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搬上银幕之后,出现过众多版本,其中87版无疑是出彩的。而剧中,林黛玉也毫无疑问是里面的灵魂人物,作为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完全符合读者对于书中林妹妹的想象,她似乎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一直到现在都被众多观众喜爱着,怀念着。
在《红楼梦》海选演员的时候,王扶林导演的慧眼识珠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很多角色都是他透过当时的那些年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某些古典属性,或者说是和书里相契合的点而定下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确实没有错,一穿上戏服,都可以说服众人。
但是,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演员却有些例外,这不是王扶林导演找来的,也不是别人推荐过来的,而且陈晓旭自荐。
陈晓旭为什么会自荐呢?或者说她哪里来的底气敢去试林黛玉的戏?她心态是什么样的?一开始就有参与古典名著拍摄的信心吗?
这个就要从1983年的那个初夏开始说起。
那个时候,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海选已经开始。关于各个角色的演员甄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有些演员已经定了,而有些迟迟没有着落。
关于选角的信息也刊登到了杂志上,有一本叫《大众电视》的杂志就将这一消息带到了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也有人跃跃欲试。但是陈晓旭没有关注到,她一直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沉浸在自己的感悟中。
上天怎么会让她错过这个好消息呢?所以派了一个关键人物来提醒她, 是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是她的男朋友,毕彦君。
只是读完杂志之后,陈晓旭并没有觉得自己能胜任,那可是林黛玉呀,她陷入沉思,《红楼梦》能拍成电视连续剧当然是好事,只是这个好事真的和自己有关吗?
但是毕彦君不这么想,他比她更有信心,更了解面对的是什么状况。只是,不管如何的鼓励和支持好像都不能打动陈晓旭,她只是在那儿发呆。
于是他心生一计,改用激将法:“你干嘛胆怯呢?你爱红楼梦,爱林黛玉,理解林黛玉,自身的气质和爱好又接近,难道不敢去拼一次吗?”
“谁说我不敢?”陈晓旭果然心气上来了。
“你真的敢吗?”
“当然敢!”
话已至此,陈晓旭没有反悔的道理。但是多少还是有些不安,却又有隐隐的兴奋。这是与林黛玉高度契合的机会呀。
因为这个突然的决定,这普通平淡的一天仿佛变得梦幻起来。正是为了要给毕彦君看自己有多勇敢,所以陈晓旭对着《红楼梦》做起了功课,细细致致地研究起来。虽然平日里,就经常单独翻读,但还是决定再领悟领悟,毕竟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最终,在男友爱的推动下,陈晓旭写了厚厚的自荐信,毕彦君还帮陈晓旭挑选了一些照片,可以更好地体现她的形象,还有她发表过的诗装,可以凸现她的文学素养,一并装入信封,连同她的期望一起邮寄到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顾问委员会的办公室。
毫无疑问,这是关键性的一步,如果没有毕彦君的参与和推动,陈晓旭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迈出这一步。如果没有这个开头,那么后面的一切便不会成为可能。
后来信件到达北京,在堆积如山的自荐信里,陈晓旭的那一封是比较惹眼的,因为它不同于别人的不自量力。她非常直截了当,且做足了功课,有很独到的人物分析,她把她对林黛玉的理解都写了进去,这些能让工作人员感受到她的自信她的特别。加上陈晓旭还在谈及对于角色之外非常客观地描述了自身的条件。这无疑也是一个加分项。
还有随同自荐信一同到来的那一首诗《柳絮》,更增添了她诗意的气质。直接给了在堆积如山的信件里头晕眼花的工作人员心灵抚慰。诗句如下: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海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六天之后,陈晓旭果然收到了回信,可以去北京面试。到了北京,见了导演王扶林,对方让她谈谈对林黛玉,妙玉,平儿的看法。陈晓旭熟读红楼梦,里面的很多的内容还有诗词歌赋几乎是脱口而出。不仅如此,对于每一个人物,她都有自己的看法,她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可以理解这些女性的处境以及她们的内心。
面试的过程中,陈晓旭自身带有的淡淡忧郁气质加上熟读原著,都让导演和当时工作人员印象深刻。虽然她自己比较茫茫然,就这么兴冲冲地来了,有点孤勇,又有些没有着落。因为实在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全国各地,符合林黛玉这个角色的肯定不止她一个。
不过面试结束后导演还是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当时她已经步入电梯,准备离开,导演在电梯门即将合上的时候对她说,把火车票保存好,下次来时好报销。
这句话犹如火光点亮了陈晓旭的内心,让她看到了希望。导演应该是认可她的,还说试一试在红楼梦里演个角色。虽然没有当下立即定下可以饰演林黛玉,但是能得到角色这是肯定的,这就是离希望更近了一步。
虽然后面进了剧组还有些小插曲,还有很优秀的竞争对手,但是最终,还是有陈晓旭得到了林黛玉这个角色,并且完美地诠释了她。
时隔多年以后,陈晓旭回忆起那个初夏,毕彦君看透她的潜在素质,鼓励她踏出那一步,最终真实触摸到自己的梦,还是充满了感激。尽管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分开了。
閱讀更多 施無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