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内容再升级、叙事再出新,《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在发挥前四季节目传播优势,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在全国人民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的攻坚阶段,起到了缓解受众情绪的特殊社会作用。



2020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新一季节目发挥了前四季节目的传播优势,在节目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艺术创作方面的升级换代。同时,节目播出档期正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合力抗击疫情的攻坚阶段,节目为缓解受众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发挥了特殊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节目为春节期间观众提供一档文化盛宴,持续强化春节期间电视文化新年俗,唤醒古老而又具活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大众领域实现中华古典文化的跨代际传播。


首先,守正创新。《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节目进行了创作升级,实现“五季联播”“五季热播”。


受众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基本形态是熟知的,百人团循环竞赛结构、节目沉淀下来的全国高手擂台、充满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声光电视觉系统设计,以及为古代文化符号注入现代活力的“飞花令”构成了本节目的核心要素。这些独有的叙事方式,经过前四季的考验,第五季还会受到观众的持续接受吗?基本节目形态要不要更换?这是第五季节目创作伊始,摆在导演组面前的首要与核心问题。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中国诗词大会》前四季节目所遵循的节目形态、叙事方式、竞赛结构具有独有的知识产权,是节目的灵魂寓所,属于节目与品牌“硬核”。这是须要着力“坚守”的核心价值体系,即“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就不是简单的改变,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导演组确立了在保持节目基本形态和味道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叙事方面着力创新的基本创作思路,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于内容与叙事方式开展创新设计:


一是竞赛内容与古典诗词选择紧扣当代生活,形成与年度重大新闻事件紧密结合的复合传播结构。如第一期节目深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点评嘉宾康震受到检阅的美好回忆、选手老兵夫妇现场答题与情感互动使得节目立意高远。同时,节目围绕有关港珠澳跨海大桥的情景题等内容将古典诗词与伟大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这使得节目具有新时代的生命特征,可谓匠心独运。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二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与选手的人生故事紧密结合,带着故事做节目,将诗情画意植入美好的人生态度是节目独有的叙事方式。这些故事的选择不是选手的卿卿我我,而是将个人的亲身经历纳入时代的洪流。于是,有了在节目中一战成名后改变人生轨迹的快递小哥、来自基层的干警、戍边战士、经历过与病魔抗争的中年夫妇。选手的这些群像故事,代表了电视机前亿万普通人的故事,其传播的大众共鸣性由此产生。


三是在叙事方面,将古典诗词的意境演化为丰富的出题方式,是本节目的重要创新点。情景题、你说我猜、对号入座、单字飞花令、组合飞花令、图片线索题、描述线索题,这些丰富而又适宜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表达的出题方式,成为推进节目的重要内容动力。其中,有关情景题的极致化拍摄,将节目的古典情怀寓于今天的景色,既表达了对于古代文化的敬重,又体现出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如大唐遗迹、庐山云海、伶仃通途,受众可以从中领略到古典与现代的双重美学意境。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四是电视叙事视觉管理再登台阶。节目录制过程大量采用电影化制作手段,对于重要选手的现场表现极尽铺排与渲染,而对于表现不够突出的选手则大量采用“飘剪”语汇,这使得节目叙事高潮跌宕,精彩纷呈,节目从开头到结尾始终保持着高强度传播态势。此外,节目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镜头管理也颇为出色。导、摄、美、服、道、化各个行当形成了艺术的有机整体。


第二,守故纳新。在遵循节目基本风格调性基础上,节目主持人的新老交替,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格调。


从主持人的角度考察节目,电视节目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节目成就主持人型。即所谓“节目包人”。节目非常优质,谁主持谁火,如央视春晚等。二是主持人成就节目型。即所谓“人包节目”。由于主持人的格外优秀使得节目水平持续拉升。第三种类型是主持人和节目相得益彰型,兼具上述两种类型的核心优势,主持人与节目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中国诗词大会》则属于第三种类型。从五年前开始,董卿成功主持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至第四季节目;同时,《中国诗词大会》以其正统的中华文化品牌和精致的电视艺术构思也为董卿个人品牌塑造注入了文化气质,实现了由综艺节目主持向大型现场文化节目主持的“华丽转身”。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到了第五季,主持人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一个迫切而又严峻的问题便摆在了创作者的面前。除了董卿之外,《中国诗词大会》谁可担纲主持?在节目创作的关键阶段,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主创团队最为核心的问题。


在电视节目主持行当,大型现场文化类节目的主持是最难的一个品种。《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厚重的文化内涵使得很多节目主持人对这个节目充满敬畏,这是因为节目所需要的主持人的知识结构、主持能力必须是复合型的,她必须熟谙中国诗词与古典文化,紧扣当代生活脉搏和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具有驾驭大场景叙事的技巧与能力。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再者,“后董卿时代”的节目主持工作,是模仿延续董卿的风格?还是重新导入全新的创作要领,另辟新径?经过仔细分析,主创团队逐步达成共识,新主持人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突破,栏目过往确立的基本主持调性是核心竞争力,其基本定位不能改变。


于是,在多方寻找的基础上,一个叫龙洋的姑娘走入了视线。经过综合评估考核,其脱颖而出。从节目播出后的实际效果和受众反馈来看,龙洋出色地完成了新老主持人的交替工作,抓住了节目的灵魂,准确地实现了节目创作意图。龙洋遵循了董卿在本节目中形成的端庄、成熟与大气的基本风格,并以饱满而细腻的情感要素为节目注入了青春少女的清新与美丽。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第三,辞旧迎新。面对受众市场大众心理状态的遽然改变,《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节目成为中国社会心理建设的一针安慰剂。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大型电视文化类节目所拥有的特殊的社会传播功能。


这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时刻牵动人心。通过多元、均衡、规模性的的大众媒介信息传播,适度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使大多数受众“宅”在家时,将疫情造成的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样的社会传播思潮背景下,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正月初四晚八点黄金时段登录央视综合频道,形成了非凡的社会价值。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受众的紧张情绪。由于受众的大多数“宅”在家,电视传播的客厅价值回归本色,家庭成员之间的中国古典诗词消费,客观上起到了增强幸福感、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安慰剂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社会功能|《中国诗词大会》述评


在全国人民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适度的娱乐信息不可缺席。《中国诗词大会》可以定性为基于传统文化题材的软性、轻度娱乐节目,在受众的自主选择收看的条件下,其适度的娱乐属性对冲了诸多负面信息的影响。


《中国诗词大会》内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类文化信息与中国过年时的年味文化、风土人情一脉相承,多多少少弥补了改变过年计划的部分受众内心的缺憾。在联防联控疫情的关键时刻,保持事件核心信息的权威性、系统性发布,努力保持社会大众公共文化信息的均衡性供给,对于社会心理建设意义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