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雍正,是歷史上爭議較大的一位皇帝,但卻不失為一代明君。雍正在位期間勤政節儉,整治官場風氣,肅清吏治,解決康熙皇帝晚年留下的問題。雍正王朝打響的“反貪戰爭”為後世留下了深遠影響,朝堂亦戰場,雍正吏治改革的成功,也體現了一代明君的魄力與手腕。

一、 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對於吏治問題的獨到見解

吏治,指地方官員的作風和治績,是歷朝歷代都困擾皇帝的問題之一。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繼任皇帝對於吏治問題的看法多有不同,甚至大相徑庭。雍正作為康乾盛世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其對待官吏的態度更為嚴厲。一位學者曾感嘆到:“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康熙、乾隆大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官吏,而雍正的態度恰恰相反。

<strong>康熙晚年身心交瘁,九子奪嫡,政商寬仁,對於官吏的貪腐問題過於縱容,導致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給雍正留下了“爛攤子”

,迫使雍正不得不進行吏治改革。而雍正不似康熙的態度,繼以嚴猛,對當時存在的吏治問題加以打擊。“朕欲澄清吏治,又安民生,故於公私譭譽之間,分別及其明晰,曉諭不憚煩勞,務期振數百年之頹風,以端治化之本”。由此可見,雍正對於吏治問題不似康熙那般寬容,而是嚴厲打擊絕不姑息。

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史學家章學誠曾評價“我憲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規,整飭地方,懲治貪墨,實為千載一時”可見,對雍正皇帝處理吏治問題的評價極高。更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評論,我們可以看出雍正皇帝的手腕、態度。

二、 準備“反貪戰爭”——雍正王朝初期吏治情況初探

1、遺留的吏治問題

雍正繼位初,官場上的不良風氣日趨嚴重,官員賄賂成風,國庫虧空嚴重,吏治鬆弛,混日子的官員大有人在。搜刮民脂民膏,盤剝百姓,中飽私囊的現象頻頻發生。這些堆積成疾的吏治問題迫使雍正不得不採取果斷態度,進行改革。

2、追根溯源

歷朝歷代都會存在一些吏治問題,為何雍正時期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究竟是何緣由使吏治情況變得日益嚴峻,下文我們就一起追根溯源。

  • 吏治問題的根源所在

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可以說是史上最低。官員們俸祿低、辦公開支少,很難維持自己的生計。於是官員們加收“羨稅”,實際就是開始盤剝百姓,中飽私囊。朝廷對於這種情況並沒有明確表態。正是由於這種不明朗的態度,“羨稅”的徵收沒有明確的標準,各地徵收情況各有不同,多的多少的少,賄賂成風。

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雍正皇帝曾斥責這樣腐敗現象“人心玩偈已久,百弊叢生”,一位封疆大吏也對這種官場現象進行了描述“大小官員,怠玩成疾,循庇尤甚”,這些評價都是對當時吏治情況最好的敘述。官員們雖官職卑微,但卻個個唯利是圖,用財富上的得意,彌補官場的失意。官員俸祿、稅收問題都是造成貪腐現象的根源所在。

  • 康熙皇帝的自身問題

康熙皇帝,少年天子,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平定葛爾丹,削三藩,統臺灣,實為千古一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這樣的明君,也避免不了晚年的疏忽。康熙皇帝晚年經歷九子奪嫡,身心俱疲,多待臣下也是寬仁的態度,這也給貪腐的關於有了可乘之機。

康熙早期也懲治貪腐現象,提拔了于成龍等一批清官。

但後期康熙逐漸沉醉於自己開創的“太平盛世”,曾給一位大臣寫下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事則生一弊。”開始崇尚道家的清靜無為,為政寬簡,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標新立異的處事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場暮氣深重的現象,縱容貪腐。

康熙晚年的縱容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貪官的同情。康熙曾對一位內侍說“諸臣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軒駟馬,八騶擁護,皆何所來貲?可細究乎?”可見,康熙對當時官員俸祿低的情況都瞭解,更瞭解官員們的貪,可是他晚年卻不想承認自己的制度存在漏洞,不想改革。

《東華錄》中也記載著康熙的名言“所謂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謂。若纖毫無所資給,則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如州縣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稱好官。其實系貪黷無忌者,自當參處。若一概從苛糾摘,則屬吏不勝參矣。”正是這種寬縱的態度造成了貪腐成風,給雍正留下了“爛攤子”,卻也是康熙皇帝寬大純厚深入人心。

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三、 打響“反貪戰爭”——雍正的吏治改革

上文我們看到了雍正時期要收拾的“爛攤子”,其實雍正皇帝在親王的時候就已經瞭解貪腐風氣,瞭解官場的弊端,他對此也是深惡痛絕。雍正皇帝很清楚吏治廢弛的危害,也清楚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因此,“蓄謀已久”的“反貪戰爭”打響了,首要任務就是吏治改革。

雍正元年正月頒佈了11道諭旨,拉開了改革序幕。

1、賦稅制度改革

雍正皇帝已經瞭解到問題的根源是俸祿、稅收問題,要是根治需從源頭下手。於是,雍正皇帝開始著手對賦稅制度進行了改革。

“羨稅”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從上文康熙皇帝的同情態度來看,是默認了“羨稅”的合法性,但沒有明確的規定。雍正皇帝開始實施了耗羨歸公,高薪養廉,彌補地方虧空,以便地方公用。耗羨歸公的決定是“羨稅”正式變成了合法化,也被翻到了明年上,官員們不敢在自主定義稅收的銀兩。

這次改革希望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陋規所造成的貪腐成風、吏治敗壞。在推行改革的時候,採取了“試點推行”,先在山西等地進行試點,最後在推廣全國。這一項政策具有近代意義,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改革也有借鑑意義。單憑這一點,

雍正皇帝的治國理念與手段可見一斑

2、選拔人才

有了新的改革政策,雍正還需要推行政策的人才。我們之前提到由於康熙晚年“消極”的處事態度,使得官場暮氣深重,大批官員在混日子,沒有才能。我們知道雍正皇帝個性鮮明,愛憎分明,他看不慣官員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混日子態度。

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田文鏡、李衛都是雍正皇帝獨特選人標準的代表。我們都知道古代選官大都通過科舉制度,選拔有才能的人才。而田文鏡、李衛都在科舉中失利,何以被提拔重用?這就得益於雍正放寬標準,選拔人才的決定。雍正愛憎分明,不喜官員無能無才,敢說真話,敢承擔責任,對於朝堂之事有著獨到見解就是他選人的標準。鄂爾泰、張廷玉在康熙時期不過是個小官,在雍正時期紛紛得到重用,正是因為他們實力、才學受到了重視。

3、擊破朋黨、忠君為國

朋黨,歷代君主最擔心衝擊皇權問題。九子奪嫡涉及嚴重的朋黨之爭,雍正就是從朋黨之爭走出來的,他深知朋黨的厲害。為人臣者,當以忠君為己任。而參於朋黨正是觸及到了皇權,皇帝最看中的權利。“人臣結黨,譏訕朝政,擾亂君主之視聽,使之不能堅持既定的政策,干預了君主用人去人的把柄”,也就是說朋黨擾亂視聽,干預君主決定,妨礙君主實施政策。

“朋黨之惡,可勝誅乎”可見,他對朋黨的厭惡。

制定了新政策,選拔了新人才,可人才結黨便是觸及皇權。於是開始擊破朋黨,鞏固皇權的道路。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4、完善制度、嚴懲貪官

一系列舉措制定了之後,又開始加強法律法規。貪官在雍正朝真是無路可走。雍正帝下令:“絲毫看不得向日情面、眾從請託,務必嚴加議處。追到水盡山窮處,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由此可見,雍正懲治之心,嚴厲的手段。一旦貪便會被罰的傾家動產,如果官員貪腐後自殺,其子女也要受到牽連。

雍正皇帝的懲貪力度在整個古代史上都是最嚴厲的,鐵腕皇帝也由此而來。各項制度都嚴格執行,不徇私,不枉法,也出現了“無關不清”的局面。官員們不是不貪,而是不敢貪,可見懲罰力度之深。可古代畢竟是一個人情社會,

雍正在位也只有13年,就像之前所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與康熙的態度不同,乾隆與雍正的態度也不同。因此,這次的改革成果最終也沒持久保存。

雍正王朝:康熙的“爛攤子”留給雍正,談雍正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四、 總結

戰場之上有勝負之分,朝堂亦戰場,這場關於貪腐的戰爭至少在雍正時期取得了重大成果。吏治改革因時制宜,

又加固皇權,創立秘密立儲制,避免了皇子政權血流成河的現象。這些措施都順利保證了這場戰爭的進行,也為我們展現了明君的睿智。朝堂亦戰場,雍正的吏治改革,無愧於一代明君。

參考文獻:

1、《論雍正帝吏治改革之道》

2、《雍正吏治思想探析》

3、《淺析小說《雍正皇帝》中吏治改革的啟示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