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已经是第10天了,他扬起头,躺在床上上,心中呢喃,

衣服被随意的满地丢弃,桌面上尽是残留的食物,

杂物的堆积之下,是露出一角的书籍,

意味着学习计划的夭折。

代表工作的笔记本,布满灰尘,

意味着工作计划的夭折。

在家办公的第10天,他躺在床上,

一动也不想动。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家中办公的

懒散与自责

所谓家嘛,就是一个能让你懒惰、晕眩、疯狂放松的地方——安德烈

在家中办公,由于无需直面领导、同事,人与人之间经由网络交流,也就有了一定的缓冲空间,我们可以深思熟虑的思考即将说出的话语。

当我们不再与领导、同事在同一个场景下办公,外部的压力随之减少,但同样减少的不仅是压力,我们的外部动力也在相应的减少。

来自于领导、同事的认可与表扬的减少,使我们在家中办公的环境下,不得不寻找来自于内部的动力,去促进自身完成工作、学业。

许多人近期终于如愿以偿的得以在家中办公,但随着在家时间的增长,安逸舒适的感觉退去,带来的却是在懒散与自责交织的心态。

<strong>我们一边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由于自己的懒散,致使计划没有完成,从而陷入自责之中。

无限循环。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01 懒惰

我们都有毁掉自己的权利。他是个成年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丽莎·拉兹

那些没有实现的努力学习与努力工作,许多人将其归咎于懒惰之中,认为自己由于懒惰导致了没有完成目标。

说起懒惰,我们总是想到拖延、不负责、不勤快等等负面语句,但实际上懒惰是在外界评价之下的个人选择。

在外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每个人的勤奋程度不同,对其中一部分“不够勤奋”的人,进行了懒惰的定义。

不过,懒惰终归还是在于个人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由于面临了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事情,处于违背自身实际意愿,而选择的拒绝执行。

“我们可能不喜欢做数据表格,于是尽量的避免这种工作;但我们可能喜欢制定方案,在制定方案时表出现积极的工作态度。”

如果我们从个人选择的角度去看,我们明明选择了努力的学习与工作,为何却没有真正的去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原因在于,在家中办公,最需要克服的并非懒惰,而是懒散。


02 懒散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如果说懒惰是基于我们对实际事物的意愿,而进行的个人行为方式选择,那么懒散则是建立在我们自身之上的,对待所有事物的方式。

许多在家办公的人会发现,自己不仅是没有精力去应对学习与工作, 甚至于自身以往废寝忘食进行的游戏,也变得索然无味。

懒散,指的是精神松懈致使的行为散漫,在精神松懈的影响下,我们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出现了障碍,从而无法聚焦精力于任何事物之上。

“我们开始躺在床上,睡几十分钟、看几十分钟小说、看几十分钟视频,玩一个小时游戏,但再也没有连贯性、目的性与逻辑性的行为。”

许多人由此陷入了懒散与自责中的无限循环,并高呼着:“要求回公司上班”,希望以上班来拯救自己。

在家办公,毫无疑问是一种舒适、安逸的工作方式,也可能是未来的一种常态,那么在家办公滋生出的懒散,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懒散背后的

求而不得

在公司办公,领导与同事带来的人际关系、环境约束,使我们产生想要逃离的情绪,于是在家办公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方式。

但当我们实际进入在家办公的工作模式之中,却出现了使我们深感自责,却还是难以克服的懒散状态。

<strong>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书中提出过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概念,指的是趋势我们出现正向信念的动力。

简单的来说,我们受到外部刺激而获得的正向信念被称之为外部动机,我们出于自身兴趣而获得的刺激称之为内部动机。

“如果我们是为了获取父母、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读书,则是外部动机;如果我们努力读书是出自于对知识的兴趣,则是内部动机。”

对于在家办公的懒散行为,许多人习惯于使用内、外部动机来进行解读,认为懒散的出现是源自于外部动机的缺失(领导、同事的评价弱化),从而需要提升自己的内部动机(重建热爱)。

但这种解读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除了因此次事件进入在家办公状态的人群外,许多原本便一直在家办公的人群,也会出现懒散的情况。

这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心理、行为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导致了懒散与自责无限循环的罪魁祸首。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01 可能自我

懒散与自责之间的循环,带来的是我们对自身认知的冲突,我们想象中自己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使我们感到焦虑、不安。

<strong>1986年Markus&Nurius提出了可能自我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推出则受到了心理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

<strong>所谓的可能自我,指的是我们内心中对自我的概念,我们对自我的希望、预期与恐惧,组成了我们对自我的概念。

在我们的认知组成中,可能自我由于处于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很少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所捕获,并且随着经历、环境等外部影响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可能自我在潜意识中的形象也是随之变化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能自我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实际上可能自我由于难以被主观意识捕获的原因,反而会在更深处、更隐蔽处对我们产生影响。

首先,我们在家办公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预期的目标,即使是在家办公我们也希望可以获得足够的收益。

这种收益除了工资上的物质奖励外,还存在着人际之间的认同与来自于领导的正向评价,这不仅构成了我们的外部动机。

实际上也在影响着我们去判断,希望自我与预期自我的能否实现,而这种对自我的预测,实际上影响到了我们是否会产生自责情绪。

“如果我们希望自我的形象,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成功人士,我们的现有行为决定了我们的预期自我,而如果我们的希望自我是自信、成功的,而现有行为的预期却是自卑、失败的,则使我们产生了焦虑与不安。”

我们对待工作、学习的懒散,使我们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从而对自己不断的自责,但为何我们处于这个循环之中,无法摆脱开来?

原因在于,我们过于希望摆脱自己的恐惧自我,防止自己成为恐惧的样子,从而产生了对自身的过高要求。

“我想成为自信、成功的人,那么我现在做的事就必须达到极致,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种极致的要求之下,许多人迸发出的并非是强而有力的外部动机,而是为了逃避自身恐惧的一面,而选择了自我逃避。

不去正视也不去面对,则不存在吗?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02 社会比较理论

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我们对可能自我的认知,并非出自于我们自身的空想之中,而是出自于我们在社会环境下时刻的比较过程得出。

<strong>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构思,指的是我们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我进行评价。

在互联网便捷性、公开性的影响下,当我们处于在家办公状态时,我们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当我们在网络中浏览信息,幸存者偏差会导致,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成功的例子,并且由于相互之间并未产生接触,我们无法感知其成功过程,从而会导致我们认为成功是一种普遍、简单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希望自我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由于错估了成功的难度,而将自身的希望自我建立的特别完美。

但在我们通往成功的过程中,在进行实际的工作、学习中,却会发现想要达到他人的那种高度,是艰难、渺茫的。

“在互联网中浏览插画师的信息,发现插画师的门槛似乎不高,于是我们也有了当一名插画师的希望(希望自我),但当我们实际参与进去时,却发现所需的技术、理念许多,很难实现(预期自我),于是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成为不了插画师,我们做的所有努力全是无用功(恐惧自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期望自我自然会深受打击,而对方的足够优秀,衬托出的是我们能力的低下。

个体的社会比较过程中,我们不断的降低对可能自我的标准,从而最终陷入了自证预言的循环之中。


03 自证预言

在我们不断降低可能自我的标准同时,实际上随着降低的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使我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什么都不要去做”。

<strong>当代的社会学泰斗,伯特·金·默顿提出过自证预言的理论,指的是我们个体会不自觉的按照预言行事,最终使预言得以实现。

<strong>当我们对自我认知是“消极的、失落的”,则容易陷入负面的预言之中,从而我们的所有选择、行为都是遵照此预言进行。

“如果我们对可能自我的认知为消极、悲观的(预言),那么我们便会去消极、悲观的对待工作、学习(做了也没用),从而实现自证(预言)。”

在自证预言的影响下,虽然我们有时主观意识会对懒散感到自责,但潜意识中又促使我们消极、悲观的行事。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不再

懒散与自责

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我们由于幸运者偏差,低估了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从而使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学习过程中,对挫折的预期不足,使我们深受打击。

在打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比较过程的持续存在性,我们的可能自我中的希望与预期自我的标准,也在随之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逐渐的开始降低对对我的认知,从而陷入了自证预言的循环之中,陷入了持续性、难以打断的懒散之中。

由此,在家办公想象中的美好与舒适,并未实现,出现的是反复的自我怀疑与自我责怪,从而使我们感到更加痛苦。

这种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确认自身认知,进而影响到可能自我的行为,实际上还是由于错误的社会比较而导致的。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01 镜像自我

在社会比较过程中的错误比较,导致我们设立了过高的错误目标,从而使我们在目标的重压下焦虑与不安,最终产生了懒散的表现。

由此懒散实际上并不是“不愿意工作”,而是一种由于对极致的求而不得,产生的“不敢进行工作”行为,毕竟如果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自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

<strong>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指的是我们习惯通过观察他人对自我的行为,来形成自我的评价。

<strong>我们习惯于根据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推断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来对自己进行评价,但在我们处于自我预言环节中,会根据预言去观察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自然也就失去了合理性。

因此,我们在实际进行社会比较时,进行观察他人评价、看法时,需要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 适用性:所谓的适用性指的是,当我们与社会其他个体进行比较时,对方的积极行为是否适用于我们自身,在行业不同、工作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许多比较是没有意义、并且不具备适用性的。
  • 客观性:所谓的客观性,指的是那些不会为我们观点、意识所产生偏移的看法,只有客观的进行镜像自我的比较,才能使我们真正的认知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我们随时处于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也时刻的处于镜像自我的观察之中,但我们的观察对象与镜像对象,和我们并不相同。

“我们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社会经历,我们很少相同,却多有不同。”

我们与他人多有不同之处,但我们却时刻的在于他人比较,也时刻的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身,自然是不具备合理之处的。

实际上,在家办公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终于得以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喘息,在我们高喊着:“逃离家中,回归公司”时,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真的喘息够了吗?


懒散的“在家办公”:源于社会比较理论影响下的可能自我

整洁的房间,笔记本与书籍,重新被他拾起,

他开始工作、学习,正如预想中的那般,

但有时他仍躺在床上,

如果说工作是激烈的人生征战,

这便是难得的喘息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