(徐达是朱棣的老丈人)

六、总结

从后知后觉的角度来说,在朱标未死前,开国功臣只要不严重违法或偷偷搞小团体,朱元璋都不会杀他们。但是在朱标死后,除非是像汤和一样变成废人了,朱元璋才有可能放过。因此朱标的死,太孙朱允炆的懦弱无能,这才是朱元璋下定决心,大开杀戒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决定,是非常冷静的以政治理性为准则,绝不感情用事的选择。某些历史发明家动辄就说朱元璋是个贼王八,他杀功臣是因为他的出身低,导致他的性格自卑,变成变态杀人狂。这种极为肤浅的观点,就当作是笑话了。


Mer86


明太祖朱元璋所封开国功臣(指有世袭伯爵以上爵位者)不止三十四位,而且得以善终者也不止四位,下面详细叙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为了表彰起兵以来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武诸臣,特意于南京鸡笼山建造功臣庙,“死者塑像供奉,生者虚位以待”,一共设立了二十一个位置。但是“只建名号、未赐封爵”,就是先设立了名份,还没有正式赐封爵位。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太祖正式大封功臣,共封爵三十六人。

其中公爵六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侯爵自中山侯汤和以下二十八人、伯爵诚意伯刘基、忠勤伯汪广洋二人。

此后洪武五年(1372年)崇山侯李新封侯,十年(1377年)西平侯沐英封侯,十二年(1379年)安庆侯仇成等十二人封侯,十七年(1384年)武定侯郭英等三人封侯,二十年(1387年)航海侯张赫等三人封侯,二十一年(1388年)全宁侯孙恪封侯,二十五年(1392年)越巂侯俞渊封侯。另何真二十年(1387年)封东莞伯,桑敬二十三年(1390年)封徽先伯。

原有侯爵中,十一年(1378年)中山侯汤和晋爵信国公,十七年(1384年)颍川侯傅友德晋爵颖国公,二十一年(1388年)永昌侯蓝玉晋爵凉国公。

另常遇春次子常升,二十一年(1388年)因兄长常茂被废黜,承袭世袭公爵,改封开国公。

合并晋爵者,及剔除死后追封、追晋爵位者(如汤和自中山侯晋爵信国公,常遇春追封鄂国公),洪武时生前封爵功臣共计五十八人。

这其中,因各种原因被太祖诛杀者二十八人,包括:

公爵: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

侯爵:平凉侯费聚以下二十一人;

伯爵:忠勤伯汪广洋、东莞伯何荣(何真子)、徽先伯桑敬;

未被太祖诛杀,但是也不属于善终者有三人,包括:

除爵流放抑郁而终者一人:郑国公常茂;

受迫自杀一人:颖国公傅友德;

疑似中毒被害一人:诚意伯刘基;

得以善终者有二十七人,包括:

公爵: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

侯爵:淮安侯华云龙等二十三人。

善终者内,又可以分出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前去世,和洪武二十三年后去世两部分。洪武二十三年前去世者,是正常情况。洪武二十三年后,因李善长、蓝玉两件大案,功臣们被诛杀大半,但还是有未被牵连、得以善终的。

这其中有:

信国公汤和(殁于洪武二十八年)

长兴侯耿炳文(殁于永乐元年)

西平侯沐英(殁于洪武二十五年)

雄武侯周武(殁于洪武二十三年,运气好)

武定侯郭英(殁于永乐元年)

航海侯张赫(殁于洪武二十三年,一样好运气)

凤翔侯张龙(殁于洪武三十年)

越巂侯俞渊(殁于建文二年征伐燕军阵中)。

以上一共八人。

被太祖诛杀的功臣们,如德庆侯廖永安是知道秘密太多被灭口(溺死小明王之事),永嘉侯朱亮祖是贪赃枉法、搜刮地方导致太祖震怒而被杀,没有什么可说的。

韩国公李善长一案,明着是牵扯到胡惟庸谋反案,其实是太祖为了打压淮西功臣派,顺便彻底废除丞相制度,独揽大权所致,这一案诛杀韩国公李善长及平凉侯费聚以下八侯。

江夏侯周德兴是因为儿子淫乱后宫,被株连所杀,和故意诛杀功臣不是一个路子。靖宁侯叶升按史书记载是“胡党余孽”,属于李、胡一党收尾而已。

真正导致太祖晚年打大开杀戒,牵连巨大的诛杀攻城,还是因为太子朱标突然去世,造成太祖原定的承袭计划被打乱,大明社稷不稳。

太子朱标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只有十五岁,年幼无知,也没有政治经验和威望。太祖此时也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自知时日无多,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大明皇位能够顺利地传承,所以太祖才下定决心,清除原本为了稳固太子地位而大力扶持的蓝玉、常升一派(蓝玉为太子妃常氏母舅,常升为太子内弟),以免日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镇压不住这些功臣元勋,导致江山倾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西平侯沐英因为惊闻太子朱标薨逝,忧伤悲哀,不能自己(沐英是太祖养子,自幼与朱标一同长大,感情深厚),导致重病而逝于云南,太祖追赠其为黔宁王(这也是沐英死得正是时候,晚一两年,不知太祖是否还顾念父子亲情。)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以凉国公蓝玉居功自傲、横行不法、不尊人臣之礼、勾连党羽意图谋反等罪名,逮捕并诛杀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及牵扯其内的会宁侯张温以下侯爵十一人,伯爵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二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与蓝玉案有牵连的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下狱论死,为蓝玉逆案画上了句号。

也是在同一年,功勋卓著的颖国公傅友德,被太祖借口儿子傅让宿卫不严谨,迁怒于其父,导致傅友德先杀二子,然后自杀于太祖面前。太祖逼迫傅友德自杀,其实是因为傅友德是晋王朱棡的亲家,又长期坐镇山西晋藩封地,日后皇太孙继位,怕傅友德联合晋藩不利于嗣君而已,颖国公实在冤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仅存的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因之前私会女婿、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以及侵占民田、私驭兵士的名义,被太祖赐死,宋国公爵位也不允许其诸子世袭。太祖之所以赐死冯胜,还是因为他是周王朱橚的岳父,与傅友德一样,为亲藩外戚。太祖唯恐自己死后,冯胜借机联合周藩不利于嗣皇帝,所以痛下杀手,消除了这个隐患。

冯胜死的这一年,信国公汤和病薨于凤阳老家,总算是善终。但是信国公的爵位却没有传下去,汤和的子孙以后几代都是平民(直到嘉靖帝在位时,汤和的后裔才被封为灵璧侯,承袭汤和的封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崇山侯李新以贪污纳贿、盘剥百姓的罪名被太祖处死,这也是太祖在位时最后诛杀的开国功臣。

此后,在朝的封爵功臣,除了袭爵的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西平侯沐春三个二代子弟外,就只有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凤翔侯张龙、越巂侯俞渊四人了。

凤翔侯张龙殁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平安老死在家。这也是他平日里微小谨慎,又识相知趣,早早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告老退休而换取的平安寿终。

越巂侯俞渊,是开国功臣、追封河间郡公俞廷玉的第三子,两个兄长追封虢国公俞通海、南安侯俞通源都为太祖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建立过功勋,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追思其父兄的功劳,封俞渊越巂侯。但是第二年俞渊就因为过失被削爵,遣送老家安置(这也是太祖挂念俞家父子的功劳,要是别的普通侯爵,早结果了事了。)建文元年,为了对付燕王朱棣的造反,建文帝把俞渊召回南京,复封越巂侯,让他协助李景隆率军出征,讨伐燕军。但是建文二年(1400年),俞渊在白沟河之战对阵燕军时,战死沙场。没有死于太祖之手,废爵后又复封,最后还是阵亡,这也是俞渊命中注定的结果。

能够平安度过洪武末年,熬过太祖身后的,只有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两人,算是硕果仅存的开国元勋。

而耿炳文,因为在建文元年率军征讨燕王朱棣,在朱棣登基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被人弹劾僭越制度、物器违禁,惶恐而自杀(实在是成祖打击报复),也不得善终。

最后,只有武定侯郭英一人,因为与其兄巩昌侯郭兴追随太祖最早,功劳甚多,妹妹郭氏又是太祖最早的妻妾之一,所以得以保全。郭英平时也小心谨慎,处世谦虚,避免过失。所以避过太祖晚年诛杀功臣的岁月,平安度洪武末年。最后郭英善终于永乐元年(1403年)身后世爵不断,传至子孙,得报富贵,这也是洪武时期唯一一个能够把世禄爵位传给子孙的开国侯爵(仅指侯爵而言。)

以上,就是明初诸功臣的最终结局之详细说明,谢谢!


伯虎42


你好,我是历史百事通。

首先明朝的开国功臣、将领大将以及统帅

徐达 (1332-1385)明朝时期明初大将

沐英 (1345-1392)明朝时期将领

郭英 (1335-1403)明朝时期将领

常遇春(1330-1369)明朝时期开国名将

李文忠(1339-1369)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邓愈 (1338-1378)明朝时期开国元勋之一。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李善长(1314-1390)明朝时期开国丞相

冯国用(1323-1358)明朝时期开国大将

冯胜 (不明-1395)明朝时期大将

傅友德(不明-1394)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廖永忠(1323-1375)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汤和 (1326-1395)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朱亮祖(不明-1380)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耿炳文(1334-1403)明朝时期大将军 长兴候

周德兴(不明-1392)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江夏侯

薛显 (不明-1387)明朝时期开国大将

费聚 (不明-1390)明朝时期开国将领,淮西24将之一

郑遇春(1333-1390)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吴祯 (1328-1379)明朝时期开国大将

华云龙(1332-1374)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淮安侯

陆仲享(1336-1390)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吉安候

谢成 (1339-1394)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永平侯

张德胜(133-1363)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蔡国公

叶升 (不明-1392)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靖宁候

梅思祖(不明-1382)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汝南候

顾时 (1334-1379)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滕国公

陆聚 (不明-1390)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河南候

王粥 (不明-1393)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定远候

胡海 (1329-1391)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孙兴祖(1335-1390)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燕山候

陈恒 (不明-1393)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普定候

桑世杰(不明-1358)明朝时期开国功臣 永义候

丁德兴(1327-1366)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济国公

金朝兴(不明-1382)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王志 (1335-1386)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徐国公、六安候

俞海通(1329-1366)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韩政 (不明-1378)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东平候

曹良臣(不明-1372)明朝时期开国将领 宣宁候

<strong><strong>剩下四人未死的是信国公汤和,汤和是军事家,自小是个孤儿,和朱元璋是好友。与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太平,功升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功升御史大于夫,但他是在所有功臣里面最明哲保身的,在朱元璋称帝后,不恋权利富贵,便卸甲告老还乡。朱元璋得知便赐给他大批金银财宝,土地与豪宅,虽无权利,但也保住了性命。

第二位是长兴候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的儿子。耿炳文为人处世低调,无时无刻不彰显对朱元璋的忠心。更是在自身祖先的碑文上雕刻自己是朱元璋的狗,还发誓要做一条有功之狗。耿炳文更是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大同、晋冀、陕西。打败李思奇、张思道等屡建奇功。朱元璋对他非常的满意,对他也是放下了心。

第三位是西平候沐英,从小是个孤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由朱元璋抚养成人,对他有着父子的感情。沐英对朱元璋也是十分的忠心,战场上也是表现的优秀。征战福建、略崇安,破闵西十八寨等等。

第四位是武定侯郭英,他的姐姐是朱元璋的宠妃,而他也是功勋满满,跟随朱元璋、郭达、常遇春等人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夺回了云南和中原。身经百战,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后被册封为武定侯。但他居功不傲。朴实的品质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历史百事通


现在很流行明朝三十四开国功臣的说法,这个说法来自哪里呢?有没有历史依据?三十四功臣都是谁?刘伯温在不在三十四功臣之列?黔宁王沐英、凉国公蓝玉、武定侯郭英呢?

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整理清楚,就去解释34位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的4人是谁,为何没有被杀,肯定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明朝开国三十四功臣都是谁

明朝开国三十四功臣,这个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确确实实是《明史》中记载的。

洪武三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邓俞、汤和等将领,分道北征残存的元朝势力。北伐进展很顺利,朱元璋认为大局已定,开始大封宗室、群臣。

当年夏四月,朱元璋先将自己的儿子、孙子分封了十位为王,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

冬十一月,北伐大军大胜后班师还朝,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进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封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加起来正好是三十四开国功臣。

根据《明史·功臣表一》的记录,二十八侯分别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子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茂才子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宜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到月底的时候,朱元璋又增补了两人为功臣,即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基,变成了开国三十六功臣。

其实,洪武三年封侯的功臣中还有一位,名叫薛显。但是当时因其擅杀官吏、匠人,朱元璋赏罚分明,因功封其为永城侯,因过贬其到了海南。所以,他被排除在了功臣之外,实际上是二十九侯。

这样算起来,洪武三年封赏的明朝开国功臣实际上应该是三十七人。

沐英要到洪武十年,西征吐蕃立功后,才受封西平侯。

蓝玉先跟随傅友德平定四川,再随徐达北征,又从沐英西征吐蕃,到了洪武十二年才获封永昌侯。

至于郭英,其亲哥哥郭子兴是洪武三年获封的开国功臣,他们有一个妹妹,就是朱元璋的郭宁妃。郭英到了洪武十七年,才受封武定侯。

这三人都不在开国三十四功臣之列。

三十四功臣,朱元璋杀了三十人,纯属臆造

六国公中四人都是病逝的,只有两人因罪死。

徐达,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逝。其子徐辉祖袭了魏国公的爵位,靖难之役中还在跟朱棣作战,到永乐五年才去世。

常遇春,洪武二年在军中暴病而亡。其子常茂获封郑国公。洪武二十年,常茂因为酒宴上砍伤了元太尉纳哈出获罪。朱元璋只是将其安置到了龙州,四年后去世。

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逝。其子李景隆袭曹国公,还要折腾好久的。靖难之役中没打过朱棣,后来开南京城门将朱棣迎入了南京城。

邓俞,洪武十年病逝。其子邓镇袭卫国公爵位,后来改封申国公。因为邓镇是李善长一党,被株连处死。

本来功勋第一的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杀。而冯胜因为蓝玉案发后,被人告发私埋兵器,在洪武二十八年畏惧自杀。六国公中,只有这两人算是被朱元璋杀害的。

伯爵以上的开国功臣,活过朱元璋的仅有三人,耿炳文、郭英、愈渊

汤和也死在洪武年间

汤和幼年时是孤儿,为人比较谦卑,虽然比朱元璋年长三岁,但对朱元璋向来恭敬。朱元璋因为汤和对自己的恭敬,也是非常享受的。所以,汤和犯的很多过错,朱元璋都不加追究。

晚年时,汤和因为醉酒说错话,被朱元璋时刻提醒,甚至还将汤和所犯的过错一一写到了所赐的铁券上。这也警醒了汤和,让汤和更加的恭敬谨慎。特别是李善长建造府邸,跟汤和借了三百卫士,汤和立刻如实告诉了朱元璋。

正是因为汤和的谨慎,这才保住了性命,没有被胡惟庸案牵连。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

沐英同样死在洪武年间

沐英对朱元璋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病死。

耿炳文活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特点,善守不善攻。

在明朝的统一之战中,耿炳文固守长兴达十年,数十次击败来犯的张士诚。其后多是随常遇春、徐达、傅友德、蓝玉等人一起作战,均非主将,攻击力并不强悍。所以,朱元璋留下他,不担心他造反,却可以安心让他帮朱允炆守土。

事实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没能前进一步。最后还是朱允炆犯浑,用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才导致南军大败,朱棣偷袭南京成功。

郭英活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宠幸郭宁妃,同时朱元璋也想让郭英牵制耿炳文。

郭英不同于耿炳文,郭英善战,根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平定南方时,郭英前后杀敌一万三千余人,俘虏两千余人,缴获战甲数万,战船上千艘。

郭英后期主要跟随耿炳文征战,朱元璋要留下耿炳文,又不放心耿炳文,所以,就让小舅子郭英作为耿炳文的副将,监督耿炳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御史弹劾郭英私养家奴,擅杀官奴,朱元璋一概给与宽恕。

俞渊,战功一般,没有威胁,朱元璋想将他留给朱允炆。

俞渊是三十四功臣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俞通源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但因为当时已经去世,所以不予追究,仅是除去了爵位。他还有一个哥哥叫俞通海,至正年间攻打张士诚时中箭病逝。洪武三年,俞通海被追赠虢国公,只是因为已经去世了,所以,没能位列开国功臣的国公之列,就没能进入三十四功臣。

俞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战功,表现也并不突出,应该能力也非常一般。他主要在父兄的功荫之下,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照顾。其兄俞通源因为胡惟庸案被除爵,朱元璋就另外封了俞渊为越隽侯。后来,俞渊又被蓝玉案所牵连,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杀他。只是剥夺了他的爵位,勒令返乡闭门思过。

推测朱元璋应该是故意的,俞渊虽然能力一般,但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所以,朱元璋想把俞渊留给朱允炆用。

其实吧,心大点多好。俞渊回乡后过的很好,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到了建文元年,朱棣叛乱,朱允炆就召复了俞渊,恢复了爵位。

只是呢,俞渊不知道真的是能力不行,还是运气不好,靖难之役中的白沟河一战,直接战死了。他的儿子俞靖在其死后袭爵。

明朝开国功臣或其后代有一半牵连胡惟庸、蓝玉两案

如果说三十四开国功臣中,朱元璋杀了三十个,不免有点危言耸听。

不过,在朱元璋所封的共计六七十位伯爵以上的开国功臣中,的确接近一半被牵连入了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客观的说,相比历史上的历朝历代,朱元璋的杀戮的确重了点。


奕天读历史


我来辟谣,这纯粹是在给朱元璋泼脏水。

所谓的“明朝34个开国功臣”,实际上说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所封的6个公爵和28个侯爵,《明史》有云:“进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封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和常茂等6人被封为公爵,所以又被称为“开国六公爵”。

那么,当时朱元璋所封的28个侯爵又是哪些人呢?

汤和当时被封了个中山侯,耿炳文被封了长兴侯,周德兴被封了江夏侯,廖永忠被封了德庆侯,傅友德被封了颍川侯,以及郭兴、华云龙、唐胜宗、郑遇春、梅思祖等人,一起28个人同时被封侯。

这6位公爵和28位侯爵中,难道真的被朱元璋杀了30个,只余4人得了善终?

显然不是。

当时,这34位开国功臣当中受到胡惟庸案牵连致死的只有8人,被以别的原因处死的有6人,或病死或战死的则多达18人,1人在永乐二年自尽,1人洪武十五年炸死。

或病死或战死的18人中虽然有几个人死后受到了胡惟庸案的牵连,但并不是在胡惟庸案中被处死的,总不能说是被朱元璋杀的吧?难道朱元璋还能将他们挖出来救活过来,然后再杀一遍?

李善长原本被列为开国功臣之首,但是后来因为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所以在洪武十三年被处死了,朱元璋也因此取消了他的功臣地位,将徐达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不过,徐达这个“开国第一功臣”倒也实至名归。

徐达是被朱元璋杀死的吗?虽然传说是朱元璋送了一只蒸鹅给徐达,以至于徐达“背疽”发作去世,可是当时的徐达正奉命镇守北平打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也几次试探过徐达,确认了他并没有异心,朱元璋根本没理由杀他。

所以,徐达被杀之说显然不可信,徐达应当如史书所说是病死。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也很高,说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虽然只活了45岁,可是也算得上是善终了。他和沐英一样,曾经也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并且改姓了朱,后来立了功,又得以恢复了自己的姓氏,也算是光耀门楣了。

朱元璋很信任和欣赏自己的这个外甥,当然,李文忠立功也不少,所以才得以在洪武三年被封为公爵,并且位列第三。

冯胜是因为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最后找了个罪名赐死了他,所以他没能得个善终,不仅他的儿子不能继承爵位,他自己也没能进功臣庙。

邓愈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奉命讨伐吐蕃,打得吐蕃人找不着北,但是他在回师途中却生了病,后病逝于寿春。

朱元璋一听说邓愈病逝,心情还挺悲伤,然后追封他为宁河王,又配享太庙,这还不算善终?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之所以也能够被封为开国公爵,实则是因为常遇春虽然战功赫赫,无奈却在洪武二年突然病死,所以功劳转移到了常茂的身上。常茂后来因为和冯胜发生冲突,二人纷纷被贬,他也是病逝的,并非朱元璋所杀。

可见,“开国六公爵”之中,只有李善长和冯胜二人死在朱元璋手上,其余四人则是病逝。

再看“开国28侯爵”,其中有7人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被处死,有5人是因为别的原因被处死,但是这28个人中却有14个人是或战死或病死,只有12人被处死或被赐死。

汤和此人很知趣,或者说他很了解朱元璋,所以能够做到激流勇退,他是34位开国功臣中得了善终的典型。

当时朱元璋想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铺路,所以想从汤和这帮老将手里收回兵权,可是又不好开口,怕被骂过河拆桥,所以只能给他们一点暗示。汤和一看,瞬间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主动凑上去,皇上呀,我老汤已经老了,再也打不动了,请您批准我辞职回家养老去吧!

朱元璋看到这么知趣的汤和,心里也很开心,不愧是自己的老朋友呀!所以,虽然汤和辞职了,可是朱元璋一直很善待汤和。

汤和也因为看得开,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安然地活了70岁。

这28位侯爵中,除了说说汤和之外,我们再看说说耿炳文和杨璟这两个人。

耿炳文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开国34功臣”中没被朱元璋杀死的四人之一,是因为他活到了永乐年间。

耿炳文在开国将领中以“善守”闻名,这也是他被视为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用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不善于进攻,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小,又因为他善于防守,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朱允炆。

只可惜,朱允炆没有用好耿炳文,以至于最后落了一个凄惨结局。

永年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服饰逾制,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朱棣在故意找茬,所以耿炳文选择了自杀,想以此保护家人,可惜他的儿子也没能逃过一劫。

杨璟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炸死,还被朱元璋追封为芮国公,可是一转眼过了八年,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后,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朱棣军中,和朱棣一起打朱允炆,让人目瞪口呆。

不过,杨璟后来在灵璧一战为救朱棣而被朱允炆一方所杀,后被封为璟国公。

所以,说朱元璋一口气杀了34个开国功臣中的30个,显然是在故意向朱元璋泼脏水,将他标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宁糊涂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杀开国功臣?如果杀了,杀多少? 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这里我不再赘述。我们只是在假设杀的前提下,分析一下朱元璋如此做的心理。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一代豪杰朱元璋在古代算是比较英明的皇帝,理应爱惜人才,广纳贤良之士,却为何火烧庆功楼将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几十个开国功臣全部烧死呢?我猜有以下缘由。

其一:朱元璋为人生性多疑,对许多人不太信任。封建思想提倡君为臣纲,臣子应当世世代代辅佐君王,江山的每次更改都会有人说是谋权篡位。

当然了,每代开国皇帝也会编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说自己是上天派下来拯救人民的,所以推翻前朝,登上帝皇宝座理所当然。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也畏惧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夺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更何况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中,文才武略,对自己的宝座虎视眈眈的人并不少。万一哪天他们就像自己那样又将江山改了。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干掉,不留后患。

其二,朱标之死,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朱元璋直接造成了朱标的死亡,所以朱元璋对儿子深感内疚。


而这种内疚的弥补就全部放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对其给予厚望。并在朱允炆不到15岁之时便立为太子。

朱元璋儿子有才的并不少,而封建贵族又喜欢几个大家族联合。若是儿子中有人与几大家族暗中勾结,那么自己的嫡孙就陷入危机。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性情与朱标相似,书生意气,儒雅温和,一心崇尚仁政。

这样一个温顺性格的朱允炆若是日后执政,面对朝廷强硬势力,可能会被牵着鼻子走。所以为了自己的基业千秋万业,朱元璋也不得不将这些王侯将相消灭。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想达到让想反叛的都死,有实力的不敢再叛,想谋反的无实力的目的,以巩固朱家子孙的江山。

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件并没有史料记载。《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说朱元璋残暴地杀死许多大臣,但并未说火烧庆功楼杀死开国功臣。

所以以上原因也只是在假设真的有火烧庆功楼这件事的基础上进行的揣测。


如若朱元璋真的火烧庆功楼,加上自己残杀的其他大臣,位高权重的人数高达30人,为何还有四个不敢杀呢?

据说这4位逃过一劫的分别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四人职位并不小,却能使得朱元璋留他们性命,可见都是非凡之人。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首先信国公汤和与朱元璋关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他们是同乡亦是发小,从小在一起嬉戏,一起成长,感情至深,交情甚厚,朱元璋不可能不念过往之情留他性命。

其二汤和对朱元璋有恩。朱元璋不仅是自己儿时的玩伴,与自己一起留下成长的足迹,更是朱元璋能当上皇帝的重要因素。

当年朱元璋能够投靠郭子兴,还得归功于汤和引荐,若是没有当年汤和的这一推荐,朱元璋可能还是继续在江湖飘荡化缘。

其三汤和性格忠实老厚,凡事都能摆正心态,不争不抢。


在朱元璋领导起义军时就看出了这一点,每次分赏肯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汤和从来都不抱怨,只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四汤因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征战沙场,对朱元璋可谓十分了解。开国之初,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将权利集于一身,又设置监察制度监视百官。

汤和早就料想到朱元璋的之后的残暴做法。于是自己向朱元璋请求交兵权,隐退故乡。

汤和还乡后,为了不让朱元璋起疑心,便游山玩水,不结交贵族,与平常百姓一样过着无权的生活,不问世事,使朱元璋消除了戒心。

所以,朱元璋最后没有对汤和下毒手,使其得以善终。

第二位长兴侯耿炳文:其一耿炳文虽没有汤和那样能审时度势的才华,更没有汤和那样知晓太祖心思的能力。

但此人为人低调收敛,处事小心谨慎,和其他高调的人相比,太祖更喜耿炳文。


其二,耿炳文是打仗能手,拥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带领起义兵打得敌军节节败退。

朱元璋虽不愿意看到耿炳文有如此军事才华,但比起那些奸佞之臣,耿炳文还是可以信任的。

其三,明朝不能没有大将在,若是将军都死了,人心就会躁动,那些对明朝江山虎视眈眈的人就会乘机谋权夺位。

若是到那时,一个军事奇才的将领都没有,明朝必亡。所以朱元璋留了耿炳文一条性命,但却不知耿炳文被自己儿子朱棣逼迫自尽了。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其一,沐英作为朱元璋的养子,虽不是亲身的,但比亲生的大部分儿子强得多。

沐英当时和自己南征北战,吃尽了苦头,才和众将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此人聪明好学,带兵得法,深得朱元璋喜爱。

其二,沐英虽是养子,但若是自己死后,朝中有谋权篡位之人,沐英也会帮助自己的儿子平定叛乱,养的也永比外人强。

即使沐英不为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要当皇帝,也比把明朝江山送给外人好。



其三,沐英被派去镇守云南,离应天府(南京)相差甚远。并且沐英在云南是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把云南整顿得很好,也没有谋反迹象,所以朱元璋没有杀他的念想。

但虽然逃过了朱元璋不杀的一劫,沐英却因马皇后病死与朱标病死后过于悲伤,最终悲痛死去。

第四位武定侯郭英:首先郭英也是个聪明之人,早就看破了历史上多少功臣因位高权重而做事又高调的人,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

其二,郭英不仅懂君心,而且还是朱元璋的内弟。朱元璋走非常宠幸郭英的姐姐郭惠,就算不看佛面也看僧面。

况且郭英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对他起杀头的念想。

虽然朱元璋做过许多残杀大臣之事,但这30个大臣是否死于朱元璋毒手仍待考证。况且也不排除清朝为了摸黑朱元璋而编造故事来污蔑朱元璋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