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距,不成方圓

在每人的成長中,都會遇到對身邊人是該寬厚仁慈對待,還是該嚴格要求對待。寬厚讓人放鬆,但易生溺情。嚴格讓人緊張,使人不安全感強烈。儒法經典,專家,各界人士討論甚多,常觀點對立,或有概念原則,無操作性落地方案。

這個問題的根本性還是人本性善惡的看待性問題,中國是人之初性本善,故用仁愛、接受、寬厚引發善良本性的德治而發展,而西方偏主張性本惡,人生而有罪,重刑典,靠法冶流程規範人惡本性而發展。

從進化學和生理學研究角度,只有人進化出了第三層大腦理智表層大腦,本能深層基礎腦,情緒感受腦是生物體所共有,成熟的理智表層腦只有人具備。在進化中,情緒感受腦在生命中作用最特殊最重要,恐懼感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濃度升高,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同時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在大腦中有獎罰中樞參與的條件反射使人產生了恐懼,適度的恐懼短時間內激發人慾望潛能,(法冶嚴管的原因)。但同時理智腦作用大幅減弱,常作低級錯誤決定。人不安全感重,短視,衝動,失誤多。這也是制定規距,戒律,從生化上強化底線思維的理論基礎。在歷史上,法治易統一標準,實馳容易,成本低,易複製傳播。故相比仁治更易推廣,基本是社會冶理的主體。

沒有規距,不成方圓


人在被尊重,被理解,需要被滿足時,會產生不斷成長的成就舒適感。身體會分泌多巴胺,內啡肽,多巴胺,催產素和血清素,讓人放鬆,幸福,愉悅忘我感產生,陶醉專注,理智腦充血,本性智慧潛能被激發,靈感多,自律自省,自我改變習氣,聰明智慧。(慈悲寬厚,尊重人的原因)。適合衣食足後精神需要階段的提升和高智慧人群。是仁愛溝通的高級階段(如同理心,非暴力溝通等),負作用是操作難度高,時間長,個性化內容多,人的警惕性、爆發力和應急力降低,人在進化中兩者兼備,恐懼感是生存必要,(法治原因)。幸福感是智慧進化需要。(仁冶原因)。兩者強烈的情緒感受到位,就易有平安幸福的一生。只有單一特性發展在億萬年進化中很容易被陶汰掉。故單重某方面教育,可能也違揹人性進化基礎。

佛學相比其它宗教和學科,最大特點是重客觀實證(見地,也是修學者自我信心不退的決定性暗示力量)。和現在科學要求的現象,邏輯,證據有非常相通的理念。深契我的價值觀,故我常作為判斷的標準去驗證其它觀點。

佛識為自性本空,依外緣而引發善惡心所,其中與惡感應心所為25個,與善感應心所為11個,遠小與噁心所。故人常規易受慾望牽引,惡習易生,善心難長。

在對應善惡標準上,從佛十大稱名之一的調御大夫的稱呼上可知,大夫是治療人心,調為慈悲,寬厚來調和,御為刑典戒律,法冶來規範。特別對內部初級修學強調“以戒為師,戒和同修。”嚴管是主要方法。但嚴中有慈,時刻能觀照到各位求學者的存心和純善本性。一旦純善真心誘發,萬德本能開始自覺自省自愛自由的和諧生命狀態。在宇宙及至微塵的生滅發展變化中,釋迦牟尼用十二因緣法來表述,(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實際上除感受能主動外,其它十一項都是背動自然生成。故在規距執行中,只要對方感受充分到位,就能引動其它後續結果的改變。

漢朝國力最頂勝的漢宣帝亦主張:“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亦反對純用仁政。 即使傳統儒家亦重法治在開始的基礎階段運用,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在冶國冶軍階段無不以嚴刑為切入。即使法家代表人物李期、韓非子亦脫胎於儒學大家荀子之後。

在四書的大學中,使民眾迴歸明明德,親民,至善。首先是知止的嚴格法制,規距,(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初始靠規範的嚴,才會有後期的德治基礎。禮記學記也強調用強制的夏楚(教鞭)二物收其威也。

知止,守戒,規距,法治,威嚴,是初始階段的必須。無不是嚴格規範人習性開始的,改造習性必然是痛苦的,但沒有苦行就沒有以後的真樂,法喜是守戒的結果。單純慾望滿足是溺愛的假快樂,如毒品一樣後患無窮。越主動苦行,主動守戒守規矩,反趆早脫苦得安樂。越求一時快樂,反而一生要在苦中,煎熬的規矩中生活。天降大任於人必先勞筋骨,餓體膚。才有美夢成真的一天。在適應規距中如何有溫度才是藝術,使學習者主動或被動都能積極接受這條戒律,造夢,立志,共識,仁治,慈愛等,後期的引導,反省,溝通等才能成立。

人性關健在有價值感,存在感,成就滿足感,和被尊重感,這都要在適應規距,昇華規距中產生。反之不安全感也恰時對周圍空間的邊界不清,生活節奏目標不能把握,規則隨情緒朝令夕改造成。不安全感就會恐懼,心無所安就會去找依靠,找心理安全釋放地,但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指導,很可能找的依靠是黑社會,菸酒毒麻醉品,邪教,聲色犬馬的蒙敝自我方式,就更麻煩了。這根源還是不知守規距吃苦開始的。

只靠讓人恐懼而被迫執行的法治或規距,不合人性進化,也不符合聖賢初衷,(如儒家反對西門豹用酷法使民不敢違)。而主張恩威並施使民不想違,才是真誠的交流合作。。故嚴要有參於,有共識,懲罰後有引導,有反思。。有溫度的嚴,肯定,理解,溝通,鼓勵,引其善心漸大,嚴刑又使其噁心漸息可能是最佳的助人之法。

近期在孩子們身上實踐,孩子們改惡習快,和孩子們關係反更融洽,定規距,共同參於,平時多欣賞,鼓勵,常聊天,一旦犯錯,針刺懲罰,後更促其知錯反省,使其好的和惡的感受都非常深刻。

一即一切,這些寬嚴、恩威措施的實行,首先在執行者,引導者必須是規範的實施者,靠人格基礎力量形成榜樣氣場,所有技巧方法才能真正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