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世道都很艰难,人心都很叵测

读书是我快乐,大家好我是喜欢读书的小雨。

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本书,作者是梁冬。

我很喜欢梁冬,记得是七年前我学习中医时偶尔的一次机缘我听到了梁冬与徐文兵在广播电台的讲座,当时讲的是《黄帝内经》,至此之后我更爱中医的同时也关注了梁老师。关于梁冬梁老师的简介可以自行百度。

任何世道都很艰难,人心都很叵测

我只想在看到好书和令人称赞的段落时与大家分享,在这碎片化的网络时代里给我们增添一些精神食粮,我只想做好书的搬运工。

时空对于我们来说,体现的是人和人的互动,而我们很难真正理解时空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常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旁边的人让你舒服,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旁边的人让你痛苦。 你与人沟通的模式,决定了你生存的环境 在人间世里,当我们一次次被扔进不同的时空之后,如果心智模式和沟通模式没有改变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正一遍一遍地落入同一个族群——小时空当中。你以为去了一个新团体,结果却总是到了一个旧朋友圈。很快你就会发现,曾经在别的朋友圈里折磨过你的人,在新的朋友圈里面又会有一个差不多的人以类似的方式折磨你;你在别的朋友圈里喜欢的人,在新的群里还是找这样的人去喜欢——老出现这种事就怪不得别人了。 这其实就是,你的心智模式、你与人沟通的模式,决定了你生存的环境。我们以为环境影响着我们,其实环境都差不多,我们一直都是在创造一个自己所看到的环境。 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群落里面,总有一些人活得很快乐,总有一些人活得很郁闷。这只能说明,外在环境好像是变化的,其实是虚幻的,只有我们内在的那一颗与别人相处的心,才决定了外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现在,大家都在讲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世界因你而变,这句话展开来讲就是,世界因你的心智模式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一个人情商的高低,本质上就是他能否随时切换自己看世界的角度。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经由觉察和训练来获得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训练我们的肌肉那样,训练我们以不同视角看世界的能力呢?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妒忌的人和羡慕的人。然后,你还会发现,为什么自己在内心里觉得如果还有一些人活得不那么好,或者他们的身上突然出问题的时候,会隐隐地产生连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的小幸福感? 你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上述想法,只需要问自己是否承认。如果你承认自己有一些阴暗的心理,那么别人为什么不能有? 你再扪心自问第二个问题:“自己还算是个好人吗?” 于是,这两个问题就形成很有趣的逻辑,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是好人而“横行于世”的时候,为什么都觉得自己屡屡受挫?因为我们对自己不诚实,我们有意无意活在了自我的暗示中——“我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我是个好人”。 认为自己“我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我是个好人”,这其实是我慢。但是,关起门来想一想,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有很多阴暗的心理,甚至还有很多对自己的不满,只是我们不愿意去讨论、不愿意去面对、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承认。 所以,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本质都是对自己“我是个好人,但我很多时候也不是好人”这个矛盾心理的不接受。 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我慢的人,后果一定是比较严重的。而一旦开始接受“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时,你就能够瞬间理解别人也是这样的,心里就好受多了,慢慢也就活得比较海阔天空。 做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不甘心仅仅做个好人。他很想获得那些“坏人”得到的东西,但他又不能接受自己用坏人的方法获得这一切。然后,一旦别人用这个方法对他,他又心生不解,甚至怨恨。 从表面上看是好坏的问题,其实是能力的问题。本质上,所有哭泣、悲伤、愤怒或者其他简单的情绪表达,都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遗憾和怨恨,对自己无能的痛苦,但又不能表现出来自己无能,也不能告诉别人自己无能,这几种情绪往往一交杂,就以一种很粗暴的形式表达出来。 “没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根本不知道人间有没有险恶” 读完《人间世》,我有一个直接的感触:这个人间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没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 你每次表现好,都是被人捅刀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漂亮女孩总是命运多舛、风言风语比较多的原因。庄子教导我们,只知道世界有漂亮而不知道别人觉得你漂亮是一件罪恶的事情,就是在让自己漂亮的同时,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你用你的好来衬托别人的坏,就是做了一个恶,这种恶其实就是造业。当然,这个好或漂亮是一种指代,包括你的智商、钱财、美丽、善良、好的口碑等一切成功。 我觉得,那些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逃跑的人,其实是善良的,因为他们没有让你有时间、有机会对他们作恶。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你可能多增添一层罪恶。 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和尚知道有人要杀他,但是,杀和尚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罪孽,于是和尚为了避免别人再多添一层恶,就搬块石头,“啪”的一声把自己砸死了。活在人世间,我们不需要那么壮烈,尽自己所能不要给别人留下作恶的机会即可。 一些人不仅仅自己被捅,还给别人留下作恶的机会,这其实也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己。 归根到底,在人世间不管怎么折腾,仅仅做个好人很危险,仅仅做个有心机的人也很危险,仅仅做个没有觉察的人,还很危险。 于是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不显得那么好?其实这可能是个伪命题。 真正显得不那么聪明的人,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见过比自己聪明太多倍的人。他已知的“海岸线”越长,对无知的“海洋”的了解就越深,所以他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谦卑感。以我自己为例,我特别喜欢做室内空间设计,正安的很多室内设计都是我做的。但是自从我认识了两位设计大师之后,就再也不敢在他们面前展示我的设计了。 我看到的那些比较接近得道的人,他们总是表现出不那么好的样子,体现出他们和光同尘的一面,甚至有意地体现出自己的缺点。记得第一次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时候,我有一点儿不自然——虽然我也见过很多智者。然后,他就跟我分享了他头疼的经历,还问我中医有什么办法处理这件事情。后来我才明白,他是有多么大的慈悲啊!他什么样医术高明的医生没见过?他的弟子里面就有很多顶级的医疗专家,但他为什么要和我谈这个话题呢?实际上,他只是要让我在那一刹那间感受到他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他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也是一个凡人。 成熟懂事的大人都知道蹲下来和孩子聊天。孩子在用各种方法骗你的时候,你还配合他让他来骗你,这就是慈悲,这就是智慧。所以,慈悲跟智慧永远都是并行的,真正的慈悲一定是有智慧的。真正的智慧也一定自然长着慈悲的心,这就是“智悲双蕴”。 在人世间,我愿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一个慈悲跟智慧永远并行的凡人。 从本质上来说,《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这是这套书梁老师为自己写的序,下一篇分享的是此套书开卷部分。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关注梁老师这套私房笔记。谢谢各位关注,我们下期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