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前言

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2019nCoV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 ”2月3日,身处抗疫一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发表在朋友圈内的呼吁,引发广泛讨论。随后,在2月5日更新的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又再一次肯定了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案中提到,“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这提示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确诊不再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这无疑有利于新冠患者的早期确诊早期治疗。疫情爆发后,就有不少影像企业向湖北捐赠了CT、车载CT、移动DR;也有报道称,使用超声抢救重症病患;各地的公众场所也都用上了红外热成像测温设备。这些医学影像设备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就踏上了抗击新冠的战场!

一、CT+核酸,助力新冠确诊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核酸检测和医学影像检测。2月7日,中日医院出现一名三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通过下呼吸道样本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

由于病毒的隐匿性极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临床上经常发现假阴性的情况。除此之外,核酸检测周期过长,检测量比较大。影像检查具有及时、准确、快捷、阳性率高、肺部病变范围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等优势,所以将CT与核酸检测试剂并用,才更有利于诊断,更有利疫情的防控。

1998年诞生的多层螺旋CT是CT技术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薄层的多层螺旋CT是这次抗击新冠的“主将”。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CT机拥有量为每百万人8台,而美国为每百万人64台,日本为每百万人88台,我国在每百万人拥有的CT机台数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1]张笑春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从发布了这则朋友圈之后,她遭到了很多误解。“我的意思是不要等待核酸检测的结果,在做核酸检测的同时、进行肺部CT影像检查,将肺部CT呈现急性炎症征象的患者、按照‘疑病从有’的原则及早收治。而核酸检测依然是最终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其病原学证据是无可替代和不容置疑的。”[2] CT检查结果直观、快捷、大众的获得性高。然而,将CT影像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也将面临着极大挑战,不仅考验着湖北省内的资源储备,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交叉感染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1、车载CT解决医院CT装备不足难题

国内的影像企业如东软医疗、明峰医疗向湖北捐赠了车载CT。车载CT就像一个移动三甲医院的CT室,具备机动性、灵活性、有效性,不仅能够达到有效隔离和有效防护,还能快速诊断。对于很多人关心的辐射安全问题,车载CT通常采用高端低剂量CT还会做整车防护,能有效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环境的安全。拿东软医疗的Mobile CT Unit来说,它主要由CT检查系统、空气悬挂载车平台、射线防护车厢、智能影像云系统和5G通讯模块等部分组成,同时还配备了自动化的供电、空调、平衡、升降等系统。此外,该产品还可搭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医疗设备,形成定制化的移动救治单元。东软医疗对Mobile CT Unit的厢体进行了全方位的六面防护,防护水平达到4mm铅当量,符合并超出国家的CT室防辐射标准。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东软医疗的车载CT

明峰医疗的方舟CT(CT Ark)实际上是不带动力的车载CT,通电即可运行;操作室和扫描间独立隔离,使得扫描-消毒-扫描得以轻松实现,能够做到一患一消毒,避免医护和病患之间交叉感染,切断传播途径,从而在传染病防控中为早期CT诊断提供保障。在应急事件结束后,CT可安装进医院,或改装为车载CT,发挥它无限的力量。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明峰医疗的方舟CT


2、远程遥控,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佳能医疗捐赠的Aquilion Lightning 光影CT拥有诸多优点,尤其适用于此次抗击新冠,如:0.5mm探测器及图像厚度,分辨率更高,更易发现“多发胸膜下GGO,网格状肺纹理”等特征;AIDR 3D迭代算法,降低90%辐射剂量,尤其适用于新冠患者多次复查的需要;隔室操作,减少医护人员近距离感染的风险;78CM大孔径设计&正负30度物理机架倾斜功能,支持重症患者半卧位扫描,患者更舒适,风险更低;最小9.8平设备安装要求,安装部署更灵活。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佳能医疗捐赠的CT

3.AI战疫,已经敲响!

据报道,首款智能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AI影像系统陆续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投用,还将在武汉等疫情核心区多家医院上线。该系统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研发,能够实现新冠肺炎CT影像的智能化诊断与定量评价,对局部性病灶、弥漫性病变、全肺受累的各类肺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精确测算疾病累计的肺炎负荷,有助于临床治疗[3]。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在使用AI影像系统进行精准诊断

联影的智能天眼CT使用uAI独创分割算法辅助诊断与量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该技术可从CT影像中检测患者肺部是否有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区域,且精准分割该区域,对其体积和性质成分进行量化分析并生成报告,为早期肺炎诊断提供精准量化依据,协助医生快速辨别、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影像(左)与肺炎感染区域的分割图像(右)


二、移动DR对重症病人床边病情监测


1971年CT诞生后,出现了图像数字化浪潮。1979年出现了飞点扫描的DR系统。DR系统就是利用A/D转换器将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DR是目前主流X光拍片的必备设备之一。在这次抗击新冠中,DR设备承担了大部分的肺部诊断工作。移动DR能对传染病区里所有疑似病人进行肺部感染初步诊断以及重症病人床边病情监测,成为了隔离区、ICU、急诊室重要的诊断设备。目前,迈瑞移动DR MobilEye 700系列已经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等各大医院投入使用,同时火神山医院也确定选用该机型。安健科技向湖北黄冈版“小汤山医院”捐赠了疫情控制防控专用动态DR设备。动态DR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同角度观察器官运动的X光视频。常规的静态DR更多的显示的是器官的投影像,单一角度单一时间点很难发现细微病灶。而动态DR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时间来观察器官的运动,诊断准确率会大大提升。

动态DR的多角度检查,其视觉效果上有点类似于CT。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迈瑞的移动DR


三、5G+超声远程会诊


作为一种快速、便捷、无辐射和在床旁能够简便实施的肺部疾病可视化检查技术方法,肺部超声在危重患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作用。鉴于不同肺部疾病的超声表现有较多重叠,目前肺部超声在一线临床尚未广泛普及应用并被临床医生充分掌握。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重症肺炎肺部超声检查及远程诊断实施方案(第一版)》,并建议利用5G远程会诊平台以尽快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和跨专科的协作。2月2日,浙江省人民医院用5G 开出了首张新冠肺炎远程超声诊断书[4]。浙江省人民医院利用超声机器人,结合实时远程控制及高分辨率超声成像等技术,医生端远程控制病人端的机械臂和超声机器进行实时操作和扫查,图像实时发回医生端供医生诊断,在快速、准确诊断病情的同时,也为防范医护人员感染和疫情扩散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提供了多重安全保证。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


四、红外热成像筛查

红外热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红外热成像技术使人类超越了视觉障碍,由此人们可以“看到 ”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目前,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如机场、高铁站等都加装了红外热成像测温设备,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信息进快速甄别发热人群。2月10日后国内各省预计面临返工潮,近日旷视科技的“明骥”AI体温检测系统在北京正式上线使用,该AI测温系统可以在3米非接触距离下实现每秒识别15个疑似高热人员,一套系统可覆盖16个通道,基本保证了一座地铁口的出入管控,既降低了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又提高了对疑似高热人员进行排查的效率。


行业|战“疫”!CT和它的小伙伴们上战场啦

火车站增设了红外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仪


结语


《2019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2018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49亿元。此次疫情中,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大展身手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CT和它的小伙伴们使命必达!希望CT+核酸联合确诊尽快在各医院落实!希望医务工作者和设备工程师都做好自我防护!


[1]http://www.yxzb.org.cn/article/articleDetail.html?id=1048

[2] https://tech.163.com/20/0208/10/F4RVN33H00097U81.html

[3]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940247.htm

[4]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002/57473315.html

- END -

作者 杨柳荣 | 编辑 谢安然 | 排版 Els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