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議恢復傳統漢服與繁體字,對此你怎麼看?

沐譯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繁體字,我覺得,可以部分恢復繁體字,漢字是象形文字,見字知意是象形文字的最大特點,但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有些過於簡化,已經失去漢字的意境美和內涵。如簡體字“親”就不如繁體字“親”表達的具體,見面為親,不見何來親意?又比如“愛”字

繁體字為“愛”,愛不走心,何以談愛?

漢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日本的和服就是借鑑我國的漢服傳承至今的。我們現在所穿的服裝,都是西化的產物,漢服,只存在於歷史文獻和古裝劇中,沒有得到傳承和發揚。

應該在重大的傳統節日中恢復漢服,提倡國人穿著漢服。

擁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中華民族居然把自己民族的衣著服飾弄丟了,說起來就覺得諷刺。


冷漠的過客


繁體字是否應恢復,還是可以討論的問題;漢服這種糟粕,有什麼可恢復的?

先說說繁體字的問題。首先我的態度是:

繁體字沒有恢復的必要,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簡體字更便利於大家使用。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們的國民人口大多數都是文盲。而古代的繁體字過於繁瑣,是不利於展開掃盲運動的,正是靠著簡體字的普及,才使老百姓都識了字。

因此,簡體字本身是有利於民生、民用的。但是,現行的漢字簡化方案確實也不完美。

這點我們也應該承認——古代存在不能互相替換的異體字,簡體字把這些異體字全部等同起來,這其實是不利於理解文字含義的。

總而言之,未來可以對簡體字進行局部的修正,但總體上漢字簡化是趨勢,不能逆轉潮流。

漢服的情況則不同。

首先,這種衣服沒有任何的實用性,純粹是商業炒作的結果,現代社會不需要這種衣服。

其次,古代沒有漢服的說法。古人穿戴的衣服,是講究禮儀規則的,皇帝穿的衣服,大臣官員們不能穿,大臣官員們能穿的衣服,老百姓不能穿,這就是所謂的“禮不下庶人”。

現今流行的所謂漢服,基本都是模仿古代達官貴人的衣服,而非平民老百姓的衣服。這種衣服本身代表著等級制度的文化糟粕,和人人平等的精神相背離。

因此,以上的提議純屬多餘,是吃飽了撐的才恢復。


HuiNanHistory


請問有些人,你的父母去世後,你有沒有在你父母墓前守孝三年?當你做計算時有沒有使用算盤?沒有就別張口恢復傳統文化、閉口保留傳統文化,什麼丟了傳統文化就是背叛祖宗。傳統文化裡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合時宜的也有不合時宜的。糟粕必須丟棄、精華而不合時宜的也自然會消失,只有那麼優秀而有時代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才會流傳下去併發揚光大。而那些整天張口恢復傳統文化、閉口發揚傳統文化的人,不信大家觀察,他們要塞給人們的,往往是傳統文化裡糟粕的東西。


雲住青山


提到漢服,就離不開90後。現在漢服已經是一個十億級的市場。不容小覷!“走,穿漢服上街去!”是90後的日常。再加上熱門影視劇IP的影響,希望也能體驗一把劇中人物。

也源於90後不那麼崇洋媚外,從潮流國貨的偏愛度上就可以看出,所以這一代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東方服飾文化優越感超過西方,流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日本人有和服,西方人有西裝,在日本,任何一個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會側目。在蘇格蘭,一個男人穿著蘇格蘭短裙也不會讓人驚訝。而在中國,穿著漢服上街,總會有長者的不解和路人的指點,從頭到腳透露著格格不入。中國,像是一個丟失了傳統服裝的民族。

且不說漢服市場地位的高低和擁躉者的多寡,如果在某些特定的場合,特殊的節日裡,能夠用漢服喚起一種莊重典雅的儀式感,讓傳統節日重新煥發光彩,那它就是文化的復興,就值得肯定!

想象一下,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們都可以鄭重其事地換上自己民族的傳統漢服,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習俗。那將是漢服最美麗的歸宿,最嶄新的啟程。

穿漢服,不是為了回到過去,是為了找回我們民族曾經美麗的東西。

那一片片薄紗、一段段褶擺,並不是繁瑣的復古,而是流轉在衣物之上的中華歲月,是對天地的敬重,亦是對生活的感悟。只有我們中國人敬重自己的文化和服飾,外國人才會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他們對李子柒的驚訝和好奇上就可見一斑。

獨特不是錯,趨同才乏味。


魔教萌主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生活富裕了,就應該安居樂業,可不要窮折騰。

恢復傳統漢服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這個問題都沒有搞清楚,那就是瞎胡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走向了強國之路,革命的對對象就象徵著自己高貴身份的寬大衣服和笨重的戰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總體上講是好的,但並不是沒有糟粕。最近我們小區的牆上畫了一套二十四孝圖,還把“郭淮埋兒”畫在十分顯眼的位置。如果知道是誰讓畫的,我會好好地向他的後代科普一下“郭淮埋兒”的故事。

因為家裡窮,郭淮的母親捨不得吃,省出糧食給孫子吃,郭淮知道後就將兒子活埋了。不知道各位看客有誰敢用這個故事教育下一代,我覺得這不教育人是“故事”,而是教育人的“事故”。魯迅先生是一個孝子,但對“二十四孝圖”進行過無情的批判,其中對郭淮埋兒的故事的開火最猛烈。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要“拿來主義”,而不是全盤吸收。我真的想不出恢復漢服對振興中華有什麼積極作用。

對於恢復繁體字的好處,無非是與臺、港、澳交流更方便,更能體現表意文字的特徵。漢字一直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今天,繁體字是現代漢字的前世,現代漢字是繁體字的今生。上輩子再好也如不過這輩子,如果越老越好的話還不如用甲骨文。另外有些現代漢字是沒有“上輩子”的,那就是通假字,通假字用在現代文中就是錯別字了。老祖宗的東西再好,我們也不必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


百善孝為先6200


對提出類似訴求的,只能送他八個字:“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這種人的心態就是總覺得以往的好、過去的好、古遠的好。

先說傳統服飾(以下稱古裝)。

若休閒,沒人不讓你穿古裝,法律法規也沒有這方面的條款。可若體力勞動、體育活動等,古裝就顯得很不方便了。漢人改穿胡服,是漢人著裝的重大變革,既方便騎馬作戰,又方便田間勞作。

再說繁體字。

將繁化簡的文字改革,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大陸文字工作者按照國家指示所做的一項工作。好寫、好認、筆畫少、省時間,而且都有依據,你查一下書法字典,哪個字也不是憑空捏造。對日常書寫和書法作品沒有繁、簡限定,但對學生課本、報刊雜誌等印刷品,則要求一律改版為簡化字。目前,七十歲以下的大陸人接受的是簡化字教育。一百歲以下的大陸人已習慣於使用和識別簡化字。如果恢復使用繁體字,勢必造成不必要的紛擾和混亂。不過從欣賞角度說,與穿古裝一樣,誰喜歡繁體字,誰就寫繁體字,沒人攔著。


曙光送走黎明


一一我們的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確保留著很多先進的元素。比如,古代的零錢,我們的老祖宗為了便於攜帶,還懂得在小錢中間打個孔。一摞的硬幣一穿一串就走人。十分方便。小偷偷走時,“硬硬的不見了”馬上就知道。反觀我們現在的硬幣。沒有任何考究。任意性強。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還不如古人想得周到!圓溜溜的硬幣,沒有孔穿起來,一滑就落到下水道。說到漢服。中國的傳統服裝自漢服甚至更早。包括後來演變成唐裝。中間相隔了3百年。其衣服的特徵都是讓人穿起來感覺寬大舒適的衣服。一直到清朝甚至到民國初期。都有很多人喜歡穿寬大的衣服。給人一種風度翩翩,紈絝子弟的感覺。其實我覺得這種漢服及後來的其他寬體衣服都是以裙式寬體為主。騎自行車時更不適合。我親眼見一女士騎單車,長裙尾捲入單車鏈裡,動彈不得!實是狼狽。幸好我上前幫忙。可見,長裙寬體式衣服並不適合當今快節奏的幹活。及生活,上廁所等,一不小心,裙襬就溜進糞坑裡。諸多不便。古代穿寬體衣服的人,大多不幹體力勞動的,體力活大多交由穿普通衣服者代勞!我國大多數貧困的山區,都是少數民族地區為多。他(她)們都穿上寬長的裙式衣服。背上還背個蘿筐。筐裡有的還裝個娃。貧窮的另一個原因是否與穿戴雍腫難以幹活有關呢!有待研究!但一定要恢復穿漢服的話。我個人認為,僅適合文職人員及白領階層。部隊、特警、武警肯定穿不了這種漢服。你不可能穿一套漢服過鐵絲網吧!這不非把勾爛不可!

繁體漢字恢復就不必要了。中國的詞典及詞海里邊一直都保留著繁體字。像現在的學生考試,一般規定時間是一兩個小時。你用繁體字寫完名字人家已經做了好幾題了。比方,名字:張大千,若寫上繁體的“韆”(千)字是很多筆畫的。勞神費時。不合時宜!我國漢字一直都有人研究。曾經三次簡化漢字。最後一次過於筒單,如:把“有”字簡化成“冇”;把“煤”字簡化為“火乚”左右組合字。不利於研究古文字,以至第三版筒化漢字被取消。目前大陸用的主要是第二版簡化字。我覺得恢復繁體字不利於快節奏記錄或書寫。還浪費墨水。不利於節約!


核料反應堆盛


堅決不同意,漢字的演變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現狀,這都是歷史演變的結果。恢復繁體字那意味著,只有恢復甲骨文才是最終正確的。然而歷史是不會倒退的,開歷史倒車那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種否定,嚴重影響人民的歷史認知,對當代社會的穩定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所以,誰提出繁體字,那就讓他自己學,他全家都學


鯨落冥淵


看民心所向,民心到了就成了,民心不到,強推也不好,我覺得繁體字,簡體字並存挺好,漢服我也喜歡,但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也需要時間,,


白起興


中國人喜歡禮儀和傳統,每件事都是推敲很久才行成。

漢服其實挺好看的,只是自從學習了騎服短射之後,貼身的衣服更加實用,

至於繁體字該不該恢復,這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改革。

誠然,我們每天吐槽親已不見,愛已無心,這是社會風氣問題,只是湊巧趕上了這個發展迅速的年代,才提現了世態炎涼。

在這兩個問題真正想解決的前提,我想請老師先回答我"要不要全部扔了電腦手機碳素筆,我們能不能先學習使用毛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