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对于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毫无疑问是最受关注的焦点。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难,全中国正在上下合力抗击疫情。

“国之重器”的汽车产业也无法置身事外。一方面,车企纷纷以捐款、采购物资的方式帮助对抗病毒疫情;另一方面,春节假期的被迫延长、人员复工和物流受阻等因素,都切实给汽车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在2019年接近两位数的下滑后,大家对2020年车市企稳回升寄以厚望,而病毒疫情带来的冲击,似乎让刚刚开始露出苗头的“小阳春”,变成了一场“倒春寒”。

然而,冷静思考过后,我们却得出一个或许让不少人惊叹的论点——中国汽车产业,面对这场病毒疫情,或许反倒能够因祸得福。

正面影响一:一次被动的降库存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延长假期,延迟开工,给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中小供应商,正面临一波优胜劣汰的洗牌。而作为产业链中最为吃重的主机厂,汽车生产将在一定时间内大幅下滑。据相关机构预计,本次疫情或将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缩减170万辆,对全年产量的影响可能达到2-10%。

无论是病毒疫情,还是生产中断,都只是短时期的状况。根据病毒传播规律和17年前SARS的防控经验,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病毒的活性将渐渐降低,根据多方预计,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至迟将在夏季得到控制。对于汽车生产来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短暂销量下滑,完全能够通过下半年的增产得到弥补。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而在产量的波动中,却给了那些此前库存量较高的汽车品牌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过去几年,经销商的汽车库存系数本就居高不下,大多数厂商即便完全停产,至少两三个月内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4S店无车可卖。

相较而言,奔驰、本田、丰田等此前较为畅销,库存率较低的品牌,更可能一时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大多数库存系数较高的品牌,则可能在这次病毒疫情中迎来一次削减库存的机会。

与此同时,春节后的二月、三月原本就是汽车销售的淡季,根据中国市场汽车销售的普遍规律,上半年通常只占到全年销量的30-40%,而“金九银十”开始到年底冲量,才是汽车销售的旺季。而这一旺季的开始,恰好位于大多数专家预计中病毒得到彻底控制的时间点之后。

由此可以预计,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在疫情较为严重的上半年迎来一次降低库存的机会,而下半年则可能是汽车销售重装上阵,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重要节点。

正面影响二:疫情或刺激汽车消费需求

在病毒防控中,交通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武汉在1月23日宣布封城,全国各地削减铁路、航空和汽车客运等公共交通班次,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防止病毒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大范围传播。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这不啻于给私家车打了一个最为巨大的广告。

面对无影无形的病毒时,私家车相较于公共交通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带来一个可以迅速移动、同时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安全空间。当电视上播放某某航班、某某高铁出现确诊病例,甚至传染了同行乘客,专家建议公众避免乘坐公众交通工具之时,汽车消费已经潜然在无数消费者心中埋下种子。

在与病毒的斗争中,汽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扮演”口罩的角色。戴着口罩,我们可以隔绝病毒的飞沫传播;在疫情传播时,选择驾车出行,我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病毒在公共交通工具中被传播——某种层面上,我们甚至可以预言,继口罩、酒精之后,下一个被抢空的或许就是汽车了。

此外,病毒疫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领域的消费。花费不菲的出国旅游已经暂停,看电影、逛商场、聚集好友吃饭喝酒KTV也都不合时宜,而对于汽车的刚性消费,则完全可以承接这一部分资金。无车家庭的首购需求将有望在三四月之后逐步被释放,尽管换购消费,特别是豪华品牌的消费可能受到抑制,但综合来看,2020年或许将成为前些年的畅销品牌放缓脚步,而相关竞品大举反攻的一年。

正面影响三:加速汽车产业大浪淘沙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对人类个体而言,感染病毒并痊愈后,将获得这种病毒的抗体,一段时间内将能够抵御这种病毒,换句话说,当病毒细菌入侵人体时,它们也在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强大完整的免疫系统。

对人类整体而言,病毒则帮助我们优胜劣汰——历史上几次“臭名昭著”的瘟疫大爆发让无数生命遭受折磨,然而瘟疫也绝非没有正面意义,它淘汰掉不适应大自然的弱小个体,不断促进人类进化,帮助人类种群繁衍。

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可能帮助整个汽车产业大浪淘沙。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当下的中国市场中在售的汽车品牌,超过150个。相较之下,同样体量的美国市场,销量排名前22名的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占到了99.9%,除了劳斯劳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这样的奢侈品牌以外,其余品牌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空间。中国市场中的汽车品牌,着实太多了。

过去20多年的大牛市,让中国的汽车产业成为了一个缺乏淘汰机制的温床。只要杀入这个市场,哪怕三大件只能靠采购、外观只能靠皮尺、山寨,也能挣得大把油水。缺乏淘汰的结果,是中国的自主品牌中存在大量低质低量,在全球视野下缺乏竞争力的品牌。而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长久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疫情发生期间,汽车生产企业成本上升,汽车销量降幅明显,一些自身研发实力不足、产品乏善可陈的自主品牌,或是在中国本土化程度较低、难以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的合资品牌,或许将难逃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的命运。

而能够撑过这一次考验的车企,则有望迎来一波报复性的集中购车热潮,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正如同病毒对于生物是一次免疫力的大考,病毒疫情给汽车市场带来的一波冲击,同样是给汽车企业“体质”的一次大考,淘汰掉一些孱弱的品牌,留下那些更具实力的品牌,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更健康地迈向未来。

如何度过危机?给车企的几点建议

面对病毒疫情,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及时有效应对,是车企能否走出危机,甚至逆势增长的关键。

在此形势下,车企可以做的很多。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首先,车企应该审时度势,从实际情况出发,适时调整全年产销计划。车企应当从顶层战略角度,审视疫情全面影响。生产层面应配合全局防疫,不盲目复工以免造成生产一线工人的聚集性发病。同时,车企也应该从这次危机中汲取经验,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柔性化、无人化水平。

此次疫情中,零部件供应商所受到的影响比主机厂更大。就连博世这样的巨头也表示担忧,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影响其全球供应链,甚至可能造成断裂风险。而与这些跨国零部件巨头相比,更受冲击的是中小供应商。资本薄弱,没有全球化体系支援的中小零部件企业,在这次风波中面临洗牌。对于主机厂来说,在采购层面应持续优化,适当减少中小供应商采购,以规避供应链断裂风险。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所谓“唇亡齿寒”,在销售层面,主机厂应当给予经销商更大的支持。在疫情持续期间,对经销商的销量考核放松或取消,抑或可以转为“以销定产”的模式。同时,可持续加强线上营销力度,通过线上手段向客户做定点推送,以视频、VR等方式方便潜在客户看车。

对于合资品牌,还应该注意,在撤出驻华外籍员工的同时,对于中方伙伴应有充分的信任,适当放权,鼓舞士气的同时保证企业平稳运行。

对于自主品牌,应当坚定全球化策略。全球化不但能够帮助品牌向上,在面对类似此次疫情这样的危机时,全球化体系还能够帮助品牌降低系统风险。

车市战“疫”| 病毒,竟可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因祸得福?

从节后股市的先跌后涨,以及国家对于多个领域迅速出台的税收减免等帮扶措施来看,疫情可能会对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扰动,但是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经济会较快地回到原有的正常轨道上。中国经济有较强的韧性和强大的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因为这次短暂的疫情而发生改变——对此,汽车行业更应当有充足的信心。

结语

面对2020年代的存量竞争市场,中国汽车产业中“强者愈强、弱者被淘汰”的格局将进一步确立。无论有没有这一场病毒疫情,提升内在的竞争力都是每一个汽车企业都需要作为立足之本的“王道”。

毫无疑问,一次病毒疫情打不垮中国人民,也打不垮中国的汽车产业。当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将见证一个属于中国汽车的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