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 在行动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农田里产出的粮食和蔬菜不仅让返乡村民感受到了家乡温暖,还保障着武汉等疫区的菜粮市场供应。萝卜、青菜、莴笋、菱角菜等爱心蔬菜从祖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发往武汉,为这场全民抗疫持久战中的群众解决了粮蔬缺乏的难题。

一蔬一粮总关情,耕地保护系民生。蔬菜和粮食的供应离不开优质耕地的建设与管护。为了保护耕地,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坚守一线,不仅保证了耕地的数量稳定,还提升了耕地的质量水平。有了大量优质耕地作基础,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期,能够提供充足的粮蔬保障,从根源上得益于平时扎实的耕保工作。


山东省寿光市 好地收好菜 驰援重疫区

1月28日中午,15辆满载新鲜蔬菜,挂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红幅的大卡车驶出寿光,山东援助武汉市的350吨、价值200多万元的优质蔬菜正式启运。之后,山东省寿光市每天为武汉市提供质优价廉的蔬菜。

战疫情 在行动 | 一蔬一粮总关情

山东省寿光市运送爱心蔬菜的车队整装出发。 钟云山 供图

“作为蔬菜之乡,让武汉同胞吃上优质蔬菜,寿光责无旁贷。”1月27日傍晚,接到紧急调运蔬菜供应武汉的通知后,寿光市委、市政府紧急响应,组织群众连夜采摘新鲜蔬菜,连夜检测装箱,全力增援支持武汉。首批350吨、价值200多万元的优质蔬菜经过17个小时、1000多公里的连夜长途跋涉之后,于1月29日上午供应到了武汉市场。据统计,截至2月3日,山东省寿光市已累计向湖北省武汉市捐赠4批蔬菜共1120吨。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寿光市在保证武汉蔬菜供应的同时,还加大统筹和调度力度,确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调供稳价。

作为农业大市,寿光拥有近50万亩的大棚蔬菜面积,每年大棚蔬菜产量近240万吨。而要种出这些蔬菜,既得益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寿光市153万亩耕地(永久基本农田127万亩)的有力支撑。

战疫情 在行动 | 一蔬一粮总关情

农民连夜采摘清理蔬菜并择优送往疫区。钟云山 供图

寿光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算好保护耕地的“加减法”,即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减少新占耕地,全面提升耕地管护水平,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一方面,该市于2019年组织实施了37个土地整治项目,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3.9万亩,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另一方面,该市开展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专项行动,通过限期开工、失信惩戒、依法处置等方式,全年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234亩保障项目用地需求,让一批新上项目避免占用耕地。由于耕保成效较为突出,2019年4月该市获得了省级耕地保护奖金200万元。

为了调动农民的耕保热情,寿光市在各村设立了兼职土地协管员,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土地协管员由种菜能手、种粮大户担任,向全市镇村干部和群众发出“公开信”,号召农村党员干部争当“保护耕地红线、依法依规用地”的模范。同时,寿光市还加大执法监察力度,通过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日常动态巡查等方式强化源头防控,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占地行为,维护了土地管理利用的良好秩序。

2月3日,荆门直属库掇刀分库紧急组织所属粮食加工厂复工生产,应急加工2.8万吨稻谷,已有300吨大米“整装待发”随时可发往武汉。按照统一部署,湖北省荆门市直属库掇刀分库及所属大米加工厂成为定向支援武汉粮食应急加工点,掇刀区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开通了粮食运输绿色通道。(钟云山 田庆儒)


湖北省荆门市 “鄂中粮仓”保障抗疫用粮

“这次为武汉疫区提供保障的粮食,都是我们荆门的耕地上产出的。”湖北省荆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能够保障武汉疫区粮食供应,更坚定了我们保护耕地尤其永久基本农田的决心。”

荆门市将耕地保护定位在“鄂中粮仓”这一战略,尤其重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住粮食生产的核心产能。目前,全市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1.78万个,划定保护片2万多块,落实图斑地块9.9万多个,层层签订责任书1505份,已发放基本农田保护明白卡37万多份。

为了高标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农业农村局密切合作,推进“四个协同”:协同推进任务落实、协同推进审核指导、协同推进工作创新、协同组织检查验收。该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生态的理念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48.4万亩。钟祥市冷水镇、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掇刀区团林铺镇七岭村通过加密基本农田红色界桩,形成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耕保“篱笆”。全市已埋设界桩1.77万个,在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显著位置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1052块。

为了更好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荆门市积极探索“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工作模式,将永久基本农田位置、面积、片块、坐标等按规程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统一永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协管员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

市、县两级政府把耕地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离任审计,纳入人大、政协年度工作视察和评议内容,明确耕地保护社会监督责任和义务,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视察耕地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耕地保护组织,在耕地保护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各村根据当地实际设立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土地护卫队、耕地保护人大代表之家、耕地保护联合会工作站、村级耕地保护办公室等耕保组织,充分激发了农民自主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此外,日常巡查与现代化监管手段运用相结合,实现耕地动态管护。该市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日常巡查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村级协管员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一些地方建成耕地保护综合监管平台,安装监控探头和无线广播,对辖区内耕地进行动态视频监控。

2月1日,江西省万载县一些农村合作社将准备上市的萝卜、大白菜等蔬菜无偿捐献给武汉。万载县政府组织电商平台将这些蔬菜统一发送至武汉各地,全力支持武汉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李金成)


江西省万载县让武汉同胞吃上肥田菜

当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江西省万载县一些农村合作社纷纷联合起来,捐献出了准备上市的新鲜蔬菜。

万载县三兴镇红旗村农民胥基础是一家合作社负责人,当初他按照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600亩土地,今年收获了7000公斤萝卜。这些萝卜个头大、水分足,口感很好,“到市场上应该能卖不错的价钱,但我们还是想送给武汉市民吃,他们太不容易了。后续,我们会累积捐出30吨萝卜。”在胥基础的带领和影响下,多家农村合作社纷纷响应:1000公斤大白菜、200公斤西蓝花、200公斤脚板薯,3000公斤柳桂生包菜……这些蔬菜第一时间从地里采摘出来,送往武汉市。“这些菜送到武汉时,应该还是新鲜水灵的。”胥基础介绍,万载县的耕地地力肥沃,生长出来的菜特别好吃。

为了提升耕地地力,万载县编制并实施了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方案,落实了土壤地力检测项目、智慧农业、农业品牌培育、良种良法推广和基础农业服务经费。同时,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化肥减量增效,强化土壤肥力保护和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控网络。目前,全县已有10多个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能更好地监测耕地等级变化情况,实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全覆盖。经过长期努力,依据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万载县耕地平均质量均有提升。

为了避免优质耕地撂荒,万载县划定了多个蔬菜基地和粮食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群众流转耕地实行规模经营。仅2019年,全县流转1.18万亩耕地由农业合作社经营。农户每亩可享受500元租金,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里劳动,获取每天1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这样的合作社可以按照市场搞订单农业,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我们保护好耕地,科学耕种,来年一定有更好的收成。”胥基础说,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品尝到来自万载县的美味蔬菜。”

1月28日开始,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五十都村将“一米菜园”产出的蔬菜免费赠送给湖北返乡人员,解决了他们家中蔬菜储备耗尽的难题,让群众不出门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陈咏红)


浙江省衢州市 “一米菜园”派上大用场

在浙江省衢州市的乡村,房前屋后可见这样的“一米菜园”:一畦畦绿色的菜地规整有序,每畦地近一米宽,畦边与畦沟以旧砖相隔,红绿相映非常赏心悦目。这些菜园子使用的是村里农房整治后产生的零碎边角地和废弃地。初步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共创建“一米菜园”8024个,参与农户7162户,涉及425个村,共盘活拆后边角地、废弃地39.27万多平方米。

据了解,“一米菜园”建设与衢州市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程相关,这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拆除了大量的危旧房、“一户多宅”和违建附房,也留出了大量的闲置地、边角地。一些较大的地块被建设成了村民广场、停车场、健身公园等基础设施,而农房整治拆后边角地、废弃地等土地碎片化利用成为了难题。于是,衢州市开启了“一米菜园”建设工作。

开化县村头镇石畈村将这些空余的土地分成8块,经过重新规划之后共建成2亩“一米菜园”。土地使用权归农户所有,鼓励农户自行种植为主、村统一种植为辅,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就地取材,利用农房整治拆后青砖、石板、废旧的农具、木桩、石磨等扎起篱笆,每畦地规划近一米宽,种上各色蔬菜。衢江区峡川镇开展“一米菜园精品村”和“一米菜园示范村”创建,规划“一户一方案,一园一风格”推进全域创建,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赠送菜种等服务,实现园园有亮点、家家有特色。衢江区大洲镇按照“一村一主题,一园一风光”目标,组建“一米菜园”创建先锋队,调动党员群众合力参与庭院荒地绿化美化的积极性,目前已打造美丽菜园示范点150多个,面积达7500平方米。

“在农村建设用地管理中,‘一米菜园’探索出了一条既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又能真正造福农村的新路子。”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次疫情中,‘一米菜园’也派上了大用场,为乡亲们提供了生活保障。”(特约记者 李风 记者 胡盛东 通讯员 赖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