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冯忠泽


二战中的日本和德国不说貌合神离吧,至少也是配合不佳。

1939年,日本在北方战线挑衅诺门坎期间,德国跟苏联眉来眼去,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为投桃报李,1941年夏天,德国向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日本刚刚和苏联秘密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可见两国关系真的没亲近到你指哪儿我就打哪儿的地步。

但合作的大方针和大方向还是要的。

日军进攻印度也是自己的既定方针,因为控制印度可以获得战争资源,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另外也是对中国战场的釜底抽薪,切断盟军对中国战场的援助物资路线。

英国人和美国人对日本人一点都不客气,利用中印、中缅之间的交通要道往云南、四川运送物资,给中国军队打气,卡日本人的脖子,日本法西斯就像鲁达拳头下的镇关西,不急不行了。

因此日本军队必须要出动,他们的目的就是夺取盟军的大本营英帕尔,拔掉这个援助中缅的眼中钉。

要不然日本军队吃饱了撑的,大老远的跑印度干嘛?

说实在的,日本法西斯非常狂妄,连世界老大美国都不放在眼里,对于进攻德国人的手下败将英军,倒是有十足把握的。而且英军跟日军在缅甸交过手,也没有占便宜,因此日军觉得进攻英帕尔本是探囊取物,轻而易举的事。

但自古骄兵必败,或者说不作死不会死,日本军队做的坏事太多了,在印度吃败仗那是必然的。

用中国人的话说,人在做,天在看,看着看着就麻烦,收了你这王八蛋。

英帕尔战役从1944年3月开始,到7月结束,进行了整整四个月。

虽然日军非常自信非常狂妄,但也没有大意,在这场战役中投入大量兵力,出动了三个师团(第15、第31、第33师团,隶属第15军)8.5万人。

英军驻守在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加上后来的援军,总兵力也不少于10万人。

英军中其实是印度人占多数,准确来说是英印联军。

日军中印度人也不少,称作日印联军也不为过。日本在亚洲战场的老传统就是冒充解放者扶植傀儡政权傀儡军队,这是老套路了。

所以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次英帕尔战役,其实更像是印度内战。

战争结果出乎日军意料,他们不仅失败了,而是一败涂地,惨不忍睹。8.5万日军,有6.5万日军留在了战场,而且全都躺在那里,永远都不会动了;盟军方面只损失了1.6万人,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日军为什么会惨败呢?

一、 日军从钦敦江渡江前来,注定机械化装备不能参战,随之而来的都是些牛马,打算既能骑着当战马、战牛,又能在路上宰杀着吃,当军粮。还有不少马牛担任运输物资和重型武器的任务,看起来就非常滑稽。

但这些牲口在路上要吃喝,要消耗,给养跟不上,这就注定日军的战斗必须是速决战,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就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 英军方面的总指挥是蒙巴顿将军,他非常冷静看到了日军的弱点。蒙巴顿觉得只要拖住日军就是胜利,于是偏偏不跟日军打速决战。而是把军队都撤出英帕尔的平原地区,转移到英帕尔西北的高地上,修建牢固工事拉开架势打阵地战。

英军的空军占绝对优势,不担心后勤供应。而日军的补给线拉的这么长,而且全都是打丛林经过,非常容易被英军掐断。

蒙巴顿这样做,对日军非常不厚道,也可以说用心很"险恶":只要拖着日军打持久战,雨季就会到来,雨季来了,不用盟军动手,老天就会要日军的命了。

三、 战争开始后,美军过来帮忙,一来就是45架运输机。英军有了这几十架运输机,物资没有了发个电报就空投下,兵力不足了,打个招呼就过来了。

而日本军队却是个定数,只能越打越少,物资也越消耗越少。不仅军人要吃,那些哑巴畜生也要吃。

因此虽然气势汹汹的日军在3到4月份占据了主动,占据了英帕尔的交通要道,大致完成了对英军的分割包围,但始终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到了5月份英军反攻的时候,日军就显得更加底气不足了。

这倒不是日军的士气不行,也不是他们没有弹药,而是补给越来越少,肚子都填不饱。今天吃一斤,明天只能吃八两,后天就变成六两,最后能吃到三两就不错了。

命都保不住了,还咋打仗?

再看英军,顿顿午餐肉,还有巧克力、葡萄酒和香槟,甚至雪茄都能抽得到,两军简直是天堂地狱之差。

6月,雨季终于来了,日军必须要饿着肚子,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物资丢下了,牛马丢下了。

就这样日军破釜沉舟冲破了重重难关,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英帕尔战略目标跟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强弩之末,摇摇晃晃路都走不动、站走站不稳,枪也拿不动了。

祸不单行,老天也不放过这帮日本兵。随着雨季到来,日军士兵不是得了疟疾、痢疾、就是感染了霍乱、流感等疾病,能幸免的人很少。

糟糕的是,日军根本就得不到任何药物治疗,只能等死。

当初踌躇满志、口出狂言的指挥官牟田口廉放眼看去,士兵们被疾病和饥饿折磨的步履瞒珊,觉得除非奇迹出现,不然不用敌人来袭,他们就会全部倒在雨水连绵的森林中。倒在战友的尸体旁。

可是奇迹不会出现,摆在牟田口廉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等死或者撤退。

1944年7月2日午夜,曾经穷凶极恶的日本兵像贼一样偷偷摸摸开始心惊胆战地撤退,因为除了饥饿、疾病,还有英军追击的炮火。

8月中旬,日军终于溃退到钦敦江边。

随后追到的英军被眼前呈现的一幕惊呆了:"到处是衣衫褴褛、布满泥水的尸体,枪支弹药扔了一地。"

很多士兵不是病死,不是被打死而是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力气前行了。

8月底,幸存的日军终于渡过钦敦江,回到原点。

据统计,幸存下来的一万两千人,竟然有一千多人精神崩溃,不是发疯就是得了抑郁症。

印度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日本的后勤供应不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已被打得焦头烂额,他们再也没有能力来雪耻了。

英帕尔战役是日军在二战中的东南亚战场上最惨痛的回忆。


历来现实


我是方圆,我来回答;

这场战役应该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役中,日军动用十万人攻向印度,却遭到大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冲突,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英印当局近在镇压这场运动中打死了900多人,这大大导致了英印统治者与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关系趋向紧张。

所以在当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的军心已经动摇,他们都不愿意杀害自己的同胞,当时有超过4.2万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鲍斯所领导的“印度国民军”旗下,反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国民军的部队与缅甸日军一起发动了“英帕尔战役”,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印度的东大门,以便使得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取胜。

随后东南亚战局发生变化,盟军转入反攻,印度的危机才宣告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在战后才真正显示出来。

以上便是英帕尔战役发生的一个大致背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个背景,实际上是为了我们下文对一个人的出场而做铺垫。

此人是谁呢?

他便是英帕尔战役缅甸日军的领导者——牟田口廉也。

这个人的特点是,不重视客观形势,而只重视“必胜的信念”,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对他的评价。

我们知道,1944年3月英帕尔战役开始以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其战况也变得越来越恶化起来,日军补给十分困难。按道理来说,此时的日军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采取驻守防御的方式。但是日军却讨厌那种所谓的渐渐陷于不利局面的态势,于是便想用“决战”的方式一举挽回其败局。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胆作战”倾向。

如果你仔细观察二战史你会发现,日军所采用的这一战术倾向,实际上在二战末端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外,当时的缅甸与印度之间相距1000多公里,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和补给的情况下,让十万人的部队在行军路线上自行补给。

其结果就是,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士兵饿死了。但是当牟田口廉也还向时任首相兼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请示时,东条英机还表示支持。并且一致认为“战斗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谁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结果就是,26000人战死,三万多人饿死病死,兵力折损过半。而牟田口却没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残喘到了战后。

英帕尔战役起于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这场战役历时四个月之久,以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告终。

至于日军失败的原因,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没有充足的补给以外,实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日军内部组织决策的混乱性,以致于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

要知道,当时作为最高司令长官的日本天皇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的,而天皇下属的参谋才是实际指挥作战的组织机构。

它们之间的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参谋作为顾问只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来下达命令,且不用负任何责任。接着,参谋通过参谋本部再不负责任地把命令下达给各方面的军队,让后军队再按命令实行……

不过虽说这样的组织容易形成决策混乱,但如果这中间若出现个别独裁式的领导人物的话,那么他所形成的的“气场”,就很容易影响整个组织机构,从而改变其方略。而我们上文所说的牟田口廉也正是这样的人。

但是,不重视客观形势,反而重视“必胜信念”的精神满足,这势必就会给军队带来重大创伤。

当然了,不考虑客观形势,而只是反复强调“预期”,这其实也不是牟田口的专利,它同时也是旧日本军的主观主义传统在作祟。

虽然士气会变得很高涨,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要知道,当时的英军可是日军的两倍,并且日军还是翻山越岭前来作战的,英军以逸待劳,自然能够取胜。

综上,便是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可归纳为5个小点:

  1. 日军兵力不足;

  2. 日军没有补给保障;

  3. 英军以逸待劳,而日军则是长途跋涉;

  4. 日军将领牟田口不重视客观形势,只是以“必胜信念”为主导。

  5. 日军高层决策的混乱性;

资料参考:《安倍经济学的妄想》、《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方圆文史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这场战争被评选为英国影响力最大、得票最多的战役。

这场日本和印度打的唯一一场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主要是被打得太痛太惨了。

战役基本信息

  • 名称:英帕尔战役
  • 地点:英帕尔
  • 时间:1944年3月至7月
  • 结果:日军战败
  • 交战各方:日本,第15军(牟田口廉也),英国,第14集团军(蒙巴顿)
  • 各方兵力:盟军150000人,日军 92000人
  • 伤亡情况:英(1.6万)、印军 4万人伤亡,日军 6.5万 人伤亡
  • 主要指挥官:牟田口廉也、蒙巴顿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整个日军从此走上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后来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战役的影响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

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走心写好每一个问答,让提问者满意而归。认真做好历史知识传播者,让读史成为乐趣。一个做事认真的历史号,如果您看完本篇后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可以点击红色+号关注“煮酒品历史”,我会每天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历史知识、故事、干货和问答,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在下方评论和我互动,感谢大家阅读。

日军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甚至,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因为,这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就想占领印度,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战争狂——“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日语:牟田口廉也1888年10月7日-1966年8月2日),日本军官、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中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毕业,日本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牟田口廉也曾参与过西伯利亚干涉,后任日本驻法国武官。“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军衔为大佐。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未在北京,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战争狂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他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时,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勇猛所给整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都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实力强劲的对手——威廉•约瑟夫•斯利姆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945年6月,斯利姆升迁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忆录《转败为此》。1970年12月14日,在伦敦逝世。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

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

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

‘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

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战略决策的失误,导致日军作战苦不堪言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当时英国人抗击日本,仍然感觉不托底,要求重庆政府给反攻缅北的驻印军增加兵力以牵制日军,于是三个师的国军空运而来,催生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分拆。

这还不算,美英又同时给重庆施加压力,要求驻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所部立即开始反攻滇西,进一步分散缅甸日军的兵力,本来不太情愿的重庆方面只得同意。

于是20万中国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正是在两支中国军队的苦战下,日寇缅甸方面军已经无力再给第15军增加援兵,牟田口廉也的部队形成了孤军,一支没有任何辎重补给的孤军。

1944年7月3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放弃乌号作战,就算没有命令,前线日军也没法打了,缅甸日军已再无组织进攻之力量,它面对着美英军、中美联军(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的三路大反攻,已经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当然不可能对印度构成什么威胁。

日本军官牟田口的无耻之罪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历史上的影响: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

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日军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参考资料:《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大家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在现代史的资料中显示,二战时期两个国家最为疯狂,一个是德国,一个便是日本。当时德国一心要侵吞世界,而日本则亟待分得一杯羹。所以,当希特勒带着他的那纳粹成员们东拼西杀的时候,日本在亚洲土地也拉开了战场。当时中国首当其冲,被侵略的非常严重,然后是缅甸、越南等国。

应希特勒之邀,出兵印度

我们国家有句俗语,叫作“贪心不足蛇吞象”。1943年的时候,希特勒以无往不胜著称的队伍随着战线越拉越长,在欧洲战场开始受挫。而日本在中国内地深陷的同时,又扩展了太平洋另外的战场,也呈现越来越大状态。

如此一来,这两个穷兵黩武之国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希特勒想出一个办法:日本于亚洲再开一个战场,从而让亚洲的盟国多出兵救援,这样一来希特勒就可以在欧洲战场轻松些。

于是,希特勒很快支会日本,说你快发兵将印度占领去吧,等你们打穿印度的时候,刚好可以和我在欧洲会合,这可是占领世界的大好机会呀。日本大概被利益冲昏了头,竟然很快于第二年召开了“乌”作战计划。

这一计划由打响卢沟桥事变第一枪的牟田口廉担任指挥官,率缅甸十五军的三个师开始印度之战。

三个师当时约十万人,这样一支队伍对印度的压迫力度是非常大的。

但印度为英国殖民地,他背后的东家是英国。可面对日本来势汹汹的样子,英军却表现的极为淡定,回击一点也不积极,以至日本军很快就渡过了印度与缅甸交界的钦敦江,到达英帕尔地区。当时牟田口廉得意不已,对手下说:我们日本军是天下无敌的,我们的国旗很快就会插到印度了。

此时肯定很多人都在怀疑,为什么英军如此不给力,难道他们也打不过日军吗?别着急,战场之上不是勇者恒胜的,毕竟两勇相遇是智者领先。人家英国军没有那么笨,打仗怎么可能凭蛮力呀。

一战决胜负,日本惨败

果然,就在日本军士大受鼓舞的时候,牟田口廉发现不对劲了。原来并不积极的英军在英帕尔地区展开了极强的火力,这完全不是英军初战时的作风呀。而过了没多长时间,美国支援运输机又到了,英军的军事力量更上一级,直接让日军吃不消了。而此时牟田口廉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钦敦江的雨季即将到到。

为什么牟田口廉如此害怕钦敦江雨季的到来?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

当时日军过江时钦敦江有很多干枯的河床,日军便靠这些河床来扎营与英军对战。可雨季一到的话,这些河床就会变成汹涌的江面,那日军就要后背无依了。如此一来,前面为英军加强的火力以及美国支援军,后面是滚滚江水,万一败退,想逃都无处可逃呀。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官兵们也感受到了压迫,那就是原本每餐六两的伙食变得越来越少,直接到吃不饱肚子。

这是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英军的计谋。当初日本带着十万人千里迢迢前来作战,后给是个大事情,如果能将战线拉得长长的,那他们的消耗就会增加很多。

所以日军轻松过了江,却忘了后给运输的困难性,从而轻松中了英军的计。雨季一到,日军真叫惨不忍睹,吃不饱还开始霍乱横生。没吃的没有药,又是雨又是枪弹,这样的日子直让日军怀疑人生。

这场一战决胜负的战争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据说当时日军在撤退的过程中,路上到处都是日本军的尸体,虽然死了,可嘴里还咬着没咽下去的野草。

这一战日军损失惨重,为此指挥官牟田口廉受到了撤职处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等


汗青正浩


希特勒下令让日军攻打印度时,已经到了1944年,此时轴心国在各大战场上败势已显,为了打乱盟军的部署,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德国要求日军攻打印度,以此来获得重新扭转战局的机会,当时担任指挥官的是被称为“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按照当时的计划,只要两个星期日军就可以结束作战,但是没想到,这一打就是半年。



其实在此之前,15军的小畑参谋长表示没有后勤补给不能打,牟田口廉也回答说没有粮食照样打,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并且还说自己已经讨论并解决了所有细节,但是被他的部下讽刺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盟军的抵抗。

在开战之前,第31团的师团长佐藤师团长就给他的士兵们打了预防针,告诉他们,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不是死在枪口下就是饿死在战场上,果然一语成谶。



当时牟田口廉也带领了三个师团约10万人开启了英帕尔战役。

而英国人在自己败退缅甸之后,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医院,军需库等,可以说打仗所需要的一切应有尽有,而日本方面只是赶着活牛,活牛过了印缅边界的钦敦江,没有得到日本方面的其他任何帮助,后来日军三个师团的师团长都不约而同的抱怨牟田口廉也,这种规模的作战,本应该是大本营本部制定计划,而且提供支援,但是却只派了牟田口廉也这个旅团长来指挥,大本营连个参谋都没有派过来,更别提有什么物资了。

由于雨季快要来临,会形成很多湍急的河流,所以日本想要在雨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不然日军在这里得不到任何的补给,后果会非常严重。



一开始日本打的还挺顺利,对英帕尔形成了南北合围之势,情况危急,蒙巴顿将军立刻向美国请求支援,美国也同意将驼峰航线上的45架达科他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这些飞机带着众多的物资飞往英帕尔以解盟军的燃眉之急。

此时的日军方面已经接近突破盟军防线,原本可以一鼓作气打个胜仗,但是他的部队在连续作战中已经非常疲惫,加上得不到任何的给养和医疗帮助,每天连肚子都吃不饱,根本没有精力再打仗,而且日本军中开始流行疟疾等疾病,死伤者日益增多,而英印联军那边则好的多,不仅吃穿不愁,还有香烟之类的硬通货。

当时日本方面的三个旅团长都向牟田口廉也要物资,但是这位指挥官却表示日本人原本就是食草民族,日本士兵被山林所包围,居然说没饭吃,把三个师团长给骂了一顿,后来这些日本兵也不再奢望牟田口廉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物资,只能依靠武士道精神忍受饥饿和疼痛拼死作战,最后有日军士兵拼死冲出了丛林,东京也下达了停止作战的命令,英军追击他们的时候,看到沿路都是日军光着脚躺在泥泞路上的尸体,满地都是日军丢弃的枪支弹药和武器装备但尽管如此,日军在撤回河岸之前,还特别休整了一下,不知情的人看到了还以为他们打了胜仗。



英帕尔战役之后,日军十万大军折损过半,仅在钦敦江边,就留下了一万名日军的尸体,日本驻缅方面的主力部队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从此之后,盟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进攻。

整整六个月的厮杀,让原本就是强弩之末的日本再次遭受重创,日本在各大战场全线告急,虽然只是一次战役,但是十万大军损失惨重,日军再也打不起这么大规模的仗了,就算有武士道精神支持,然而现实却告诉他们,日本完了。


风云一点通



答:“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提这样的问题,智商让人有点着急。

“不敢”,就是害怕呗。

为啥“为啥打一仗就害怕了?”

因为被打得太惨、太痛,无力还手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心理阴影面积巨大,一想起来就会做噩梦。

那么,日军这一仗,被打得有多痛多惨呢?

这样子说吧,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从此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那么,日军为什么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呢?

我来简单掰扯掰扯。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而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的确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原因是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占领印度,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 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此人是个战争狂。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

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我们来看看他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所给养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的确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人怎么无耻到这种地步呢?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但是,近年来,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曾展开过一项民众调查,根据战役产生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影响,以及双方的投入的军力和战略战术等指标,评选英国影响力最大的战役,得票最多的,就是“英帕尔-科希马战役”(Imphal-Kohima Battle)。


覃仕勇说史


嚣张至极的日军曾动用十万大军企图占领印度,但却遭到惨败,以至于再也无力阻止大规模的进攻。乍一听,这场战役似乎给“三哥”增色不少。可是,真正大败日军的并非印度军队,而是英军和我们的远征军!

说起这个问题,需要指明一点,那就是二战期间的印度为英属殖民地,所以印度的土兵们基本是受英殖民者调度的,而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使得日本军队所面临的对手,也不仅仅是英军和印度土兵。

当时的日本,一直醉心于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企图在亚太地区搞霸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向东南亚和南亚扩张。由于欧洲战场吃紧,德国方面也希望日军能更多地给英军造成压力,在缅甸、印度一带取得战绩。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度在东南亚猖狂的日军,还真就向英属印度殖民地发起了攻势,而它兵锋所指,就是英帕尔地区。这场战争,这便是历史上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争的结局,可以说是大块人心。日军总共投入了大约十万人的兵力,可最后有一大半人丧命,除了死在战场上,还有大部分是因饥饿、瘟疫等原因死亡或失踪。可以说,整个战争中,日军的处境相当悲惨。

那么,原本战斗力颇为强劲的日军,为何会在英帕尔一败涂地呢?

简单来讲,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原因:

  1. 从整个二战形势来看,日本发动英帕尔战役前夕,已经显现出颓势,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同盟面前,其势必难以获胜。正所谓,强弩之末难穿鲁之素缟。

  2. 当时的日军指挥官空有狂热之心,完全忽视了当地的气候和双方势态,竟在无补给、无侧翼配合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导致日军限于僵局,难以脱身;

  3. 英军与我们的远征军利用地理优势,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军,使得从战争一开始就令日军步履维艰。

另外还需指出的是,在战争期间,美军动用飞机向盟军提供了武器支撑,这使得盟军能够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加上原本就占据地理优势,更加导致了日军的大溃败。

这场战役自1944年3月8日开始,到当年7月10日日军投降,使得日军损失了约6.5万人。须知,当时日军驻缅总兵力也不过15万,这使得它再也难以发起大规模的主动性进攻。

经过英帕尔战役,日军在东南亚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只能负隅顽抗。也正因如此,有人将这次战役视为日军缅甸一带大溃败的转折点。


史海烂柯人


在二战期间,日本非常膨胀,先是在中国开战;后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美国拉入了战争;之后,40万日军南下,分别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然后又侵入英属印度。不得不说,小日本实力还是有的,多个战区同时开战,这“疯狂劲”连西欧的战争狂魔德国都要甘拜下风。但是,在进入英属印度后,一战就把日本打残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继续了。

日本人的军队在进攻的途中遭到了英国人的设计,英国人的作战思路很简单,你当初进攻缅甸的时候,均是补起,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此时此刻我就放开了让你进来,让你拉长你的不体现,我率领部队突袭你的后方,将你后方的补给线彻底切断,你这10万的军队就有10万张嘴,每天就要消耗10万人的食物,我让你活活饿死在这雨林里面。

更加要命的是日本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任何实力反击,所以对于自己的军事补给线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势,或者负责军事补给线的就是印度的伪军,英国人虽然不能正面击溃日本人的精锐作战部队,但是却可以对付印度伪军,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的败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苍天有眼,又是瘟疫又是大雨,10万的日本军队活活饿死或者病死在了热带雨林里

英帕尔战役后,日寇再也没有向印度发动进攻,在他们看来英军武器先进,但是战心不足。日军是败在丛林的大雨中,是败在丛林的瘴气中,十万大军出战,仅三万人活着回来,战损率高达70%,这是日军无法抹去的恶梦与伤痛。


八叔有话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人不能贪得无厌,如果你的欲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承受不了,反倒害了自己,日本军国主义就是如此。

当年日军占领了东北,还想着华北。得到了华北还想着全中国,还想着控制香港,控制整个东南亚;日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终于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要说日军疯狂也真是有点疯狂的能力,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接着马不停蹄就挥师南下,分别占领了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军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停不下进攻的脚步,然后又兵发英属印度。


谁曾想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一进印度就栽了。灰溜溜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对印度有非分之想了。

日军在印度是怎么栽的呢?

回光返照

1935年日本占领华北部分地区,野心膨胀。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试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但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陷入了战争泥潭。


1939年,日本开始进行新的策略,准备北上,在诺门罕战役中败给苏联后,彻底打消了北进的念头。


北进不成,日军开始进行南下大计。

为何要南下?因为此时的日本,因为战争,被美英进行了资源封锁。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经不起战争的消耗,必须要寻求新的战略资源,不然就要战争机器就要停转。

于是,日本狗急跳墙开始南进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袭珍珠港”,控制西太平洋,随即占领东南亚。

但是仅仅一两年后,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引火烧身,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吊打;中国战场又深陷泥潭,日本能控制的只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了,可见,日本军国主义已经穷途末路,死到临头;最后的疯狂不过是回光返照了。




狂妄冒进

此时此刻,希特勒的日子也不好过。在盟军的支持下,苏联开始反击,德国纳粹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希特勒黔驴技穷,就建议日本在印度开辟战场,牵制英国,减缓德国在欧洲的军事压力,想来个围魏救赵。

于是日本方面派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日本第十五军,配合以第五飞行师团,共十万余人,向印度城市英帕尔进军。牟田口廉是个自负的军人,也是个狂妄的指挥官。




他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元凶,又在1941年的新加坡战役中以五万兵力战胜了英军十万兵力,更加不可一世。在他眼里,英国军队如此窝囊,印度军队更是一群草包不堪一击。自古骄兵必败,牟田口廉在此次战役的失败命运似乎在开战前就注定了。

一败涂地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是当时盟军的重要补济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尔,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迪马布尔补济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向盟军发起主动进攻。

日寇第5飞行师向该次战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军对英印联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3月28日,日本军队将第20个英印师赶到英帕尔西南仅10英里处,封锁了印巴南部通道。



日军第15师轻装前进,迅速占领英帕尔东北的乌鲁克,并于4月8日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之间的秘宣,为了进一步占领英帕尔,牟田口廉还从第53师派出两个步兵旅增援,亲自来到第33师指挥。

面对日军两个师的围攻,英印第4军孤军作战,形势危急,他们向美国求助,借到了45架C-47运输机,当运输机载着英国和印度第15集团军第5师抵达印巴时,日军离机场只有9英里。

英帕尔防御区是一个直径20-30英里的碗状区域,周围环绕着山脉和森林。


4月9日,保卫北方的英印第5师在第一波攻击中遭到损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军集中坦克和重炮继续轰击。

5月底以来,该地区进入雨季,地面泥泞不堪,日军补给困难,只能挖野菜、猎野兽充饥。祸不单行,由于雨季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伤寒蔓延得十分猖獗。而日军对此准备不足,缺医少药,致使瘟疫蔓延。

加上日军之后在科希马战败,补给线又被英国空军截断;得不到补给的日军失去了战斗力。日军指挥官佐藤不顾上级的指示,最后率第31师团主力,带着1500名伤病员向乌克鲁撤退。

佐藤撤退后,牟田口廉决定孤注一掷,想要集结第33师和第15师的主力部队,试图从北方攻入英帕尔。


6月10日,日本军队开始行动,雨季开始了,丛林变成了泥潭,日军和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疲惫不堪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冲向英帕尔郊外,但迎接他们的是由坦克、机枪、迫击炮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强大防线。

第33师的队长田中信男知道,他的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无法挺近英帕尔近郊。于是他召集军队,等待上级的决定。

7月2日午夜,经东京总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队发出命令,停止一切战争行动,准备撤退。


然而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撤退的情报,蒙巴顿下令对撤退的日军穷追猛打。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这场战役,日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10多万军队苦战4个月除了丢下6万多具尸体,一无所获。从此日军再也不敢打印度的主意了。


小约翰


日军在印度只打了一场战争——英帕尔战役,日军的指挥官叫牟田口廉也,正是他使得盟军在印度战场上大获全胜。

“卢沟桥事变”第一枪

我们都知道,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搞了一场假演习,说自己失踪了一个士兵,要进入宛平城检查,被王冷斋拒绝。

而日军谋划七七事变蓄谋已久,由于当时日军指挥官河边三少不在北京,牟田口就成了在场最高的指挥官,他下令向中国军队开火,并打响了第一枪。

而牟田口也因此晋升为少将,1940年晋升为中将,1944年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印度。

1944年3月,牟田口率领日军第15军(约10万人)进攻印度,印度方面是由威廉·斯利姆率领的英国第14集团军(约15万人),双方在英帕尔展开激战。

其实,英军的战力在二战中的水平真的不高,但英军还是将日军打的落荒而逃,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自负的指挥官是其一,不过,一场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后勤补给。

牟田口的自负

牟田口是个非常自负的人,日军踏过印度钦敦江时,他说:

“日本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不过,此时的日军战线拉长,后勤补给都要经过热带雨林才行。而牟田口非常崇拜成吉思汗的战术,他在缅甸搞了几百头牛拉补给,补给要是吃完了,还可以直接吃耕牛。

这个想法太好了,好到耕牛经过热带雨林的时候,耕牛大多数染上了瘟疫而死,日军补给全落在了雨林中。

牟田口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补给缺失带来的灾难

刚开始日军步步紧逼,英军撤到了英帕尔防线,那么这时候日军因为补给的缺失,伙食从最初的6两,变成了3两、2两、1两、0。

日军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和第15师团长山内电告牟田口,说自己的师团没有得到一粒粮食、一发子弹的补给,这场战争还怎么打下去?

不过,牟田口自认为日军是“食草族”,他回复部下说: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不过在我看来,牟田口真乃神人也,让士兵直接吃草。最后没得办法,日军一个个的啃草吃,战斗力大降。

佐藤幸德坚持不下去了,带领部队跑了,跑了!

后来,因为日军长期在丛林中作战,再加上春天的暴雨,日军内部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伤寒、痢疾等重症,因为得不到治疗,这些士兵最终都痛苦而死。

无奈之下,日军南方军司令部下达了撤退命令,牟田口的军团仅有1.2万人生还,2.5万人战死,其余人则是因为疾病而死。

如果按单计划作战统计,牟田口的军队损失率高达90%,被称为日军历史上最失败的陆战。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道:“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惨败之后,牟田口怒了,将三个师团长撤职,不过那些幸存的士兵更加愤怒,联名投诉牟田口,称他为“鬼畜牟田口”。

而盟军方面,其实非常感谢牟田口,牟田口相当于“帮助”了盟军,组织了日军进攻印度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